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莱桑德式联络机
释义

“莱桑德”式联络机是一种单发动机、上单翼、低航速、双座轻型飞机,翼下加强有刚性支撑杆。驾驶员和观察员座舱均设有可开闭的全玻璃座舱盖,拥有较为良好的下视视野。机翼形状设计得比较奇特,目的在于增强低空、低速状态下的飞行性能。其特征是机翼中段厚度最大,向机翼内侧和外侧逐渐变薄,在翼根处厚度只有中段的一半。从正面看,“莱桑德”式联络机的机翼略微呈现海鸥翅形状,机身横截面积由机头向机尾逐渐收缩减小。这些设计使得飞行员在飞机进行急转时具有良好 前缘缝翼和后缘襟翼全展开时的状态的视界

故事

1942 年某天深夜,伴随着极为低沉的发动机声,一架轻型飞机悄悄地出现在纳粹德军占领下的法国上空。借助着微弱的月光,依稀可以辨别出这架飞机涂有英国皇家空军的标记。地面上,一片矮树林后躲藏着几名法国地下抵抗组织成员,他们护卫着一名座机被击中后在法国跳伞的英军飞行员并用手电向空中打出信号。只见那架轻型飞机逐渐降低高度、放慢速度,在矮树林边的一小块空地上降落。英国飞行员立即爬上飞机,朝地下抵抗组织成员挥手再见。随即,那架轻型飞机又在极短的距离内起飞,迅速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这一幕时常发生在 60 多年前被纳粹德军占领的法国和比利时等西欧地区,许多被法国地下抵抗组织营救的盟军飞行员得以借此重返战斗岗位,继续同纳粹德军作战。另外,英国还利用同样的方式向德占区输送谍报人员。英国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进行这样的人员接送,完全依赖于那种能够在黑夜中悄悄地从低空潜入敌营并在短距离内起降的轻型飞机,这就是英国在二战中使用的“莱桑德”(Lysander)式联络机。

联络机发展史

赫克托

英国从一战开始就一直装备有专门的联络机,主要用来协调空军同陆军的联络,并为陆军提供多种支援,包括侦察敌情、校对炮兵弹着点、引导攻击机和轰炸机对地攻击等。1933 年,英国空军部委托著名的霍克航空(Hawker Aircraft)公司为其研发了“赫克托”(Hector)式双翼联络/轰炸机。该机是一种传统式样的双翼机,最大飞行速度仅 301 公里/小时,而且难以适应沙漠地区的环境。为了装备性能更加出色的联络机,1935 年中,英国空军部发布了 A.39/34 号设计规格书,要求飞机制造商研制一种全新的单翼双座型联络机。

飓风

新的设计规格书刚一提出,就吸引了诸多英国飞机制造商参与竞标。尽管此时霍克航空公司正在研制日后在不列颠空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飓风”(Hurricane)式战斗机,并与英国空军部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由于该公司先前设计的“赫克托”式联络/轰炸机性能不佳,因此英国空军部最终选择了名气相对较小的威斯特兰航空(Westland Aircraft)公司提出的设计方案。后者曾作为霍克航空公司的生产分包商参与过“赫克托”式联络/轰炸机的制造,拥有同类机型的制造经验。

莱桑德

威斯特兰航空公司提出的设计方案代号为“P-8”,主要设计工作由该公司首席设计师亚瑟·达文波特(Arthur Davenport)负责,担任技术总监的是该公司总经理、公司创始人之孙爱德华·派特(Edward Petter)。此前,威斯特兰航空公司曾经参与过竞标英国皇家空军的新型单发战斗机项目。但由于事前没有调查过英国皇家空军的实际需求,其设计方案最终败于了霍克航空公司的“飓风”。以此为鉴,这一次派特专门走访了皇家空军所有装备联络机的飞行中队。他在与飞行员的频繁接触中了解到当时英国皇家空军真正需要的是一种拥有良好座舱视野、能够在短距离内起降并具备出色的低空低速飞行性能的联络机。

针对这些需要,派特和达文波特设计出的 P-8 号方案堪称为英国皇家空军度身定制,因而轻松地击败了其他公司提出的设计方案。威斯特兰航空公司也由此被空军部选中成为英国皇家空军新式联络机的主生产承包商。1936 年 6 月,两架原型机顺利通过了英国空军部的测试。由于联络机主要为陆军效力,所以英国陆军按其使用古代著名将领命名飞机的传统为 P-8 取名为“莱桑德”。莱桑德是古代斯巴达海军名将,他在公元前 405 年率领斯巴达舰队一举击败了实力强于己方的希腊舰队。

莱桑德简介

概述

“莱桑德”式联络机是一种单发动机、上单翼、低航速、双座轻型飞机,翼下加强有刚性支撑杆。驾驶员和观察员座舱均设有可开闭的全玻璃座舱盖,拥有较为良好的下视视野。机翼形状设计得比较奇特,目的在于增强低空、低速状态下的飞行性能。其特征是机翼中段厚度最大,向机翼内侧和外侧逐渐变薄,在翼根处厚度只有中段的一半。从正面看,“莱桑德”式联络机的机翼略微呈现海鸥翅形状,机身横截面积由机头向机尾逐渐收缩减小。这些设计使得飞行员在飞机进行急转时具有良好的视界。

机翼

为了进一步增强低速飞行时的机动性,“莱桑德”式联络机的外侧机翼后缘向前倾斜。除了后缘襟翼外,还特意设置了前缘缝翼。这使得“莱桑德”式联络机能够的起飞速度较低,同时还让其成为英国皇家空军装备的第一种既具有后缘襟翼又具有前缘缝翼的飞机。“莱桑德”式联络机的最大特长就是短距起降,如果在合适的逆风条件下,关闭自动操控装置,由有经验的飞行员驾驶,它可以在 36.58 米(40 码)的距离内成功地起飞。在飞行中,所有襟翼和缝翼完全实现自动控制,无需飞行员人工操控。

动力系统

“莱桑德”式原型机和后来的首批量产机 MkI 型都安装有一台布里斯托(Bristol)公司制造的“水星-12”(Mercury XII)星型气冷式发动机。该发动机设有 9 个汽缸和 1 个独立汽化器,每个汽缸拥有星型发动机中较为少见的 4 个阀门。配合使用一个齿轮驱动式增压器,水星-12 星型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可以达到 890 马力。

机身

机身蒙皮采用了两种不同材料,驾驶舱以后部分使用帆布蒙皮,机头部分则为铝质蒙皮。驾驶员后部的观察员座舱设有活动式机枪架,可以安装一挺 7.7 毫米(0.303英寸)维克斯式机枪。显眼的起落架罩是“莱桑德”式联络机的一大特色。不过在达文波特最初的设计方案中采用的却是可收放式起落架,后来因为派特的执意反对才最终改用了固定式起落架。实际应用表明固定式起落架坚固耐用,确保了“莱桑德”式联络机能够在一些地面条件较差的空地上短距起降。

起落架

“莱桑德”式联络机的起落架罩具有良好的流线型,可以有效降低阻力。除了容纳起落轮外,每侧起落架罩还可以分别安装一盏着陆灯和一挺 7.7 毫米勃朗宁式机枪。在必要时,每侧起落架罩外侧还能各自安装一个类似现今武装直升机使用的外挂武器短翼,用以挂载轻型航空炸弹和补给舱,最多可以挂载 16 枚航空炸弹。

1936 年 9 月,在对原型机的水平垂尾稍加改动后,第一种量产型号“莱桑德”MkI 型正式定型。英国空军部立即向威斯特兰航空公司定购了 169 架。1938 年 6 月,首批“莱桑德”MkI 型正式交付英国皇家空军,用其组建的第 16 飞行中队成为第一支正式装备“莱桑德”式联络机的部队。到 1939 年 9 月二战欧洲战事爆发前,英国皇家空军先后组建了 7 支装备“莱桑德”MkI 型的飞行中队。

首次参战

1940 年 5 月,在法国战役中,所有首批生产的“莱桑德”MkI 型全部随同英国远征军参战。由于英、法联军损失了大量作战飞机,“莱桑德”式联络机被勉为其难,充当起轻型轰炸机的角色,满载着炸弹向德军地面部队发起攻击。由于飞行速度较慢,而且缺乏装甲防护、自卫武器不足,面对性能先进的德军 Me 109 型战斗机,“莱桑德”式联络机简直变成了靶机,毫无招架之力。装备“莱桑德”MkI 型的英军飞行中队蒙受了惨重损失。至敦克尔克撤退时,参战的 169 架“莱桑德”式联络机从法国平安撤离的仅有 50 架。不过,在法国战役期间曾经发生过英军“莱桑德”MkI 型击落一架德军 He 111 中型轰炸机的趣事。

在法国沦陷后,英国皇家空军禁止“莱桑德”式联络机参加任何一线作战任务,余下的 MkI 型又开始重操旧业。但随着英军开始将改进过的战斗机当作联络机使用,飞行速度明显偏低的“莱桑德”式联络机只好退居二线,无所事事。

终于,不列颠空战的爆发暂时为“莱桑德”式联络机找到了用武之地。由于当时许多空战发生在英吉利海峡上空,座机被击中后跳伞落水的英军飞行员需要被迅速救回。具备良好视野的“莱桑德”式联络机自然成为了执行海面搜索救援任务的首选机型。通常先由“莱桑德”式联络机寻找到落水的飞行员,向其投放充气式救生艇和其他求生物资,然后把飞行员的具体位置通知水面搜救舰艇,由后者将落水飞行员救回。

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交战各方纷纷投入了性能越来越先进的作战飞机。尽管威斯特兰航空公司改进出速度更快、自卫能力更强的“莱桑德”MkII 型,但仍远非德国空军战斗机的对手。随着不列颠空战的结束,海上搜救任务大为减少,“莱桑德”式联络机又面临着无处可用的窘境,只好被当作靶机牵引机使用。

就在此时,英国特别行动委员会(Special Operations Executive,简称 SOE)对“莱桑德”式联络机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当时大批英国谍报人员需要潜入德军占领区执行秘密的谍报工作,并在任务完成后尽快撤离。利用飞机对其进行接送是最佳方式,但一般的飞机需要在机场跑道起降,而这一点在德军占领区是无法做到的。不过,对于能够在短距离起降的“莱桑德”式联络机而言,这并非难事。从草原、田野到森林中的空旷地,只要地势较为平坦,安装有牢固起落架的“莱桑德”式联络机都能平安着陆和起飞。加上其良好的低空低速飞行性能,完全可以躲过雷达的搜索,在深夜里潜入德军占领区上空。

1941 年,英国特别行动委员会分别成立了第 138、第 161 以及第 357 三支装备“莱桑德”Mk III 型的特别飞行中队,专门负责在夜间飞行到德占区,执行多种特殊任务,包括给反抗德军的地下抵抗组织和游击队空投枪支弹药、无线电设备和炸药,以及接送英、美盟国的谍报人员,后来又逐渐担负起营救在德占区跳伞的盟军飞行员的任务。对于那些身处德占区、随时都有可能遭遇不测的盟军飞行员而言,只有一见到前来救援的“莱桑德”式联络机出现在夜空中,心里就踏实了许多。因此,他们拿英国女性常用的名字伊丽莎白(Elizabeth)的昵称“莉齐”(Lizzie)来亲切地称呼“莱桑德”式联络机。

二战期间,有许多著名的盟军谍报人员如英国女间谍约瑟芬·芭特勒曾乘坐“莱桑德”式联络机利用夜色掩护,秘密地往返于英伦三岛和被德军占领的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地区,成功地完成了无数艰巨的任务,为盟军的历次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情报参考。而每次行动关键的开始潜入和最后撤离阶段之所以能顺利实施,完全依赖于拥有短距起降能力和良好的低空、低速飞行性能的“莱桑德”式联络机。

“莱桑德”式联络机总共生产了 1,652 架,其中 1,427 架在英国本土制造。为了尽可能加快进度,除威斯特兰航空公司外,还有许多其他英国航空企业作为零部件承包商参与了“莱桑德”式联络机的生产任务,其中既包括有生产“蚊”式轰炸机的德·哈维兰公司和生产“飓风”式战斗机的霍克公司这样的大规模企业,也有无数不知名的手工作坊式的私人小企业。另外,位于多伦多的加拿大国立钢铁汽车制造厂也获得特许权生产了 225 架“莱桑德”式联络机。

“莱桑德”式联络机有 6 种正式分支型号:

Mk I 型

第一种“莱桑德”式联络机的正式量产型号,总共生产了 169 架,大部分损失于 1940 年的法国战役中,剩余 50 架后来被部署到北非战场和远东地区。

Mk II 型

1940 年,吸取 MkI 型在法国战役中遭受惨重损失的教训,威斯特兰航空公司为英国皇家空军改进的一种型号。它与 MkI 型的主要区别是换装了“英仙座-12”(Perseus XII)星型气冷式发动机,最大功率提升到了 905 马力,并在后座观察员座舱设置了双联装 7.7 毫米勃朗宁式机枪,机枪装载数量由此增加到了 4 挺。MkII 型的产量为 517 架,其中有 75 架由加拿大国立钢铁汽车制造厂特许生产。MkII 型除装备英国和加拿大空军外,还提供给了自由法国、爱尔兰和土耳其军队。战后,英军还将所有淘汰的 MkII 型全部转让给了埃及。

Mk III 型

1941 年,为了满足英国特别行动委员会在德军占领区接送谍报人员的需要,威斯特兰航空公司专门改进的一种机型,也是第 138、第 161 以及第 357 特别飞行中队装备的主要机种。它与 MkII 型的唯一区别就是换装了低速性能更佳的“水星-20”型发动机。MkIII 型总共生产了 517 架,其中包括加拿大国立钢铁汽车制造厂特许生产的 150 架。

Mk III A 型

1941 年,考虑到德军有可能会对英国本土实施空降作战,为了拦截德军运送伞兵的运输机,威斯特兰航空公司为英国皇家空军改进的一种加强火力型号。MkIII A 型的主要改进之处在于换装了可靠性更高的“水星-30”型发动机,并在机腹增加了 1 个 7.7 毫米勃朗宁式机枪吊舱,从而总共装备有 5 挺 7.7 毫米机枪。该机型由于机腹鼓起的机枪吊舱而获得了“怀孕的鲈鱼”的绰号。MkIII A 型产量为 347 架,由于德军后来并未对英国本土实施空降,该型号仍旧被当作联络机使用,而且为了减轻重量,后来机腹的机枪吊舱又被拆除。除了英军外,MkIII A 型也装备过其他国家的军队,有 11 架提供给自由法国空军,8 架提供给葡萄牙,2 架提供给美国陆军航空队。

MkIII SD 型

这是一种产量极少、专供接送谍报人员的机型,SD 代表着“特殊任务”(Special duties)。与 MkIII 型相比,MkIII SD 型具有不少改进之处。最大的改动在于拆除了后座的机枪,增大了后排座舱空间,足以乘坐 3 人,从而使额定乘员数量增大到 3 人。还有在后排座舱下方增设了一个登脚梯,以便谍报人员迅速上下飞机。为了加大航程,在机腹挂载了副油箱。另外,机腹和座舱部位还设置了装甲,机载无线电通讯设备也有所改进。MkIII SD 型大约生产了 350 架。

Mk TT-III A 型

专门用于拖曳靶机或者轻型滑翔机的牵引机型,TT 代表着“靶机牵引机”(Target Tower),总产量大约为 100 架。

1943 年起,大部分“莱桑德”式联络机都被转移给中东、远东和非洲地区的英联邦军队使用,只剩下英国特别行动委员会直属的 3 个飞行中队仍少量装备。除了英国,还有许多国家也曾装备过“莱桑德”式联络机。

加拿大装备的“莱桑德”式联络机数量仅次于英国,有 329 架之多。其中 225 架由加拿大国立钢铁汽车制造厂特许生产,还有 104 架从英国进口。1939 年 10 月,皇家加拿大空军接收了首批从英国运抵的“莱桑德”MkI 型联络机,并以此组建了第 118 飞行中队,为布防于达特茅斯港(Dartmouth)的加拿大海岸炮兵提供目标观测、侦察和射击校对。1942 年 1 月,随着第 118 飞行中队被改建为战斗机中队,其装备的“莱桑德”式联络机被转给驻扎达特茅斯港的第 121 飞行中队。至 1944 年 3 月该中队解散前,这批“莱桑德”式联络机被广泛地用于侦察、射击校对、牵引靶机和滑翔机、运输弹药以及海面搜索。

此外,皇家加拿大空军第 112 和第 400 飞行中队也装备过“莱桑德”式联络机。皇家加拿大空军的“莱桑德”式联络机一直服役到 1946 年,其后被美国 L-4“幼兽”(Cub)轻型侦察/联络机所替代。目前保存于世的“莱桑德”式联络机绝大部分是从皇家加拿大空军退役的。

在冬季战争中,英国总共援助给芬兰 64 架“莱桑德”式联络机。首批 12 架 MkI 型于 1940 年初运抵芬兰,同年内又有第二批和第三批包括当时最新型号的 MkII 型先后交付给芬兰空军。它们和芬兰空军装备的美国布鲁斯特(Brewster)F2A“水牛”(Buffalo)式战斗机并肩作战,共同抵抗苏军的入侵。冬季战争期间,芬兰空军曾将“莱桑德”式联络机用作轻型轰炸机对苏军地面部队进行攻击。冬季战争结束后,这批“莱桑德”式联络机又被芬兰空军继续在“续战”中使用。二战结束后,在芬兰空军中依然能够发现几架“莱桑德”式联络机。

皇家澳大利亚空军在二战期间原本也打算组建 3 支装备“莱桑德”式联络机的飞行中队,后来由于发现其用途对于澳大利亚空军没有太大意义,因而也引进了几架“莱桑德”式联络机。

此外,装备过“莱桑德”式联络机的国家还有印度、土耳其、爱尔兰、葡萄牙、南非、埃及和美国。1948 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埃及空军还使用过少量“莱桑德”式联络机。

1998 年,在比利时圣图尔登(St' Truiden)举办的国际航空展上,一架来自英国达斯福特(Duxford)航空博物馆的“莱桑德”MkIII 型联络机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该机保养良好、状态极佳,甚至还为参观者进行了一次飞行表演。这让几位特意赶来观看的二战盟军老飞行员激动不已,他们对着这种曾经将自己从敌营救出的飞机喊道:“莉齐!莉齐!”

时过境迁,现如今留存下来的“莱桑德”式联络机不足10架,分别保存在英国和加拿大的几家航空博物馆。尽管已经很少有人对这种外形奇特的飞机有所了解,但曾经因专门接送间谍和营救飞行员而名声大燥的“莱桑德”式联络机,以及那些曾经乘坐过它的盟军谍报人员创下的传奇经历却永远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莱桑德”MkIII 型联络机主要参数:

机组乘员 2 人

机长 9.3 米

机高 4.42 米

翼展 15.24 米

翼面积 24.15 平方米

空机重量 1,980 公斤

满载重量 2,866 公斤

最大飞行速度 341 公里/小时

最高升限 7,269 米

武器装备 2 挺 7.7 毫米勃朗宁式前射机枪
2 挺 7.7 毫米勃朗宁式后射机枪
227 公斤航空炸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