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赖古堂集 |
释义 | 《赖古堂集》二十四卷,计诗文各十二卷,清周亮工撰。 周亮工,字元亮,一字诚斋,又字栎园、学者称栎下先生,河南开封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生于金陵,举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初任潍县知县,行取浙江道试御史,明亡,避居南京,清师下江南,迎降,历任两淮盐运使、福建按察使、布政使、户部右侍郎等职。亮工入清后,官位虽显,然数有起踬,饱经宦海风霜,康熙十一年(1672年)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人物生平周亮工是明末清初有名的学者,才气高逸,记闻淹博,生平著述甚富,除诗文集外,其他著作有《书影》、《字触》、《闽上记》、《印人传》、《读画录》、《同书》等十多种。尤注重表彰同时代人著作,他编选刻印了《赖古堂近代古文选》、《尺牍新钞》初、二、三、四集,以至印谱、对联、种目繁多,对于困厄不遇的文人学士,如吴嘉纪、王损仲、王猷定等人的诗文,皆为之搜辑遗佚,出资镂报板行世,不下十余家之多,这些活动充分说明亮工在当日文坛上是一个有影响、起作用的重要人物,康熙九年(1670年),亮工五十九岁,在江宁,一夕慨然曰:“一生为虚名误,老期闻道,何尚留此耶!”尽取所著书板并藏书百种焚之。 相关事件吕留良曾经分析他所以焚书的原因,先历数了前人焚书的原因种种,“古之人自焚其书者多矣,有学高屡变,自薄其少作者;有临没始悔不及为,谓此不足以成名而去之者;有刺促恐遗祸有灭者,有感于二民之说,以文字为障业者;有论古过苛,不敢自留败缺者;甚则有侮叛圣贤、狂悖无忌,自知不容于名教故奇其迹,以骇俗,而自文其陋者。”所谓“其焚同,由所以焚不同也”,由周亮工之所以焚书,不是以上原因中的任何一种,“今栋园举前后悉焚之,未始以昔为非也,焚之后又未始不复作也,其书又不触忌讳,不堕魔外属属焉,以古之作者为归然。则栋园之所以焚,又必有不同于古人者矣”,最后,吕留良认为周亮工的焚书是“有所大不堪于中”,“是以惜其书不如悲其志也,豪士壮年抱奇抗俗,其气云极盛,视天下事无不可为,千里始骤,不要勒于跬步,隐忍迁就,思有所建立比之腐儒钝汉以布伶终敛,村牖固夷,然不屑也。”吕留良是讲民族气节的人,他的话当是有感而发,但可见明遗民也还是重其才并重其人的,幸所焚之书已大都印行,仅文稿三百余首一炬荡灭。今所存者,才十之二三,现在这个集子,是周亮工长子周雪客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刻于金陵。 史记荣誉周亮工的著作及其编选刻印之书,原来流传较广,且大部分收入《四库全书》,后于《四库全书》复查时,因《读书录》中“语有违碍”,乃连同其他著作悉遭查毁,因此流传遂少,其诗文集虽有康熙、乾隆、道光等三刻,但已不易得。魏禧谓周亮工为学的特点是:记览博,则贯穿经史,无所不读;见识高,则不依傍,不汩没,卓然自立,历年老,则积久而变化生,攻苦而神明出。今观集中诗文,力矫晚明浮靡轻佻之风,多悲时感事之作,苍凉感慨,沉郁顿挫,是具有一定时代气息的。周亮工交游半天下,从集中可探索当时许多知名人士的踪迹。明末清初的某些史事,如农民起义军的声势、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江南兵败之余民间的流离疾苦等等,集中也都从作者自己的封建地主官僚阶级立场出发,有所反映。这些,文学和历史研究工作者是不乏可以从中取资的。 集中收录的诗,如钱谦益在《赖古堂诗集序》里说的那样,是“笔力苍老、感激、悲壮”,所谓“情深而文明,言近而旨远,包涵雅故,荡涤尘俗,卓然以古人为指归而不复堕入于昔人之兔径与近世之鼠所在。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古人的真诗的精神就是“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诗归序》),因此他对诗歌的创作和评论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诗清物也。其体好逸,劳则否;其地喜净,秽则否;其境取幽,杂则否;其味宜淡,浓则否;其游止贵旷,拘则否。”(《简远堂近诗序》),这样他的诗歌创作之路越走越窄,脱离了现实社会生活“我辈文字到极无烟火之处,便是机锋。”(《答同年严孔昭书》) 钟惺钟惺以诗而名于世,虽然后人批评他的诗幽深孤峭,脱离社会现实,但他也有些诗反映了晚明的社会现实。如《丘长孺将赴辽阳留诗别友意欲勿生壮惋之余和以送之》五首,表达了他为国献计献策,忧思国防,舍生为国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江行俳体》12首,写了当时沉重的苛捐杂税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指责了贪官污吏勒索百姓的行为。 别外,《隐秀轩集》的散文也有不少隽秀之作,如写游记的抒情之作及某些叙事小品等。 相关事项这本诗文集被查禁的直接原因是作者曾写过一篇和女真人有关的文章《代荐辽东阵亡将士疏》。万历四十七年,明政府与后金努尔哈赤的军队在萨尔浒大战,明军惨败,将领阵亡三百余人,士兵四万五千八百余人。钟惺写此文,想要哀悼那些在战争中为国献身的将士;另外,因为他信仰佛教,他想以此献给老佛爷,希望大慈大悲的老佛爷能够及时超度他们的忠魂。他说,因失败而退兵,将士因此而死,本来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人们都欣赏为战而死的人的英勇,既然这样,就不要不嫌麻烦地为他们哀悼。……这次建虏猖獗,全辽覆亡,是因为我们政府对他们姑息了十几年,却又想在一日之内将他们彻底折服,这是绝对做不到的。 失败原因这次失败也并不是哪几个大臣的过失,而是因为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给了那些与敌最后拼杀的人身上。而我们用人又并不是很得当,上战场的人不一定懂得战争,这样强求他们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强人所难的,失败在所难免,而他们的死也都是不甘心瞑目的。所以,这些忠勇的冤魂,不免在阴世发生幽怨之气,甚或冲天动地,导致水旱灾害。生死对于爱国将士来说,不足挂齿,而灾难对国家关系却大,所以,希望我佛慈悲,津梁普渡,升他们入天国。由于作者在本文中所哀悼的将士都是在与女真人打仗时而牺牲的,甚至说出了“建虏猖獗”之类的话,所以清朝统治者当然不能容忍它流传于世。 其次,诗文集被禁还有一个原因,这和钟惺“竟陵派”的文学主张不无关系。我们知道,钟惺是主张“性灵”说的,认为文学要抒写真实的个性,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和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是背道而驰的。中国自古以来尊重正统,政治如此,思想文学界也是如此,尤其在封建社会,若某人的思想行为,学说主张稍与众不同,独树一帜,都会遭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命运。所以在明末清初不少人对钟惺等人的作品评价不太高,甚至指责他们的诗作为“鬼趣”、“兵象”,他们的诗乃亡国之音。清统治人夷入正统,关外进入中原,自身并非正统,但正如秃子怕说亮一样,清朝用正统观念压制异端邪说的作法,和历代王朝比起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隐秀轩集》被禁与清统治者的这种作法也不无关系。 后世影响钟惺和他的诗文对后世影响很大,但《隐秀轩集》遭禁之后,对它的评论自然是贬毁多于赞誉。谭元春称誉钟惺“尝恨世人闻见泪没,守文难破,故潜思遐览,深入迢出,缀古今之命脉,开人我之眼界”也确是实情。沈春泽在《隐秀轩集序》中写道“……吾以为空则有之,灵则未也。”道出了钟诗的流弊,及至后来各种人物评价钟诗衰极,僻涩也有一定道理,但指斥其为“诗妖”则近于诬蔑。时地境迁,几百年的历史沧桑过去了,我们应该给《隐秀轩集》一个公允的评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