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兰月
释义

七月兰花清香溢,又称兰月。指农历的七月,因许多品种的兰花在七月吐芳,馨香无比故得名。七月另有巧月、瓜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等美名。

简介

兰月解说:就是农历七月,农历一年第七个月份(如果之前没有闰月),在中国是夏季最炎热的时候,孟秋,兰月,建申之月(猴月),律中夷则。民间俗称鬼月,传说这个月鬼门打开,到七月二十九的时候又重新关上。

主要节日

七夕,女儿节,“中国情人节”;

中元节(七月半)

浪漫之月

七夕节的形成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可以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织女星座,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船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节日习俗

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不过,古人乞巧不独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后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各地过法

江南

江南的刺绣女孩会在夜晚月光下,将一根绣花针轻轻放到一碗水面上,借助水的表面张力将针托浮,在月光照射下,针周围会出现水波纹,那一个波纹最复杂,就会绣出最好的作品,有时针上穿有红丝,也是向七仙女“乞巧”。唐代诗人林杰的诗《乞巧》说:“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西南

染指甲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年轻姑娘们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这样可以年轻美丽,对未婚女子而言还意味着找到如意郎君。

胶东

胶东地区则多在七夕拜七神姐。妇女们船上新装,欢聚一堂、盟结七姐妹;少女们则制作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视频,称巧果,用来祭祀织女。

广东

在广东,人们六月便开始准备,把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等待发芽。临近七夕便扎糊起一座鹊桥,还会制作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七夕之夜,人们在听汤中摆放八仙桌,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和女红巧物。现时在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过往的传统习俗,于七姐诞当日到纸扎店购买“七姐衣”,于当晚用来拜祭七姐。而过往日子的妇女,亦有在拜祭之时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绿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传得手艺。

闽南、台湾

在闽南和台湾当天同时是“七娘妈”的诞辰,是保护孩子平安的神。闽南的习俗在七夕这天吃石榴和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红糖糯米饭以驱虫防瘟疫。台湾有拜“床母”的习俗。“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是其生日,有儿童的家庭便在这晚祭拜床母,还会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除了在台南保有做十六岁成年礼,传统七夕民俗活动在台湾已逐渐式微;反而被商人炒作,变成商业化的“七夕情人节”。

日本

主条目:日本七夕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便把农历七月初七改为公历七月七日庆祝。

神鬼之月

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中国南方,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在汉字文化圈不少地区都有相关的节日活动,“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襆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无主孤魂的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渡”,以普遍超度孤魂,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一些地区在这一天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称为盂兰胜会。

佛道之说

1、佛教典故

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是僧徒功德圆满的日子,佛教徒在当天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据大藏经的记载,“盂兰盆(ullambana)”是梵语,“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这种仪式最早从南北朝时代目连救母的功德法会中开始流行。

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知道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灰焰,释迦牟尼佛告诉他,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目莲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后来这一传说形成一种民间习俗,并逐渐演变,从供养僧人演变成供养鬼魂。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用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久而久之,就有了盂兰盆节这一节日。

2、道教说法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为三官大帝的诞辰。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

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相传七月地狱大门开放一个月,所有的无主孤魂全从阴间出来,到阳间找东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度”的祭祀仪式。从前,各地轮流进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满满的,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殴斗事件;后来的普度便统一在七月十五日举行。

民间信仰与祭典

1、中元普渡

主条目:中元普渡

在诸多华人社会如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等,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有些地方祭拜亡灵之前,会先祭拜一位名为面燃大士的神祇,俗称“大士爷”(信徒多尊称其为“普渡公”)。

相传旧历七月,所有在阳世的亡灵,都归“大士爷”管理。这位神祇的来由有二说:一是他是观音大士的化身,故称“大士爷”。二是他原为诸鬼的首领,因受观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门下,从此被称作“大士爷”,成为护持中元普渡事项的神明。有的祭祀者为求隆重,会以纸扎出大士爷塑像,在祭祀期间,会将大士爷塑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顺利。大士爷样貌一般是:顶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头上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佛像,象征其代表慈悲的观音大士。

2、日本盆会

日本的“ぉ盆”(O-bon,是盆会)在大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农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进行。十三日前扫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也有送中元礼物的习惯。

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由隋唐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现已成为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日本人对盂兰盆节很重视,企业一般都会放假一周左右,称为“盆休”,很多出门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选择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拜先人,此时像东京这样的大都市街面会显得比较冷清,有点类似中国的清明节。

祭祖

民间的祭祖活动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区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祖先灵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送回为止。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分月概述

一月

兰月

通常称: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陬月。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口,又称柳月。

正月:正阳之月。

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嬴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 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为“端月”。

二月

通常称:杏月、仲春、仲阳、如月、丽月、花月、仲月、酣月。

杏月: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

三月

通常称: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蚕月、上春、春日、绸月、季月、莺月、末春。

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

暮春:即夏历三月,或阴历三月。

蚕月:夏历三月。三月,是养蚕的月份,所以叫“蚕月”。

上春:指孟春正月。

春日:夏历三月。

四月

通常称: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阳月 麦月 梅月 纯月 清和余月。

槐月:四月槐花满枝头,又称槐月。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故有人称四月为“槐月”。

五月

通常称: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郁月、呜蜩、天中、仲夏、皋月。

蒲月:五月蒲艾门前挂,又称蒲月。五月初五端午节,许多人家悬挂菖蒲、艾叶于门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称“蒲月”。

六月

通常称: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阳、溽暑、季暑、且月。

荷月:六月荷色翠欲流,又称荷月。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

七月

通常称:巧月、瓜月、兰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兰月:七月兰花清香溢,又称兰月。指农历的七月,因许多品种的兰花在七月吐芳,馨香无比故得名。

巧月:七月七日是中国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织女使她们心灵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八月

通常称:桂月、壮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竹春。

桂月:八月桂花遍地开,又称桂月。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人们争相吟颂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桂月、壮月、仲秋:农历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壮月,因居秋季之中,又叫“仲秋”。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又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

九月

通常称: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称菊月。到了农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那婀娜多姿、热烈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将九月称为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

十月

通常称:阳月、阴月、小阳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开冬、冬、飞阴月。

阳月: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阴月:十月叫成“阴月”的理由据说是源自古代阴阳学说,十月要“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之。”

小阳春:指农历十月,现在还习惯称夏历十月为“小阳春”。

孟冬:初冬,指农历十月。

十一月

通常称:辜月、冬月、仲冬、中冬、畅月、葭月、龙潜月。

冬月:冬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辜月: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纳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阴生,欲革故取新也。”

十二月

通常称:腊月、季冬、严冬、残冬、冰月、严月、除月、季冬、残冬、末冬、嘉平、穷节、星回节。

腊月:腊月梅花散清幽,又称腊月.也有人说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秦时明月》中的CP

兰月也是国产武侠动画《秦时明月》中石兰与高月的百合配对。

人物简介

石兰

女,表面是墨家庖丁的客栈中打杂的小伙计,但不是墨家成员。外貌:右边刘海拦住一只眼睛,平时把长发系住。外表柔弱,相貌清秀,美丽,五官精致,总是无害地、默默关注着周遭发生的一切。

石兰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蜀国苗疆巫族有关。轻功较厉害。出手速度极快(可参见天明救石兰那里曾以极快的速度打到数名儒家子弟)。她是秦时明月诸子百家中最神秘的角色之一,她的身世有许多猜想.(在看到海面的仙山后落泪。见诸子百家33集)(“蜀国”也在诸子百家20集中李斯与蒙恬的对话中出现过,是一个与阴阳家有关联的巫族)

配音:洪海天

高月

姓:姬

名:如

字:千泷

封号:高月公主

年龄:12岁

武器:暂无

招牌武功:目前没有什么武功

战斗力指数:0到10

专长:医术,药理,对于阴阳巫术有着非比寻常的天份

喜欢的异性类型:像大哥哥一样的男孩子

喜欢的食物:太湖白水鱼

最喜欢的音乐:雪女吹的箫曲

最崇拜的人:墨家巨子(其实是高月的父亲。在第三部中,原墨家巨子把巨子之位传给了天明)

最喜欢的人:母后

最讨厌的人:父王

最大优点:温柔

最大缺点:优柔

最高兴的事:12岁那年认识了天明

最大的愿望:能和家人团聚

爷爷:燕王喜

奶奶:燕王后

父亲:燕太子丹(图右)

母亲:燕太子妃(图左)

在第三部中:高月被月神捉走,身上留下咒印,东皇太一把月儿的真名告诉她,并在第三十四集中服装改变。

兰月萌点

虽然就目前的剧情来说,石兰和月儿都还没有任何交集,两人的气场也完全不一样,但当石兰以男装出现时,还有当她在高楼上远远望见月儿的惊异神情,就能引起百合控们无限遐想,无论怎么说,这两个美人就算只站在一起也能萌杀一大片兰月党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8: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