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陆再生 |
释义 | 陆再生,棉纺技术专家,教育家。曾从事我国特种纺织品的开发工作,参与完成一批国防用和工业用纺织品的开发;积极开展棉纺新技术研究,完成研究课题多项;编写教材9种,为中国的纺织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了成绩。 人生成就(教学成就 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研究生培养 对工厂技术人员的培训) 主要贡献(“中长纤维在棉纺设备上加工的研究” “转杯纺的纱线结构研究” “转杯纺接头机理的研究” “交络变形和喷气变形机理”的研究 “中细支摩擦纺工艺理论”的研究 “90年代后期国际国内纺织科技发展前景” 棉纺新设备和新工艺的论证和研讨) 简历1929年11月 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今部分划归张家港市)。 1946-1951年 在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学习。 1951-1954年 上海第十棉纺织厂细纱车间技术员、副主任。 1954-1958年 纺织工业部技术司技术员。 1958-1961年 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技术员。 1961-1965年 华东纺织工学院研究生。 1965-1971年 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工程师。 1971-1993年 天津纺织工学院(现天津工业大学)副教授、教授。 1993年 退休。 生平陆再生,1929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今属张家港市)。1946年初中毕业后考入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五年一贯制),1951年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上海国营第十棉纺织厂(今九厂)。1952年,陆再生参加华东纺织管理局干部技术训练班,重点学习实际操作技能。在此,他坚实地掌握了细纱机的设备安装和维修技术。1952年10月分配到上海第八棉纺织厂任细纱车间技术员、副主任等职,在该厂建立和健全了细纱机的保全保养和维修制度,为提高设备效能创造了有利条件;主持了细纱机的牵伸机构改造,使该机的牵伸倍数提高两倍,为加重粗纱定量和减轻前纺负担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4年9月调纺织工业部技术司新组建的特种产品科,开发国防用和工业用纺织品。陆再生重点参加降落伞的绳带套件和轮胎帘子布的开发。因国内从未生产或很少生产这种产品,只得套用苏联标准(ГОСТ),有时甚至通过有关部门把朝鲜战场上的战利品拿来分析试制。经过3-4年的辛勤努力,他和科内的同事一起依靠地方力量共同完成了棉帘子布、降落伞、飞机蒙布、各种篷布以及过滤布等共百余个品种的开发,并制定了有关技术条件和内控质量标准。1958年10月调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今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不久,参加由纺织工业部技术司组织的静电纺工作组去杭州第一棉纺织厂指导静电纺的开发研制。1959年,在北京拉锁厂进行尼龙拉锁织带工艺的研究,分析试验达数十次之多,终于获得成功。1961年10月经组织推荐,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攻读研究生。在导师严灏景指导下,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PLY帘子线疲劳测试仪样机,于1964年和1965年分别参加上海四新展览会和北京全国仪器展览会展出,后由常州仪器厂批量生产供有关轮胎厂和帘子布厂使用。1965年6月,陆再生研究生毕业,仍回纺织科学研究院工作,担任专题组长、工程师等职。当时正值“文化 大革命”,各项工作几乎处于停止状态。他以坚忍的毅力坚持搞科研,自1968年起,主持中频电机转杯纺(气流纺)的开发研究,经过两年多时断时续的艰苦工作,在一台单头机上试验成功(后扩大到6台),纺出了58-28tex的纯棉纱,纺杯转速高达6万转/分(当时国内的转杯纺转速一般为3-4万转/分)。1971年3月,调天津纺织工学院,至1993年退休,历任教研室主任、研究室主任、副教授、教授等职。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激发了他为国家振兴科教的工作热情。先后为各个班级讲授六门课程,撰写中文讲义五种,英文讲义一种,主编教材两本,合编教材一本,主审教材一本;与此同时,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完成多项研究课题。这是他一生中在学术上最为活跃的时期,成为天津纺织工学院棉纺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在同行中享有较高的声誉。陆再生在社会上兼任多项学术职务。1984-1991年担任第一届、第二届全国纺织工程专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和纺织工程统编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是我国纺织教育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推动者和实施者之一。1989-1995年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管理科学院天津纺织软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组织了在天津和包头等地举办的全国纺织软科学学习班。1991-1994年担任《纺织软科学研究》副主编。陆再生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评定为教授。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论著1 陆再生.在棉纺设备上加工70毫米化学纤维的试验.天津纺织工学院《纺织科技》,1973(1) 2 陆再生等.气流纱和环锭纱在结构上的差异(一)(二).天津纺织工学院《科技通讯》,1981(12);1982(1) 3 陆再生(合编).棉纺学.纺织工业出版社,1981 4 陆再生.专业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天津纺织工学院《教学研究》,1982(1) 5 陆再生.金州纺织厂引进新机消化资料汇编(细纱).辽宁出版社,1983 6 陆再生.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轧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7 陆再生等.环锭细纱动态捻回传递的研究.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85 (1) 8 陆再生等.气流纺纱接头机理的研究.纺织学报,1985(11) 9 陆再生等.提高气流纱质量的试验研究.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86(2) 10 陆再生等.摩擦纺凝聚区内纤维分布的研究.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88(1) 11 陆再生等.长丝在交络喷嘴丝道内横向振动的频谱分析.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88(3) 12 陆再生等.平行长丝喷气变形机理的研究.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89 (3) 13 陆再生等.摩擦纺机输棉管道内流场分布的研究.纺织学报,1989(5) 14 陆再生等.新型纺的技术经济分析和发展预测.棉纺织技术,1990(5) 15 陆再生等.现代纺织词典(棉纺).中国纺织出版社,1993 16 陆再生等.摩擦纺引纱方向对成纱质量的影响.棉纺织技术,1992(6) 17 陆再生(主编).棉纺工艺原理.中国纺织出版社,1995 18 陆再生(主编).棉纺设备.中国纺织出版社,1995 11 陆再生等.长丝在交络喷嘴丝道内横向振动的频谱分析.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88(3) 12 陆再生等.平行长丝喷气变形机理的研究.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89 (3) 13 陆再生等.摩擦纺机输棉管道内流场分布的研究.纺织学报,1989(5) 14 陆再生等.新型纺的技术经济分析和发展预测.棉纺织技术,1990(5) 15 陆再生等.现代纺织词典(棉纺).中国纺织出版社,1993 16 陆再生等.摩擦纺引纱方向对成纱质量的影响.棉纺织技术,1992(6) 17 陆再生(主编).棉纺工艺原理.中国纺织出版社,1995 18 陆再生(主编).棉纺设备.中国纺织出版社,1995 人生成就教学成就陆再生自1971年调入天津纺织工学院后,为本科生讲授棉纺学、新型纺纱、棉纺质量控制与产品设计、纺织专业英语等课程,为研究生讲授新型纺纱、化纤混纺、纱线结构与质量分析等课程;为赞比亚留学生用英语讲授棉纺工艺学课程。他身为教研室主任,以身作则,凡是新编教材或开设新课,他总是第一个上讲台。即使这门课程他已讲过多遍,也要充分做好准备。一年冬天,他备课到深夜,疲劳过度,晕倒在火炉旁。他还经常指导青年教师进行试讲,组织全室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耗用大量业余时间编写教材讲义,为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费尽心血。 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陆再生来到教学部门之前,在工厂和科研单位做过多年的生产管理和科研工作。因此,他讲课时能理论联系实际,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在讲牵伸时,他应用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知识,系统讲解了我国棉纺牵伸机构的演变过程,数据充分,说理透彻;在讲新型纺纱时,他联系自己的科学研究实践,讲解了为什么要在转杯纺的纺杯隔离盘上开导流槽以及槽的出入口位置和方向是如何确定的等等,学生听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反映很好;在讲牵伸区内纤维分布状态时,他组织学生成立课外科研小组,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测试,让学生自己统计数据和画出分布曲线,再和书本进行对照,不仅使学生对书本知识理解深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由他教过的学生,在1982年全国纺织高校统考中获得了棉纺专业个人第一名。陆再生坚持课程体系的改革。1983-1985年,他根据全国纺织教育改革会议的精神,在天津纺织工学院主持了棉纺专业的课程改革,组织编写与之配套的《棉纺设备》、《棉纺工艺原理》和《棉纺质量控制与产品设计》三本教材,以原理为主干课,设备为先行课,质控为后继课组成了棉纺专业的课程体系,克服了过去只有《棉纺学》一门课程难以完成棉纺专业全部内容的弊端。这项改革获天津市1989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研究生培养陆再生自1981年起指导研究生,共培养硕士毕业生16名,其中有的已晋升为教授,成为本单位的专业学科带头人。 对工厂技术人员的培训陆再生还热心于对工厂技术人员的培训,先后在成都、保定、邯郸、石家庄、临汾、襄樊、包头、呼和浩特等地举办的师资班、工程师班、技术人员进修班讲课多次。由于讲课效果好,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很受学员欢迎,得到举办单位的赞赏。 主要贡献“中长纤维在棉纺设备上加工的研究”1971年以后,陆再生一方面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坚持进行科学研究。1972-1973年,由他主持的“中长纤维在棉纺设备上加工的研究”课题,完成了设备改造和工艺配置的研究,制织了涤粘仿毛华达呢和凡立丁等面料。之后,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中长纤维纺纱开发工作会议上做了介绍,展示了面料样品,获得与会代表的好评。当时中长纤维在棉纺设备上加工成仿毛产品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陆再生的研究成果为此提供了宝贵经验。 “转杯纺的纱线结构研究”1980-1982年主持“转杯纺的纱线结构研究”,采用纤维浸没示踪法揭示两种纱线的内部纤维排列形态,并就转杯纱与环锭纱在结构上的差异写成论文,在校刊刊登后,由《棉纺织技术》转载。 “转杯纺接头机理的研究”1982-1984年主持“转杯纺接头机理的研究”,采用高速摄影频闪技术,揭示了转杯纺接头过程的全幅图像,引起同行的极大兴趣,为研究转杯纺接头过程中的动作—时间配合提供了科学依据。 “交络变形和喷气变形机理”的研究1985-1986年主持“交络变形和喷气变形机理”的研究,采用频闪摄影技术和频谱分析方法对交络成结和喷气成圈的形成机理做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中细支摩擦纺工艺理论”的研究1987-1989年主持“中细支摩擦纺工艺理论”的研究,制成一台双向引纱的摩擦纺试验机,制作多种尘笼摩擦加捻器和多种输棉管,纺出14.5-32tex的棉纱,引纱速度100-120米/分。专家鉴定认为这一课题对输棉管道内流场分布和凝聚区内纤维分布的理论分析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 “90年代后期国际国内纺织科技发展前景”1996-1997年,陆再生作为负责人之一参加“90年代后期国际国内纺织科技发展前景”的软课题研究。他撰写的《新型纺的技术经济分析和发展预测》一文获1996年陈维稷优秀论文奖。 棉纺新设备和新工艺的论证和研讨陆再生还积极参加棉纺新设备和新工艺的论证和研讨。他多次受聘为主任委员主持并条机、精梳机和粗纱机的技术鉴定工作,为该类设备的选型定型以及投产做出了积极的努力。1988年参加“纺织工业工艺技术路线研究”棉纺组的评议验收工作,这项工作为棉纺企业的技术改造、科研攻关、新机的设计与制造指明了方向,为领导决策和发展计划提供了依据。1989年主持中国两套“环锭纺工业化试验”的技术考核工作,严谨细致,深入车间,找工人座谈,进行现场测试等,为正式验收投产和第三代棉纺新设备(FA系列)的一条龙开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工作作风陆再生参加工作后,经常被抽调出来完成一些临时任务或调配别的工作。他服从需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什么工作,只要是组织分配的,都能在具体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把它做好。1951-1952年,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他响应号召,毅然申请领取供给制待遇;1954年,由上海调到北京,由于前者执行地方企业标准,后者执行国家机关标准,致使他的工资下降达40%以上,他毫无怨言。1955-1956年,他被抽调进行干部的政审工作,不辞辛苦,走遍了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和中南的不少城市和乡村,认真负责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留用人员做了实事求是的政治结论,使一批具有专长的老知识分子得到合理的安排和使用;1970年,在纺织科学研究院负责筹建棉纺实验工厂时,经常吃住在工厂,一心扑在建厂工作上;1989年主审《棉纺质量控制与产品设计》一书时,他一丝不苟地进行校对审核,遇到需要修改的内容,不远千里到撰写单位与撰写人员商榷,还主动将自己编写的资料给撰写人员参考使用,受到撰写单位的高度评价。陆再生在工作中的严谨求实作风也很突出。1989年和1990年主持“环锭纺工业化试验”技术考核和粗纱机的鉴定工作时,只因个别指标完成得不够好,讨论时意见有分歧。陆再生从确保工程质量的原则高度出发,和承担单位一起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得到承担单位的认同。等到指标完全合格后重新开会鉴定才获得通过。为此受到上级机关的好评。陆再生已逾古稀之年,还要参加有关学术会议、评审论文等工作。凡是有客来访或来信,他都热情接待,有求必应。他说:学习无止境,工作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