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 |
释义 | 名画珍品 画作名称:《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 作者: I·E·Repin,I·E·列宾(俄国) 创作年代: 1880 - 1883 年 风格: 现实主义 题材: 风俗 规格: 175x280cm 质地: 布 油彩 收藏地: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作品赏析: 列宾在莫斯科生活六年之后又回到彼得堡,和斯塔索夫恢复了密切的交往。就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这幅载入俄罗斯画史的作品。画家通过浩荡的群众性宗教行列,描绘了当时俄罗斯社会各个阶层和各种身份的人物群像,行列里的中心人物是戴着头巾、手捧圣像的女地主。旁边是脑满肠肥的御用商人,他们也满怀着同样的权威意识。走在中间留着长胡子的矫饰傲慢的祭司长身着锦缎祭服,他是一切统治者的神圣代表。 画中不同人物衣着打扮不同,行为姿态各异,简直是俄罗斯的缩影。画家的画笔触及了所有人,村长、警官、农民和乞丐挤满了画面,他们有着各式各样的社会心理负担。数百人的宗教行列是以地主和祭司为排头,农民和乞丐只能靠边行走,尤其在前头刻画一位跛子乞丐和农民妇女,那个拿小棍子的当差的不准跛腿孩子走近行列,这一切都表明了画家的态度。原来画家只重视场面的光与色彩表现,托尔斯泰看后指出画中没有重视人物本身的刻画,没有画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列宾接受了,完成后的这幅画描绘了烈日下行进的群众,在这里光的照射,更加强了对人物的形象刻画,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和时代的本质。这幅画以鲜明的色彩,开放运动的构图,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 画家简介: 列宾(1844—1930年),俄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上半期最伟大的画家,他以其无比丰富的创作和卓越的表现技巧,把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发展到高峰。列宾出生在哈尔科夫省丘吉耶夫村一个屯垦士兵家庭,自幼酷爱绘画,少时画过圣像画,19岁时为报考美术学院来到彼得堡,先随克拉姆斯柯依学画,20岁时考取了美术学院,在学院里受到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学习期间经常参加克拉姆斯柯依组织的“星期五晚会”活动,结识了进步文化人,阅读到进步文艺作品,接受了民主主义影响,和克拉姆斯柯依、斯塔索夫等亲密往来,通过他们受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启蒙文艺思想影响,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观。1871年以《睚离儿女的复活》这一宗教题材画获学院金奖并出国留学。1873年作为留学生访问了欧洲许多艺术胜地,文艺复兴的美术并没有使列宾满足,在给斯塔索夫信中还发泄了对拉斐尔作品的不满。他在国外学习三年,回国后定居莫斯科,从事绘画创作活动。 列宾非常关心俄国的革命和解放运动,他和俄国民主主义革命者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和感情。但是他不赞成民粹派的空想。列宾是一位全能的绘画大师,他不仅是肖像画家,而且是最杰出的风俗画家、历史画家,他以写实的艺术手法直接描绘革命者题材,塑造了一群革命家和觉醒了的大众形象。他的写实主义绘画技巧已炉火纯青。他自己说过:“在绘画上我的主要原则是,要按原样画素材。对我来说,色彩笔触、笔法技巧等已不是问题,我所执着追求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对象的本来面貌。”像他这样充满生气的作品在世界绘画中也不多见。 在他的作品中一切物象都沉浸在空气和光线之中,都统一在微妙的色彩调和之中,每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构图,独特的色调。形体和色彩,素描与绘画的有机统一,使他的作品充满无限的生命力。他曾被伦勃朗和印象派吸引,尔后又崇拜委拉斯开兹和哈尔斯。晚年的列宾作品中很少看到他早年的那种战斗姿态。他开始寻求新的创作道路,听从托尔斯泰的教导,对纯粹艺术发生了兴趣,与斯塔索夫分道而行了。列宾晚年对社会政治问题感到厌倦和迷惘,从而使他走进了脱离现实的纯艺术之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