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释义 | 简介宽阔水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距绥阳县城52千米,南北长8千米,东西宽3千米,总面积达580余公顷;海拔1300—1751米。平均气温为10.2℃至12.8℃,夏季凉爽,冬季寒冷,日照少,云雾多冬季雪期一般3—4个月。 自然环境地质宽阔水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上属杨子准地台的风冈北北东向构造变形区西部,新华夏系影响强烈。出露有旱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晚古生界二叠系,以及新生代第四系地层。以寒武系和奥陶系浅海相碳酸岩广泛发育并缺少泥盆系、石灰系,致使二叠系地层超覆于下古生界地层之上为其主要沉积特征,第四系零星分布。 地形地貌宽阔水保护区位于黔北山地大娄山脉东部斜坡地带,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海拔高度在650—1762米之间。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大。地貌除中南部干河沟两侧碎屑岩区以中低山谷地为主的侵蚀地貌外,多为喀斯特地貌,广泛布于保护区东部、西部及北部,主要组合形态有峰丛峡谷、峰丛槽谷、峰丛洼地。 气候保护区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因处于四周较低,中间相对隆起的高地上,常年气温较低,云雾多,日照少,降雨充沛,具有低纬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特点。年太阳总辐射值仅为3349—3767焦耳每平方米,比同纬度其它地区少,处于全国最低值区内。年均气温11.7—15.2摄氏度,年均降雨量介于1300—1350毫米之间,年均相对湿度超过82%。 水文保护区为乌江一级支流芙蓉江的主要发源地,地形切割强烈,地表水文密度大,主要支流有7条,以及众多的次一级支流。区内干流长度达21.8公里,为羽状水系。各支流最后汇入芙蓉江,芙蓉江干流长度达136公里,落差达363.4米。多年水资源量达12.75亿立方米每年。 土壤保护区土壤可划分为铁铝土、淋溶土、初育土3个大土纲,湿暖铁铝土、湿暖淋溶土、土质初育土、石质初育土4个亚纲,黄壤、黄棕壤、石灰土、新积土、石质土、粗骨土、紫色土7个土类。保护区成土特点:一是具有较丰富的腐殖积累;二是石灰土具有碳酸钙美的淋湿作用过程;三是具富铝化成土过程。 资源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的林地有920多公顷.覆盖率达37%,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木本植物有64科,28属,252种,12变种。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内有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水青桐、香果树、鹅掌揪;三级保护植物穗花杉、白梓树、领春木等;还有许多重要经济树种,杉、铁杉、华南桦、椴树、亮叶水青桐和漆树。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动物资源亦十分丰富。脊椎动物和昆虫约418种;两栖类2目7科9属19种,有黄斑小鲵、经甫树蛙,兼有雷公山和梵净山两地所有的种类,如:小角蟾、棘指角蟾、弹琴蛙、花臭蛙、绿臭蛙;爬行类有2目5科10属14种,珍稀种类有花尾斜鳞蛇、黑脊蛇、棕黑游蛇。鸟类达148种,分属15目32种,占全省鸟类总数的36.7%。其中,有33种鸟类为我国与日本协定保护。我国所需保护的珍稀鸟类有3种,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还有11种其它地区少见,仅于本区常见的鸟类,红翅绿鸡、南喉太阳鸟、棕腹大仙鹅等。小型兽约24种,特有的沙巴猪尾鼠、微尾鼬、大长尾碑;大中型兽类共22种,其中珍贵兽类达6种,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云豹、金钱豹、林麝、毛冠鹿;三类保护动物有大灵猫、小灵猫。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中药材资源342种,名贵的有天麻、杜仲、疏叶独活、川八角连、升麻,尤以天麻资源最为丰富。人参、黄连已在这里引种成功。 保护价值宽阔水保护区以原生性亮叶水青冈为主体的典型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黑叶猴、红腹锦鸡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具有重要保护价值: (一)区类大面积的原生性亮叶水青冈林在全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完整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林分,同时又有许多特殊的个性,对其实施自然保护,将为中国和世界自然保护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动植物种类多,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和生物进化研究基地; (三)鸟类种类繁多,构成极富特色,被列为重点鸟区,是一个鸟类生态学研究极为理想的基地和开展观鸟活动的良好场所; (四)黑叶猴种群数量大,达200多只,是极重要的黑叶猴分布区; (五)保护区喀斯特地貌与常态侵蚀地貌并存,顶级生态系统和演替生态系统并存,是喀斯特非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和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对比研究的重要基地; (六)保护区地处乌江一级之流芙蓉江的发源地,良好的植被和生态是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屏障,加强对该区的保护,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七)保护区山清水秀、景观资源丰富,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人类回归自然的良好场所。 管理状况宽阔水保护区始建于1989年,2001年晋升为省级保护区,2007年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保护区管理局为正县级事业单位,隶属于贵州省林业厅。管理局内设办公室、林政科、科研科、派出所、社区发展与旅游管理科及三个基层管理站,总编制22人。区类交通不便,路网密度约0.6公里每平方公里。保护区因升级较晚,科研力量薄弱、科研设备落后,目前主要依靠外部科研力量开展了本底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鸟类、两栖类及微生物、大型真菌等方面的研究。管理措施也较落后,主要依靠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管理。近年来在贵州省林业厅的重视和支持下,正在积极探索实施社区共建,并初步取得一些成效,社区群众对保护区建立的重要性认识大大提高,自觉维护资源安全、主动参与保护区社区共建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