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拦街福
释义

汉族祭祀旧俗。流行于浙江温州等地。温州此俗,起于何时,尚无实考,据清乾隆《永嘉县志》载:“二月朔,通衢设醮禳灾,名拦街福,以后循次取吉为之,至三月望日止。”可见,此俗在清初已盛行。 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现在的拦街福都在温州城内的锦江路一带进行了,拦街福为地方性传统节日。

简介

布置

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气氛热烈。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陈花卉,称作“花祭”。店铺以减价招来顾客,各方游客云集。人晚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人出入、活动至午夜才息。第二天,别处街道又举办“拦街福”。

“拦街福”中,西郭三港殿前大寿桃最为精奇、米制寿桃高齐屋檐,阔跨街面。上置《西游记》、《水浒》、《三国》各米塑人物数达几百个,此外尚有蒲清州珠囤,状如亭系由数十万颗彩珠扎成、囤上构织戏曲人物、龙凤和各种图案五光十色,眩人眼目。

活动

1952年温州城乡物资交流会时,曾举行此类文娱活动,为时三天不称“拦街福”。

现代的拦街福中心包括:龙头船,龙灯,十二月令绸塑,彩塑宝塔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家具、食物米塑。街道两旁张灯结彩,各有不同的店铺一字排开,出售包括地方特色小吃、全国各地小吃、零食,出售工艺品以及向人们展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浙江乐清细纹刻纸、黄杨木雕、浙江洞头贝雕等等。种类丰富,样式繁多。

由来

拦街福究竟始于何时?在温州历代地方志中,仅见清光绪《永嘉县志·风俗》载:“二月朔,通衢设醮社灾,名拦街福,以后循次取吉为之,至三月望日止。”

但根据历代诗人的吟咏,早在清康熙和雍正年间,温州已出现拦街福雏形。当时平阳诗人黄云岫在他的《静观楼诗集》写道:“仲春迎会,时久雨乍晴,漫赋记胜”,“宿雨初收骤日曦,迎神事果有神奇。了无泥淖沾香辇,喜见晴光映画旗。入夜灯明和月照,沿街歌歇值醒移。天人共享升平乐,不是庸愚惑九黎。”

这首诗,依稀看到当年张灯祀神的情景。古代人民有祭祀敬天之俗,南唐刘崇远《金华志》杂篇中曾载“夜张列炬送神,小儿击鼓,制各式花灯,备极之致,炬若繁星,达旦而止。”可见温州拦街祈福,仍承古风。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温州诗人赵贻瑄在他的《存修斋诗草》(卷一)一书中,所写 “上巳迎神次周鸿津韵”诗云:

“花朝元夕事非遥,赛会重开斗富饶。荷芰彩为浮绿水,楼台绮结倚青宵。四郭人趁春潮至,比户全随腊炬销。同乐时来民父母,闲看万众拥河桥。”

这首诗写了当时温州在举行张灯祈福时,在谢池一带,剪彩成芰荷,浮水燃灯,又结绮为楼台;郡城内外自三月初三至初十,沿街皆悬灯,连宵达旦以及当时永嘉县尊,不时巡行等情景。

嘉庆四年(1799),陈舜咨在“上巳夜观灯即事”一诗中,还明确提出:“龙桥祀福晚初四,陆海游人动地来”。龙桥,即今划龙桥。清嘉庆九年,永嘉举人张秦昌写有《瓯城灯幔记》。这是一篇难得的历史资料。它应是当年拦街福活动的真实写照:

“吾瓯处浙东之僻陋,号海上之繁华,敬鬼之风习传乎驺氏。逐傩三月,揆法乎周官。每届上巳修褉之辰,辄仿太乙展灯之祀,烟方冒禁水不张,嬉木天以开火城,乃起厥俗,以迎神也……或见招乐部,建戏本,镣质为山负之鳌背,铜机引水,转以龙头。植参军之椿,绿衣秉简,逞侲童之伎;黄帽乘蹻,各征歌舞于帝江,用助喧阗于人海,则春城启而杂戏陈也。”

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在街头搭台招邀戏班,百戏俱陈,童子们穿着绿衣,手执竹简,上演参军戏。还有人黄帽乘蹻,作高跷之戏。有商家临街暗设水柜,用铜管引水上行,于灯幔下设一鳌头,口中喷水,日夜不停,即所谓的“铜机引水,转以龙头”是也。

道光(丁酉)十六年,黄汉在《瓮云草堂诗稿》中写的竹枝词《修褉吟》,亦着力描绘当年江城六街灯火,游人如蝶和结绮挂彩为台以及鳌山吐水等情景:“春风三月旧江城,锦洞天开夜色明。仿取永和修褉事,六街灯火绘升平。彩霞结绮化楼台,龙水鳌山处处开,赢得一时花月开,游人如蝶乱飞来。年前乐趣正无何,岂道今年乐更多。总是熙朝天子福,不妨闲谱太平歌……”

在以上这些诗词中,虽未出现“拦街福”三字,但都凸现了后来拦街福的特点。当时以信仰民俗作为主线,溶进文化娱乐,这种从娱神到娱人的情景,已见端倪。

形成

到清同治年间,拦街福已在民间流行。其名称也明确出现在不少诗人的吟咏中。

郭钟岳,字叔高,江苏江都(今属扬州市)人。曾在温客居三年,采风问俗,搜集佚事,于同治十一年(1872),把他所作的100首竹枝词结集,名《东瓯百咏》,由温州天倪斋刊印。其中“拦街福”条注:“春末赛神曰拦街福。仕女夜游,笙簧夹道。”其诗云:“春祈饮福会拦街,酒醴笙簧处处皆;今夜出游新雨后,青泥污损凤头鞋。”

方鼎锐,字子颖,江苏仪征人。同治年间,曾任温处道。居温六年,在府署且园,取钱子奇大令竹枝词稿,增删合成百首,名《温州竹枝词》,由温州剜绿轩刻印。其中“拦街福”条注:“赛会时,六街张灯,谓之拦街福。”其词云:“广市通街架采缯,城开不夜烛龙腾。笙歌闹过春三月,何用金钱去买灯。”

在这些词中,生动地描写了当时拦街福中的迎神歌舞、扮罪童,沿街百戏具陈,鳌头喷水、摆花祭等等情景。

扩大

至光绪八年(1882)修订的《永嘉县志》,才把拦街福正式收入志中“风俗”条,成为历史定论。之后,拦街福习俗又在不断扩大、丰富,得到了发展。在光绪短短的34年中,拦街福在温州各地举行了多次。

光绪十四年(1888)三月十五日,张棡在《杜隐园日记》中记述了他在温州城内观看拦街福的情况:“温郡此日各处赛会极闹,鼓楼下玄坦庙挂珠囤,晏公殿巷保大洋行门首插竿竹约四五丈,上面用米斛串插成屏,两边结彩挂灯,下面临河之中,浮各色纸扎鱼灯,两边游人甚众,妇女尤多。”

清末民初时,徐燮在《瓯括纪游草》亦载:“拦街福,拦街福,三月三日春光烁。张灯设彩斗繁华,赛会酬神丰酒肉,六街彻晓管弦声。到此详如不夜城。上元灯火尽灿烂,画阁珠楼睡不成。”其他从清到民国的诗人吟咏 拦街福的还有:清余国鼎的《西峰诗录》、杨士炳的《蔚亭诗稿》、郑传笈的《东瓯观花祭记》以及杨淡风的《永嘉竹枝词》等等。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温州拦街福,从清初开始,到清中后期盛行温州,世代传承。

衰落

民国时期,温州也曾举行过几次拦街福活动。民国十一年(1922)农历三月廿八日,张棡在《杜隐园日记》中载:“晚饭后,闻大南门底拦街福极闹,县城隍(庙)又有文明戏,乃徒步赴之。至则戏未上台,待一句钟后始开演,未半出,台下拥挤不堪,予适至河边,无从退避,不料一转瞬予身畔数人已被挤落河,予急挤入人丛中,随流拥至铁井栏口,始行脱险。”民国十六年(1927)杨青在《永嘉风俗竹枝词》中也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二月初头康乐坊,拦街祈福趁昏黄。当年只为刀兵劫,天愿流传答谢忙。

十五西街大寿桃,灯红一路语啁嘈。寿桃一个一升米,插接云霄北斗高。

一羊一豕列当街,祭礼家家店面排。拥挤不堪放焰火,教侬踏脱凤头鞋。

夜夜灯光相接连,东双城外城门边。鲊鱼巷亦寿桃大,张树桥头焰火然(燃)。

犹有拦街福好看,南街初一乐盘桓。城西初二笙歌沸,南郭初三灯火攒。

时当上巳说迎神,伞扇旗牌崭崭新。去岁仙楼今巽吉,争看花祭趁良辰。

贪看夜市未阑珊,转过城南人更搀。只恨糟冤龙喷水,无端湿透碧桃衫。”

又据《浙瓯日报》载:民国二十五年(1936)三月廿三日,曾在南大街举行过:“本埠南大街拦街福,游人起冲突,带入警所,排解了事。”

又据《鹿城区百年记事》中记载,民国三十六年(1947)清明节在五马街举行过一次拦街福。据当时在五马街百亨药房当学徒的费永楠老人回忆,城区五马街金三益布店、五味和南货店前都摆有祭品……由于规模较小,摆设不多,热闹几天就匆匆收场了。拦街福是一项大型的复合性民俗,每年举行一次,需要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当时政局混乱,农村破产,商业凋零,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苦等许多原因,拦街福就自然中断了。

恢复

1949年5月7日温州解放后,这块广阔的土地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6年1月,温州市人民委员会正式宣布:温州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已全部实行公私合营,手工业、市郊农户全部实现合作化。为了庆祝合作化高潮,1月18日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大会和游行活动,参加游行人数达7万人。紧接着于农历二月初一,举办拦街福活动,更是盛况空前。

据吴明华《忆1956福》一文回忆;“康乐坊、府前街、五马街等处,都搭起了花门竹,结上红彩绸,挂了大珠灯,沿街殷实人家和商店纷纷摆出了供桌,放上鸡鸭鱼肉和时鲜瓜果,点起了蜡烛祀拜祈福;沿街开阔处搭上好几个戏台、管弦齐鸣,鼓乐喧天,人头攒动,比肩接踵;乱弹和调、京戏绍兴戏对台,滚龙灯、踩高跷来往穿梭。在五马街百货公司门口还搭起戏台,有人在表演魔术……”拦街福原是民间自发的,这次加以政府倡导,更是盛况空前。这次拦街福虽然在全市热闹了几天,但因准备匆促,缺乏充分酝酿,活动没有全面规范,因此,民俗原貌无法全面重现。不久之后,拦街福被批为迷信活动,从此就停止了。

改革开放之后,温州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温州市各种大型民俗文化活动不断出现。

2001年是蛇年,1月,先在马鞍池公园举行了温州市首届新春文化庙会;接着春节,全市又在中山公园举办了温州民俗风情节;5月,在江心屿举办了“五一黄金周”活动,还有永嘉县在岩头古镇举行了“丽水街风情节”等等,这些活动分别在恢复传统民俗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大大满足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都融入市场操作的应用尝试,并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经过上述几次大型民俗活动的探索和实践,也为拦街福的重新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2001年夏,由本市孟庆江、叶大兵、林剑丹、胡珠生、张思聪等人,向市长提出“恢复举办拦街福”的建议。为了继承和发扬温州民俗文化,促进五马街商业旅游街建设,温州市人民政府决定结合五马街新街开街仪式,恢复拦街福活动(原定2001年10月,后延至2002年4月)。

当恢复拦街福活动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全市各界的关注。全市大街小巷、公园、公交车上,人们都在议论,特别在老年人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反响:“又可以看见儿时见过的场面了”、“拦街福是我们温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那天城乡农民都会携老扶幼进城吃吃嬉嬉看看戏”、“全城人轧人,多兮多,晚上人散场后,散落的鞋子有超过八大箩的”……他们翘首盼望这中断几十年的拦街福快些在温州重现。

2002年,拦街福活动在五马街区、蝉街、人民广场及连接上述三个街区的府前街进行布置。为再现旧时红幔遮天情景,结合五马街改建后街宽楼高的特点,以红灯笼连接两侧街面,悬空排列成一个红色的穹顶。同时在府前街区再现了传统拦街福布置时所用的“花门竹”。全长300米的街区,布置了70对花门竹,将五马、蝉街活动区域与人民广场区域连成一体。

五马街口搭起了大牌楼,以传统民间工艺品展示为主,设置了台阁、中秋小摆设、首饰龙、档龙、珠灯、走马灯、福禄寿三星造型等大型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同时,还举行了“温州民情风俗展”。人民广场开辟为美食小吃广场,160个摊位集中了温州传统的名点小吃,如长人馄饨、矮人松糕、鱼丸、灯盏糕等。广场中还设置了旧时拦街福的保留节目——戏曲斗台。场上靠近搭两个戏台,两个剧团同时在各自台中演出,有京剧、越剧、木偶戏等,相互吸引观众。另外,还在广场周围设置了七米多高的米塑寿桃山、以及用木头雕成的凳板龙和极乐世界、大灯笼等传统民间工艺品。蝉街区域为旅游景区促销活动现场,搭建了百余个标准摊位,集中了本市各旅游景区及旅游服务单位,全面展示了瓯越山水风情。

这次“拦街福”活动,从4月19日开始,在人民广场举行了隆重的2002年第五届温州旅游节开幕式,并组织少儿文艺、武术、腰鼓、高跷、旱船等表演项目踩街巡游。活动的第一天就吸引了大量市民争睹这消失了半个世纪的民俗文化活动。从上午起,活动街区水泄不通,至晚上九时,当日参观人数达20万。次日上午温州旅游节组委会发出临时通知,因游客过多造成了温州市区交通的过分拥挤,形成不安全因素,原定19~21日的“拦街福”活动不得不提前结束。

2010拦街福

拦街福,温州人的狂欢节

2010年03月17日 09:11:19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昨天,农历二月初一。连日阴雨后,迎来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以“盛世瓯越、文化温州”为主题的2010温州拦街福活动,在温州锦江路拉开大幕。

这场把温州民间艺术、传统民俗精华“一网打尽”,又注入现代文化气息的新“拦街福”,让温州人乐翻天。

13天连轴狂欢

“习俗既成,民风使然;两百余年,延续久远……祝颂祖国,万寿无疆;祝愿温州,和谐隆昌……”

上午9时,拦街祈福活动以一篇祝文诵读开端。而后温州市委书记邵占维、市长赵一德等一同点击按钮,锦江路上仿真“古谯楼”缓缓开启大门,人流涌入拦街福主街区。

雄壮的萧江大鼓动人心魄,欢快的民乐声中,腰鼓队、彩绸舞、花扇舞卖力演出,烘托出浓烈的节日气氛。温州市瓯剧团和民营五星京剧团在街区外广场上唱起“对台戏”,纷纷拿出《双下山》、《八大锤》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折子戏,吸引了众多观众。

2010温州拦街福活动将延续至3月28日,共持续13天,每天上午9时到晚上9时开放。

作为规模盛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拦街福”在许多老温州人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也是他们童年的美好记忆。但在上世纪中后叶,拦街福已逐渐淡出温州人生活。进入新世纪,温州曾在2002年、2005年、2009年三度举行“新拦街福”,探索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民俗结合。

“拦街福”活动组委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温州有深厚民俗文化资源,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比较多,但总体上规模小、文化味不浓、活动的参与面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文化品位的提高,温州市民渴望一个上规模、上档次、有意义的民俗文化活动。

今年的“拦街福”在做足传统的同时,把一个集文化、娱乐、商贸、旅游为一体的大型民俗节庆活动呈现给大家。活动分10大板块,有虎娃闹春拦街祈福、老城故事场景再现、民间民俗文化展示、民间艺术展演、拦街福摄影大赛、美食购物活动、温州农家特色产品推介、中国节日文化遗产保护(温州)论坛等,无论活动形式还是内容,都较往年有较大创新。

“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乐一乐!”主办方说,他们想办成一场盛大的民间狂欢节。

传统民俗“复活”

跨入拦街福活动街区,能看到专设的温州民间文化展示区。温州素有“百工之乡”美称,在这里,原本散落在温州各地的民间美术、手工技艺像珍珠一样被穿成一串:移步换景,能领略到米塑、瓯塑、瓯绣、黄杨木雕、细纹刻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现场展示的精湛技艺,还能看到温州传统婚俗、年俗的场景再现。

这边,泰顺木偶正在上演“四郎探母”,演得好不动情;那边,温州米塑大师王锦荣在精心作瓯塑,一位母亲连声招呼自己的孩子,“你看你看,这个鮸鱼头做得多逼真!”

在活动街区里,还有让温州人牵起温暖记忆的老城故事场景。温州旧城的三角城头、东门外、南门头、三牌坊等已难觅踪影,但是在这里,通过展板上的故事介绍,抑或街区中的仿真建筑,它们又“复活”了。

八旬老人林正森站在“张阁老和三牌坊”故事展板前告诉记者,他很怀念小时候拦街祈福的盛况,今天和同伴特意搭公交车来现场游玩。说起三牌坊,林正森以前就住在不远处的鼓楼街,他感叹,“那牌坊拆掉了真可惜啊”。

75岁的画家赵瑞椿先生是地道温州人,他一个人慢慢在拦街福街区上逛,看得入神。他说,这是一个保护民族文化的平台,那些平常被我们遗忘的民俗,又以这样的方式被重新回味,很好。不过,他觉得还不够过瘾,如果搜罗的民俗能更丰富更完整就好了。

在珍贵的民间工艺“首饰龙”前,吴小姐抱着她一岁半的孩子正在近距离观赏上面精巧的亭台楼阁,孩子看着转动的绸塑人物,目不转睛。吴小姐说自己是个“80后”,在自己的记忆里完全没有“拦街福”这些民俗的概念,这次她是专门抱着孩子来看热闹的。但她和孩子一样,都玩得很开心。

来自湖北和浙江淳安的两名新温州人,则在美食街区流连忘返,这里不但有温州特色的中华名小吃“长人馄饨”、“温州鱼丸”,还有来自外地的各种特色小吃,十分诱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此次应邀来参加中国节日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活动街区,他看得很认真,不时在一张小纸片上做着记录。

刘魁立说,这是他第一次来温州,但是印象深刻。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借助活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得到提升。它还将培育和增强人们的乡土情感,随之而来的,将是人们生活幸福感的滋长。

来源:桥下论坛 浙江日报 作者:桥下街 方海 包璇漪 编辑: 胡铁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4:4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