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逛荡灯
释义

“逛荡灯”源于新泰市谷里镇南谷里村,主要分布于新泰市谷里、羊流等乡镇。 逛荡灯的形成、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习俗息息相关。逛荡灯作为一种祭祀类的傩舞,其舞蹈的渊源可追溯到原始图腾崇拜。从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牛胛骨和鹿胛骨卜骨证实,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有了以舞娱神的“巫”。普遍的对“神、鬼”信奉和崇拜,为民间傩舞的发展拓宽了发展空间

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逛荡灯

所属地区: 山东 · 泰安 · 新泰市

遗产编号:Ⅲ-47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新泰市文化馆

遗产级别: 市

概述

“逛荡灯”源于新泰市谷里镇南谷里村,主要分布于新泰市谷里、羊流等乡镇。

逛荡灯的形成、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习俗息息相关。逛荡灯作为一种祭祀类的傩舞,其舞蹈的渊源可追溯到原始图腾崇拜。从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牛胛骨和鹿胛骨卜骨证实,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有了以舞娱神的“巫”。普遍的对“神、鬼”信奉和崇拜,为民间傩舞的发展拓宽了发展空间。而逛荡灯中的大人形象就是古代的方相氏。在远古的传说里,方相氏是驱鬼逐疫之神。在过去送葬出殡时,糊扎一位高大的方相氏之像,在队伍中,各有六名头戴罐子灯的小鬼分列两旁。前面有大旗队,后面有锣鼓队,在行进中为亡灵开路,以驱鬼辟邪。逛荡灯一直被人们视为光明和吉祥的象征,成为当时人们祈福求安的吉祥物。

到了隋唐时期,逛荡灯中的“大人”演变成为手捧笏板、戴双翅冠帽、登快靴、着官服的朝廷官员的形象,取意“天官赐福”,被赋予了三大功能:一是祝死去的人灵魂安详;二是驱鬼避邪,祈求全家平安;其三寓意官民同乐。逛荡灯由过去的祭祀、送葬活动衍变为春节等活动中的节目。

“逛荡灯”制作材料古拙简朴,多以木器家具和升、斗、高粱秸等材料制作,结构较为复杂,其制作过程包容了木艺、雕塑、脸谱、灯光、服装等多门艺术手法。“逛荡灯”表演粗犷,以形体动作为主,兼容杂技和戏剧技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研究价值和传统文化价值。

“逛荡灯”为民间舞蹈,源于新泰谷里,始于隋唐,为民间稀有独创:用镂空陶罐做达官巨人头,由圈椅、圆杌、秫秸、升、黑白布等组合成巨躯,再由彪形大汉扛着沿街向百姓跪拜,展现“以民为本”、“官民同乐”的和谐盛世景象。其独人舞的造型高大,场面宏伟,气氛热烈,参与性强,借高难度的艺术表演来提示“天罐(与官同音)赐福”的吉祥内涵,为齐鲁传统娱乐节目的一枝奇葩。

渊源

“逛荡灯”发源于新泰市谷里镇南谷里村,隋唐时期形成后,流传于新泰及周边县市。

“逛荡灯”为一巨大人偶,头戴乌纱,手捧朝笏,为典型朝廷命官形象,其制作就地取材,以民间最普通的器具——圈椅、圆杌、陶罐、升为制作材料,并充分发挥想象,按其形状,组合成人体,其关键部位头部为一普通陶罐,罐子外形酷似巨人头颅,镂空五官便形神俱备,罐内点燃蜡烛,夜晚表演更是活灵活现。

“逛荡灯”的发展与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息息相关。新泰市谷里镇南谷里村一带土质独特,特别适合土陶烧制。隋唐时期,这里和邻近的窑沟村、碗窑头村烧窑业(已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已经十分发达。尤其是南谷里村,还吸引了南方制陶艺人前来烧窑,传授新技术,他们很快立稳脚跟,大家和睦相处,谷里陶器名躁一方。

在当地,70多岁的老人都或多或少知道这样一个传说:隋唐时期,南谷里村迁来一户人家,他们一路从南方而来,发现当地土质别具特色,便在此建窑制陶。后来制陶老人谢世了,儿孙们为祈求他灵魂安宁,特地烧制了一个大水罐和八个小水罐,并把它们制成大大小小的罐子灯人偶。每盏灯都由一人顶起,在送葬的仪仗队中打头阵,以驱恶鬼、避瘟疫,为老人亡故的灵魂开道。从此,这种舞蹈在周边村镇传播开来,并在千余年的时间里不断传承演变。

盛世尽欢,歌舞升平。每逢春节,南谷里一带民众按惯例要组织各类文娱活动,龙灯、旱船、高跷等丰富多彩。南方制陶艺人为谷里民间文化所折服,同时也跃跃欲试,他们便就地取材,将自己烧制的陶罐制作成人偶头颅,里面点上蜡烛,又用家中常用器具组合成巨人形象,加入表演行列。因其高大无比,所以深受欢迎,便邀其作故事队先导,起开路打场作用。以后几经演变,“逛荡灯”定位为朝廷命官形象,且表现官拜民的主题,表达人们欢庆丰年、祈福求祥、官民同乐的美好愿望。

价值

“逛荡灯”的制作过程包容了木艺、雕塑、脸谱、灯光、服装等多门艺术手法,表演粗犷,以形体动作为主,兼容杂技和戏剧技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近年来,省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曾经来新泰考察“逛荡灯”这一民俗文化,对其开发保护产生浓厚兴趣。作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民间舞蹈艺术的独门绝技,“逛荡灯”的发扬光大,将会丰富山东民间艺术的宝库,为绚丽多彩的齐鲁民间文化增添一枝奇葩。

传承保护

数百年来原汁原味

“逛荡灯”流传数百年,仍然保持原汁原味,且为南谷里村独创,为稀有民间艺术形式,为百姓所喜闻乐见,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理念。“逛荡灯”的发源与流传,与当地经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表现了较强的经济意识。作为关键制作材料的陶罐,为当地所产,当时当地制陶业已经十分兴盛,借文化表演,展制陶工艺,应该是在当时经济社会人们广告意识的一种淋漓发挥,与当前“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异曲同工。

“逛荡灯”可谓物尽其用,尽善尽美。顶灯人顶扛起“逛荡灯”,虽然只有左右前后跪拜等动作。在封建时代,“逛荡灯”以极富舞台戏剧的形式大胆体现了封建君王亲民理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官民同乐、祈福求祥的盛世景象。它的外貌高大威严而又谦恭礼下,将其置入欢庆节日的百姓行列之中,每逢商家店铺,便躬身礼拜,百姓亦焚纸燃炮,共同欢庆丰年,祈求来年平安祥和。

传统艺术后继乏人

“逛荡灯”一般在春节前开始筹备、扎制和排练,春节过后初三开始表演,直到过了正月十五赶了当地大集才告结束。开始表演时,都要烧纸请灯,由组织者拜祭一番,祈求平安。

与其它民间艺术同时表演,“逛荡灯”多在队伍之首,以示官尊,同时还有开道打场之作用,因此在表演中,“逛荡灯”所拜之处,人们视为吉祥,意为“天罐赐福”,必焚纸鸣炮以谢。但它同其它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现象一样,“逛荡灯”也几经兴衰,特别是文革期间,“逛荡灯”几乎绝迹。改革开放以来,谷里镇和南谷里村开始重新挖掘和开发这一传统艺术,1981开始恢复表演。但其制作和表演后继乏人。正宗传人大都在80岁上下,有的已经去世,有的也明显体力不济;现在在南谷里,能够独立制作“逛荡灯”的艺人张淑礼已经60多岁,最年轻的顶灯传人李天顺也已经50多岁。此外“逛荡灯”的原始制作材料——圈椅、陶罐和升,在民间已难寻觅,替代器具将破坏“逛荡灯”的原始韵味和传统色彩。仅存的部分实物,也急需修复保护。

积极保护再放光彩

针对“逛荡灯”面临困境以及实际现状,新泰市人民政府多次组织专家论证,提出针对性的保护计划:将谷里镇南谷里村列为“逛荡灯”艺术保护村,对所有“逛荡灯”艺人进行深层次的普查、记录、拍摄、收集相关资料,鼓励“逛荡灯”老艺人带传承人的做法,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作为保护对象。录制、整理“逛荡灯”制作、表演全过程资料,修复和保存“逛荡灯”制作材料、伴奏乐器、造型、扎制各种工艺,以进行深入研究,培养“逛荡灯”艺术新生力量,组织老艺人对本村年轻人进行艺术传承工作。以通过抢救、保护、表演、展示、研究、培养、出版、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多功能、全方位保护措施,让“逛荡灯”这一传统艺术再次绽放光彩,全面打造“逛荡灯”文化品牌。2006年,新泰市人民政府行文发布《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对“逛荡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保护措施。并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安排具体人员、具体从事“逛荡灯”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逛荡灯 - 简介 “逛荡灯”源于新泰市谷里镇南谷里村,主要分布于新泰市谷里、羊流等乡镇。

逛荡灯的形成、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习俗息息相关。逛荡灯作为一种祭祀类的傩舞,其舞蹈的渊源可追溯到原始图腾崇拜。从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牛胛骨和鹿胛骨卜骨证实,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有了以舞娱神的“巫”。普遍的对“神、鬼”信奉和崇拜,为民间傩舞的发展拓宽了发展空间。而逛荡灯中的大人形象就是古代的方相氏。在远古的传说里,方相氏是驱鬼逐疫之神。在过去送葬出殡时,糊扎一位高大的方相氏之像,在队伍中,各有六名头戴罐子灯的小鬼分列两旁。前面有大旗队,后面有锣鼓队,在行进中为亡灵开路,以驱鬼辟邪。逛荡灯一直被人们视为光明和吉祥的象征,成为当时人们祈福求安的吉祥物。

到了隋唐时期,逛荡灯中的“大人”演变成为手捧笏板、戴双翅冠帽、登快靴、着官服的朝廷官员的形象,取意“天官赐福”,被赋予了三大功能:一是祝死去的人灵魂安详;二是驱鬼避邪,祈求全家平安;其三寓意官民同乐。逛荡灯由过去的祭祀、送葬活动衍变为春节等活动中的节目。

“逛荡灯”制作材料古拙简朴,多以木器家具和升、斗、高粱秸等材料制作,结构较为复杂,其制作过程包容了木艺、雕塑、脸谱、灯光、服装等多门艺术手法。“逛荡灯”表演粗犷,以形体动作为主,兼容杂技和戏剧技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研究价值和传统文化价值。

“逛荡灯”为民间舞蹈,源于新泰谷里,始于隋唐,为民间稀有独创:用镂空陶罐做达官巨人头,由圈椅、圆杌、秫秸、升、黑白布等组合成巨躯,再由彪形大汉扛着沿街向百姓跪拜,展现“以民为本”、“官民同乐”的和谐盛世景象。其独人舞的造型高大,场面宏伟,气氛热烈,参与性强,借高难度的艺术表演来提示“天罐(与官同音)赐福”的吉祥内涵,为齐鲁传统娱乐节目的一枝奇葩。

逛荡灯 - 渊源

“逛荡灯”发源于新泰市谷里镇南谷里村,隋唐时期形成后,流传于新泰及周边县市。

“逛荡灯”为一巨大人偶,头戴乌纱,手捧朝笏,为典型朝廷命官形象,其制作就地取材,以民间最普通的器具——圈椅、圆杌、陶罐、升为制作材料,并充分发挥想象,按其形状,组合成人体,其关键部位头部为一普通陶罐,罐子外形酷似巨人头颅,镂空五官便形神俱备,罐内点燃蜡烛,夜晚表演更是活灵活现。

“逛荡灯”的发展与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息息相关。新泰市谷里镇南谷里村一带土质独特,特别适合土陶烧制。隋唐时期,这里和邻近的窑沟村、碗窑头村烧窑业(已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已经十分发达。尤其是南谷里村,还吸引了南方制陶艺人前来烧窑,传授新技术,他们很快立稳脚跟,大家和睦相处,谷里陶器名躁一方。

在当地,70多岁的老人都或多或少知道这样一个传说:隋唐时期,南谷里村迁来一户人家,他们一路从南方而来,发现当地土质别具特色,便在此建窑制陶。后来制陶老人谢世了,儿孙们为祈求他灵魂安宁,特地烧制了一个大水罐和八个小水罐,并把它们制成大大小小的罐子灯人偶。每盏灯都由一人顶起,在送葬的仪仗队中打头阵,以驱恶鬼、避瘟疫,为老人亡故的灵魂开道。从此,这种舞蹈在周边村镇传播开来,并在千余年的时间里不断传承演变。

盛世尽欢,歌舞升平。每逢春节,南谷里一带民众按惯例要组织各类文娱活动,龙灯、旱船、高跷等丰富多彩。南方制陶艺人为谷里民间文化所折服,同时也跃跃欲试,他们便就地取材,将自己烧制的陶罐制作成人偶头颅,里面点上蜡烛,又用家中常用器具组合成巨人形象,加入表演行列。因其高大无比,所以深受欢迎,便邀其作故事队先导,起开路打场作用。以后几经演变,“逛荡灯”定位为朝廷命官形象,且表现官拜民的主题,表达人们欢庆丰年、祈福求祥、官民同乐的美好愿望。

逛荡灯 - 价值

“逛荡灯”的制作过程包容了木艺、雕塑、脸谱、灯光、服装等多门艺术手法,表演粗犷,以形体动作为主,兼容杂技和戏剧技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近年来,省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曾经来新泰考察“逛荡灯”这一民俗文化,对其开发保护产生浓厚兴趣。作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民间舞蹈艺术的独门绝技,“逛荡灯”的发扬光大,将会丰富山东民间艺术的宝库,为绚丽多彩的齐鲁民间文化增添一枝奇葩。

逛荡灯 - 探访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54岁的农民李天顺,在新泰市谷里镇南谷里村村头开了一家拉面馆,和普通村民一样,一家人生活平静。

每逢过年过节,村里总要举办庆典活动,此时李天顺却成了一位焦点人物。走在庆典队伍最前面的“逛荡灯”,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舞蹈中高达3米以上的巨大人偶,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这一舞蹈被列入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藏在人偶下的李天顺,是逛荡灯的第五代传承人。

逛荡灯 - 起源于祭祀舞蹈

逛荡灯,是目前山东境内唯一的傩舞艺术,最早为祭祀类舞蹈。这是一种巨大的人偶舞蹈,人偶高度在3.6米以上,头戴乌纱,手捧朝笏,是一位封建时期朝廷命官的形象。人偶的头部用陶罐做成,其上凿有两孔为双目,罐内点灯,远观“目光如炬”。由于人偶形体巨大,表演粗犷,行走起来“逛逛荡荡”,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逛荡灯”。

为什么新泰市谷里镇南谷里村会产生这种独特的舞蹈?据说,当地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

隋唐时期,南谷里村迁来一户人家,他们一路从南方而来,发现当地土质别具特色,便在此建窑制陶。后来制陶老人谢世了,儿孙们为祈求他灵魂安宁,特地烧制了一个大水罐和八个小水罐,并把它们制成大大小小的罐子灯人偶。每盏灯都由一人顶起,在送葬的仪仗队中打头阵,以驱恶鬼、避瘟疫,为老人亡故的灵魂开道。从此,这种舞蹈在周边村镇传播开来,并在千余年的时间里不断传承演变。

逛荡灯 - 驱鬼避疫之神“方相氏”

为何丧葬需要一位朝廷命官形象打头阵呢?这位官员的原型又是谁?据传承人李天顺介绍,这要从更古老的传说说起。

在远古传说中,有一位名为方相氏的神,如今已不大被人提起。《搜神记·卷十六》记载:“昔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于是正岁,命方相氏帅肆傩以驱疫鬼。”在古代,方相氏是民间重要的崇拜偶像,是驱鬼避疫之神。

另一版本的说法认为,方相氏原为驱鬼的巫师,后演变成古代官名。汉画像石中的方相氏,通常是这样一种形象:人身兽足,似熊非熊,瞠目结舌,赤身裸体,下蹲,作奔走捉拿状,是墓室中打鬼头目的象征。

民间关于鬼神的传说口口相传,随着时间的演变,今天在逛荡灯中看到的方相氏已与古书上的描述相去甚远。没有分歧的一点是:这一定不是一位模样俊美、慈眉善目的神。可以想象,古代人为了驱赶疫疠之鬼,一定会制作出比想象中的鬼的面目还要狰狞的偶像。他们是把追求平安的愿望,寄托在这位粗犷却正义的“方相氏”身上。据记载,逛荡灯流传到清朝时,已形成完整套路,与今天看到的形象一般无二。

逛荡灯 - 从娱神到娱民的流传

以方相氏打头阵的傩舞,不只在新泰存在,也流传于各地。

在山东,从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牛胛骨和鹿胛骨卜骨证实,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有了以舞娱神的“巫”,后成为大户人家丧葬时跳的假面舞蹈。《论语》有云:“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傩所以逐疫周礼,方相氏掌之。”意思是说,在民间举行傩礼时,孔子也着盛装肃立于路边台阶上,以表示尊敬。

除了新泰地区的逛荡灯,在日照、潍坊诸城等地,类似的舞蹈也有流传,被称为“活大人”或“晃大汉”。

在新泰地区,逛荡灯人偶头戴乌纱,身穿朝服,手捧朝笏,后逐渐演变为年节的民俗舞蹈,在寄托美好愿望的同时,娱乐民众。从人偶官帽和朝服的模样来看,逛荡灯中的“大人”,是明朝时期官员的装束。

据传承人李天顺解释,其高大威猛的外形是民众对朝廷、对官员敬畏之心的体现。但在节庆表演的环节,亲民的理念又融入其中。

在从大年初三到正月十五的春节欢庆活动中,外貌高大威严的“大人”,置于欢庆队伍之首,与百姓同舞同乐,憨态可掬。其行动举止谦恭,每逢商家店铺,便躬身礼拜。“大人”所拜之处,人们欢笑打趣,视为吉祥,意为“天官赐福”,必焚纸鸣炮以谢。此独人舞场面宏伟,气氛热烈,参与性强,在古代社会大胆体现亲民理念,开放地展现出官民同乐、祈福求祥的和谐景象。

逛荡灯 - 陶瓷业兴盛的历史符号

逛荡灯的亲民理念,不仅来自其表演环节,揭开“大人”的长袍,观察逛荡灯的内部构造,更惊讶于百姓的生活智慧。

李天顺介绍,往年舞逛荡灯之前,都要去村里的百姓人家搜罗“家伙什儿”。别看“大人”是个庞然大物,其制作器具却完全来自百姓的日常生活。圈椅、圆杌叠在一起,组合成高大的人体;头部是一普通陶罐,倒扣固定在圆杌上,做成巨人头颅;镂空五官在罐内蜡烛的映衬下,在夜间表演起来形神兼备;“大人”头上的官帽,则是以粮升为模型,予以了“步步高升”之意。所有的材料都从百姓生活中信手拈来,就地取材,又从中赋予了美好的寓义。

人偶的关键部位头部由陶罐制作,不仅隐含了“天罐(官)赐福”的寓意,也是当地历史经济文化的标记。

隋唐时期,这里和邻近的窑沟村、碗窑头村烧窑业已颇为发达,至今仍有窑址保存。至宋朝时,属京东路沂州的新泰,陶瓷制造业已十分兴盛。此时,各种民间文化活动也日趋活跃,当地人借逛荡灯表演,展示制陶工艺,以起到“广告效应”,与时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似有异曲同工之处。

逛荡灯 - “抗鼎传人”的烦恼

“往年一张罗要舞逛荡灯了,村里就有人家把家伙什儿送过来。”李天顺说,“现在不行了,百姓生活好了,圈椅、杌子这种家伙什儿找都找不着了。”令他欣慰的是,村干部对逛荡灯的表演很支持,专门购买了表演用具存放起来。

舞逛荡灯是李天顺的爱好。他从15岁起,每当看到逛荡灯表演,都被其威猛诙谐的形象所吸引,常常跟随表演队伍走出几十里。这个聪明好学的少年得到了第四代传人毛松才的指点,从18岁就开始请缨顶灯,一舞就是几十年。

而现在,李天顺却有些力不从心了。他说:“这个灯又是椅子、又是杌子、又是罐子的,顶起来很沉,我50多岁了,腰和肩都不大好,越来越感觉撑不下来了。”

1000多年过去了,对于这位土生土长的“逛荡灯大人”,村民们仍然抱有极大的观看热情。然而,作为第五代传人中的抗鼎人,李天顺却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这个灯不好顶,最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就算是年轻人,一个人也顶不下来,必须得几个人替换着来。”

同时,李天顺也在考虑:是否对逛荡灯作些改进,使它更轻巧一点,舞起来不再是个累人的活儿,这样一来,说不定能多招来几个徒弟。

逛荡灯 - 传承保护

数百年来原汁原味

“逛荡灯”流传数百年,仍然保持原汁原味,且为南谷里村独创,为稀有民间艺术形式,为百姓所喜闻乐见,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理念。“逛荡灯”的发源与流传,与当地经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表现了较强的经济意识。作为关键制作材料的陶罐,为当地所产,当时当地制陶业已经十分兴盛,借文化表演,展制陶工艺,应该是在当时经济社会人们广告意识的一种淋漓发挥,与当前“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异曲同工。

“逛荡灯”可谓物尽其用,尽善尽美。顶灯人顶扛起“逛荡灯”,虽然只有左右前后跪拜等动作。在封建时代,“逛荡灯”以极富舞台戏剧的形式大胆体现了封建君王亲民理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官民同乐、祈福求祥的盛世景象。它的外貌高大威严而又谦恭礼下,将其置入欢庆节日的百姓行列之中,每逢商家店铺,便躬身礼拜,百姓亦焚纸燃炮,共同欢庆丰年,祈求来年平安祥和。

逛荡灯 - 传统艺术后继乏人

“逛荡灯”一般在春节前开始筹备、扎制和排练,春节过后初三开始表演,直到过了正月十五赶了当地大集才告结束。开始表演时,都要烧纸请灯,由组织者拜祭一番,祈求平安。 与其它民间艺术同时表演,“逛荡灯”多在队伍之首,以示官尊,同时还有开道打场之作用,因此在表演中,“逛荡灯”所拜之处,人们视为吉祥,意为“天罐赐福”,必焚纸鸣炮以谢。但它同其它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现象一样,“逛荡灯”也几经兴衰,特别是文革期间,“逛荡灯”几乎绝迹。改革开放以来,谷里镇和南谷里村开始重新挖掘和开发这一传统艺术,1981开始恢复表演。但其制作和表演后继乏人。正宗传人大都在80岁上下,有的已经去世,有的也明显体力不济;现在在南谷里,能够独立制作“逛荡灯”的艺人张淑礼已经60多岁,最年轻的顶灯传人李天顺也已经50多岁。此外“逛荡灯”的原始制作材料——圈椅、陶罐和升,在民间已难寻觅,替代器具将破坏“逛荡灯”的原始韵味和传统色彩。仅存的部分实物,也急需修复保护。

逛荡灯 - 积极保护再放光彩

针对“逛荡灯”面临困境以及实际现状,新泰市人民政府多次组织专家论证,提出针对性的保护计划:将谷里镇南谷里村列为“逛荡灯”艺术保护村,对所有“逛荡灯”艺人进行深层次的普查、记录、拍摄、收集相关资料,鼓励“逛荡灯”老艺人带传承人的做法,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作为保护对象。录制、整理“逛荡灯”制作、表演全过程资料,修复和保存“逛荡灯”制作材料、伴奏乐器、造型、扎制各种工艺,以进行深入研究,培养“逛荡灯”艺术新生力量,组织老艺人对本村年轻人进行艺术传承工作。以通过抢救、保护、表演、展示、研究、培养、出版、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多功能、全方位保护措施,让“逛荡灯”这一传统艺术再次绽放光彩,全面打造“逛荡灯”文化品牌。2006年,新泰市人民政府行文发布《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对“逛荡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保护措施。并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安排具体人员、具体从事“逛荡灯”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22: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