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蓝眼巴丹鹦鹉 |
释义 | 简介蓝眼巴丹鹦鹉(非一般国内说的蓝眼葵花巴丹)是很少见的珍稀种类,有别于葵花凤头鹦鹉,它的头部与冠羽的形状和摩鹿加凤头鹦鹉(朱路冠)较为相似,由于在葵花凤头鹦鹉的4种亚种中有3种也有蓝色的眼圈,唯一没有蓝色眼圈的是产于澳洲体型最大的亚种 - Sulphur-crested Cockatoo (Cacatua galerita),所以分辨蓝眼巴丹鹦鹉与葵花凤头鹦鹉主要是以头部与冠羽的形状与较亮的蓝色眼圈来作区隔,人工饲养的数目非常的稀少,母鸟的虹膜颜色较公鸟呈红棕色。 科学分类物种名称:蓝眼巴丹鹦鹉 别 名:蓝眼凤头鹦鹉 拉丁名称:Cacatua ophthalmica 英文名称:Blue-eyed Cockatoo 科属分类:鸟纲(Aves)、鹦形目(Psittaciformes)、凤头鹦鹉科(Cacatuidae) 体长:50cm(20 吋) 食物:天然食物包括种子、坚果、水果、浆果、无花果、昆虫等。 分布:蓝眼巴丹鹦鹉原产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岸毕斯马克群岛的新不列颠岛以及新爱尔兰岛上。 繁殖由于笼养数目非常地稀少所以繁殖成果相当的少,除了少数如英国彻斯特动物园与美国几个繁殖中心外,其成功繁殖相当少见,繁殖的资料也相当有限,可参考葵花 凤头鹦鹉与摩鹿加凤头鹦鹉的繁殖资料,提供较深的坚固巢箱供其使用,一窝产1-2颗卵,孵化期通常持续28-30天,幼鸟通常羽毛长成至断哺需8-9个月。 习性蓝眼凤头鹦鹉栖息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森林区、低地、森林边缘地区与较空旷的林地内,较常在低海拔的地区发现它们的踪迹,除了部份分布地区外它们在当地算是常见的鹦鹉,但近年并无新的蓝眼巴丹数量统计与生态观察所以现今的情形并不清楚,但数量很可能较以往低,主要还是捕捉贩卖至宠物市场与原始栖地的人为破坏;它们常单独、成对或一小群一、二十只聚集活动,常在枝头间或是飞行时大声嘶叫,很引人注意,行为大致上应与葵花凤头鹦鹉相去不远;繁殖季节不详,一次约产2颗蛋,由公鸟与母鸟轮流孵蛋,孵化期约需30天。大部分的蓝眼巴丹都非人工繁殖鸟,刚引饲养初期较为胆小害羞,人工繁殖鸟很快可适应新环境,之后即便的强壮,叫声响亮吵杂,破坏力强,笼舍中宜提供树枝或耐咬的玩具供其啃咬,将它们安置于大的笼舍中较为理想。 饲养摘要大部分的蓝眼巴丹都非人工繁殖鸟,刚引饲养初期较为胆小害羞,人工繁殖鸟很快可适应新环境,之后即便的强壮,叫声响亮吵杂,破坏力很强,笼舍中宜提供树枝或耐咬的玩具供其啃咬,将它们安置于大的笼舍中较为理想 ,与其它大型巴丹一样,喂食上得提供热量较高的坚果类,日常的混合种子供给与蔬果喂食也少不了。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