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赖时辉 |
释义 | 人物简介赖时辉(1819~1884),字梦修,号省斋,清嘉庆廿四年(1819),生于台湾嘉义县公馆庄(今中埔乡和睦村)。通文墨,工诗,迁居嘉义市布街,悬壶济世。 人物平生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万生事变(戴潮春事件),累次围攻嘉城,肆扰三年,郡城援军不至,饷械断绝,民捣龙眼核和米糠名「太平饼」充饥抗战,士气坚刚未馁。是时赖时辉办保安局,县主白鸾卿,命率义民专责守城,乃捐资募勇,办理团练,与参将汤得升协力守御。城中粮尽兵缺,危在旦夕之际,知县白鸾卿率团练赖时辉,士绅王朝辅,陈熙年等众信者,求告于城隍庙,蒙城隍赐谕签诗:「合家人安泰,名利两兴昌,出外皆大吉,有祸不成殃。」一首,消息传闻,人心遂定。同治三年(1864)农历二月十四日,城围始解。邑宰请奖,戴蓝翎,即用分府之职,委办嘉安总局,乃与岁贡陈熙年,倡办慈善事业,以抒民困。设育婴堂收容贫家子弟,设义仓以平糶救饥,造义渡,雇工撑筏济渡行旅,人无病涉。与陈熙年合资,改造嘉邑西南永安桥,并立碑于旧永安桥北桥头旧址右侧,碑文载于《台南县志·古碑志》。铺设城西新店尾路侧(今府路巷)石版;开北香湖;自备消防器物,遇火警辄救之;开张和药铺,有贫病则义务施疗。时辉与夫人陈氏,教督子孙,五子皆登科第,世称燕山之有义方,光绪十年(1884)归道山,享寿六十有六。 人物贡献同治元年(1862)戴万生起事,嘉义城受困,奉命率义勇与陈熙年等官绅守城有成,并协助善后事宜,倡办公益事业:设育婴堂;创设义仓;铺造府路;开北香湖;造永安桥等。另设立义学、倡修庙宇、捐款建祠,有助安定社会人心。毕生勤俭力行,治学严谨,用心教导子女,五子皆登科第,四女皆配豪门,其靠捐纳得五品同知衔并蓝翎顶戴,遗训「读书明理,造福乡里」,为赖家后裔家规,留传至今。 赖时辉,嘉义城赖家第四世后裔,出生于今嘉义县中埔乡和睦村。清道光三十年(1850),地方扰乱,物货价增,贩卖特产配运药材,得有微利。经营赖集义大租馆,广达六庄,续垦百余甲,化瘠壤为腴田。财富累积使其有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与本钱,得以迁居嘉义城布街,建立赖家百年发展基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