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PC争霸(1987-2009) |
释义 | 1981年8月12日诞生的IBM PC机,标志着史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的诞生。如今28年过去,PC电脑引来的滚滚烽烟将会一直延续到21世纪,继续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围绕着争夺PC电脑霸业,计算机业界就象是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各路诸候“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一出出龙争虎斗的话剧,至今尚未看到胜负的最后定局。 早期的争霸(一、IBM运筹“跳棋” 二、IBM难借水果 三、PC机横空出世 四、LISA败走麦城 五、Mac奋起反击 六、Compaq异军突起 七、Acer龙梦成真 八、“双尔”竞相称雄 九、霸业扑朔迷离) 早期的争霸1982年,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把一台机器评选为一年一度的新闻人物。众所周知,能在这家杂志 封面上露脸的,一般是世界级的顶尖人物。例如,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照片就曾在1987年上了该周刊的封面。这家周刊的主笔在介绍1982年新闻“人物”时满怀激情地写到: “在一年的新闻里,这是个最吸引人的话题,它代表着一种进程,一种持续发展并被广泛接受和欢迎的进程。这就是为什么《时代》在风云激荡的当今世界中选择了这么一位新闻人物,但这完全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台机器。” 这台机器,正是个人电脑。 一、IBM运筹“跳棋”上世纪70年代末,电脑世界风云突变,微型电脑的旗帜呼拉拉插遍了美利坚合众国。四面八方都在传颂着一个响亮的名字———“苹果”(Apple)。这家草创于汽车库的公司连同它制造的“学生玩具”,IBM当初连眼角都不会转过去瞅一瞅。谁知仅仅过了三年五载,新闻媒介报道的苹果Ⅱ型电脑,销售额已让蓝色巨人瞠目结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1978年1500万美元、1979年7000万美元、1980年1.17亿美元、1981年3.35亿美元、1982年5.83亿美元。短短五年之内,苹果微型电脑公司进入美国《幸福》杂志评选的500家主要公司行列,“坏小子”乔布斯(S.Jobs)居然也敢蓄着小胡子,在《时代》周刊封面上口列着嘴傻笑,就象在嘲讽IBM的无能。 对蓝色巨人来说,这一次冲击波引起的震撼似乎更强烈、更不能容忍。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娃娃”们欺人太甚。据说,在数以百计的“汽车库公司”中,居然有一家公司也为自己“加冕”为“IBM”公司。即使如此,正牌的IBM也只有苦水强咽下肚里,根本无法与它对簿公堂,因为该公司其实是“渺小机器公司”,英文缩写正好也是I—B—M。 经过几年的观望和徘徊,IBM再也不能坐视不问,是痛下决心涉足微电脑领域的时候了,它毕竟还是美国乃至世界上实力最雄厚的巨人企业之一,年营业额高达280亿美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眼看1980年过了一半,弗兰克·卡利(Frank Cary)召集公司的高层咨询会议商议对策。这位早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经济管理学硕士,继小沃森、利尔森之后担任公司董事长,执掌着IBM的大权。会议上有人提议IBM应该收购阿塔里公司,最有力的证据是阿塔里公司除了游戏机外,还具有生产微电脑的能力。买下阿塔里,IBM何愁不能迅速打进微型电脑领地。 “阿塔里电脑是最好的微电脑吗?”卡利疑惑地发问。 “不,最好的微电脑还轮不到阿塔里。” “那么,美国最好的微电脑是何品牌?” “当然是苹果。不过,”回答卡利提问的人吞吞吐吐,“苹果如日中天,IBM不可能把这家公司买下来。” “为什么IBM不能自己开发微电脑呢?”另一人对卡利说道,“以我们的实力,自己设计芯片,自己制订规格,自己制造全部软、硬件,就象开发360系统那样,苹果哪是我们的对手!” 卡利微微摇摇头,没有吭气,他把目光盯在实验室主任比尔·路易(Bill Lowe)身上。路易站起身来,面对与会者说道:“诸位算算看,IBM的任何产品,从构思到投放市场至少需要多长周期?” “少说一点嘛,4年左右是必需的。” “可是,据我所知,从牛朗星到苹果Ⅱ型,几乎整整两代微型电脑的诞生、成长到成熟也只用了4年光阴。4年之后,我们的微电脑刚出世就会变成古董店的收藏品。”说着说着,路易激动起来,“IBM的庞大机构已成为进军微电脑的障碍,我们需要打破常规,秘密组织一个精干的小组,就算它是个‘汽车库小组’吧。孩子们能做的事,我们怎么就不好意思做呢?” “说得好,”卡利笑了,他总结似的加上一句,“指望让IBM公司这头大象跳踢蹋舞,观众肯定大倒胃口。微电脑小组的设计工程计划嘛,对外就称‘跳棋’,IBM要集中精兵强将下好这着棋。我看,就由你负责组织实施。” 二、IBM难借水果没想到,根据IBM总裁约翰·欧佩尔(John Opel)签署的文件,路易被责成在一个月内搞出样机。“这是我经历过的最糟糕的事情,”路易愁眉苦脸地说,“时间简直太要命了!”但他心里十分清楚,IBM对微电脑的渴求已是迫在眉睫。他认真地挑选出13名精干的员工,其中包括8名工程师和5名市场营销人员,组成了“跳棋”工程计划小组。这个小组的负责人由杰克·塞姆斯(Jack Sams)领衔。 1980年7月,“跳棋”工程小组的成员秘密来到佛罗里达州。在美国最南端城市迈阿密附近的波克罗顿镇,IBM设有一个研究发展中心。工程师们在“跳棋”的棋盘上落子,下出的第一着棋是琢磨“苹果”传奇般的经历,为IBM未来的微电脑寻找突破口。“蓝色巨人”低头向“汽车库公司”学习,这可是电脑史中一件破天荒的事。 反复琢磨的结果,塞姆斯从苹果公司发家史中获得了两点重要的启迪。其一是必须依托独立软件公司之力,鼓励它们为IBM未来的微电脑开发应用软件,就象苹果Ⅱ型电脑被VisiCalc电子表格软件捧红那样;其二是设计出相对开放的机器架构,让众多的制造厂家有施展才华的余地,用不同功能的界面扩展卡来众星捧月,为新型微电脑鸣锣开道。 为了达到第一个要求,塞姆斯不远千里,亲自从波克罗顿飞到美国西北角的西雅图,寻找可以合作的软件公司。几经周折,终与比尔·盖茨订立了“城下之盟”,不仅让IBM的新电脑获得了性能优越的MS-DOS操作系统,而且使得微软公司一举成名。 不久,路易从波克罗顿镇带回来一台试验性的个人电脑样机,它采用英特尔公司的8位微处理器8085A作为心脏,连操作系统也没有,但是表达了13人小组的一种创造性设想:IBM的个人电脑也可以用其它公司的元件来组装,以实现其开放性。卡利和欧佩尔看了后,对这种背离公司传统的作法居然十分满意,“跳棋”工程计划正式拉开了序幕。 向苹果公司学习当然是必要的。可笑的是,连IBM微电脑的名字,“跳棋”工程小组“迂腐”的工程师也想要“东施效颦”。乔布斯把自己的电脑命名为“苹果”,是为了纪念他早年在苹果园打工的特殊经历。“苹果”品牌比起那些难记难懂的机器符号,让用户倍感亲切。这种大获成功的命名方法使“跳棋”专案组心领神会,甚至迷信到了认为IBM的微电脑也必须是某一种“水果”。好在佛罗里达州盛产各种水果,于是乎,他们打开冰箱翻来复去地找,从菠萝、蜜桃等,一直看到葡萄、香蕉,也没有找出一种适合于蓝色巨人“口味”的水果来。最后只得作罢,草草决定采用一个最大众化的名字———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简称PC,以区别于IBM的大、中、小型计算机。 1980年10月,PC机技术总设计的重担落到了埃斯特奇(D.Estridge)肩上,实现第二个要求即开放性的设计架构,理所当然成为埃斯特奇追逐的主要目标。 埃斯特奇,身材魁梧,充满活力。此人对微型电脑十分痴迷,曾自己掏腰包买了一台苹果机放在家中,这在IBM氛围里实属“离经叛道”之举。埃斯特奇又是一位天才的领导者,他不仅需要协调13人小组与“跳棋”计划其他辅助人员的工作(据说,IBM后来为PC机的各项开发工作投入的力量总共达450人之多),而且还要时时面对IBM其他高层决策者们的各种质询,说服他们支持这种可以联系外部世界的设计方案。由于苹果机采用的是摩托罗拉8位芯片6502,IBM要超越苹果必须选择16位芯片。为了降低成本,埃斯特奇最后确定采用英特尔公司最新发展的8088,即内部为16位而外部一次只传送8位的微处理器。于是,英特尔公司也将获得它今后最大的订单,并为此成立了“特殊客户部”专门服务于IBM PC机。 在IBM公司内部,人们后来都把埃斯特奇尊称为“PC机之父”。不幸的是,4年后,“PC机之父”乘坐的班机遭台风袭击坠毁,埃斯特奇英年早逝,没能够亲眼目睹他所开创的巨大辉煌。 三、PC机横空出世没等到钻天打洞的报社记者们嗅出气味,一年的期限转瞬而至。1981年8月12日,IBM公司对外宣布,IBM PC机横空出世。从此,一种供个人使用的微型计算机将迈开大步,走进全世界的办公室和家庭,昭示着又一个新的时代——个人电脑时代来临。 IBM PC的“心脏”是4.77MHz的英特尔8088微处理器,16位的运算速度大大超过了苹果Ⅱ型8位机。它的主机板上配置着64KB内存,外围设备有显示器、键盘和一个5.25英寸软磁盘机,使用单面160KB软盘;另有5个插槽用来扩展存储器的容量,以及供外部设备适配卡使用;由存储在磁盘上的MS-DOS操作系统指挥操作,既灵活又方便。IBM PC机简直就象把过去一个大机房的全部设备统统都搬到个人的书房,摆在你的书桌上。如果你配套购置单色显示器,它的全部价格仅仅是1500美元。 人们私下传言,这一次,“蓝色巨人”放出了“蓝精灵”。一个分布在150个国家、员工多达25万的巨人集团,神奇般地变得似乎比“苹果”还小。IBM的宣传广告还巧妙地借助卓别林式的“小流浪汉”形象,头戴园顶高帽,身着灯笼裤,滑稽可爱地在电视上频频露脸,手里舞动着个人电脑,表示人人都能够使用。PC机上甚至可以装配游戏操纵杆,小孩子都可以用它玩“乒乓球”或者“太空争霸”。 美国的报刊连连惊呼:“不一样就是不一样,IBM的确不一样!”一向墨守成规的IBM公司在个人电脑上完全突破了作茧自缚的传统。《华尔街日报》评论说:IBM大踏步地跨进微型电脑市场,蓝色巨人可望在两年内夺得这一新兴市场的领导权。 仿佛要验证上述预言是否灵验,市场调查的数据不断传来佳音: 1982年之内,IBM PC机卖出了25万台,以每月2万台的速度迅速接近了“苹果”。 1983年5月8日,IBM公司推出PC机的改进型IBM PC/XT,增加了硬盘装置,当年就使市场占有率超过76%,一举把苹果公司赶下微型电脑的霸主宝座。 1984年8月14日,IBM公司乘胜又把一种“先进技术”的IBM PC/AT机投向用户的怀抱,AT机的开发依然沿用“跳棋”计划保密的传统,被命名为“鲑鱼”(Salmon)计划,以至有人戏称那间装着AT样机的密室为“鱼箱”。IBM的AT机采用英特尔公司新近发展的80286微处理器芯片,能管理多达16M的内存,并可以同时执行多个任务。从此,个人电脑开始了所谓286、386、486……的接力赛跑。 IBM个人电脑的惊人之举还在于所谓“开放性”。埃斯特奇代表设计部门对外宣称,他们将把所有的技术文件全部公开,热诚欢迎各路诸候加入个人电脑的发展行列,同时也欢迎外界共同讨论PC机的软件发展计划。IBM的本意是想通过此举把IBM PC机作为个人电脑的标准,可没想到,全世界各地凡有能力的电子厂商争相转产仿造PC个人电脑,仿造出来的产品成为与IBM个人电脑相抗衡的“兼容机”。 跟随PC个人电脑出征的两家小公司,一家是提供微处理器芯片的英特尔,另一家是提供MS-DOS的微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IBM PC机就象一艘巨大的航船,微处理器和MS-DOS“搭载”PC出航,自是鹏程万里,海阔天空。到80年代末,英特尔公司已占有了微处理器芯片市场的70%,公司员工从100多人急剧膨胀到2万有余,每年收入高达30亿美元。而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仅1986年的营业额就超过6千万美元,其中半数来自操作系统MS-DOS软件。至1989年底,MS-DOS软件售出3000万套之巨。 蓝色巨人驾驶着PC号航船劈波斩浪,用“闪电战”快速拨下了个人电脑的头筹。然而,即使在它风头最盛的80年代,也曾留下过失败的阴影。1983年,IBM曾生产过一款更便宜的低档PC机,取名为PCjr,并亲切地把它唤作“花生”(Peanut),试图借助于它把“苹果”彻底赶尽杀绝。但事与愿违,“花生”的表现令人大失所望。IBM对它最后做了一次改进后,终于在1985年停止了“花生”的生产。在苹果公司和众多兼容机厂商虎视眈眈盯着IBM一举一动的形势下,IBM PC今后的航程绝非风平浪静。 四、LISA败走麦城PC机横空出世,搅乱了苹果公司的阵脚,乔布斯感到格外心神不宁,赶紧派员到市场买回一台。解体后仔细观察,才把心放回了肚子里——PC电脑里原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创意。在乔布斯眼里,IBM的个人电脑只不过是一种东拼西凑的过时产品。他有十足的把握,只要尽快把新机型推上市场,一定能够夺回被攻占的“滩头阵地”。 于是,1981年10月,苹果公司在《华尔街日报》刊登了全页广告,俨然以一副个人电脑“大阿哥”的气度傲视着IBM的进入: “IBM,我们认真地欢迎你! (PC 欢迎你进入自电脑发明35年以来最令人兴奋最为重要的市场。 之父) 恭贺你的第一台个人电脑顺利诞生!” 1981年11月,苹果公司为了反击PC的攻势,把尚不成熟的新型电脑“苹果Ⅲ号”匆匆抛到了市场。AppleⅢ装上了硬盘,增加了内存,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然而,当第一批AppleⅢ型电脑运抵销售商店时,有许多竟然不能使用,甚至连芯片也从主电路板上掉了下来。用公司员工自己的话说,“3号苹果”可悲地流产,就象古代笑话里说的那样,我们本想生出一匹“骆驼”,结果反而生出一头“驴”。 乔布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冥思苦想,要战胜IBM,“苹果”必须掌握更利害的“杀手锏”。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在帕洛阿托施乐研究中心(PARC)看到的场景,“图形用户界面”(GUI)的新概念使他豁然开朗,于是想方设法从PARC“挖”来了一批技术骨干,组成了研究苹果GUI个人电脑的新班子。 研制小组由来自PARC的狄斯勒(L.Tesler)、莫洛(T.Malioy)等专家组成,乔布斯还以他疼爱的女儿丽萨(Lisa)的名字给新机器命名,一心想自己亲自执掌丽萨小组的帅印。当时,苹果公司的总裁斯科特对乔布斯能否“挂帅亲征”心存疑惑,竟然运用“否决权”把董事长乔布斯排斥在他心爱的“丽萨”门外,把组长委任给了从HP公司投奔“苹果”的库奇(J.Couch)。乔布斯真的被气疯了,他对着斯科特咆哮如雷。斯科特被乔布斯的雷霆震住,无奈中想出一条对付他的权宜之计。他对乔布斯说:“那么,你是否可以再搞个项目,与丽萨电脑争个高低?”“行,当然行!”乔布斯激奋地嚷道,“我负责的这个项目,一定会抢在‘丽萨’之前搞定!” 时间已经是1981年,苹果公司的两个新电脑项目同时上马。库奇率队的丽萨小组约有300名工程师和程序员,挤在一栋样式很特别的楼房里夜以继日开展着研制。乔布斯没有要同样数目的人员,开始时只有15名工程师,除了从施乐“挖”过来的罗斯金(J.Raskin)等人外,其他的人都与他的年龄相仿,整个一群“毛孩子”。他亲自带着这一小队人马进驻到距离公司总部约半公里处的一间公寓。直到最后,他的小组连同销售、财务人员在内也不过100人左右。 两个小组你追我赶,比着干了一年多。1983年元月,丽萨电脑率先告捷。看来,人多势众也有它的优势,乔布斯心悦诚服地认输。 为了研制丽萨电脑,苹果公司投入多达5000万美元。可以认为,“她”是苹果公司第一台图形用户界面的机器,“她”还第一次采用了鼠标器,令人叹为观止。为此,乔布斯自豪地对外宣布说:推出“丽萨”的这一天标志着软件革命的开端。 然而,在“丽萨”的销售策略上,苹果公司却铸成了大错,一万多美元的标价令大多数用户望而却步。预计销出5万台的目标基本落空,售出的数目还不足2万台。就在“丽萨”推出的当年年底,苹果公司的光芒终于被IBM PC遮挡在身后。短短几个月,该公司的股票价格连续跌落,从每股63美元直落到23美元,而且还继续呈下落态势。 或许,是公司的经营和销售不善,才引出“苹果”无法抵挡IBM进攻的结果。这一年,公司董事会决定跨行业“拜将”,把百事可乐公司的副总裁“挖”到“苹果”,祈盼着这一位新总裁斯库利先生(J.Scully)帮助乔布斯把另一款新电脑推向市场,重演一出“百事可乐”战胜“可口可乐”的商战“魔术”,迅速遏制IBM PC电脑的扩张势头。 五、Mac奋起反击斯库利接手“苹果”帅印后,几乎每天都要与乔布斯谈上数小时,他俩管这种“神聊”叫“脑力转移”——把乔布斯的电脑知识转移给斯库利,把斯库利的销售思想转移给乔布斯。侃得最多的,当然是乔布斯小组还在奋战的新机器。 乔布斯的麾下是一群有奉献精神的狂热青年,他们竟然在攻关小组里挂起了一幅海盗的战旗,申明他们这些“现代海盗”要把苹果公司所有的新思想统统“洗劫一空”。乔布斯是他们的头,也是他们的“铁哥们”,带头不分白天黑夜埋头苦干。他为了提高士气,给小组买来昂贵的音响,订购了所有新上市的流行唱盘,工作间里随时都充斥着激昂的音乐。干一阵,他又领着大家玩一阵,弹钢琴、打弹子、玩游戏机。 新电脑进入到最后试验调试阶段,还没有自己的名字。有人提议,为了与“苹果”保持“家族”的“血缘关系”,这种电脑应该叫“红苹果”,译音“莫金托什”(Mcintosh),乔布斯点头欣然认可。可当标牌做回来后,他发现“红苹果”的单词居然被人拼错,写成“麦金托什”(Macintosh),多加了一个a,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麦金托什”的意义是“胶布雨衣”。广告商标已经注册,想挽回也来不及。苹果公司的新电脑将错就错成为“麦金托什”,简称Mac。乔布斯下令,把Mac电脑设计小组有功人员的大名铸刻在每一台机器内部,让他们的英雄们与“雨衣”永远作伴,青史留名。同时,又将它的外壳封死,不许别人接插什么板卡,他不想仿照IBM PC电脑的“开放”策略。 Mac电脑采用摩托罗拉32位的68000微处理器芯片,内存128KB,速度大大超越了IBM PC机。它有自成体系的操作系统,独树一帜,坚决不与IBM兼容。它是第一个大众型的图形用户平台,遥遥领先于当时其它品牌的个人电脑。它的外形短小精干,整个系统可以放在旅行包里带走。它的功能达到Lisa电脑的7/10而价格仅为其1/5,标价2795美元,适合大众购买力。它逐渐发展成为一套系列产品,从低到高,供不同的用户选择。连比尔·盖茨都曾表示:“Mac和IBM PC电脑是唯一值得为它们写作软件的两种机器”。后来,微软的Windows也直接继承了Mac图形用户平台的创意。 是斯库利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他力排众议,不惜花费160万的费用,请人拍摄一部名曰《1984》的广告巨片,并买下了超级杯足球赛转播权60秒,向全世界释放“麦金托什旋风”。 于是,美国和全世界约有近5000万观众看到了这样一幕震撼人心的镜头:一群面色憔悴呆若木鸡的人,列队走到黑白电视机旁,观看屏幕上一个穿蓝色西服的严肃家伙演讲。突然,有位身着白色Mac运动衫和红色短裤的碧眼金发美女跳跃而出,只见她手持大锤向电视砸去,随着屏幕的爆裂,人们象是从催眠术里惊醒。一个温柔的声音对他们说:“元月24日,苹果公司将推出麦金托什电脑,1984年将不再是《1984》!” 1984年元月24日,斯库利把乔布斯请上讲台。乔布斯套上笔挺的西服,配上红领结,一反常态地表现出潇洒的“绅士风度”。“现在是1984年,”乔布斯有板有眼地说,“显然IBM想要吃掉整个市场,IBM把枪口瞄准了个人电脑产业的最后障碍———苹果公司。先生们,蓝色巨人能做到吗?”台下的观众齐声高呼:“不!不能!”这时,乔布斯走到一个袋子旁,拉开拉链,从里面掏出一台电脑,“今天,我们要让Mac自己说话”。 全场观众顿时安静下来,只听到那台Mac真的发出像人一样的说话声:“哈罗,我是麦金托什!我还不习惯公开讲话。但是,我要提醒各位注意,千万不要相信一部你不能提着走的电脑!”在观众的一片掌声中,乔布斯眼含热泪走下讲台,他对斯库利说:“麦金托什现在是一件真正的产品了”。 斯库利精心策划的商战没有让苹果公司失望:百日之后,麦金托什电脑的销售量达到7万台;到了1984年年底,累计卖出的数量是27万台。苹果公司随即投资2000万美元建造一条自动流水线,以平均每27秒钟一台的速度批量生产Mac。在IBM的夹击下,他们仰仗Mac杀出一条“血路”,虽然说还不能夺回个人电脑榜首宝座,但总算没有臣服于“蓝色巨人”。 遗憾的是,如果“苹果”抓住IBM趋于保守而Windows尚未出世的大好时机,举起“开放”的旗帜大举进攻PC世界,本可以再次扭转乾坤。然而,“苹果”坚决拒绝其他厂商制造能运行Mac软件的兼容电脑,坚持麦金托什“不开放”策略,终于眼睁睁放弃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也正是封闭生产链成就了ipod等产品。在10多年后,“救火队员”尝试过兼容,但这不符合apple的DNA,失败了。 六、Compaq异军突起IBM PC机的“开放”策略,就好象一柄锋利的“双刃剑”,一面把自己送上了成功的巅峰,一面又造就了众多的仿造者。IBM“养虎为患”,它扶植起来的兼容机厂商,现在反过来真正威胁到了它的霸主地位。 面对兼容机不断“蚕食”市场的严重局势,IBM当局断然要求其他厂商交纳技术专利费,可没有多少人乖乖地奉上银两。万般无奈的“蓝色巨人”痛定思痛,推出所谓“微通道结构(MCA)”总线新技术,决心使以后研制的新电脑IBM PS/2,不与原来PC电脑使用的ISA总线兼容。这样,以PC电脑“开放”策略大获其利的IBM,自己重重地关上了“开放”的大门,从而丧失了单枪匹马指挥这个产业的资格。 兼容机厂商们更不愿继续唯IBM马首是瞻。1987年4月,就在IBM宣布推出IBM PS/2的同一日,九大兼容机厂商组成“合纵军团”,宣布共同采用新的32位EISA总线标准,与IBM正式决裂,分庭抗礼。EISA总线的最大特点是与ISA总线兼容,ISA板卡可以直接插在其上使用。“合纵军团”的元老,就是最早开发出PC兼容机的康柏公司(Compaq)。 1982年2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一间馅饼店的大桌上,有三个人正在低声商议,从他们严肃脸色看,似乎有什么重大事件将要发生。过了一会儿,三个人同时站起身来,你一笔我一笔地在餐桌纸上画了起来,一张草图逐渐有了眉目,一项关系到今后命运的计划也逐渐酝酿成熟。这一天,德州仪器公司(TI)的工程师康尼恩(R.Canion)、史蒂麦克(G.Stimac)和巴雷斯(H.Barnes)决定辞去原就任的高级职务,独立创业。他们在餐桌纸上绘出的草图就是新公司第一台便携式PC机的原型。经过讨论。三个人决定每人出资1000美元作为创业股本,Compaq公司于是诞生在这间馅饼店的餐桌前。 1982年11月,康柏公司正式推出这种名叫Compaq Portable的便携机,比IBMPC机的面世仅迟了一年多。这种机器外形如缝纫机,虽然重量并不轻,还需要外接电源,但它可以运行所有为IBM PC机开发的软件。由于康尼恩总裁特别强调对PC电脑“百分之百”的兼容性,使得它成为检测个人电脑兼容性的基准,当年内就售出53000台,销售额破纪录地达到1?1亿美元。这是PC机家族里第一个非IBM开发的PC兼容机。可以说,正是康柏公司揭开了兼容机围攻IBM PC机的序幕。1983年5月,带硬盘的IBM PC/XT问世;同年秋季,康柏就研制出带硬盘的Compaq Plus便携机。1984年8月,IBM宣布PC/AT机诞生,康柏立即跟进,以更“精巧”的Compact型286电脑大受推崇。步步为营,步步紧逼,康尼恩率队与“蓝色巨人”较上了劲。 1986年,时势造英雄,从天而降的机遇使康柏公司从此平步青云。 机遇来自于英特尔公司头年推出的386微处理器。这个崭新的芯片,集成了27万个晶体管,超过286的一倍,实现了完全的32位操作,寻址空间达到4GB。不料,当英特尔的推销员兴冲冲地跑到IBM公司通报佳音时,居然吃了“闭门羹”。 “我们只要286能够再快一点,根本不需要你们的386。”IBM的代表斩钉截铁地说,给英特尔罩上了一头雾水。 从微软公司那里也许可以获得对这一微妙问题的答案。当时比尔·盖茨正好为IBM的PS/2机开发新的操作系统OS/2,极力主张迅速把它升级为32位的版本,依托386芯片开发软件。然而,在“跳棋”工程计划中为IBM立下汗马功劳的比尔·路易,却完全不把比尔·盖茨的劝告放在心上。路易自有他的道理,他反复对盖茨说道:IBM已经收到286机器的大量订单,不可能立即转向386,否则将失去大量客户。然而,他没有透露真实的原因:IBM对于受英特尔芯片的牵制早已不耐烦了,正悄悄地聚集人马,开发他们自己的处理器;同时,它也害怕发展386个人电脑会危害到本公司大型电脑的生意。 IBM态度暧昧,Compaq理所当然要抢占先机。 1986年9月,康柏第一次领先于IBM推出386桌上型个人电脑Deskpro PC,全世界都为之震动。随后,又有两家兼容机制造公司领先IBM跟上了386的潮流。在个人电脑“竞技场”上首次“缺席”之后,直到1987年4月,IBM的386电脑才珊珊来迟。环顾市场,“蓝色巨人”痛切地感到大势已去。 康柏公司的发展是一个又一个带传奇色彩的故事。除了在1991年险些落马之外,它的营业额从1992年41亿美元、1993年72亿美元、直至1994年109亿美元。1994年,康柏公司在全球PC机市场上的投放量为483万台,第一次超过IBM(424万台),一举登上了PC电脑的王座。 七、Acer龙梦成真紧跟康柏,第二个领先于IBM推出386个人电脑的,是中国台湾的宏基公司。 人们早已熟知宏基公司的大名,它的英文名称和那驰名的电脑品牌——Acer,既标志着活力,也标志着杰出。宏基的“基”字,是“棋”字的古体,爱好围棋的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在气势恢“宏”的全球PC电脑“棋”战中,下出了一盘又一盘惊世骇俗的好棋,圆了龙的传人争创世界一流的中国梦。 曾经有人说,跨入IBM个人电脑兼容机的生产行列,是宏基构建今日电脑王国的起步。对于这种议论,施振荣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道,宏?早在1981年就进入了个人电脑产业。这位早年靠帮助母亲买鸭蛋维持生计的实业家,1976年和朋友一起,靠东拚西凑的2?5万美元资金创立宏基,历经了坎坷。他带领着宏基的员工,开发出“天龙中文电脑”,用“仓颉输入法”和“向量组字输出法”突破了电脑汉字处理的瓶颈;其后,宏基研制的“小教授”系列电脑学习机,也曾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宏基公司的确应该视为个人电脑的先驱企业之一。 不过,施振荣也强调指出:自从开发生产IBM PC兼容机后,才使宏基“进一步跨入个人电脑的主流市场”。宏基?后来迅速崛起,莫不因此而得益。 自创业以来,施振荣感受到的一次最大震撼,是1982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Comdex电脑大展上的所见所闻。当他步入展览会场,到处都听见人们在传述着“兼容”一词。环顾大厅,IBM个人电脑比比皆是,可参观者似乎视而不见,纷纷涌向Compaq的展台,康柏的第一台PC兼容机被围得水泄不通,因为康柏公开宣称:它可以执行IBM PC机上的所有应用软件。对于个人电脑“兼容”的重要性,施振荣自有切肤之痛。他主持 开发的“天龙中文电脑”就是因为与其它电脑不兼容,没有软件可用,终被逐出市场;而当时宏?的当家产品“小教授二号”,也因不能使用苹果电脑拥有的大量软件,销售前景岌岌可危。 在返回台湾的飞机上,施振荣脑海里仍充满了人们对兼容电脑欢呼雀跃的影像,康柏的成功使他大受启发,也坚定了他加入兼容电脑行列的决心。从此,宏基公司逐渐把产品的重心,转移到发展PC兼容机方向。 《孙子兵法》曰:“上兵伐谋”,围棋高手的一招一式都是环环相扣。1984年底,施振荣召集了宏?研究开发部门的精锐部队,把他们送上了飞往美国硅谷的征途。这队人马共计6个,由施崇棠带队,其任务就是熟悉和研究英特尔的微处理器。施崇棠和施振荣一样,同是毕业于台湾交通大学的工程师,他是宏基早年开发“天龙”电脑的功臣。施崇棠和其他宏基工程师们在硅谷呆了将近一年,广泛收集英特尔尚在襁褓中的80386芯片信息,几乎是足不出户地钻研32位微处理器新技术。 施崇棠等人不辱使命返回台湾。施振荣当即下达研制386个人电脑的命令,参加研制者还有蓝瑞元、刘汝勇、廖敏雄等人。当时,组装一台个人电脑除了需要有CPU芯片之外,还需要几十块不同功能的集成电路配合,而市场上能购到的芯片组件,只能达到装配组合286电脑的水平,32位的电脑芯片技术还是一片荒漠。对宏基的拓荒者来说,PC386电脑工程是一次极其艰难的历程。 1986年10月,宏基公司把它的第一台386个人电脑推向了市场,仅比Compaq的PC386迟到了一个月时间。施振荣兴奋地说到:这不仅是中国台湾的荣耀,更为亚洲国家在个人电脑发展史上争了一口气! 就在这一年,宏基公司在各大报刊上刊登大幅广告,醒目的标题是“龙梦成真,指日可待!”同时,施振荣向宏基员工宣布了他的“龙腾十年”发展计划,中国的这条蛟龙要浮出水面,迎战个人电脑的“巨无霸”。 十年弹指一挥间。1995年,施振荣的宏基公司已经名列世界第七大个人电脑厂商,Acer也成为台湾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企业标志。1996年,施振荣本人亦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全球最杰出的25位企业家”之一。然而,商场如战场,施振荣的目光仍然紧紧盯在个人电脑的全球争夺战上。“根据我的预测,进入前十名意味着你生存下来了,进入前五名,才意味着你可能胜利。”施振荣如是说。他已经为宏基电脑公司的“下一着棋”,确定了跻身于PC世界五强的跨世纪战略。 八、“双尔”竞相称雄历史是那样相似,就象IBM对386电脑徘徊不前痛失先机那样,紧跟着,Compaq也在486电脑的开发上跌了个趔趄。 1989年4月,英特尔正式发表486芯片,一派“4比3好”的宣传攻势铺天盖地而来。4是否真比3要好?把“宝”押在RISC架构上会不会更明智?Compaq公司的康尼恩总裁举棋不定。他领队的康柏公司,因率先推出386电脑而声名鹊起,飘飘然把自以为“物超所值”的386电脑“吊”起来卖,价格愈涨愈高,遭来载道怨声。1991年,当Compaq还在思考“4与3孰好孰差,这是一个问题”的时候,486电脑的旋风已把一顶“亏损企业”的红帽头扣在康柏头上,康尼恩先生也因此被拉下了总裁“宝座”。 幸好Compaq的董事会推举了菲佛(E.Pfeiffer)继任新总裁。在整顿管理降低成本后,康柏公司全力以赴进入486电脑市场,刮起阵阵降价飓风,重新夺回了竞争的优势。不过,上帝难道就永远偏爱Compaq? 德尔(M.Dell),1991年10月当他以“电脑行销鬼才”的名声,成为《财富》杂志所列全美500家大企业中最年轻的总裁时,年仅25岁。 自古英雄出少年。人们翻开他的履历惊奇地发现:12岁的少年竟取得过德克萨斯州政府颁发的商业执照。读中学时,他在杂志上刊登广告,用出售邮票赚来的2000美元,买回了第一台个人电脑。随后,他又把附近新婚夫妇名录输进电脑,凭借为报纸征集新订户的行销手段,为自己赚回了一乘“宝马”牌轿车。 还在德州大学读书期间,德尔突然对他的父母提出退学创办公司的打算。“你准备开办哪一类公司?”身为牙科医生的父亲吃惊地询问。德尔的回答使父亲瞪着双眼大张着嘴:“我想与IBM竞争!”这时的德尔刚满18岁,年轻气盛,兜里仅揣着1000美元注册资金。 1984年,美国Dell公司在奥斯汀挂牌营业,总经理麾下仅雇有一名负责财务的员工。青年人的想法其实很简单:IBM公司规定经销商每月必须提取一定数额的电脑,不管你能否把它卖出。德尔上门表示可以用成本价收罗那些没有卖出的电脑,经销商又何乐而不为呢?谁知道机灵的小伙子把电脑搬回家,加装了一些零件,增强了电脑的性能。然后,以优惠价向人们直销经他改良的IBM个人电脑,结果大受用户欢迎,第一个月的营业额便突破18万美元,一年内竟卖出了1000多台机器。 业务扩大后的德尔公司一改传统的电脑销售方式,以面对最终用户的电话邮购方式直销,给美国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全面承诺,24小时全球联网热线服务,翌日上门维修……德尔的新花招鬼点子层出不穷。他说:“如果你认为自己的主意很好,为什么不去试试?”到了本应该大学毕业的那年,德尔公司的营业额已高达7000万美元。他下令停止改装IBM电脑的作法,转为自行设计、开发和销售自己的个人电脑。 1989年,486微处理器的面世使Dell登上了一个大台阶。就在Compaq犹豫不决期间,德尔公司一分钟也不迟疑,几乎与英特尔同步发动销售攻势,Dell的486电脑让用户趋之若鹜。 无独有偶。另一家也带有“尔”字号的公司佰德·贝尔公司(Packard Bell)也以德尔的直销为楷模,从零售电脑的道路上驰进战场,快速崛起。“佰德·贝尔”原是电视品牌,一位犹太人把它买下后,依托原来销售电视的渠道推销个人电脑,不仅配有丰富的软件,而且价格比同类电脑便宜二至三成,从而掀起了全球个人电脑行业的配销浪潮。尤其是“奔腾”处理器芯片投放后,佰德公司抓住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大胆把“宝”押在Pentium电脑上。在“5比4更好”的赞誉里,佰德公司“奔腾”而上,迅速攻克新一代个人电脑市场的“桥头堡”。如果仅从奔腾电脑的销售量看,佰德公司已在PC电脑全球市场上独领风骚,独占鳌头。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Dell和Packard Bell借助486和Pentium芯片之力,释放“双尔”效应,竞相称雄。从1993年到1995年,“双尔”公司曾先后打进全球个人电脑五强行列。 九、霸业扑朔迷离面对德尔和佰德·贝尔等电脑新秀升帐,“蓝色巨人”哪会想到,它亲手点燃的PC电脑商业争霸战火,竟会对自己如此无情:1991年底,IBM公司的财务报告显示出自4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亏损;1992年的亏损额已创下50亿美元的纪录,真让股东们心疼。而另一家个人电脑的“元老”苹果公司,历经乔布斯下台、斯库利辞职等一系列变更,挣扎到1993年初也陷入困境,仅当年第一季度的亏损额就高达2亿美元。曾有“战地”分析家评论说:IBM和Apple遇到了地雷阵,再不创新将会被炸得粉身碎骨。 常言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IBM和Ap?ple,这两个被兼容机厂商“凉”在一旁的“弃儿”,此时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昔日势同水火的冤家对头,经过10年激烈的市场竞争后,在共同的强敌进逼形势下消除了交恶,终于戏剧般的握手言和。 1991年7月,IBM和Apple拉上摩托罗拉(Motorola)公司,共同签署了一份技术合作协议,联手开发Power PC芯片的新一代个人电脑系统。三驾马车组成“Power连横军团”,奋起反击以英特尔、微软为主流的“Wintel合纵军团”再次进攻。评论家以为,从战术角度看,IBM的PC电脑与Apple的Mac电脑互不兼容,IBM舍近求远与苹果结盟,真可谓深谙中国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的“远交近攻”战术。 Power PC被译为“威力PC”,它采用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快速技术,承袭IBM工作站操作系统的兼容性。“连横军团”的发言人宣称,“威力”代表着个人电脑技术的重大突破,它的成就将使得80年代的电脑革命黯然失色。 然而,结盟后两家电脑“巨无霸”日子并不好过,给90年代PC争霸战的前景蒙上了重重的迷雾。 IBM公司的财务状况继续滑坡。在关闭大批工厂,裁减雇员后,它曾一度出现了89亿美元的财务赤字,股票价格也下降到历史最低点。1993年3月,IBM董事会决定仿照早年乔布斯那样跨行业“拜帅”,把美国最大的食 品烟草公司主帅、51岁的郭士纳(Gerstner)推举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大刀阔斧施行改革。由个人电脑领域的“门外汉”担任世界上最大电脑公司的首领,给了IBM与传统彻底决裂的契机。郭士纳甚至宣布取消对雇员穿着蓝色西装的限制,“蓝色巨人”一改单色调,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到了1995年,郭士纳“回春”有术,不仅斥重金征服“莲花(Lotus)”公司,而且使IBM的股票价格大幅度回升。1996年,IBM犹如睡醒的雄狮再现昔日雄风,收入达770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微软公司收入的七倍。过去不景气的PC业务销售额也上升了25%。 Apple公司的状况可不大妙。斯宾德勒(Spindler)接手总裁后,以开发新产品的方法,“苹果”一度有所转机。Apple甚至宣布要“开放”Mac,结束麦金托什18年以来封闭的历史。谁知天有不测风云,1996年初,在愤怒的股民“绞死斯宾德勒”的叫喊声中,苹果公司大幅度亏损,差一点就落到被Sun公司一口“吞”掉的悲惨地步。2月5日,Apple的新主席和首席执行官阿梅利奥(Amelio)上台执政,这位前国民半导体公司的首脑说:“我有一个梦想,我们必须肩负Apple的使命,同命运较量。”听来很有些“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半年之后,阿梅利奥终于松了口气,他在8月份对新闻媒体欣慰地声称:“Apple的生存已不再是个问题。”果然,第四季度的财政收支显示了公司已进入复苏期,2500万美元的盈利使阿梅利奥喜上眉稍,乐颠颠地飞往中国访问北大方正。1996年岁末,Apple又以4亿美元正式收购NeXT,迎回了在外独自闯荡十余年的乔布斯。 硝烟滚滚的PC争霸战,到1995年底,各路诸侯已排定座次。在全球PC电脑总投放量5970万台之中,Compaq独占10%仍居榜首;IBM以8%屈居第二;Apple仍有78%的份额暂列第三。第四、第五位分别是Packard Bell和日本的NEC,市场份额分别为5.3%和4.8%。不过,1996年又传来消息说,“老四”和“老五”居然在6月宣布合并PC电脑业务,组成一个年收入80亿的新公司———Packard Bell NEC公司,主席就是佰德公司的首脑阿拉格姆(Alagem)。这是一个在“合纵军团”内部组合的“连横”行动。诸位可以把“老四”与“老五”的市场份额简单地加一加,“合纵”加“连横”的目的就昭然若揭。 到了1996年,局势并没有发生戏剧性的逆转。该年度全球PC投放总量增长178%,达到7090万台。“霸主”康柏保持稳定(10?1%);IBM和Apple的份额一升一降,分别为8.6%和5.2%;“连横”后的Packard-NEC果然超过Apple成了“老三”,份额达6.1%,但与上年的总份额相比,显然已在滑坡了。 PC及相关领域主要概述1996:Quake、Civilization 2、Command& Conquer - Red Alert等一系列的著名游戏发布。 1996年1月:Netscape Navigator 2.0发布,第一个支持JavaScript的浏览器。 1996年1月4日:Intel发布150-166MHz的Pentium处理器,集成了330万个晶体管。 1996: Windows '95 OSR2发布,修复了部分BUG,扩充了部分功能。 1997: Gr和 Theft Auto、Quake 2、Blade Runner等著名游戏发布,3D图形加速卡大行其道。 1997年1月8日: Intel发布Pentium MMX。对游戏和多媒体功能进行了增强。 1997年4月: IBM的深蓝(Deep Blue)计算机,战胜人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 1997年5月7日: Intel发布Pentium II,增加了更多的指令和更多CACHE。 1997年6月2日: Intel 发布233 MHz Pentium MMX. 1997年16日: Apple遇到严重的财务危机,微软伸出援助之手,注资1.5亿美元。条件是Apple撤消其控诉:微软模仿其视窗界面的起诉,并指出Apple也是模仿了XEROX的设计。 1998年2月 : Intel发布333 MHz Pentium II处理器。采用0.25微米技术,提高速度,减少发热量。 1998年6月25日: Microsoft发布Windows '98,一些人企图肢解微软,微软回击说这会伤害美国的国家利益。 1999年1月25日: Linux Kernel 2.2.0发布。 人们对其寄予厚望。 1999年2月22日: AMD公司发布K6-III 400MHz。有测试说其性能超过Intel P-III 。集成2300万个晶体管、socket 7结构。 1999年2月26日,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Ⅲ处理器,PentiumⅢ采用了和PentiumⅡ相同的Slot1架构,并增加了拥有70条全新指令的SSE指令集,以增强3D和多媒体的处理能力。最初时钟频率在450MHz 以上,总线速度在100MHz 以上,采 用0.25μm 工艺制造,集成有512KB或 以上的二级缓存。 1999年4月26日,台湾学生陈盈豪编写的CIH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爆发,近100万台左右的计算机软硬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 1999年5月10日,id Soft推出了《QuakeⅢ》的第一个测试版本,此后的时间中,《QuakeⅢ》逐渐确立了FPS游戏竞技标准,并成为了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测试标准之一。 1999年6月23日,AMD公司推出了采用全新架构,名为Athlon的处理器,并且在CPU频率上第一次超越了Intel公司,从此拉开了精彩激烈的世纪末处理器主频速度大战。 1999年9月1日,Nvidia公司推出了GeForce256显示芯片,并提出了GPU的全新概念。 1999年10月25日,代号为Coppermine(铜矿)的PentiumⅢ处理器发布。采用0.18μm工艺,内部集成了256KB 全速L2Cache ,内建2800万个晶体管。 2000年1月1日,全世界都在等待,呵呵,千年虫并没有爆发。2月17日,美国微软公司正式发布Windows2000。 2000年3月16日,AMD公司正式推出了主频达到1GHz的“Athlon”处理器,从而掀开了GHz 处理器大战。 2000年3月18日,Intel公司推出了自己的1GHz Pentium3处理器。同一天,资产高达50亿美元的铱星公司宣告破产,公司全面终止其铱星电话服务。五角大楼最终获得了铱星的使用权,但用途至今未知。 2000年4月27日,AMD公司发布了“毒龙”(Duron)处理器,开始在低端市场向Intel发起冲击。 2000年5月14日,名为“I LOVE YOU”(爱虫)的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发作,仅用三天的时间就造成全世界近4500万台电脑感染,经济损失高达26亿美元。 2000年9月14日,微软正式推出了面向家庭用户的windows千僖年版本Windows Me,同时这也是微软最后一个基于9X内核的操作系统。 2000年11月12日,微软宣布推出薄型个人电脑Tablet PC。 2000年11月20日,Intel正式推出了Pentium4处理器。该处理器采用全新的Netburst架构,总线频率达到了400MHz,并且另外增加了144条全新指令,用于提高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及3D图形处理能力。 2000年12月14日,3dfx宣布将全部资产出售给竞争对手Nvidia,从而结束了自己传奇般的历史。 2001年2月1日,世嘉宣布退出游戏硬件市场。 2001年3月26日,苹果公司发布Mac OS X操作系统,这是苹果操作系统自1984年诞生以来首个重大的修正版本。 2001年6月19日,Intel推出采用“Tualatin”(图拉丁)内核的P3和赛扬处理器,这也是Intel首次采用0.13微米工艺。 2001年10月8日,AMD宣布推出Athlon XP 系列处理器,新处理器采用了全新的核心,专业3D Now!指令集和OPGA(有机管脚阵列)封装,而且采用了“相对性能标示”(PR标称值)的命名规范,同时该处理器极为优异的性价比使得Intel压力倍增。 2001年10月25日,微软推出Windows XP操作系统,比尔.盖茨宣布:“DOS时代到此结束。” Windows XP的发布,也推动了身处低潮的全球PC硬件市场。 2002年2月5日,Nvidia发布GeForce 4系列图形处理芯片,该系列共分为Ti和Mx两个系列,其中的GeForce4 Ti 4200和GeForce 4 MX 440两款产品更是成为市场中生命力极强的典范。 2002年5月13日,沉寂多时的老牌显示芯片制造厂商Matrox正式发布了Parhelia-512(中文名:幻日)显示芯片,这也是世界上首款512bit GPU。 2002年7月17日,ATI发布了Radeon 9700显卡,该显卡采用了代号为R300的显示核心,并第一次毫无争议的将Nvidia赶下了3D性能霸主的宝座。 2002年11月18日,Nvidia发布了代号为NV30的GeForce FX显卡,并在该产品上首次使用了0.13微米制造工艺,由于采用了多项超前技术,因此该显卡也被称为一款划时代的产品。 2003年1月7日,Intel发布全新移动处理规范“迅驰”。 2003年2月10日,AMD发布了Barton核心的Athlon XP处理器,虽然在推出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媒体的认可,但是凭借超高的性价比和优异的超频能力,最终Barton创造出了一个让所有DIYer无限怀念的Barton时代。 2003年2月12日,FutureMark正式发布3Dmark 03,但是由此却引发了一场测试软件的信任危机。 2004年 Intel 全面转向 PCI-Express。 2005年 Intel 开始推广 双核CPU。 2006年 Intel 开始推广 四核CPU。 2007年 Intel IDF 大会推出震惊世界的2万亿次80核CPU。 2007年1月 Microsoft发布Windows Vista(Windows 6) 各品牌的市场占有在滚滚硝烟的20世纪过去 迎来21世纪之时PC市场已渐趋明朗 从00—08市场大致由5家PC巨头占据 由于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产生的蝴蝶效应 PC市场销量下滑严重 5大厂商市场份额均出现萎缩 1、惠普 全球市场:出货量1490万台,市场份额19.1%,同比增长3.5%。 北美市场:市场份额 27.5%(位居第二),同比降低3.4% 2、戴尔 全球市场:出货量1030万台,市场份额13.2%,同比降低5.9% 北美市场:市场份额 28.6% (位居第一),同比降低16.4% 3、宏碁 全球市场:出货量960万台,市场份额12.3%,同比增长31.1% 北美市场:市场份额 15.2%(位居第三),同比增长55.4% 4、联想 全球市场:出货量955万台,市场份额7.1%,同比降低4.5% 北美市场:市场份额未统计 5、东芝 全球市场:出货量360万台,市场份额4.7%,同比增长20.7% 北美市场:市场份额 5.2% (位居第五),同比增长12% 其他品牌 全球市场 3400万台 市场43.6%,同比降低4.6% 另外,苹果在北美市场份额增至8%,同比增长8.3%,位居第四位。 以上数字包括个人电脑、移动PC和x86服务器产品。所有数据基于2008年第四季度销售和2007年第四季度销售。 而与之对应的则是笔记本电脑的市场增长迅速 性价比逐渐提高 由此可以预见未来市场主导 笔记本电脑市场在未来的PC领域将会逐渐取代台式机的地位而成为市场主导。 而与之对应的则是笔记本电脑的市场增长迅速 性价比逐渐提高 由此可以预见未来市场主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