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兰巨乡
释义

基本概况

兰巨乡位于龙泉市区南面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凤阳山之麓,面积155.7平方公里,下辖兰巨、剑湖、大赛三个管理区,28个行政村,113个自然村。乡域4385户,人口达16296人。全乡耕地总面积18790亩,山林总面积184491亩,2003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80元,增长10.8%,是一个山清水秀、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的乡镇。

历史沿革

清属剑池乡十六都。民国时(1935年)分属碧渠、兰山、桐溪、富田乡,由小梅区管辖。1940年兰山、碧渠2乡合并,取首尾2字组合得名兰渠乡。1951年分为兰渠、南山2乡,均属城区。1953年划城郊区。1956年南山乡并入兰渠乡,改为县直属。1957年仍属城郊区。1958年改为城郊(大)公社兰渠管理区。1961年南山乡复并入改称兰渠公社,属城郊区。

1984年5月改兰巨乡。1992年4月大赛、剑湖2乡并入。1997年,面积156平方千米,人口1.6万,辖五梅垟、炉田、蜜蜂岭、梅垟、豫章、大汪、大巨、桐山、大赛、上寮、朱坑、张山、空坑头、梅地、官田、官浦垟、炉岙、石玄湖店、石坑口、净信、安吉、独田、河川、上塆、下沙桥、塆湖、棕衣林、仙仁28个行政村。

附:大赛乡 因驻地得名。清属剑池乡十六都。民国(1938)属兰山,由小梅区管辖。解放前后属兰巨乡。1951年从兰巨乡分出单独建置,以方位定名南山乡,属城区。1956年并入兰巨乡,改县直属。1959年复从兰巨乡分出,称大赛管理区,属城郊(大)公社。1961年改称大赛公社。1984年5月改称大赛乡,属城郊区。1992年并入兰巨乡。

附:剑湖乡 清属剑池乡十四、十五都。民国时(1938)称剑湖乡,属小梅区。1946年与茶丰乡合并称剑丰乡。解放初沿用旧名。1951年分小乡,建置剑湖乡,属查田区。1953年划入城郊区。1956年为县直属。1957年仍归城郊区。1959年隶属城郊(大)公社,称剑湖管理区。1961年改称剑湖公社。1984年5月改剑湖乡,属城郊区。1992年并入兰巨乡。

区位优势

兰巨乡地处市郊,距市区10公里,交通便捷,丽浦线、安豫线、后会线三条公路贯穿全乡,是瓯江上游八都溪、小梅溪、大赛溪、均溪溪四条流域的汇合处,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小水电;境内还有丛山险峻、气候宜人、具有原始生态特征的凤阳山。同时有(无)线通讯覆盖全乡28个行政,信息便捷。

资源状况

(1)、农业: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六大示范基地:一是蜜蜂岭、大汪沿线的千亩绿化苗木基地;二是剑湖150亩优质烤烟基地;三是大巨200亩中药材基地;四是500亩低山缓坡经济带;五是梅地130茭白套养彩鲤基地;六是剑湖千亩优质基地。

(2)、工业:2003年该乡完成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85%,引进市内外资金累计达800余万元,奥盛文教用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改造610万元,形成了以竹木加工、五金配件等为主的工业框架。

(3)、旅游:兰巨境内的豫章、梅样、蜜蜂岭和炉田等村具有良好的漂流条件,沿河两岸树林众多,且多为古木名树;豫章何家祠堂历史悠久、文明古老,具有很好的观光旅游价值;玄湖、玄湖店、下沙桥、独田、上湾等村的元宵灯会从解放初就开始盛行,并且每个村灯会都有特色、争相辉映;以炉田度假村为龙头的炉田旅游正在规划中;占地180多亩的国家级瓯江彩鲤原种场等。

行政辖区

兰巨乡下辖村

下沙桥村 蜜蜂岭村 空坑头村 上湾村 汤湖村 上寮村 棕衣连村 独田村 仙仁村 河川村 净信村 梅地村 朱坑村 张山村 石坑口村 炉岙村 官浦洋村 大汪村 大巨村 安吉村 官田村 炉田村 桐山村 五梅洋洋村 汤湖店村 于章村 梅洋洋村 大赛村28个行政村。乡政府驻五梅垟村。兰巨乡位于龙泉市南部,距市区10千米。面积156平方千米,人口1.72万人(2008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