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拉林镇
释义

京旗文化旅游区以黑龙江省五常市拉林镇为中心,辐射4个满族乡及部分乡(镇)的满族村屯,分布在24个旗屯和41个八旗窝棚(屯)中,满族人口有12万之多。拉林镇位于五常市北50公里处,距哈尔滨市6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捷,电力通讯发达,是双城、阿城等周边邻近市县的经济文化中心地带。

历史沿革

拉林镇至今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尤其是京旗文化,与其他地区的满族相比有其迥异性,同北京的满族同源同根。清乾隆时期的京都移民,不仅促进了民族团结,更促进了京旗文化的融恰与发展,使拉林成为京旗文化的发源地。京旗文化作为京都文化的一个分支,在东北边疆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至今,该地区仍保留着大量的京旗文化遗存和京旗遗风习俗及较特殊的宗教信仰。经调查发现京旗文化遗存、文物资料1100多件,其中有史料价值的270件,包括满汉两种文字的谱书19册、谱单41件,清末旗人照片2张,器皿47件,家具33件,宗教祭祀用品57件,满汉家书遗录4册,满汉功德牌2件,满汉两种文字的皇帝诏书2件。还有大量的生产生活用具及石雕碣、木雕、砖雕、兵器等文物。很多文物在国内很少见,其价值无法估量。

自清朝乾隆九年始实施的“移民屯垦”政策的第一批移民到达的所在地,这数批移民在祖宗的发祥地耕种劳作、繁衍生息,在与当地居民进行文化的相互碰撞交融后,便在黑龙江逐步形成了具有京都文化色彩的拉林京旗移民文化。京旗文化是黑龙江满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类型,拉林镇是京旗文化的摇篮,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相关文件已经把京旗文化列为哈尔滨特色文化的类型之一,京旗文化的旅游开发已经列入我省及哈尔滨市、五常市的旅游规划当中。

经调查发现京旗文化遗存、文物资料1100多件,其中有史料价值的270件,包括满汉两种文字的谱书19册、谱单41件,清末旗人照片2张,器皿47件,家具33件,宗教祭祀用品57件,满汉家书遗录4册,满汉功德碑2件,满汉两种文字的皇帝诏书2件。还有大量的生产生活用具及木雕、砖雕、兵器等文物。

补充:黑龙江省五常市拉林满族镇与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拉林乡。

文化遗存

拉林地区各满族乡镇中,分布着当年的32个村落布局,民族构成基本保持原貌,各村屯满族人至今仍操北京口音,有许多满语词汇和专用名词、地名,以及食品、文艺、体育、服饰都保留着京旗的特点。

拉林地区不仅京旗文化厚重,而且因距金上京会宁府很近,因此,金源文化遗存也非常多。其中有营城子、北土城子、东城子、西城子、南土城子、古城店、半里城子等7座金代古城遗址。有石人、石羊等5处金代墓葬。有看花楼、望海楼、御花园等金代建筑遗址多处。还有金代运粮河、点将台、上马台等遗址。

拉林地区在清代有很多寺庙,佛教文化层次较高,有华藏寺、关帝庙等。世界佛教领袖宣化上人就出生在拉林。

拉林京旗文化,独具特色,历史背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内涵丰富,是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国京都文化和东北边疆文化碰撞的产物,是汉民族文化同地方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它不仅为黑龙江流域的历史文化文明增添了底蕴,也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特色文化

扯起京旗文化大旗

黑龙江省五常市拉林镇,是自清朝乾隆九年始实施的“移民屯垦”政策的第一批移民到达的所在地,这数批移民在祖宗的发祥地耕种劳作、繁衍生息,在与当地居民进行文化的相互碰撞交融后,便在黑龙江逐步形成了具有京都文化色彩的拉林京旗移民文化。京旗文化是黑龙江满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类型,拉林镇是京旗文化的摇篮,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相关文件已经把京旗文化列为哈尔滨特色文化的类型之一,京旗文化的旅游开发已经列入我省及哈尔滨市、五常市的旅游规划当中。据参与规划的哈尔滨市社科院地方史及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晶介绍,京旗文化是黑龙江满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类型,其历史背景深刻,文化内涵丰富,是黑龙江民族文化不可多得的瑰宝。五常市拉林镇是京旗文化的摇篮,至今在黑龙江五常拉林镇及周边地区还保留有当年旗屯布局的完整形制,而且副都统衙门、巴尔品故居、永海故居等重要的遗址仍在,几千件珍贵的家族谱书谱单、祖宗画像等器物还保留在后代手中,在民间喝豆汁儿的习惯仍然保留,语言中的京腔京味仍可听到。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在全国,尤其是北京、黑龙江等地学界、政界得到广泛的共识。

人们对这份极其珍贵的历史遗存的研究探讨及保护开发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过。2000年哈尔滨社科院地方史及旅游发展研究所开创了这项研究,并成立了京旗文化研究所,出版了《拉林阿勒楚喀京旗文化》 、《京旗文化研究》等著作。与此同时,五常市委、市政府也组建了京旗文化开发办,积极推进京旗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今年10月,由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哈尔滨市社科院、哈尔滨赫氏满族文化研究所和五常市委市政府联合召开了《黑龙江·哈尔滨京旗文化五常高峰论坛》。京旗文化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清乾隆九年(1744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一千户闲散旗人离开自己居住的百年老宅——北京顺天府宛平县草帽胡同里的一座座四合院,穿燕山、过山海关、沿松辽平原北上,经过两个多月的跋涉,来到了冰天雪地的五常拉林,建屯立旗,开始了自食其力,“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有事征调,无事耕猎”的屯垦戍边生活。此后,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又有2000户北京闲散旗人移居到拉林阿城地区,建立了32个京旗满族屯落。于是,异于当时东北地区并带有浓郁京都色彩的特殊的文化区域出现在白山黑水之间。

调拨北京闲散旗人到拉林阿勒楚喀,让他们到满族的发祥地学习农业,练习骑射,恢复本族旧俗,既能解决旗人生计问题,又可延续国祚,是清代中叶实施的一项带有战略意义的举措。这项决策始于乾隆九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持续近百年,成为清政府的国策之一。

拉林满族人仍用京腔

在五常市拉林满族镇的一些旗屯内,满族人至今仍操北京口音,有许多满语词汇和专用名词、地名,以及食品、文艺、体育、服饰都保留着京旗的特点,这些文化都是与北京的满族同根同源的。五常市将着力打造京旗文化旅游区。

据了解,以北部拉林满族镇为中心,辐射4个满族乡及部分乡镇的满族村屯,形成了京旗文化区,包含了24个旗屯和41个八旗窝棚(屯),满族人口达12万人之多。

拉林至今有9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尤其是京旗文化,与其他地区的满族相比十分特殊,与北京的满族同根同源。清乾隆时期的京都移民,不仅促进了民族团结,更促进了京旗文化的融洽与发展,使拉林成为京旗文化的发源地。京旗文化作为京都文化的一个分支,在东北边疆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调查发现京旗文化遗存、文物资料1100多件,其中有史料价值的270件,包括满汉两种文字的谱书19册、谱单41件,清末旗人照片2张,器皿47件,家具33件,宗教祭祀用品57件,满汉家书遗录4册,满汉功德碑2件,满汉两种文字的皇帝诏书2件。还有大量的生产生活用具及木雕、砖雕、兵器等文物。

相关新闻

和珅索额图的后人们

哈尔滨向南60公里,黑龙江五常市第一大镇,拉林。

时间向前推移262年,公元1744年,农历八月廿三,乾隆皇帝一道圣旨,3000户八旗子弟相继离开了皇城来到拉林。此后,包括索额图、和珅、鳌拜、谭泰、傅恒等八旗子弟的族人们,在拉林地区按各旗方位建起24个旗屯,称为“京旗24屯”,这些八旗子弟过起亦兵亦农的“兵团”生活。

乾隆的这道圣旨让这个古镇形成迥异于东北地区的“京旗文化”,而今,大清已成历史,旧时的八旗贵族已成地道的农民。然而,他们还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京旗文化”的历史。

2006年1月4日,记者走进拉林,记录八旗子弟的后现代生活。

1月4日,索额图第十二代孙何玉歧卷了支旱烟,又和邻居付英儒杀了几盘棋。

63岁的付英儒先辈是乾隆九年戍边到拉林的,但他已不知道自己的满族姓氏了,他对何氏家族很是羡慕:“早年,老何可是正宗的正黄旗贝勒爷,索额图是康熙的老丈人,像我们这样的人见着都要问安。”

付老说的“早年”是262年前的乾隆年间,那时的何氏姓赫舍里,何氏族谱上记录着何玉歧是赫舍里·索额图的第十二代孙。如今73岁的何玉歧是拉林镇红旗乡孤家子村的农民,他的主业是种地,但在农闲时,下棋、抽旱烟、和族人们唠唠祖上的事儿,就成了何老的主要营生儿。

祭祖先谈旧事

2000年,一本叫《拉林阿勒楚喀京旗原案》的清朝档案被发现,档案记录了262年前索额图、和珅、鳌拜等家族大移民的整个过程。

拉林的八旗后裔们从没忘记过那段辉煌的家族史。每到大年三十,何氏家族就会跪请出“老影”(即祖宗的画像),族人会从各处赶来,一起祭祖,谈论那段历史。现生活在拉林镇双桥子村的和珅后人和氏家族亦如此。

何玉歧说,索额图的“老影”近3米高,1994年被盗。现在何玉歧家保留了一张“老影”的复制品,何老还是把它卷好挂在家里西墙上。何老说:“满族以西为大,老影都放在西墙,所以在我们这儿,西炕是不能坐的。”

拉林镇镇长贾洪林介绍,该镇各村的名字多以旗名为名,当年的“京旗24屯”现在在拉林都可找到,比如现在的双桥子村就是镶红旗的头屯,和珅后人和英琦家就住在那。这些戍边八旗子弟也给拉林留下了大批历史文物,据拉林镇初步调查,珍贵文物就有3000余件。

说京腔喝豆汁

“过节、结婚串门走礼叫‘走事儿’,走事儿时,年长些的妇女进门还行清时的礼。”

在孤家子村,村民们讲话一点没有东北口音,年轻人的普通话很标准,而上些年纪的人,说话都带着几分京腔。

为了不让记者犯规矩,在何家做客的付大爷京腔京韵地低声提醒:“别说错了话儿,在这儿得管勺子叫马档子(音)。”付老讲,索额图的小名儿叫勺子,为了避讳,满族何氏都叫勺子为马档子。

陪同记者走访的拉林镇宣传委员苏龙说:“如果5月来,你还能喝到我们这的豆汁儿。”“提起豆汁都知道北京有,其实我们这的比北京的好喝。”苏龙说,“北京的豆汁儿是加绿豆的,这的豆汁儿是用黄豆、小米、大馇子一起发酵制成的,样子像酸奶,比较稠,酸甜口儿。”

百斤面包饺子

到双桥子的初衷是走访和珅后人和英琦家,看看和珅“老影”。这也是拉林8张老影中,现存的惟一一张真品了。 但和英琦说,前几次搞研究的来看了几次,之后家人总有人生病,这一定是祖宗怪罪了。最后,记者只得到一张去年苏龙随哈尔滨社科院研究员来访时,拍到的和珅“老影”。

双桥子村会计贾洪文见记者有些失望,便请记者到自家,请出贾氏族谱和妈妈口袋。“妈妈口袋”是另一种形式的家谱,贾洪文讲,旧时满族家里每生一个男孩就绑一个五彩线或蓝布条,男孩再有了儿子就在代表他的布条下再绑布条,有几个儿子就绑几个,女儿不计。

贾洪文说:“我们贾氏满姓是嘉佳氏,也是清时的望族,有这张族谱时就有了这个黄色的妈妈口袋了。”

从贾家出来,记者又被双桥子村村长赵亚平挡下,说,“到我家吃点满族的冻豆腐馅冻饺子去。”赵说,家里包了一百斤面的饺子,要用大缸装,这里的人都有包冻饺子的习惯,现在正是包冻饺子的时候,这些饺子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赵说:“现在的八旗后人们都不会说满语了,是地道的农民。但这好面儿的性格还是遗传下来了。可以说我们这的人朴实、豪爽,也可以用老百姓的话讲,善侃能吹,讲排场。”

何玉歧老人讲:“何氏在沈阳还有亲呢。现在沈阳铁路党校的财务科科长何红超就是我们本家,论起来,他是我的侄子。去年他还来认亲了呢。”

回到沈阳,何红超给记者讲了他的寻根故事。“我父亲就是孤家子人,后来到哈尔滨工作,我也是1988年从哈尔滨调到沈阳来工作的,”何红超说,“从小我父亲就常给我讲,说我们是索尼、索额图的后人。我一直对这个很感兴趣,离开哈尔滨那年就回到孤家子看过何氏的族人。还看到了族谱,在上面找到了我爷爷的名字。还有那张老影儿,那时还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5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