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释义 | 学院设五系(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机械设计系、机电控制及自动化系、纺织工程系、工业工程系)、两部(工程图学教学部、机零机原教学部)、两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实验中心)、四个办公室(综合办公室、本科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学科学位与平台建设办公室),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09年秋季学期全日制在读学生3100多人,其中各类博、硕士研究生500多人,本科生2600多人。学院历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多年稳定在95%以上。 学院简介1919年,伴随着“实业救国”的教育思想,成立了甘肃省立工艺学校设立机械科;1958年正式成立甘肃工业大学机械系;1991年,成立机械设计及制造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1996年学校系部调整,机械设计及制造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和裂纹技术研究所合并成立机电工程系。2000年在机电工程系基础上成立机电工程学院。学院秉承“弘毅、贵德、和合、创新”的院训,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2009年秋季学期学院有教职工145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41人,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4%;有博士学位教师18人,约占15%;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61%以上。教师队伍中有博士生导师人10人(其中三位是兼职博导)、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1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人;入选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3人;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4人。 人才培养本科教学学院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纺织工程”、“工业工程”和“包装工程”四个本科专业。2003年设立了甘肃省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6年,获《机械制造技术基础》、《CAD/CAM综合训练》两门省级精品课程。2007年获“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省级教学团队。2007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入选兰州理工大学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团队,2007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入选兰州理工大学重点示范教学团队,2008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 研究生培养学院有一个“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一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涵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一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机械工程”学科;一个高校教师硕士授权领域:“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2002年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入选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再次入选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 学术科研学术成果学院科学研究已形成以精密加工技术及数控装备、成套装备及其自动化、石化及石油钻采新装备、特殊环境工业机器人、机械强度理论与可靠性、机械系统动力学等为代表的特色研究方向,2003-2008年,完成纵横向项目200余项,涉及科研经费5500余万元,并取得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在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石油钻采、机床等行业形成一定影响。其中“20T铝锭连续铸造生产线”、“阴极铜板自动化包装生产线”、“矿山提升设备”、“新型高效连续式分离机”、“多功能数控机床”、“现场加工机床”、“滴灌用泥沙分离设备”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学院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1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论文650篇,三大索引收录论文82篇,出版专著及教材24部。获省级奖励10项,科技成果鉴定21项,专利授权45项。 科研设施学院有3个校企联合工程技术中心。1997年成立甘肃省高新技术机电产品中试基地(当时甘肃省成立的5个工程中心之一)。2006年“有色冶金新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教育部批准开始建设,2007年“数字制造技术与应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教育部批准开始建设;2007年申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殊环境机器人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 学院实验中心总面积3258平方米,仪器设备总资产2350万元,设“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实验平台”(包括: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制造技术基础实验室、机械性能实验室、测试和控制实验室和工业机器人实验室)、“机械基础工程训练平台”(包括: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实验室,公差实验室)、包装工程实验平台、纺织工程实验平台、工业工程实验平台。 “工程训练中心”是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工程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实践的教学基地。2006年被评为甘肃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中心建筑总面积6400平方米,各类仪器设备200多台套,设备总资产1200余万元。 历史沿革历史沿革,源远流长(1919~1958)1919年,甘肃省第一所工艺学校诞生,七年后改名为甘肃省立兰州工业职业学校,1939年开设机械科,1944年改名为甘肃省立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开设高级机械科,并附设机械加工实习工厂。 1949年兰州解放前后,学校整体发展缓慢,当时学校“四科”中最体面的是五年制的机械科,五年级学生只有三名,四年级七名,三年级十多名,二年级三十多名。唯有解放后考入的初机一班,则有七十二名。当时的机工厂仅供学生实习,只有一部2匹马力的电动机,安装在房梁上,通过天轴皮带,带动四台十八世纪的六尺车床、一台牛头刨床、一台台式钻床。此外还有一个单缸内燃机,两个钳工案子,八个虎钳。但在校门口却十分神气地停放两架淘汰的飞行教练机;唯独这两架飞机默默地为这所工科学校支撑着门面。 同五十年代全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一样,短短几年内,兰州工校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教学上,无论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都照搬苏联模式,机械科于1953年改设机械制造、金属切削加工两个专业。与此同时,学校尽力改善办学条件,不仅把省科学教育馆的高级钳工连同机械装备全部并入校机工厂,而且陆续订购了大批金属切削机床包括六台620车床、一台龙门刨床以及立式铣床、液压牛头刨床、1730多刀半自动车床、六角车床、摇臂钻床和磨床等,到1957年上半年,己全部安装在兰工坪新校址机工厂金工车间内,并迅即提供工厂生产和学生实习使用。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十分重视人才建设,引进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包括教授级的一批中年教师,同时从1951-1957年的毕业生中不断选拔优秀学生留校任教并送往国内高校进修,从而“自立更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使学校焕发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也迅速积累了相当的实力,为1958年7月份筹建兰州工学院和10月份甘肃工业大学正式挂牌奠定了基础。 机械科、机械系主任兼授课教师康桐、徐锡麟,教务处副主任兼机54班主任程乔,为机制专业主讲应用力学和材料力学的胡致中,讲代数的宋兆庠、陈季渠,热工学耿清珊,高中部主任兼语文教师卢铨书,几何学柴誉虎、电工学郭灿、物理学宁光勋、化学石良、杨立,切削原理郑克强,机制工艺学兼机制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沈启华,公差与技术测量吴濓等,都是学有专长、教学水平很高、深受学生敬爱的教师;还有毕业于本校派赴高校进修归来的王世豪、张振贵、马守谦、孙学文、王发烈、李古哉、贺启秀、刘鸿泉等,也都是本专业很出色的青年教师。他们老中青结合,辛勤培养了上千名学生(机械科培养12届383人;金属切削加工专业累计培养毕业生4届578人;机械制造专业累计培养1届160人),分配至祖国各地,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曾任湘潭电机厂厂长、湘潭市市长、市委书记、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的范多富同学,就是机制57届的优秀毕业生代表。 艰苦办学,厚积薄发(1958~1996)1958年10月,甘肃工业大学组建成立,在机械系正式设立了“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4年制本科专业,招收两班约100名新生。从1939年算起,到1959年,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奋斗,甘肃省唯一的机制专业终于攀登到高等教育的平台上。1965年根据中央“三线建设”战略决策要求,石油矿场机械专业由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整建制迁入甘肃工业大学。同年,学校根据发展需要进行院系调整,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铸造等专业归入新成立的机械一系;石油矿场机械、化工机械等专业归入新成立的机械二系。 1970年,全校学生陆续毕业分配,接着便是工农兵学员入校。机制专业带头办了“试点班”,从71-76级,同各专业一道,相继欢迎工农兵大学生入校“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机制专业在“文革”十年的疾风暴雨中扭曲变形却延续存在着;除必要的课堂讲授外,还下厂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改革活动。直到1977年正式招生,“文革”式办学才告结束,新的教学开始。 1980年,机制专业和力学教师合作的科研小组,运用《创造学》中的逆向思维,确立了“化害为利”——即开发裂纹功利,主动控制裂纹失稳扩展,以极高速率、极低能耗进行切断加工的研究课题。1985年正式成立裂纹技术研究所,魏庆同副教授任所长,研究所兼有教学、科研双重职能,直属学校领导。 1987年12月学校决定撤销机械工程一系所属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教研室,成立甘肃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工程研究所,王明德副教授任所长,研究所兼有教学、科研双重职能,直属学校领导。 1987年,为改变我校石油矿场机械专业面窄,人才需求量少的情况,经上级批准学校将石油矿场机械专业改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 1991年3月,学校为加强学科专业发展活力,对教学系部机构进行调整,按专业设系。在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基础上成立机械设计及制造工程系;在机械工程研究所基础上,成立机械电子工程系,保留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增设机电一体化专业。 1978年王明德老师主持的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高精度滚齿机研制”被鉴定为国内先进;1984年冯成孝老师发表在《机械工程学报》的“提高热齿轮输送装置精确度控制系统”被EI数据库收录;1989年魏庆同等老师发表在《工程断裂力学》的“利用现有的线性裂纹的结果确定V型切口的KG”,被SCI数据库收录。1987年王明德老师,取得教授任职资格。 1984年机械制造专业谭伟明硕士毕业。 1988年魏庆同担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王明德担任校学报编委。1991年6月赵邦戟、谭伟明被甘肃省教委评为“甘肃省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1991年7月,王明德获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9月郎福元被甘肃省教委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以魏庆同为主要负责人的裂纹技术研究课题获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甘肃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并得到钱学森、钱伟长、张维、杜庆华等著名科学家的高度评价。 以王明德为代表的科研团队,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机床动态优化设计”、机电一体化在机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完成的"双蜗杆蜗轮反馈机构"、"四坐标联动全数控滚齿机"项目分别获机械部三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的国家计委八五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五坐标数控滚齿机”,在齿轮数控加工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李古哉为代表的科研团队,承担完成了甘肃省科委项目“空间同心任意分度数控加工图形交换自动编程”、国家计委九五攻关项目“空间过球心任意分布轴线螺纹孔及端面数控加工设备”,为空间螺栓节点球网架的设计制造技术提供了先进技术手段。 “七五”期间,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作为教学改革试点,修订了培养计划,突出机电一体化培养目标,数学课压缩原有内容和课时,增加离散数学知识块,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并确保外语、计算机教学不断线。“八五”期间,按照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专业,坚持“打好基础、加强实践、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能力”的原则,按专业大类制订教学计划。对主要技术基础课实行考教分离,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课程建立了试题(卷)库。“八五”期间还配合学校旨在加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培养的“使学生在物理-数学-计算机数值计算综合能力、工程制图-测绘-机械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数值控制-电子控制和电气传动-机械运动综合实验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的“三条线”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训练的教学试点。完成了一个完整试点周期,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专业完成了94级两个班“3+0.5+0.5”的教学计划修订试点工作。这些教学改革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学位点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层次逐步提高,覆盖面逐步扩大的历程。1981年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获学士学位授权;1981年11月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1985年,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获学士学位授权;1996年5月机械设计与理论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 1958-1996年,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共培养毕业生29届1650余人;石油矿场机械专业共培养毕业生19届635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共培养毕业生9届545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共培养毕业生2届66人;精密机械专业共培养毕业生1届33人;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装备)专业(专科)共培养毕业生6届250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专科)共培养毕业生2届73人。另70级机制工人试点班57人;77级农机专业短训班33人;80级机制专业培训班31人;73、75级机制专业进修班62人;78级机械设计与制造机修班31人。1981-1996年,机械制造、机械设计专业共培养13届26名工学硕士。 严谨治学的优秀师资,培养了毕业生谦虚谨慎、吃苦耐劳、动手动脑、学以致用的良好素质。曾担任榆次纺织机械厂厂长、山西省副省长的机制64级彭致圭同学;任香港全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辉望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机制65届毕业生吕亚芳同学;机制77级学生,甘肃省科技功臣、天水星火机床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维谦;机制78级学生,柏林工业大学博士、德国在华美力马公司总经理赵邦戟;机制79级学生、博士、经济学专家田学斌;机制79级学生,英国埃克塞大学教授,兼任英国工贸部西南地区制造企业咨询署主任张正文;矿机78级学生,上海三高石油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天喜;矿机79级学生,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胡佳宁等是优秀毕业生代表。 抢抓机遇,蓬勃发展(1996~2003)1996年3月学校系部调整,机械设计及制造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和裂纹技术研究所合并成立机电工程系,胡赤兵副教授任系主任。 1997年李有堂老师兰州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毕业,回校工作。 1998年9月,依托机电工程系成立甘肃省高新技术机电产品中试基地(当时甘肃省成立的5个工程中心之一)。 1998年国家本科专业调整,将原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机械设计及制造、机电一体化专业合并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998年甘肃工业大学基础课部的机械制图教研室、技术基础部的机械零件与机械原理教研室设备及人员整体并入机电工程系,同年成立工业产品造型研究所,并在此基础上由李奋强副教授牵头开始申办工业设计专业。至此,机电工程系成为学校最大的系部之一。同年,学院整体搬入新落成的综合实验大楼,办学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1999年经省招生委员会批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进入甘肃省第一批录取。 1999年11月,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任命机制86届毕业生高云为甘肃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2000年,学校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实施了管理权限重心下移,机电工程系和材料工程系进行建院试点,成立了甘肃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黄建龙副教授。学院下设两系两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系和工业设计系,工程图学教学部、机械零件与机械原理教学部。工业设计专业2000年9月正式招生;2001年学院增设了包装工程系,同年包装工程专业开始招生。 2002年7月,学校成立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全建制并入设计艺术学院。 1999年5月机械工程学科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 2002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入选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 2000-2002年学院分团委被团中央组织部列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 1996-2003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与理论专业共培养8届79名工学硕士。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与制造、包装工程、工业设计专业共培养毕业生2547人。 继往开来,全面提升(2003~2009)2003年5月,学校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新的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本着教学与科研互相支撑,进行了“学科组”试点工作,对学科机构重新整合,撤系建所,建成八所两部的学院构架。八所是:机电一体化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现代设计研究所、测控技术研究所、裂纹技术研究所、包装工程研究所;纺织工程研究所和服装设计研究所(2000年甘肃省轻纺工业学校并入甘肃工业大学,2003年秋季学期,纺织工程专业由轻工系转入机电工程学院)。两部是:工程图学教学部和机械原理及设计教学部。研究所负责本专业方向的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 2004年学院增设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 2006年经过全院教职工不懈努力和辛勤工作,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以复合型工科人才培养为中心,规范教学过程、科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11月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2007年5月,学校将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工程训练中心”划归机电工程学院进行建设和管理。 2007年包装工程专业停止招生,现有包装工程专业学生转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 2009年5月,本着适应学院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提升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先进制造研究所、现代设计研究所、机电一体化研究所、纺织工程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机械设计系、机电控制及自动化系、纺织工程系,新成立工业工程系。撤销原包装工程研究所、精密测控研究所,将原包装工程研究所教师整体划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原精密测控研究所教师整体划入机电控制及自动化系。实行系管教学、所管科研的模式。 学院领导机电工程学院院长龚俊,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2月出生,1992年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并获硕士学位,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发表论文50余篇,完成纵横向课题20余项,专利4项,曾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机械工业部三等奖。完成的代表项目有:连续式分离机、高效自动焊网机、水泥窑炉风泵电机变频调速系统、锥面沙轮磨齿机的数控改造、黄河水泥沙机械分离技术及装备、液压高速断料机、传染病负压隔离房等。 主要从事分离过程理论及装备、机电设备及其自动化控制、粉体制备新方法及设备等方面的研究。 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邵兵,男,汉族,副教授,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甘肃天水秦安人,出生于1969年12月15日,中共党员,工学硕士研究生。 1988.9—1992.6,在兰州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1996.9—1999.6, 在兰州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2.6—2000.3,毕业留校,在兰州理工大学机械原理及零件教研室从事教学工作; 2000.3—2001.10,担任兰州理工大学机械原理及零件教研室主任、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党支部 书记; 2001.10—2007.4,任兰州理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 2007.4—2008.1,任兰州理工大学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主持工作); 2008.1—2010.10,任兰州理工大学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 2010.10,任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会主席曹立宏,男,1969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副教授。1992年6月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铸造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兰州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现为学院工会主席、副处级组织员、学院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学生党总支书记。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