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铁道兵纪念碑
释义

景点简介

在东北大兴安岭的首府加格达奇的北山上,有一座造形奇特的建筑耸立在万绿丛中,那是两根放大的钢轨,各宽1.3米,高20米,中部是一个铁道兵兵徵,象个巨型的解不开的结,把两根钢轨紧紧连接,这座标志性的建筑就是“铁道兵纪念碑”。

新中国成立后,曾于1955年和1958年两次开发大兴安岭,但由于极度严寒,站不住脚,都先后下马。直到1964年才进行第三次开发。此次开发的成功,功劳应归功于英勇的铁道兵,他们用生命和血的代价打开了大兴安岭这座绿色宝库的大门。据碑文记载,1964年到1983年,铁道兵三、六、九师八万官兵会战大兴安岭,共修建铁路792公里,桥梁124座,隧道14座。铁道兵是大兴安岭开发的功臣,他们爬冰卧雪,风餐露宿,英勇开拓,顽强拼搏,克服无数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硬是把钢铁的轨道铺进了千年沉寂、人迹罕至的林海雪原,使嫩林铁路贯穿在大兴安岭山脉,一直延伸到祖国版图最北端的城镇——漠河。

在极端严寒和困苦的条件下,铁道兵战士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每2公里就付出了一个战士的生命。可以说,这是一条用生命铺就的钢铁运线!铁道兵纪念碑,不仅是对八万铁道兵战士开发大兴安岭的纪念,同时也是突破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史的见证。开发建设43年来,大兴安岭累计为国家上缴木材1,2亿立方米,提供利税54,2亿元,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1964年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三、六、九师8万官兵进军会战大兴安岭,至1983年,共修建铁道792公里,桥梁124,隧道14座为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缅怀英勇献身的烈士,特立此碑。

基本概述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加格达奇区的北山生态园里,矗立着一座银白色的纪念碑。其建造者和碑文的作者是中共大兴安岭地区委员会、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时间:公元一九八八年七月一日。

主碑的前面是一头高为5米的玻璃钢雕塑的马鹿,栩栩如生,昂首欲行,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勃勃生机。马鹿是大兴安岭林区特有的动物种类,置于主碑前面,象征着大兴安岭地区各族人民对铁道兵部队开发大兴安岭时的大力援助。

主碑整体采用不锈钢材料,造型独特,两根高20米、宽1.3米的钢轨竖立着直指云天,钢轨的中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铁道兵部队的一枚徽章连接,铭记着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的辉煌业绩。附碑位于主碑之后,宽10米、高3米、厚1.5米,由花岗岩和大理石建材构成,其正面是“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1964一1984”的题词,字迹苍劲,赫然醒目,另有两幅反映当年铁道兵施工场面的浮雕镌于下方;附碑的背面是1964年,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三、六、九师八万官兵进军会战大兴安岭。广大指战员在举世罕见的‘高寒禁区’爬冰卧雪,宿露餐风,英勇开拓,顽强拼搏。在林区各族人民支援下,到一九八三年底共修建铁路七百九十二公里,桥梁一百二十四座、隧道十四座,为开发林区建设边疆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铭记他们的光辉业绩,缅怀英勇献身的烈士,特立此碑。

同在这座原名为北山森林公园的生态园里,距离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后就是墓地,大多埋葬的是在开发大兴安岭时牺牲的烈士,墓碑上刻着他们的名字,有的还有年龄和所在部队几连几班的详细记载;也有一些没有名字的,成为更为令人缅怀的无字碑。

两座纪念碑,记录着大兴安岭的变迁,讲述着加格达奇区因“铁路”而诞生而繁荣的故事,像血液一样灌输进他们后人以及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的心田。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三、六、九师,奉命挺进大兴安岭,历尽艰难险阻,铺筑“万里林海”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钢铁通道:特别是铁道兵第三师的官兵,在大兴安岭持续奋战了二十个春秋,到了1984年,又奉命脱下军装集体转业:在这20年里,铁道兵的足迹踏遍了大兴安岭的山山水水,以自己的青春、汗水、热血和生命,融化了这块自古人迹罕至的冻土禁地;把国家领导人的战略决策演绎成为现实……在贯穿于大兴安岭森林腹地的钢铁大道下,长眠着数百名铁道兵战士的英灵。

大兴安岭林区位于大兴安岭山脉的东北坡,东连绵延千里的小兴安岭,西依呼伦贝尔大草原,南达肥沃富庶的松嫩平原,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联邦相望,素有“金鸡之冠,天鹅之首”之美誉。林区境内山峦叠嶂,莽莽苍苍,被誉为“金鸡冠上的绿宝石”。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最北、面积最大的森林资源区域,总面积为8.4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个奥地利或137个新加坡。林木蓄积量为5.0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蓄积量的7.8%。

主要林木既有刚劲挺拔的落叶松,也有四季常青的樟子松;既有高耸人云的山杨,也有银姿婀娜的白桦……各种林木中的成林和过熟林比例较大,自然更新良好,是我国最大的木材宝库之一。其中的落叶松是最好的电柱、桩木、坑木、枕木用材,樟子松则在国防建设中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

历史回顾

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是为宏扬“大兴安岭精神”而建立的,向世人展现了铁道兵的丰功伟绩。纪念碑造型为两根竖立的钢轨,材质为不锈钢,钢轨中间是铁道兵的军徽,碑面朝南。碑体简洁明快,气势伟岸。碑前一头玻璃钢雕塑的马鹿正昂首前行。碑的北面为介绍铁道兵开发建设大兴安岭历史的图文墙,正面两侧为铁道兵当年奋斗情况的玻璃钢浮雕,中间写着“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字样,墙的背面为大兴安岭地委、行署镌刻的碑文,全文内容。1964年,铁道兵三、六、九师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命令,修建嫩林铁路,从黑龙江的嫩江,经大杨树、加格达奇、林海、塔河、盘古、樟岭、劲松、图强、西林吉至古莲,全长677公里,其中三师师部定在加格达奇,六、九师完成任务后于上世纪60年代末陆续撤出大兴安岭,三师继续修建古莲、呼中、塔韩等支线至1984年兵改工。

我住进加格达奇北山宾馆后,便急切地寻找铁道兵三师原师部的位置,问了几个服务员,没有一个说得清楚,北山宾馆依山而建,左右前面三方都是楼房,已经没有当年的痕迹,在住宅区问了几个老者,他们都是10年前搬来的,没听说这里住过部队。

在我的记忆中,北山宾馆一带应该是铁三师的所在地。我继续在居民小区寻觅,终于在一个居民楼上看到了“铁兵街”三个字,这一发现使我欣喜若狂,我不仅坚信这里就是铁三师的驻地,而且这个街名使我看到加格达奇人民并没有忘记当年的铁道兵。

北山是加格达奇的至高点,几乎全城都能够看到耸立于山顶的铁道兵纪念碑。从北山宾馆后面的水泥梯路拾阶而上,10分钟便到达山顶,这里可以鸟瞰城市全貌,山上都是茂密的树林,一座高大的纪念碑就耸立在这苍松翠柏中。

下午在大兴安岭地区老干部局我见到了曾任三师机要科长的马新未,退休前他是大兴安岭地区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年近8旬的马老1978年从三师转业到地方,经历了大兴安岭开发的全过程。老人听说我是三师的,立即喜眉笑眼、神采飞扬、侃侃而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笑着说:“现在的加格达奇很多人都是后搬来的,铁道兵名气大,在大兴安岭无人不知,但这些年来加格达奇变化太大了,三师的驻地也变得看不出来了。”他问我住在什么地方,我说北山宾馆,他几乎笑出了眼泪,比划着说:“那就是三师的所在地啊,北山宾馆东边那栋楼,现在是检察院办公楼,下面的三层就是三师的机关大楼。检察院在上面加了两层,重新进行了装修,所以你认不出来了。”

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大兴安岭地区建设局局长张唯东对全区城乡建设的情况最了解,他如数家珍地介绍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大兴安岭地区是1964年铁道兵修建嫩林铁路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区,城乡建设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几个阶段发展起来的。大兴安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1964年大兴安岭会战到1978年,是大兴安岭林区艰苦创业的会战初期,当时铁道兵修建了从嫩江到加格达奇,后来又修到漠河,为林区开发创造了条件,数万名林业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大兴安岭,在拉开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序幕的同时,也促进了小镇建设的蓬勃兴起。城镇因林而兴,没有完整的规划布局,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建设者们主要从解决居住条件出发,建起了一大批土坯房、板夹泥房、“金镶玉”、“芝麻糖”、“小阁楼”、“大火墙”等各式各样的试验房。这个阶段的城镇建设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给排水、园林绿化、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是空白,邮政、电信十分落后,全区没有一条水泥或柏油路。

第二个阶段是1978年至1998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了大兴安岭,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居民住宅建设飞跃发展。1979年加格达奇建成了全区第一栋住宅楼,至1998年,全区累计投入资金11.78亿元,建成居民住宅28267平方米,城镇基本形成了规模。基础设施得到改善,1980年加格达奇修建了第一条沥青路面,此后对加格达奇、松岭、塔河、新林、呼中、呼玛等城镇道路进行改造,由砂石路面改成沥青或混凝土路面,至1998年,全区已拥有城市道路395公里,修建了自来水设施,城镇公园等文化娱乐设施逐年增多。

随着林区的开发建设,当初只有10余家鄂伦春猎户的加格达奇,如今已经有15万人口,大兴安岭地区人口已达54万,各级城镇的公用事业、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都有较大的发展。

第三个阶段从1999年至2007年。大兴安岭地区城乡建设进入大跨越、大建设时期。至2007年底,全区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51.8亿元,其中,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投资达29.4亿元,用于城镇道路建设投资达2.73亿元,总长574公里的加漠公路竣工通车。在“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发展战略指导下,村镇建设以推进城镇化为中心,以中心镇建设和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实施了加格达奇以建设生态旅游林城,塔河以建设中心腹地重镇,漠河以建设中国北极旅游名城,呼玛以建设边境城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碑文内容

铁道兵纪念碑碑文内容:

1964年,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三、六、九师8万官兵进军会战大兴安岭。广大指战员在举世罕见的‘高寒禁区’爬冰卧雪、宿露餐风、英勇开拓、顽强拼搏,在林区各族人民支援下,到1983年底,共修建铁路792公里,桥梁124座,隧道14座,为开发林区,建设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为铭记他们的光辉业绩,缅怀英勇献身的烈士,特立此碑。中共大兴安岭地区委员会,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公元一九八八年七月一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