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蓝光行动 |
释义 | 简介“蓝光行动”,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围绕“联合国糖尿病日”开展的大型糖尿病防治宣传行动。通过健康教育和义诊咨询,提高广大群众的糖尿病防治意识,提高糖尿病早期检出率,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蓝光行动”起源于2007年,是由国际糖尿病联盟发起的全球性糖尿病关怀行动。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支持、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承办、广州中一药业、拜耳、诺和诺德、赛诺菲-安万特、默沙东、礼来、罗氏、强生、雅培、辉瑞等企业提供支持的中国“蓝光行动”,在2010年11月份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全国18个重点城市开展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社区医生培训及其他健康教育活动,旨在通过患者的早期筛查,帮助其尽早发现病情,控制并发症,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经济负担。 此次行动全程共覆盖90家重点医院和近200家社区医院,并借由重点城市的带头继续将“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早获益”的理念向全国辐射。 糖尿病的重要治疗目标就是控制血糖长期达标,预防慢性并发症。无论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检测的都是某一个时间点的血糖值,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糖化血红蛋白则像是监控录像,所有的情况都记录在案,更能反映长期的真实情况。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指出,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情况仍不容乐观,超过7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理想,这极大增加了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者以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者,应每3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即使血糖控制已达标,且比较平稳,每年也应至少接受2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这有助于了解病情的监控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启动背景国际糖尿病联合会资料显示,201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高达2.8亿,每年死亡人数高达380万。目前(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中国约有糖尿病患者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糖耐量低减者。 2010年发布的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开展的中国14省市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调查结果显示,在部分大城市糖尿病患病率水平已经达到10%。糖尿病需要终身监测及治疗,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高血糖带来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将导致患者继发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失明、卒中、肾功能衰竭和截肢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的健康和生命。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糖尿病的公众知晓率和治疗率仍然非常低,对糖尿病流行的危险因素、预防的必要性等普遍认识不足,远低于西方国家平均水平,严重影响糖尿病的防治和控制。针对这一情况,卫生部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公众健康教育,高危人群干预和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着力推动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提高。 宣传主题“蓝光行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围绕“联合国糖尿病日”开展的大型糖尿病防治宣传行动,从2010年7月至12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民健康教育、糖尿病高危人群血糖筛查、蓝环测试、发放蓝环胸针、社区糖尿病管理单元试点以及联合国糖尿病日公众宣传等活动。 2010年7月21日,国家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启动大型糖尿病防治宣传行动——“蓝光行动”,并于2010年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当天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当天的主题宣传活动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10时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举行“万人登长城 抗击糖尿病”活动,15时在人民大会堂一楼中央大厅举办 “点亮蓝光·中国2010”宣传活动,18时在国家大剧院举办 “蓝光行动专场音乐会”。 通过“蓝光行动”的健康教育和义诊咨询,提高广大群众的糖尿病防治意识,提高糖尿病早期检出率,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活动内容——蓝环测试世界糖尿病联合会于2010年5月14启动了2010年世界糖尿病日活动,今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控制血糖,刻不容缓!”。每年世界糖尿病联合会及其成员协会都会领导开展世界糖尿病日活动。2010世界糖尿病日活动将会启动一个新行动—“蓝环测试”。 什么是蓝环测试?蓝环测试可以提高对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认识,并列举可减少危险因素的积极措施。 蓝环测试有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教育2型糖尿病高危患者如何改变生活方式。在线工具将展示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以及采取什么行为降低发病风险。参与者将看到1个或多个2型糖尿病高危的虚拟角色,通过减少危险因素及积极运动来降低风险。线下版本包含特制的蓝色世界糖尿病日测量尺,标明腰围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作为世界糖尿病联合会糖尿病治疗产品的一部分,我国唯一授权的“蓝环”糖尿病治疗仪,在每一个包装中都会随机赠送一条这样的蓝色世界糖尿病日测量尺。 2010世界糖尿病日活动还将延续极为成功的“蓝光纪念碑挑战”。目前,全世界已经树起1000多座蓝光纪念碑,作为糖尿病和世界糖尿病标志,包括南非的平顶山、英国的伦敦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阿拉伯塔、美国的阿拉莫、日本的东京铁塔等。 通过蓝环测试以及蓝光纪念碑等活动,激励参与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在蓝光下参与运动,以互动的方式传递正向信息。以强化蓝光与糖尿病的关系。 其它蓝光行动事件起因1979年伊朗发生政变后,伊朗人把对前国王巴列维的仇恨,一股脑倾泄在美国人身上。1979年11月4、5两日,伊朗学生在霍梅尼的支持下,先后占领了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扣留53名美国外交人员作为人质,以此逼迫美国人交出正在美国治病的巴列维。事发之后,美国一方面通过外交途径、舆论力量努力争取人质获释;另一方面根据卡特总统的密旨,由国家安全委员会拟定—项军事营救行动计划。 制定方案人质事件发生后,美国一面同伊朗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谈判,一面秘密准备军事营救计划。在人质被扣的当天,卡特总统发表声明,下令暂时停止向伊朗运送军事装备的配件,并命令司法部驱逐违反移民法旅居美国的100名伊朗学生,宣布停购伊朗石油,冻结伊朗官方在美国的约95亿美元的资产。然而,伊朗人并不理睬这些,反美浪潮反而一浪高过一浪。伊朗国内举行了绝食斗争,美国驻巴基斯坦、利比里亚、英国、法国、西德、土耳其、孟加拉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的大使馆、领事馆均遭到了伊朗人的袭击。11月19日,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下令释放了人质中的5名妇女和8名黑人,并发表电视讲话,指出其他人质将被扣押起来,除非伊朗前国王巴列维被引渡,否则,他们将受到审讯。卡特总统获悉这一声明后,立即发出警告,指出如果伊朗审讯人质,将承担由此而产生的全部责任,随即命令向波斯湾增派航空母舰。于是,排水量为81000吨的"小鹰"号航空母舰同1艘导弹巡洋舰、2艘驱逐舰、1艘加油船向波斯湾进发,航母上的4500多名官兵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对于美国的军事威胁,伊朗表现得更加强硬,德黑兰100多万人到原美国大使馆前游行示威,学生发表声明,如果美国采取军事行动,就杀死全部人质,炸毁大使馆。伊朗海军司令马达尼宣布:伊朗海军已处于全部戒备状态。1979年11月23日,卡特总统召集副总统蒙代尔、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布热津斯基、国防部长布朗、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等高级官员,讨论代号为"蓝光"的武装营救人质计划。 其实,武装营救人质的问题,在此之前已被提上五角大楼的议事日程。就在事件发生后不到1周,"蓝光"突击队就接到预先号令:准备采取远程偷袭方式,武装袭击德黑兰美国大使馆,消灭守卫人员,救出人质,将他们安全带出伊朗。 圣诞节之夜,五角大楼的参谋长联席会议特别战情室,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正在召集中央情报局官员、陆、海、空三军首脑、"蓝光"突击队队长贝克韦斯上校等人研究营救人质的行动方案。最后,通过了贝克韦斯的方案 方案细节贝克韦斯的方案分3步进行: 第1步 使用空军的6架C-130运输机,装载97名“蓝光"突击队队员和所需的燃料、设备,从美国本土的波普机场起飞,直飞埃及,在基纳机场加油后,穿越红海,南下进入曼德海峡,绕过哈德角,从查赫巴尔插入伊朗领空,然后直飞德黑兰东南约180英里处,于夜间降落在1块沙漠盐碱地上。那个地方的代号为"沙漠1号"。与此同时, 抽调8架直升机,从停泊在阿拉伯海上的“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上起飞,赶往"沙漠1号"会合。 第2步 "蓝光"突击队乘加过油的直升飞机,直奔德黑兰郊外的另1个隐蔽地--"沙漠2号"。到达后,直升飞机和突击队员在那里潜伏1个白天。 第3步 C-130运输机于第2天夜间飞往"沙漠2号"。与此同时,突击队员在特工小组接应下,乘上预先购置的汽车,秘密潜入德黑兰。到达罗斯福大街后,突击队兵分3路,第1队从大门突入使馆,直奔大使馆办公楼,营救那里的31名人质;第2队从大使馆东侧翻墙而过,直扑大使住宅,营救那里的19名人质;第3队冲向伊朗外交部大楼,营救被关在地下室里的3名人质。人质救出后,各队到使馆附近的体育场会齐,在那里登上接应的直升机,撤回到"沙漠2号"。尔后,直升机返回航母,人质和突击队员换乘C-130大型运输机,撤离伊朗。届时,卫星和高空侦察机将为突击队提供情报和通信保障。武装直升机将飞临使馆上空巡逻。 事件经过贝克威斯曾指挥这支队伍参加过无数次惊险的军事行动。残酷的越南战争使这支突击队受到极好的磨练。越南在抗击美国侵略战争中曾使用竹签战术、黄蜂战术,利用茂密的丛林、神秘的沼泽、荒凉的山地等有利地形地物打击敌人,也使这支敢死队以坚韧的生存能力、闪电般的突袭著称。美国军事活动的中枢——五角大楼里,营救人质的计划在美军方几个要员的不断酝酿、反复研究中成熟了。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出色而富有大胆想象力的计划。执行这次行动的联合部队以“蓝光”突击队为主体,吸收了来自陆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的神枪手,擒拿格斗能手以及专事飞檐走壁、破门落锁的“鸡鸣狗盗”之徒共计180人组成。出发地点分别为埃及和游弋在阿拉伯海伊朗沿岸的美国“尼米兹”号航空母舰。突击队预计在开罗附近的机场分别乘上6架C—130大型运输机,以暗夜为掩护飞往德黑兰东南方向的沙漠简易机场;同时,8架直升飞机从“尼米兹”号航空母航上起飞;“前往伊朗与C—130会合。随后,直升机运载180名突袭人员飞往德黑兰郊外的山区隐蔽待命;提前渗入德黑兰的特工人员用预先准备好的车辆把突击队员直接运进德黑兰市区。营救得手后,3架涂有伊空军飞机颜色的直升机就会把获救的人质空运到伊朗西部的另一个临时开辟的简易机场,改乘一架提前飞往那里等待的C—130型运输机前往埃及或是西欧。计划拟定后,美方采取非常、的措施,严格控制知密范围。了解整个营救计划的只有卡特总统、白宫几个主要助手、国防部长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与此项使命有关的部队只知道各自的任务,不了解整个意图。美国方面为了隐蔽企图,与此同时还调了3架MC—130型电子干扰飞机进驻阿曼的马西拉空军基地,起飞干扰伊军雷达系统,迟滞伊战斗飞机的起飞拦截;命令在伊沿海巡弋的海军航空母舰编队和各型军用飞机保持例行活动。 1980年4月7日,卡特总统宣布与伊朗断交的同时,声称在5月中旬以前美不考虑对伊采取任何军事行动。这些措施都起到了欺骗和麻痹伊朗的作用,使其疏于戒备。营救计划已报到卡特的办公桌上等待正式批准。按预定计划,美国特工情报人员已陆续渗入德黑兰,从各方面为营救人质行动作策应准备。美军选择了地形条件与伊朗境内地形条件十分相似的内华达州和犹他州的沙漠地带,突击队员在那里开始演练营救行动的每一个步骤,重点提高夜间和沙漠中的行动能力。C—130和RH一53等担负营救任务的飞机则演练暗夜条件下在沙漠地区的起飞和降落;RH一53直升机还演练了从预定地点起飞到800公里以外执行任务的远程飞行。营救行动所需的各种装备补给品和有关人员,陆续通过空中和海上秘密运至中东。1980年1月底,营救活动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万事俱备,“蓝光”行动等待出击的命令。 4月1日,卡特认为通过外交途径和经济制裁解决人质问题前景十分渺茫,于是正式批准采取军事营救行动。为了达成行动的天然性,具体行动时间确定在l980年4月24日的夜间伊斯兰“安息日”前夜。24日下午,卡特下达了执行营救计划的命令,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将军立即进入五角大楼直接指挥这次营救行动。24日格林威治时间22时(伊朗时间25日凌晨2时30分),一个无月暗夜。停驻在伊朗附近平静的海水中的夜幕掩盖了周围的一切,“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悄无声息。突然,飞行甲板上的照明灯打开了,随即16名飞行员和180名突击队员分别奔入8架直升飞机。几乎没有任何停顿,甲板就被飞机启动的轰鸣声震得“嘶嘶”作响起来。紧接着,闪烁着红色安全灯的直升机一架接着一架斜刺着升入黑洞洞的夜空。 此时,红海狭长水域的上空,也隐隐传来大型运输机的声音。准时从埃及起飞的6架C—130飞机,取道沙特阿拉伯、阿曼,飞向伊朗境内的会合地点。8架直升飞机谨慎地保持着距离,在离海面不太高的地方飞行着。带队长机的飞行员突然感到飞行阻力加大,发动机的声音变得略有些沉重。他仔细查看了一下舱内设施,没有发现异常,又侧耳倾听了一下舱外,隐隐地似有沙尘打击风挡玻璃。他一下子意识到了什么,关闭了舱内发出微光的小照明灯,猛地打开了悬挂在舱外的陆灯。果然不出所料,遇到了沙暴,烟尘滚滚如同一道无法突破的屏障。他关闭了着陆灯,通知助手严密注意飞行状态,心想可别遇上什么麻烦。然而,麻烦还是自己找上门来了。紧跟在长机身后的一架直升飞机遇到机械故障,它用预先规定的暗号报告了带队长机,转弯退出编队,向“尼米兹”号飞回去了。这架飞机的返航给编队飞行员一种奇妙的心理影响,他们心里开始有些忐忑不安。直升飞机编队到达伊海岸上空。又一架直升飞机退出了编队,急急向地面降去;紧随在它身后的另一架,也盘旋降落到地面上。原来,前边那架飞机舱内的一个很重要的装备突然失灵,不能继续飞行,只好在伊朗境内迫降。机上人员当机立断,放弃飞机,挤上另一架直升机继续飞向目的地。 现在只剩下6架直升飞机了,这是预定完成此项任务所必需的最低数量。带队长机飞行员暗暗想,今天的事情有些不顺。在伊朗中部沙漠美国人开辟的简易机场上,6架C—130大型运输机落地时扬起的沙尘刚刚平息,深青色的夜空中就传来,了直升飞机引擎的低鸣。准时会合!带队长机飞行员第一个跳出刚刚着陆的飞机,心里稍稍松了一口气。直升飞机全部着陆后,简易机场上一片忙碌,加油软管从C—130飞机里拉了出来,分别注入6架直升飞机的油箱,一箱箱营救行动所需物品,准备突袭人员在德黑兰市郊潜伏时使用的各种军需物资,被送上直升机。 此刻,身处五角大楼坐镇指挥的琼斯将军,对完成这一行动仍然充满信心,他只希望在这最后的环节上不要发生功亏一篑的事。突击队指挥官贝克威斯上校也这么想。可从他那总是显得阴沉沉的脸上,连最熟悉他的部属也无法推测此时他的心情。毕竞是设身处地,他比坐镇千里之外的琼斯将军,多了一层说不清楚的忧虑。贝克威斯四处走动,询问直升机的准备情况。“上校!”突然,机械师迎面向贝克威斯跑过来。“怎么?”贝克威斯下意识地抓住机械师的手臂。“3号直升机液压系统失灵!”机械师的声音有些颤抖。“什么?!”贝克威斯脑袋里“轰”的一下,完全失去了冷静。他知道,飞机的液压系统失灵意味着什么,飞机失去了液压系统简直就成了一堆废铁。更严重的是:现在只剩下5架直升飞机了,按照计划是不能完成营救任务的。这个坏消息很快通过C—130飞机上的通讯设备传到了华盛顿。琼斯将军惊得“霍”地一下从桌旁站了起来。卡特总统接到报告后,经过慎重的考虑,无奈地决定取消营救行动,命令所有飞机和人员撤离伊朗。等待命令的突击队员已经在寒冷的春夜里滞留了3个小时,接到撤退的命令以后,简易机场上重新忙乱起来,但气氛却与先前大为不同。人员已全部登上C—130,地面上一片狼藉。 第一架C—130在将要退去的夜幕中开始滑行,速度越来越快,就在即将升空的一瞬间,同一架还没来得及起飞的直升飞机相撞,两机当即起火爆炸,碎片划出一道道火迹向四面八方溅射出去。幸而机上人员不多,8人死亡,4人受伤。 天快亮了,贝克威斯决定,不能耽搁,他下令丢下8具尸体、两架飞机的残骸和5架直升飞机,所有剩余人员带着伤兵分乘5架C—130飞机马上撤离。当贝克威斯透过机窗,看到正在起飞、的最后一架C—130尾部暗红色的火舌时,心中涌过一阵说不出的疼痛。至此,这次经过精心策划的营救行动以流产而告终。 事件结果美国这一行动遭到了许多国家和国会的指责,也使美伊关系更加恶化。伊朗学生把人质转移到全国各地关押,从而使美国营救人质的希望彻底破灭。正当美国对人质问题一筹莫展之际,形势发生了转机。7月27日,移居埃及的62岁的前国王巴列维因病去世,伊朗学生扣留人质的一个重要理由已不复存在。 两伊战争的爆发,更加快了人质事件的解决。11月2日,伊朗议会通过决议,同意把52名人质交还美国(1980年7月11日因病已释放1名人质)。1981年1月,在阿尔及利亚的调解下,美伊双方终于达成协议。1月20日,1架阿尔及利亚飞机载着获释的52名人质飞离德黑兰,至此,持续了444天之久的人质问题最终获得了解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