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奎山 |
释义 | 1 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奎山◎ 概述奎山,位于古城徐州东南。著名景点为奎山塔,在历史上曾被誉为“江北第一塔”,古“徐州八景”之一,曰:“奎山塔影”。 ◎ 景点介绍奎山塔,坐落在古徐州城东南奎山主峰上。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徐州人万崇德所建。塔身七层,高约60米,最大直径约20米,为顶树相轮式塔刹。建筑平面正八边形,共有七层。塔体为砖结构,内部楼梯、楼层为木结构。奎山塔气势雄伟,建筑技艺精巧,飞檐翘首,迥蜂挺秀,巍巍壮观。塔刹因遭雷击,塔顶毁于清末民初。20世纪五六十年代塔体基本完好,只是砖砌的台基零落坍塌,塔体的四周多有开裂,塔身正直,无倾斜。“文革”时期以“四旧”为借口,奎山塔遭拆除。 ◎ 考古新发现江苏徐州奎山发掘4座西汉墓,去年8月,有关单位在江苏徐州市区南郊奎山西北坡进行工程施工时发现古墓葬,徐州博物馆经过调查,确认为4座西汉墓。8月11--25日,考古工作者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由于以前曾在附近发掘8座西汉墓,故4座墓葬分别编号为M9、MIO、M11、M12。 墓葬距离较近,均为长方形石坑竖穴墓。其中M9和MIO较浅,无洞室,棺椁位于竖穴的底部,男东女西,东椁室较西椁室高IO厘米。Mil和M12较深,竖穴底部及洞室内均葬人,M12被盗掘。MI!规模较大,保存也较好,由竖穴墓道、东、西侧洞室及南侧龛等部分组成。竖穴南北长3、东西宽1.4、残深3米,方向165度。底部葬一人,男性.头向南。葬具为漆木棺,已朽。从残存痕迹看,为一棺一椁,椁长2.64、宽1米;棺长2.4、宽0.55米。东、西侧洞室较竖穴底部低10厘米。西侧洞室长2.8、宽0.9、高0.9米,口部以木板封堵。内葬一人,女性,头南向。漆木棺已朽,仅存漆皮。随葬品较少,主要位于北部。东侧室长2.8、宽1、高0.9米,口部以4块条石封堵,内葬一人,女性,头南向,漆木棺巳朽,随葬品主要位于北部和西南部,多为陶器。在竖穴及西侧室的南部有一长方形龛,东西长2.6、南北宽1.4、高0.9米。龛内陪葬物为二者共有。龛的东部为青瓷器、铜器等,西部为一木质模型车,已朽,仅余车马器构件- 墓葬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M9、MIO和M12出土物较少,M11保存较好,出土物丰富。共出土遗物约50件(组),主要有陶器、瓷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玉器等。陶瓷器中青瓷壶形体较大,釉色青润,较为少见。铜器中有铜镜5件,为蟠螭纹镜和规矩镜。漆木器有奁、车等,奁为圆形或圆筒形,漆木已朽,残余银扣及钮座、足等;车1辆,已朽,残余车马器较多,品种较全,多为铜质鎏金,形体较小。另外在车上还发现有铁、锡质兵器,有剑、戈、戟等,形体较小,其中如铁剑长约30、宽约0.8厘米,但有骨质的剑格、瑶等,证明它们应为模型器。玉器有琀、塞、璧、环、面罩等,琀为穿孔方形玉片或蝉,面罩由多块玉片组合而成,部分贴有金箔,十分精致,但面罩玉片均无孔,与以往徐州地区发现的西汉玉面罩不同。 从墓葬结构和出土器物来看,墓葬的时代为西汉早期偏晚至中期偏早阶段,M12时代稍早,其余略晚。它们距离不远,时代接近,结合以前墓葬的发现情况来看,该处应为家族墓地。Mll规模较大,由三室一龛组成,内葬3人,男性墓主陪葬有玉琀、塞、璧、面罩及铜器、车等,身份较高,当为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官吏或贵族。东侧洞室内所葬女性不享有南侧龛,身份较低,而下葬的时代与男性墓主下葬的时代接近,说明其有可能是作为男性墓主的妾殉葬的,这在徐州地区较为少见。其余墓葬的墓主身份均较低。这次发现的墓葬均为夫妻合葬墓,其中M11为一夫一妻一妾,说明西汉早期偏晚阶段在徐州地区夫妻合葬的葬俗已较为流行。而男性棺椁或位于洞室或高于女性,且陪葬品较多,体现出当时男女尊卑的差别。 2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奎山◎ 概述奎山,位于日照市新市区南5公里,海拔250米,东濒大海,西携傅疃河水,北与丝山、河山遥对,南与日照前三岛中的平山岛相望。因其周围较为开阔、平坦,一峰独树一帜,拔地而起,势如笔峰,故又名“孤奎山”。几经修撰的《日照县志》一致推之为“一县文峰”。 ◎ 景观介绍清代进士丁泰登奎山时,题诗作咏,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极为壮观的山水画长卷:“沙浦山无数,来斯刮目看。一拳称砥柱,千古障狂澜。人与星共聚,海随天自宽。登临莫长啸,足底有龙蟠。” 奎山胜景以及美丽动人的传说,吸引着历代游客。其山势奇特,从不同角度观望,形态各异:自东而视,形如猛虎;自西望去,如一令旗;从南望去,犹如雄狮;从北望去,三峰并立,宛如笔架。奎山主峰之巅,六块天然巨石比肩而立,外环内空,恰似一朵硕大无朋的莲花迎风怒放,人们称之为“莲花峰”、“莲花盆”。莲花蕊底,呈深十余厘米,园径六十厘米的花盆状。盆内蓄水,清冽沏亮。不枯不腐,永保故态。此乃奎山第一胜观。此处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远古时代,这里确有一株茂盛的莲花。她是天上莲花神,离天境来到人间,终年开花不败,馨香洋溢,光辉四射,驱赶鬼怪病邪,给人间带来了光明和幸福。后来被玉皇大帝发现,责罚莲花神私离天境之罪。莲花神不愿再回天庭,遂化做莲花峰,永远留在了人间。 莲花峰下,一座穹门石洞依山南开。门巅横镌“白云洞”三字,洞门高约1.5米,阔约半米,洞壁穹原呈弧形,相传低首不语而入,可容纳上千人,人称“神屋子”。 在白云洞南不远,有聚奎庙、玉皇殿。为明时所建,光绪十年重修,后因年久失修,历经风雨,唯余几堵残墙颓壁,荒院中尚存石碑二幢,字迹可辨。清康熙《日照县志》记云:“聚奎庙在城南二十里,旧有寺,在山之阳,后有道人本意于山顶建玉皇大殿,旁设两庑,辟白云石洞。” 东峰有一怪石,呈狗耳朵状,人称“狗耳朵石”,远望恰如一烈狗藏于峰后,虎视眈眈地盯着大海,把守着奎山的门户。峰顶的南端微翘,长约4米酷似一小船,人称“船石”。 西峰石壁下,有一圆形平面直洞门,高约2米,宽5米,深5米洞内有冲天石,登攀可达石壁之上。洞前还有虎口石等。相传有一猪精,为避天捉拿,嘴拱此洞避身。后猪精被一高僧收降带走,其迹却留在人间。这就是西游记里的故事,故此洞有“八戒洞” 之称。 距八戒洞西南20余米外,有一口径近1米的直上直下的泉洞。相传能通海,人称“海眼”。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奎山上曾住有一位颇具神通的主持道人,欲筑九级楼台,以眺望苏杭风光。石基砌成,道人赴江南采木料,临行前嘱咐徒弟守候“海眼”,待“海眼”中有麦糠浮出,即江南木料由海底运到。道人走后,道徒难捱泉畔风霜之苦,自将麦糠投入“海眼”中,终未见木料浮出。道长归来,自信木料早已运到,岂料法术为徒所破,“九级楼台望苏州”遂成泡影。但半途废辍的工程石基——“九级楼台”,至今尚存。 ◎ 历史传说“奎山夜观日出”,是古今闻名遐迩的奇观。据传,秦始皇欲过海看日出,求长生不老仙药,就是选在奎山的临海处,即奎山咀,求仙作桥,有神人助之,以鞭驱石,于是自奎山至海中形成一长数十里的石桥,但因秦始皇的随身画工违约偷画了海神之像,石桥塌陷,秦始皇逃出,淹死了画工。助秦始皇驱石桥的神鞭,即霸王神鞭,化做石鞭,再难以显灵。石鞭也称霸王神鞭,其形为狭长缓岭,“山尽起立,嶷嶷东倾”,高低起伏,犹如滚滚入海之势,确如节节错置的巨鞭。历代文人游此,多有遗篇。金代诗人张成教的诗句:“石痕犹带始皇鞭,枣花空为齐侯放”。明代诗人叶先登的诗句:“幻气曾闻蜃作市,痴人谁见石为桥。”都是令人回味无穷的好诗句。 奎山景观,素有“十大景”、“五怪石”之说。除上所述,还有天池、天桥、点将台、提门桩石、宝孤石、锥子石等,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神奇的传说,自古以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揽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