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苦树皮 |
释义 | 《全国中草药汇编》(拼音名 别名 来源 性味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备注 摘录) 《中华本草》(出处 拼音名 英文名 别名 来源 原形态 生境分布 性状 化学成份 药理作用 毒性 性味 归经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注意 各家论述 摘录) 基本信息苦树皮 【别名】苦通皮、马断肠、吊杆麻、菜虫药、老虎麻? 【来源】卫矛科南蛇藤属植物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 Maxim.,以根或根皮入药。全年可采,晒干。 【性味归经】苦,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杀虫。用于黄水疮,头癣,骨折肿痛,阴痒。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粉调敷患处。 【备注】(1)本品亦作农业杀灭害虫之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来源: 为苦木科植物苦木的树皮、根皮或茎木。 植物形态苦木,又名:黄楝树、崖漆树、苦檀木、苦皮树、臭辣子、苦树、鱼胆树、青鱼胆、狗胆木、苦胆木、山苦楝。 灌木或落叶小乔木,高7~10米。树皮灰黑色;幼枝灰绿色,无毛,具明显黄色皮孔。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常集生于枝端,长20~30厘米,小叶11~13;小叶片卵状披针形至阔卵形,长4~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长尖,基部阔楔形,两侧不对称,边缘具不整齐锯齿;柄极短或几无柄。花黄绿色而小,雌雄异株,6~8朵集成腋生聚伞花序,总梗长达12厘米,密生短柔毛;花萼4~5,卵形,有时被细毛;花瓣4~5,倒卵形,比萼片长约2倍;雄蕊4~5,着生在4~5裂的花盘基部;雌花较雄花小,子房卵形,4~5室,花柱4~5,彼此相拥扭捩,基部连合。核果倒卵形,肉质,红色,基部具宿存花萼。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长于湿润而肥沃的山坡、山谷、林缘、溪边、路旁等地。分布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湖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全国中草药汇编》拼音名Kǔ Shù Pí 别名苦通皮、马断肠、吊杆麻、菜虫药、老虎麻 来源卫矛科南蛇藤属植物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 Maxim.,以根或根皮入药。全年可采,晒干。 性味苦,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杀虫。用于黄水疮,头癣,骨折肿痛,阴痒。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粉调敷患处。 备注(1)本品亦作农业杀灭害虫之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出处出自《中国药植志》。 拼音名Kǔ Shù Pí 英文名Indian Quassiawood, Bark of Indian Quassiawood 别名苦皮子。 来源药材基源:为苦木科植物苦木Picrasma quassioses (D.Don)Benn.的茎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crasma quassioses (D.Don)Benn.[Rhus ailanthoides Bunge;Picrasma ailanthoides(Bunge)Planch.]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取皮,切段晒干。 原形态苦木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7-10m。树皮灰黑色,幼枝发绿色,无毛,具明显的黄色皮孔。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常集生于枝端,长20-30cm;小叶9-15,卵状披针形至阔卵形,长4-10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两侧不对称,边缘具不整齐锯齿。二歧聚伞花序腋生,总花梗长达12cm,密被柔毛;花杂性,黄绿色;萼片4-5,卵形,被毛;花瓣4-5,倒卵形,比萼片长约2倍;雄蕊4-5,着生于4-5裂的花盘基部;雌花较雄花小,子房卵形,4-5室,花柱4-5,彼此相拥扭转,基部连合。核果倒卵形,肉质,蓝至红色,3-4个并生,基部具宿存花萼。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400m以下的湿润而肥沃的山地、林缘、溪边、路旁等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黄河以南各地。 性状性状鉴别 呈单卷状、槽状或长片状,长20-55cm,宽2-10cm,大多数已除去栓皮。未去栓皮的幼皮表面棕绿色,皮孔细小,淡棕色,稍突起;未去栓皮的老皮表面棕褐色,圆形皮孔纵向排列,中央下凹,四周突起,常附有白色地衣斑纹。内表面黄白色,平滑。质脆,易折断,折断面略粗糙,可见微细的纤维。气微,味苦。 显微鉴别 皮横切面:木栓层由10多层细胞组成,壁木栓化,内含黄棕色物质;木栓形成层不明显;栓内层薄壁组织中散布草酸钙簇晶及单晶,较老的树皮中尤多,并含少量淀粉粒。中柱鞘纤维束稀疏散列,由20-60个纤维细胞组成,壁木化,胞壁厚6-8μm。韧皮部纤维束很发达,幼皮约8层左右,治皮可达30-40层,与筛管群和韧皮薄壁细胞相间排列成长条形,胞壁薄,不木化;筛管群由1-2列皱缩的细胞组成;在纤维束之间常有1种长方形的多壁孔薄壁细胞,在薄壁细胞中有淀粉粒及草酸钙单晶或簇晶散在,有些薄壁组织中充满着排列成行的草酸钙簇晶,包围着纤维束形成结晶鞘。射线细胞宽1-5列,径向延长。 粉末特征:黄棕色。①中柱鞘纤维碎片,胞壁厚,木化,有倾斜的单纹孔,并常有含草酸钙簇晶的薄壁细胞(结晶鞘)伴在。②韧皮纤维胞壁薄,不木化,有倾斜的单纹孔。③草酸钙簇晶及单晶随处可见,单晶直径6-25μm,簇晶直径8-20μm。④淀粉粒细小,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4μm,层纹、脐点均不明显。⑤多壁孔的韧皮薄壁细胞长方形,有时一端倾斜,长120-230μm,宽20-25μm。 化学成份含苦木西藏(picrasidine)I、J、K、T。 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苦木总生物碱对溶血性乙型链球菌816.金黄色葡萄球菌209P、宋内氏痢疾杆菌51334.苦草杆菌6633和八叠球菌有抑菌作用,对变形杆菌OX19.大肠杆菌0111和绿脓杆菌11无抑菌作用。从总生物碱中分出的1-甲氧甲酰-β-咔巴啉、4,5-二甲氧基铁屎米酮、4-甲氧基-5-羟基铁屎米酮、1-乙烯基-4,8-二甲氧基-β-咔巴啉为抗菌有效成分。 2.降压作用:经戊巴比妥钠麻醉后的犬,静脉注射0.5%总碱5mg/kg,降压作用非常明显,由给药前136±2.3降为100±2.6mmHg,P<0.001,并能持续96分钟左右。恢复正常后的血压仍比给药前低5-10mmHg,并保持不再升高。给药剂量减少,降压作用强度稍有减少。在给药过程中未见麻醉犬呼吸有明显改变。给大鼠以0.2g/kg总碱灌胃,对照组动脉血压为140±2.6mmHg,而给药组为110±4.27mmHg,P<0.001,降压作用非常明显。 3.对心脏的作用:经硫喷妥钠麻醉的犬,分别从股静脉注射总碱5、7.5、10、15、20、30、50、100mg/kg,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慢心率作用,一般在开始给药后15秒左右即逐渐有所显示。当剂量为5mg/kg时,给药后2秒即达减慢高峰,而后逐渐恢复,8-10分钟恢复正常。当剂量逐渐增大时,心率减慢明显,高峰出现时间亦后移至4-10分钟,并可持续15分钟以上,然后逐渐恢复。总碱在减慢心率的同时,伴随有一定程度的延长P-R间期及减慢房室传导作用。总碱对麻醉犬静脉注射剂量为5-10mg/kg,未见到ST-T明显改变,在剂量为15mg/kg以上,则实验狗心电图出现因血压极度下降而导致的心肌缺血现象,例如T波双向、倒置及ST段呈弓背向上的单向曲线等,亦有出现室上性早搏者。Q-T间期在不同剂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剂量愈大,延长程度愈大。一方面为心率减慢之故,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较大剂量时的心肌供血不足。 4.对正常家免及高SGPT家免的影响:总碱对正常家兔血清谷-丙转氨酶未见明显影响,但对CCl4严重中毒性肝炎家兔血清谷-丙转氨酶却有非常明显的降低作用,实验组为503±22单位/100ml血清,P<0.001,对照组为661±17单位/100ml血清,对CCl4严重中毒的家兔能明显地减少死亡,实验组的百分死亡率为11%,P<0.001,对照组为44%。 5.抗蛇毒作用:苦木注射液(每1ml相当于生药2g)对银环蛇毒中毒的小白鼠和犬有非常显着的保护作用,小白鼠保护率为75.6%,犬保护率为100%。对眼镜蛇毒和五步蛇毒中毒小白鼠无明显保护作用。苦木注射液对银环蛇毒中毒的犬保护给药剂量为1.6g/kg,为临床一般治疗剂量0.16g/kg的10倍。 毒性急性毒性实验,小鼠灌胃总碱LD50为1.971g/kg,约相当于成人每日每lkg用量的6570倍。给予较大剂量总碱后,小鼠出现活动降低、站立不稳、闭眼伏下不动、呼吸平稳,一般在给总碱4小时内中毒死亡。 性味苦;寒;小毒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解毒杀虫。主湿疹;疮毒;疥癣;蛔虫病;急性胃肠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研末,每次1.5-3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撒。 注意孕妇忌服。 各家论述1.《中国树木分类学》:泻湿热,杀蛔虫,治疥癣。 2.《南宁市药物志》:消炎解毒。治痧气及胃肠炎,肺炎,恶性疟疾。 3.《四川中药志》:洗疮毒,治虫疮。 4.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去湿止痒。治毒蛇咬伤,烧伤,皮肤湿疹。 摘录《中华本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