词条 | 兰州市窑街镇上街清真寺 |
释义 | 基本信息名称:兰州市窑街镇上街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客街镇 邮编:730080 年代:1932年(民国21年) 简介窑街镇上街清真寺又名窑街清真寺。窑街镇原有中型清真寺一座,由当地教众集资创建于1932年(民国21年)。原寺为中式砖木土石结构,大殿为一拱两厦三开间,建筑面积约为70平方米,该寺为新老教联 合共用寺,于“文革”中的1968年底 被“造反派”拆毁。 据相关资料显示,坊上有阿訇、满拉80人、学董7人。教民220户,共1200人,属回、东乡族。藏阿文本《古兰经》50部、波斯文本6部。清真寺大殿落成后,下窑清真寺为庆贺而赠送木制匾额一块,汉文题辞为“能有有有”,悬挂于大殿正门上方。清真寺所在坊朝觐哈吉有马永祥、马伊德、马尕白(女)、肖占元、段月兰(女)、马占仓、马买燕(女)、牛占海、马秀英(女)、牛占山、马秀缨、冶万邦、冶伏霖、白玉梅(女)、马继福、马阿西雅(女)、马万禄、马万良、马万孝、白有胜、鲁海梅(女)、白有德、马赛买、白有智、马玉兰(女)、白明基、马秀花、马占林、马东静、马子杰、冶守祯、马虎元、白有样、马桂英(女)、马进林、陈兰英(女)、马占国、马克勤、马凤莲(女)、马奴格、马德、马玉兰(女)等。 清真寺历史及布局1978年以来,民族宗教政策得到恢复和全面落实,主管部门对被拆毁的原寺,给予了适当的经济补偿,并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遵照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照顾和尊重新老教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批准征用土地,自筹资金,分别于1980年前后,修建了规模和风格基本相似的上、下街两座清真寺。上街清真寺属于依黑瓦尼。新寺修建竣工后,聘请了“文革”前即在清真寺执教多年,兼通中阿文、品学皆优的山东曹县人、区政协常委马品博阿訇,继续担任拨乱反正后的首任教长。后因品博阿訇年老多病,主动辞学而又聘请甘肃省岷县的刘生华哈吉和青海省民和县的韩正福哈吉(人称五会阿訇)先后担任清真寺教长。该寺自开放以来,累计招收满拉300人,已经学成穿衣并受聘到外地独立开学的已达30人,其中有一名出国到叙利亚继续深造,从而为培养伊斯兰教新一代接班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此外,为普及伊斯兰教基础知识,提高坚持基本功修的自觉性,专管会还研究购置了一处民房,翻建教室、宿舍各5间,沐浴室3间,于1988年开办了一所清真女学,聘请退休穆斯林老师冶守真哈吉充任女学教学阿匐。目前在此就学的老中青少年妇女,经常保持在80人以上。 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镇,是闻名遐迩的陶瓷古镇,地处黄河上游民族经济开发区内大通河流域连海经济开发小区的心脏地带,在改革开放,振兴经济的大潮中,经过勘测普查又发现了许多储藏量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故而赢得“冶金谷”的美誉。这里人口集中,工商业都很发达,自改革开放以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穆斯林,都能抓紧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市场优势,发挥本民族固有专长,积极从事工商业,手工业的个体经营和集股联营活动,致富途径宽广,经济条件优裕,促使众教民对自己的宗教活动和对清真寺的扶持都很热诚。据相关资料显示,自1979年开始,申请自费出国朝觐的哈吉,累计已达42人(其中男性26人,女性16人,年龄最高的87岁)。 坊上穆斯林的另一特点是与各兄弟民族和各学派多斯提相处融洽,亲密无间,历任教长和专管会成员,都能身体力行,利用主麻和各种节日聚会,紧密配合国内外形势和党的政策,结合伊斯兰教义,对广大穆斯林,特别是青少年穆斯林进行耐心细致的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发扬和巩固伊斯兰传统道德、风尚的宣传教育。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提倡精神文明,作出了可喜的贡献,因而曾受到市、区两级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为贯彻以寺养寺方针,寺管会这个团结协调的领导集体,利用现有条件,翻新扩建了教室和阿訇满拉住宿的楼房24间,平房铺面22间,摩托车修理部一处,累计建筑面积达2200平方米,全部承包租赁给个体经营者,寺里年收入在4万元左右。除自给外,略有节余。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人,寺门外左右铺面租户们所经营的各种商号店铺,由穆斯林开办的占绝对优势,加上新开辟的民(和)门(源)公路,由此贯通南北,车水马龙,络绎不绝,颇具繁华气象。这条长街最近已被红古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清真一条街”。它给清真寺拓宽了经济自给来源,使清真寺的建设日新月异。目前大殿内巳安装了现代化取暖和空调、扩音设备,铺上了纯羊毛条毯,修建了一座中式仿古五层宣礼楼,内外粉刷彩绘,雕梁画栋,辉煌夺目,已成为窑街地区公认的、具有伊斯兰风格的一大新景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