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蜡烛
释义
1 石蜡照明物品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就算化为灰烬,也要发出自己的光亮,指极有奉献精神的人,甘愿牺牲自己,而为他人着想,和春蚕的意义相似。这是一个对好老师的比喻。当然还有一种就是,那火焰是拖在我的泪水中摇曳,火焰人们看到了你的光,赞美我的无私。可知被燃烧的是我,被痛苦的是我,其实我很想自私一下,无奈。直到我死去 成灰。春蚕吐尽愁丝 为了进化,而我是被点燃 被燃烧 被赞美 被贡献。人生也是很多的 被贡献。就像蜡烛成灰后就是尘灰。

性质原理及制作方法

蜡烛 :là zhú (candle)

【物理性质及成份】主要成份石蜡,易熔化,密度小于水不溶于水。受热熔化为液态,无色透明且轻微受热易挥发,可闻石蜡特有气味。遇冷时凝固为白色固体状,有轻微气味。

【原理】我们看到的蜡烛燃烧并不是石蜡固体的燃烧,而是点火装置将棉芯点燃,放出的热量使石蜡固体熔化,再汽化,生成石蜡蒸汽,石蜡蒸汽是可燃的(固体石蜡并不可燃)。

证明方法:在吹灭蜡烛的一瞬间,可以看到一缕白烟,用燃烧的火柴去点这缕白烟,可以使蜡烛复燃,所以可以证明所冒白烟是石蜡蒸汽遇冷凝固所产生的固体微小颗粒。

【制作方法】:制作蜡烛有3种方法:一是:蜡烛模具,分塑料模具,合金模具,翻砂模具;二是:蜡烛机械,比如明亮蜡烛机厂家就是提供这个设备的,三是:蜡烛灌装机

主要分类

蜡烛(candle)生产的种类有很多,按照使用目的一般可以分为日用照明蜡烛(普通蜡烛)和工艺品蜡烛(特殊用途蜡烛)两大类。照明蜡烛比较简单,一般就是白色的竿状蜡烛。工艺蜡烛又可细分很多种,首先又可分为果冻工艺蜡烛和薰香工艺蜡烛两类。一般因加入配料而显各种颜色(如生日蜡烛),形状也因需要做成各种形式(如螺旋状、数字形等),可融新颖性、装饰性、观赏性、功能性于一体。

蜡烛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内焰亮度最高。

另外,蜡烛也可分为粗面蜡和光面蜡两种,一般粗面蜡的表面常带有味道,上面有一层白霜,不同的粗面蜡会带来不同的气味,比如在卧室就可以放一些熏衣草味的蜡烛,起到催眠、镇静的作用,在卫生间可以放海洋气味的蜡烛,夏天还可以放一些松味的蜡烛驱赶蚊虫;而光面蜡没有味道,蜡体表面很光滑,容易做出很美的造型。

蜡烛按照形状一般可以分为挤压圆柱蜡、尖竹蜡、火炬蜡、飘蜡、圆头蜡、平头蜡等,颜色也有很多种。这些蜡烛在使用时有些比较讲究,比如尖竹蜡,适合在吃饭的时候插在烛台上,摆在饭桌中间,特别在西餐中常用,如果家里装修是欧式风格,也可以摆放在客厅当作装饰品。漂蜡常见于酒吧,在一个容器器皿里倒上水,把漂蜡放在水面上,它就浮在水面上,暗暗的烛光下别有一番情调。漂蜡在年轻人的家中使用的比较多,特别是情侣间,烛光晚餐不仅可以用尖竹蜡,飘蜡也会带来不错的效果。

另外,同种蜡烛也分很多尺寸,比如挤压圆柱蜡就有四个尺寸:8×25厘米,8×20厘米,7×15厘米,7×10厘米。

历史发展

现在一般认为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传说在先秦上古时期,有人把艾蒿和芦苇扎成一束,然后蘸上一些油脂点燃作照明用,后来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芦苇用布缠上,里面灌上蜜蜡点燃。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在西方,有一段时期,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蜡视为纯洁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从现存文献看,蜜蜡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从我国传入这种蜡烛的。

蜡烛的普及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朝时南越向高帝进贡的贡品当中有蜡烛,有说法认为当时在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君王赏赐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上品官员以蜡烛,说明当时的蜡烛极为稀少。到了南北朝时期蜡烛稍微应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层社会,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时也记载了在晋州上贡时的贡品当中有蜡烛,另外唐朝的官员还专门设置一个官员来管宫廷蜡烛。宋朝记载有当时和西夏的边境贸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蜡烛。蜡烛作为外贸、对外交换的一种东西,说明虽然当时用的比较普遍,但还是比较珍贵的。到了明清以后,蜡烛才渐渐地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较多了,但是一般的灯具,像油灯、火把依然不能和蜡烛同日而语。

和现代蜡烛相比,古代蜡烛有许多不足之处。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诗人为什么要剪烛呢?当时蜡烛烛芯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这无疑是一件麻烦的事,1820年,法国人强巴歇列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芯,使烛芯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因而可以完全燃烧。

但蜡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它的材料一般是有许多缺点的动物油脂,解决这一难题的是米歇尔·欧仁·舍夫勒尔(MicheI Eugene Chevreul)等人。1809年6月至7月间,法国化学家米歇尔·欧仁·舍夫勒尔收到一家纺织厂的来信,请他分析、确定他们寄来的一个软皂样品的成份。他拿着这封信思索了很长时间,心想:要研究肥皂,看来还得从原料油脂入手。在仪器设备非常简单、朴素的学校实验,他研究了皂化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种油脂。经过大量实验,他第一次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在一切油脂中,不论其来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占95%,其余的5%则是皂化过程中生成的甘油。通过研究他搞清了皂化过程的本质,同时他还有一项重大的发现:当时用油脂做成的蜡烛,由于里面有甘油,燃烧时火焰带烟,气味难闻。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蜡烛,燃烧时不仅火焰明亮,而且几乎没有黑烟, 不污染空气。舍夫勒尔把他的发现告诉盖·吕萨克(Joseph LouisGay-Lussac),并建议两人共同研究如何具体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用强碱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盐酸分解,担取出硬脂酸。这是一种白色物质,手摸着有油腻感,用它制成的蜡烛质地很软,价钱更加便宜。1825年,舍夫勒尔和盖·吕萨克获得了生产石蜡硬脂蜡烛的专利。石蜡硬脂蜡烛的出现,在人类照明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后来,有人在北美洲发现了大油田,于是可从石油中提炼出大量的石蜡,较理想的蜡烛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广。

在古代尚未使用电力的情况下,蜡烛的照明作用尤为重要。但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一般不再使用蜡烛了,蜡烛则更多的被赋予了感情色彩,例如情侣相约、生日晚餐、对亡灵的悼念、对未来的祈祷等等,特别是在纪念日和喜庆的日子里,人们便会点起蜡烛。另外,蜡烛也常会作为一种物理或化学实验的用品。

原料成分

现在蜡烛的主要原料是石蜡,石蜡是从石油的含蜡馏分经冷榨或溶剂脱蜡而制得的,是几种高级烷烃的混合物,主要是正二十二烷(C22H46)和正二十八烷(C28H58),含碳元素约85%,含氢元素约14%。添加的辅料有白油,硬脂酸,聚乙烯,香精等,其中的硬脂酸(C17H35COOH)主要用以提高软度,具体添加要视生产什么种类的蜡烛而定。

蜡烛燃烧时,正二十二烷和硬脂酸燃烧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22H46 + 67O2→44CO2 + 46H2O和C17H35COOH + 26O2→18CO2 + 18H2O。蜡烛被点燃时最初燃烧的火焰较小,逐渐变大,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焰心主要为蜡烛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石蜡燃烧不充分,温度比焰心高,因有部分碳粒,火焰最明亮,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温度最高,因此,当把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火柴梗接触外焰部分首先变黑。

化学燃烧

【化学性质】石蜡+(点燃棉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C8H18 +25O2 = 16CO2 +18H2O

由于石蜡的组成复杂直今无统一的说法,固在其反应式中不一定有氧原子

简单的证明实验:

点燃蜡烛,在蜡烛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5分后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发现:

1.烧杯内壁变模糊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

(结论1并不科学因为空气中本身有水气,空气受热后遇较冷的玻璃杯壁可在杯壁上凝结水汽。与冬天玻璃窗上凝结水汽同理)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特制蜡烛

经过特殊处理的蜡烛,在一些应急箱中,也有放置应急灯的,但大多数日本的应急箱放置蜡烛。这是因为经过特殊处理的蜡烛可以不怕潮湿影响,品质可靠,除照明外还可以充当火种和判断氧气含量。这种通过特殊处理的蜡烛,可以连续燃烧约4个小时,比大多数应急灯能够提供的照明时间都要长。

相关习俗

过生日为什么要吹蜡烛?有说法认为这一习俗最早开始于古希腊。在古希腊,人们对月亮女神阿尔特弥斯十分崇拜,每年都要为她举行生日庆典,在祭坛上,供放用面粉和蜂蜜做成的蛋糕,上面还插着很多点亮的蜡烛。他们将蜡烛发出的光亮,比喻成月亮的清辉,以表示对月亮女神特殊的崇拜之情。后来,古希腊人在庆贺自己孩子的生日时,也喜欢在桌子上摆上蛋糕,蛋糕上插入许多点亮的小蜡烛,而且还增加了吹灭蜡烛的内容。他们相信,燃烧着的蜡烛具有某种神奇隐秘的力量,当过生日的人在心中默默许下一个心愿时,一口气吹灭所有的蜡烛,便可如愿以偿。这一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并且在许多国家流行开来了。

有关蜡烛的诗歌

1、孟浩然【同张将蓟门观灯】

异俗非乡俗,新年改故年。

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燃。

2、张继 【饮李十二宅】

重门敞春夕,灯烛霭馀辉。

醉我百尊酒,留连夜未归。

3、李商隐【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王建【长门烛】

秋夜床前蜡烛微,铜壶滴尽晓钟迟。

残光欲灭还吹著,年少宫人未睡时。

5、杜牧【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6、李商隐【燕台四首·冬】

天东日出天西下,雌凤孤飞女龙寡。

青溪白石不相望,堂中远甚苍梧野。

冻壁霜华交隐起,芳根中断香心死。

浪乘画舸忆蟾蜍,月娥未必婵娟子。

楚管蛮弦愁一概,空城舞罢腰支在。

当时欢向掌中销,桃叶桃根双姊妹。

破鬟矮堕凌朝寒,白玉燕钗黄金蝉。

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

7、温庭筠【晚坐寄友人】

九枝灯在琐窗空,希逸无聊恨不同。

晓梦未离金夹膝,早寒先到石屏风。

遗簪可惜三秋白,蜡烛犹残一寸红。

应卷鰕帘看皓齿,镜中惆怅见梧桐。

8、贺铸【如梦令】

相见时难别易。何限玉琴心意。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憔悴。憔悴。蜡烛销成红泪。

9、田娥 【杂曲歌辞·夜夜曲】

愁人夜独伤,灭烛卧兰房。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

10、陈叔达【自君之出矣(一作贾冯吉诗)】

自君之出矣,明镜罢红妆。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

11、柴可夫斯基【蜡烛】

黄色的小火舌在闪烁,

烛油流淌,

烛身越来越短。

我和你的生活也是如此

——燃烧的是灵魂,

熔解的是肉体。

12、千年前,

你流下的泪,

成了牧之的一声长长叹息。

千年后,

你的身影,

却成了园丁们的美丽守候。

千年前,

你寂静无声,

等待着一夜美丽。

千年后,

你依旧孤独,

燃烧着短暂的生命。

曾几何时,

甜甜的赞语竟酿成了酸酸的怜悯。

其实,

请不必把我看得那么高尚,

也无须为我施舍怜悯。

因为,

这才是我的生命!

2 苏联作家西蒙诺夫文章

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1915.11.28-1979.8.28)生于一个沙俄军官家庭,曾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他的成名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前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战争初期的抒情诗作,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等着我吧……》《打死他》《请你记住,阿廖沙,斯摩棱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广为流传。剧本《俄罗斯人》(1942)歌颂经受了战争考验的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中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苏联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1942~1945)。战后到过美国。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揭露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诗集《友与敌》(1948)。《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1949年10月访问中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第一部《生者与死者》,第二部《军人不是天生的》,第三部《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较少。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陆续发表了几部战时札记,最著名的有《洛巴金札记摘录》(1965)。30年代至50年代发表过几十篇文艺评论文章,主要评论同时代的作家及其创作。其创作的《蜡烛》被收入中学课本。他的小说既有反应卫国战争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真实内容,又有迎合某种需要的主观描写。

为了纪念这位诗人,在今天的圣彼得堡城北部,有一条街就命名为“西蒙诺夫街”。

背景

《蜡烛》:的背景 1944年9月,前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原文

1944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实际上已经拿下来了,只有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德国人手里。 那个早晨,5个红军战士决定要偷袭这座桥。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5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那第5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也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几次间歇。 连长接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他说,因此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也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了桥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方场的另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谁也不会想到,这里头还有人住着。 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4天。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5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5个红军战士,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5个红军战士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就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5个红军战士只有1个留在方场上。这个红军战士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老妇人叫了他几次都没有回答,才知道他已经死了。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弹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士兵,看了许多时候,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4天的那只猫也被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包里摸出些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落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没有任何声音。

她终于站了起来,离开了那死者。走了不多几步,她马上找到她需要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这是几天之前炸出来的,现在,那坑里已经积了些水。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往外舀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她总算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又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10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3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炮弹坑里。她已经筋疲力尽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然后,她双手捧起炮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老妇人还没有满意,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地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以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一支大蜡烛。这是45年前 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些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天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天快要亮了,蜡烛也快要燃尽了。老妇人在地上到处找,终于找到了一片带锈的洋铁。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来,仍旧慢慢地穿过方场,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拂晓前,契柯拉也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这座桥。

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了。红军的步兵紧跟着坦克过了桥,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

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也夫的尸体,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那几个士兵到处找也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看呀!”大家都朝他指的方向看。

在被毁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坟堆上的一支蜡烛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被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堆旁边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这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慢慢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战士的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了,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但是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后,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接着,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了战斗。

在炮火焦灼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位苏联年轻士兵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主旨

本文讲述了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像母亲一样埋葬一位红军战士,并把自己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点在战士的坟头的故事,歌颂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词解

1、拂晓(fú xiǎo):①天快亮的时候 ②紧连黎明前的时间

2、瓦砾(wǎ lì):破碎的砖瓦,遭到了破坏,使一个物品四分五裂了

3、地窖(dì jiào ):贮藏用的地坑或地下室

4、鞠躬(jū gōng):对人表示恭敬的礼仪

5、颤巍巍(chàn wēi wēi):颤抖的样子

6、肃穆(sù mù):严肃恭敬。指人的态度、神情很庄严等。

习题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1.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唯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3 中国作家墨白的小说

《蜡烛》,由当代作家墨白创作的短篇小说。

一:基本信息

原载《百花园》1991年7期。

《微型小说选刊》1997年第12期转载。

收入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微型小说三百篇》。

收入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微型小说二百篇》。

收入1994年1月河南人民出版社版《孤独者》。

收入2006年5月河南文艺出版社版《怀念拥有阳光的日子》。

以散文章法构筑画面来显现作家的主观情绪。这类小说同样离开了情节的框架,作家精心准备了一幅画面,画面可能是一个人很短时间内的生活内容,透过画面,我们却可以看到他一生的生活状态或心灵状态,体味出作家对叙述对象的主观情怀和爱憎情感。《蜡烛》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老人在除夕夜刨制着锅盖,刨花从刨子里退出来,“仿佛漫长的时光把他的脸耕出一道道深刻的皱纹”,在给别人送锅盖的路上,老人看到教室的门框被猪拱断了,就“走回去一手提了工具篮一手掌着蜡烛又重新回到门边”,几十年来,老人都是这样默默地、一点一滴地为他人为社会贡献爱心。在修复那扇门的过程中,屋顶的积雪突然滑落,老人的生命结束了,他的一生都凝聚在这个画面里,并且不断闪现,不断有刨子声响,我们仿佛听到了几十年来老人那辛勤劳作的声音,听到了老人用生命谱写的人生之歌。读者至此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家倾泻在这个平凡老人身上的所有的主观情愫。

二:小说原文

蜡烛

墨白

“谁呀?”老人颤巍巍地从凳子上站起来,打开门。一股寒风夹杂着雪花迎面扑来,接着,他看到门口立着一个中年人。老人说:“中勤,是你。”

“我来给您送碗饺子。”

“咦——真是。”老人把中勤让进屋来,指着墙下的案板说:“你看你看,送了十来碗了,咋吃?”案板上果真摆着十多碗饺子。

中勤说:“过年哩,都兴。”

“看你,还拿馍。”老人接过中勤递过来的馍兜,驼着背走到桌前,把馍一个个放到篮子里去。老人说:“你看,满了。”

“送来就吃,大家的心意。”

“年年这样,叫我咋还情哩?”

“看您说哩?您恁大年岁了,谁家的活没做过?”中勤接过老人递过来的手巾说:“歇着吧,我走,明个儿一早来给您拜年。”

“拜啥年,不兴了。”

“咋不兴,兴。您别出来了。”中勤站在门口又说:“谁来给您贴的门神?”

“几个小学生,一早就来了。你看,还有墙上贴的画。送的就贴不了,我叫几个老师拿走了。”

“应该应该。”中勤说:“一年到头找您麻烦,喝茶哩,修桌凳哩,几百个学生,应该。”

“就这平常,也不叫你动手呀,扫地哩,压水哩,见天水缸满满的。青菜给你送的吃不了,盐啦啥东西,你不知道就称回来了,这些小孩子。”

“回屋吧,天冷。”中勤说完就“嚓——嚓——”地走进雪地里。

老人弯弯地立着,看着中勤渐渐地走过操场,最后消失在大口外边。老人猛地想起了什么,一只手拍在苍老的额头上,自言自语地说:“看看,我这记性,咋就忘了中勤的锅盖哩?唉……”老人上了门,走到床头在一堆木板里抽出几块桐木板来,在柔和的电灯光下反反复复地看几次,说:“就这几块吧,就这几块。”他抱着木板来到长长的工作凳上,坐下来,开始刨板子。刨了两下,刨子太饿,就用斧头退退,又接着刨。刨子吃进木板“哧——哧——的声音很平和。有一丝透明的鼻涕流过他花白的胡须,滴落在刨得平整的木板上。老人拧了一把鼻涕后呆呆地坐着,他目光浅淡地看着一个地方。

远处传来的鞭炮声把他从木呆里赶出来,他手中的刨子又开始走动了。“哧——哧——”在接下来沉长的劳作过程中,他就这样动动停停,停停动动,他不时地从现实里走进幻觉,又从幻觉里走进现实,他在似醒非醒的状态里,最终完成了那件圆形的锅盖。就这时,他头顶上的电灯灭了。他人摸摸索索地点亮一支蜡烛。他在跳跃的烛光里思索了一会儿,自言自语地说:“送去吧。”而后,他掂起锅盖往门边走。

拉开门,雪在老人的面前呈现出一种壮丽的景象。洁白而美丽的厚厚积雪地覆盖住了昔日喧闹的校园,但老人却没注意到这种风景,他被暗淡下来的光线所迷惑。没有风,雪仍在悄无声息地飘落,这使老人产生了一种孤独感,他怀念起那些喧闹的日子来。老人静静地立在雪地里,他看到一头猪从他的面前大摇大摆地走过,那头猪的嘴上粘满了酒糟。老人朝猪吆喝一声,然后说:“看看,到底拱进去了不是?”老人放下锅盖,顺着教室朝西走去,最后在二(1)班教室的门前停住了,教室的门框已经被猪拱断了,门也半歪着。老人说:“不叫放吧,偏放,看看。”老人伸头看看,教室里灰黑一团。他站在那里思索了一会儿,又往回走。他回到屋里一手提着工具篮,一手掌着蜡烛又重新回到门边。在烛光里,他看到在教室的西边有一溜厚厚的积雪,但他没有弄明白这不同别处的积雪从何处而来,他也没有看到那一根被积雪砸断的电线。在他修复那扇门的过程中,除夕的炮声远远近近地响成了一片。他费了好大的劲才把那扇坏门修理好,他气喘嘘嘘地立在屋檐下,一手掌着蜡烛,面没表情地望着那扇恢复了原样的门。就在这时,他听到一种声音从天而降。起初他误认为那是学生跑操的脚步声,整齐的脚步声时常把他从梦中惊醒,当有雪砸在他头上的那一瞬间,他才明白那是积雪的滑动声。可是他没有看到那支蜡烛的火苗在风中挣扎好久才熄灭。在蜡烛熄灭的最后一刻,有一股细小的,淡淡的白色烟丝在飘荡的雪花里轻摇直上,最后被寒冷吞噬了。

大年初一,起早来学校拜年的人没有看到老人,他们都以为老人被谁家老早地请去了。太阳出来的时候,一群孩子来到了学校里,他们一进校门,就看到了二年级那排房子上的积雪滑落了,在房檐下堆起了高高的一长溜。房顶上秋天里才苫上去的麦茬子,在阳光里闪闪发亮。

1991年3月17日。

载《微型小说选刊》1997年12期。

三:作者简介

墨白,本名孙郁,先锋小说家,剧作家。1956年农历十月初十出生于河南省淮阳县新站镇。务农多年,并从事过装卸、搬动、长途运输、烧石灰、打石头,油漆等各种工作。1978年考入淮阳师范艺术专业学习绘画;1980年毕业后在乡村小学任教十一年。1992年调入周口地区文联《颍水》杂志社任文学编辑,1998年调入河南省文学院专业创作、任副院长。

1984年开始在《收获》《钟山》《花城》《大家》《人民文学》《山花》《十月》《上海文学》等刊开始发表作品,其中短篇小说《失踪》、《灰色时光》、《街道》、《夏日往事》、《秋日辉煌》、《某种自杀的方法》、《最后一节车厢》、《阳光下的海摊》、《一个做梦的人》等一百多篇;中篇小说《黑房间》《告密者》《讨债者》《风车》《白色病室》《光荣院》等四十余部;出版长篇小说《梦游症患者》《映在镜子里的时光》《裸奔的年代》等六部;随笔《〈洛丽塔〉的灵与肉》、《三个内容相关的梦境》、《博尔赫斯的宫殿》、访谈录《有一个叫颍河镇的地方》、《以梦境颠覆现实》等七十余篇;出版中短小说集《孤独者》《油菜花飘香的季节》《爱情的面孔》《重访锦城》《事实真相》《怀念拥有阳光的日子》《墨白作品精选》《霍乱》等多种;创作电视剧、电影《船家现代情仇录》《特警110》《特案A组》《当家人》《家园》《天河之恋》等多部;总计七百多万字。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日文等、曾获第25届电视剧“飞天奖”优秀中篇奖、第25届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

四:评论、平淡最难

——读墨白的《飞翔》、《蜡烛》

吴雁

典型的微型小说读得多了,对于这种文体的特殊艺术规律也就会熟稳起来。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像一般讲到一篇微型小说写得好,总是会谈到它的单一事件如何的一波三折,它的立意新奇,它的结尾惊奇等等,总之,是很在意也很注重它结构情节上的“巧”的。

偶尔看一二篇墨白的东西,发现他的东西不太在意结构精巧,不太注重这些模式。他的东西似乎与传统的微型小说模式有别,他总是那么平淡地“平铺直叙”地说故事,没藏着什么“欧·亨利式”的结尾。他的作品靠另外一种魅力来吸引读者,靠语言的飘逸灵动,靠贴近生活本来面目的平淡结构来营造氛围。

话又要说回来,无巧不成书,只要文坛还存在微型小说的一席之地,这巧字就离不开。离开了巧,微型小说也就“微”不起来。结构上的精巧,只要不违背生活逻辑,常常能给读者带来新鲜的美感。现在,我们要说到的是“巧”的另一个偏向——即“伤于巧”的问题。我每天都要拆看许多推荐者的来稿,其中不少作品并非“无巧成书”,而是“因巧害义”了。这话怎么说呢,就是说,一些作者把“巧”浅薄化了。他在提笔之前,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想好一个“惊奇结尾”,再来胡佩故事,然后,把吓人的结尾续上去,就说这是一篇具有“欧·亨利式”的微型小说了。这种作品失误在读者一眼就识破了编造出来的斧凿痕迹,因为,它背离了生活的真实。所以,王蒙先生非常准确、非常辩证地指出这种疵病,他说:“这种篇幅

短小的作品往往有机智、隽永的特色,有时伤于巧,但也成于巧。”这段话,真是一言中的。

为了避免过于追求精巧,在结构情节时,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平淡。这种平淡,比较贴近生活,常常接近生活的原生态。《飞翔,的故事就很平淡,它写的是进城的打工仔统统回故里去收秋庄稼了。独独留下一个还不是农民又想成为城里人的落榜生呈祥。这个叫呈祥的农民知道,要成为城市人唯一的通道只能是“非得到这城里来读大学不可!”这个愿望三番五次激起他内心深处的层层涟漪。但一想到自己名落孙山的处境,又转而恼怒、惶惑、踌躇、困扰。他是在别人的城市打工(见文中有“可是他找不到城门。”“在这座城里我连一个熟人都没有了。”句),他也有自己的家园。他幻想能自由地像鸽子一样在农村和城市都有自己的粟。他在金色的十月阳光下做一个少年呈祥之梦,于是,我们便在作家描写的现实部分中及幻想部分中,分明看见了一个所谓“打工仔情结’——在别人的城市,埋藏着自己的欲望。这种深层次意义上的灵魂的颤动和对城市文化的追求被描绘出来了,抑或是在梦幻中罢,少年在梦幻中仿佛于黄昏前死去,但幻想还在飞翔。

平淡最难。因为他既没能依赖巧的结构,又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他就只能靠语言了。而语言美正是小说创作的精髓。作家在《蜡烛》里,对除夕之夜一位老校工的外貌、动作、对话、心理、环境所作的描写,语言很美,很贴切,很生活。至于这支“蜡烛”是怎样熄灭的,及表面的悲痛之类都省略了,不落旧臼。微型小说创作尝试这样一种新潮的风格,与19世纪西洋画派从传统画派走向现代画派很类似。曾经领了几百年风骚的文艺复兴后的传统西方油画画法,总是具像的,去表现女人美丽胴体的油画有着惊人的魅力。但是,后来变化到了现代画派手里,他们抛弃了《圣经》故事和希腊神话这些令人惊奇的故事载体,他们平淡地去画光线下丑陋而平凡的物与人,这就是后来立住了脚跟的现代画派。

扯远了。也就是说,长久被认肯了的微型小说的套路或者称模式,应当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墨白的东西正朝那儿奔,他靠了叙述的飘逸灵动,他的作品有股子新潮味,他也还在试步。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text-indent: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4: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