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裤褶
释义

裤褶

最初汉服,虽用“褶袴”二字,但皆单用,不联合称之,联合多称“襦袴”,不称“褶袴”。唯胡服,常联合用之,且多倒言“袴褶”,《太平御览》卷六百九十五即以“襦、袴、袴褶”立节,其中引文十四条,“袴褶”联称者十二见。汉服之褶,《释名》日:“褶,袭也,覆上之言也。”《急就篇》颜师古注曰:“褶,谓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曰左衽之袍也。”观其服式,犹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不同于汉族习惯的右衽,腰间束革带,方便利落。《说文》有袭无褶,其袭字解曰:“袭,左衽袍,从衣,读省声。”由《释名》之说,褶袭互训,意义相同,由《急就篇》《说文》之说,褶袭皆左衽,制度相同,是褶袭二字,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裤褶原为戎服,今谓“军旅间不便”,别置戎衣。则裤褶已非戎服,故马端临《文献通考·王礼考七》,对此发生疑问。①王国维《胡服考》推断之曰:“案袴褶即戎衣,兹别袴褶与戎衣为二者,盖自魏以来,袴褶有大口小口二种(《魏书·蠕蠕传》),隋时殆以广袖大口者为袴褶,窄袖小口者为戎衣,否则无便不便之可言矣。”(载《观堂集林》卷二十二)斯言得矣。隋唐之世,盖以广袖大口为裤褶,而以窄袖小口为戎衣(即古裤褶),名同实异,古是今非,所以隋唐仪卫之官,多着大口裤,隋“左右卫……大将军,侍从则平巾啧,紫衫,大口袴褶……”(《隋书·礼仪志》)。唐皇帝车马所出,驾士皆着“平巾帻 ,绯裲裆、大口袴”(《新唐书·仪卫志上》),按平巾帻紫绯衣,即胡服之冠与褶,大口裤,当亦为胡服之裤,皇帝与百官所服之裤褶,制亦同此,唯兵士所着之戎服,则非此广袖大口之裤褶,盖行军驰逐,骑马作战,利用短衣窄细小口裤,古今皆然,毋庸置疑。

历史记载

自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裤褶传人中国,历代皆以为戎服,或用其冠,或用其履,或用其衣服及带,或三者全用,晋代民间,始偶用之。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为常服,南朝系汉族,仍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为田猎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间则为时服流风最盛。溯其由传人以至兴盛,由军用以至民服,历史悠长,变化复杂,王(国维)氏《胡服考》言之最详,不赘。

尝考我国服式,纵横变化约有宽长与紧短两大区别。大体上,南方式宽长,北方式紧短,承静时宽长,动武时紧短,古代宽长,近世紧短,汉族宽长,胡民紧短,所以褶裤制度,汉胡不同,自是地理环境、民族习惯使之然也。(参阅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3: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