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来雁塔
释义

来雁塔,衡阳名胜之一,距市中心约3公里,与回雁峰对峙,寓雁有来回,故名为来雁塔,该塔兴建的目的是用以导航,类似今日的航标灯塔。塔基为垒石构成,塔身用青砖砌成。整个塔体内为楼阁式,共七层,呈八角形,高28米。塔的第一层东南设门,南向拱门上嵌有清兵部尚书彭玉麟手书“来雁塔”横额的汉白玉碑一块。从第二层起塔身逐级递缩,塔的每层皆设有对称神 ,开两窗四门。塔檐为叠座,下无斗拱,外壁饰石图案。拱门上有石质龙凤浮雕。塔角旧有风铃,塔上有铁顶,置相轮。整个塔的结构突出了明代的建筑特点。此塔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雁塔

位于石鼓区合江套三汲矾上,与雁峰区回雁峰遥相对峙,故称。塔通高36米,下为须弥座,垒石而成。塔身砖砌,七层、八楞、空心。塔为密檐式,从第二层起,塔身递缩,愈往上收缩愈大,各层檐紧密相连。每层设对称佛仓,开两窗四门,可凭远眺。一层正门上有龙凤石雕,嵌汉白玉“来雁塔”横额,为清代兵部右侍郎彭玉麟手书。两旁有楹联:“登七级浮屠;观十方世界。”二、三层沿外壁置回廊,边上设石栏。塔内有石磴盘旋至顶层。七层棚顶为圆形藻井,饰星象分野图和绘画,中开圆形小孔,直穿塔尖,晚上可从孔中观察天上星象。外面角翘吊风铃,习习风来,铃声悠扬,如奏官商。塔刹为铁顶,置相轮。全部结构表现了明代的建筑风格。此塔为镇江、导航塔。

古史记载

清乾隆《衡阳县志·古迹》载

“万历辛己(1581),宗伯曾朝节倡郡人建浮屠其上……经十三载而告成。”其后,清嘉庆、道光、同治及民国年间均曾修葺,基本保持明代建筑风格。来雁塔系楼阁式砖石塔,坐北朝南,七级八楞,中空,通高36米,底边长7.3米。塔置于须弥座石基上,塔基施图案雕饰。门额为汉白玉石质,中镌“来雁塔”三个大字,系清同治年间兵部尚书彭玉群书丹。塔旁原建有山门和双练、印湘二亭,均废坛;宝瓶于1944年部分毁于战火。

现状

1989年,市政府对来雁塔进行全面维修,修复了塔体、塔檐以及各层檐角和塔顶上的鳌鱼、狮、龙、卷草等堆塑,复原了宝瓶、垂带踏跺和二、三级外檐上的石栏杆,恢复了山门。时,市长苏健民作《续修来雁塔记》,由文化局长李正南书丹,镌碑嵌于第一级门洞左壁。来雁塔于1959年和1974年两次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0月10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介绍

名称由来

来雁塔在衡阳市城北三公里合江套下矶头,和位于回雁峰前的回雁塔对称,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是大雁南来北去的方位物,它们都们于湘江西岸,一在城之北,一在城之南,用二点和一根无形的延伸线,把雁城系在一块。 来雁塔的塔地原是滨湘一三级矶之所在,县志有曾记载“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邑人曾朝节以殿试一甲三名及第,归建此塔。《碑记》谓曾公之倡建者,因蒸湘交汇流急,石矶碍舟。除矶建塔,不啻砥柱,俨插文笔,由是河道利济。”从这意义上着眼,是不是可以因这位状元兴利于民,又给它一个状元塔的别名,与今日的树碑立传的意思接近。

古塔是古城的标志

不过,这来雁塔却远远后于古城,距今只有四百余年,年年秋风紧,风铃响,塞雁南来,看在眼底,绕塔回旋一番,寻求栖息之所。日出月落,寒来暑往,这塔象明代的遗老,送走了大清王朝和蒋家王朝,迎来了大地春回,征雁北去,于今成了古董,文物考古者将它举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还是1983年的事。因为这,它重露历史的峥嵘,新染时代的风采,几百年过去能幸存下来,也算得上是命运的宠儿呀,倘若是作为“四旧”在动乱年代摧毁,那回雁峰也会减了几分光彩。

古时建塔 一般都是七级

故有“七级浮图”之美誉,这塔也是七级,为砖石结构,整个塔高为40米面积为250平方米,在当时也还是花了不少人力物力的。从塔座起,逐级内收,高度由第一级的6.5米逐渐减致0.5米。 登雁塔一观,

第一层为石砌

平顶木梁,南边为正门,上边有楷书“来雁塔”三字的汉白玉横额,为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维修时嵌入的,系衡阳人兵部右侍郎彭玉麟重修并题书。入塔门,能见东西对称开窗,北边为佛龛,设释迦牟尼佛石雕,高约3米,座上镌有明万历乙酉(公元1585年)夏刘熙妻史氏捐赠等四十八个楷书字。左右有石级螺旋向上,将观者送上塔顶,向南瞩目,可一揽雁城。

从第二层起 皆系砖砌

内里穹窿顶或攒顶不一,东、南、西均开有券门,四面开窗,北面佛龛。第二层跌座观音石雕像,

三层置旃坛功德佛石雕像

再上四层,则无佛像,每层各绕以护栏,在于供登塔者凭栏远眺。 来雁塔滨湘江而护雁城,巍峨擎天。不少名人学子,在陆路交通还不发达年代,南行唯此一条水路,常有失意骚人墨客,一登雁塔,以畅心怀。(回雁塔则没有这般优厚地理位置只能是窝居山勘。)

名人游记

大旅游家

徐霞客

于崇祯丁丑(公元1637年)春二月,趁入衡阳之便,曾登临来雁塔至五层,极目四眺后,在《徐霞客游记》里有记述,写道:“北惟衡岳最高,其次则西之母雨山,又次则西之大海岭,其余皆岗垅高下,无甚峥嵘。而东南二方圆无际也。”

清代宋士贵

则诗赞曰:“为爱天南回雁处,曾余一柱磔狂澜”好个“柢狂澜”者,虽经历历史风雨的剥蚀,大浪的冲击,今日仍能健在,同回雁峰对峙,和回雁塔称雄于市,被摄入时代的画图,重露芳华,这也应该是雁城的骄傲!

地理位置

来雁塔坐落在四川广元城区南3公里的印台山上,新修环城路从山下经过,嘉陵江绕山而流,横跨嘉陵江的公路大桥将来雁塔与广元火车站紧紧相连。来雁塔的大门朝向城内凤凰山,与凤凰楼遥相呼应,新楼与旧塔,各显风姿,同为广元城增色添彩。

建筑分析

来雁塔,共13层,高36米,呈八卦形,每层八角,每角挂铜铃,最上层铸通巅宝顶。建成之初终日铃声叮当,金光闪烁,甚为壮观。进入塔门,沿旋梯而上,可通塔顶,是登高观景的好地方。可惜前些年,由于雷击,使塔身倾斜,主管部门不再让游人登塔。5.12地震时,塔子上半6层倒塌。2009年10月10号,市政府决定出资修复百年老塔,使其回到本来面目。

据来雁塔周围留存的石碑记载,此塔始建于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当时的广元县知县姚叔文募捐兴建,因资金不足而中途停工。后继任广元知县张昱,募捐四年,继续修建,至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终于建成,距今已113年。1985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雁塔,原本命名印山塔,因一个偶然的巧遇而更名为“来雁塔”。据来雁塔前光绪六年的一通《塔名记》石碑记载:来雁塔“将置最上一层,适有双雁飞鸣,近其左右回翔”,“时宴客十余席,并间游来观者数百人,群属目焉且瞻望之,皆颇骇讶!以为期时已过小满,不得有雁,而此双飞者则确是雁。”“于是众口谔然,谓其殆有天焉,将锡是塔,以嘉名与,因定其名曰来雁塔。”这段话的大意是:在修塔的顶部时,有一双大雁飞来,在塔左右徘徊飞翔,当时已是小满过后,按常规是不会有雁飞过。当时在场的人都非常惊奇,认为此塔的落成上合天意,是上天要赐塔名,以示嘉奖,因此就决定将塔定名为“来雁塔”。传说不可信,碑记却不可不信,这类巧合也是自然界常有的事。我们又何必去穷究立碑者是否杜撰呢!

今天游来雁塔,虽然不能登塔观景,但仍然是一个游览的好去处。塔周围是一片开阔的平地,绿树成林,前望嘉陵江,波涛翻滚,百舸争流,川陕公路、宝城铁路车流如潮;后望南山之巅,电视台高耸入云,翠柏葱葱,满目青山,万千景象,一幅融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壮丽图画谁不愿意观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20: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