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苦难的历程 |
释义 | 《苦难的历程》三部曲是苏联作家阿历克赛·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83~1945)的代表作。 也是一部于1959年拍摄的,由小说改编的苏联电影。 真实地描写了达莎、卡佳两姐妹的爱情生活和她们在动荡的年代里所经历的复杂而曲折的道路以及最后走向社会主义的过程,明确地指出知识分子只有在与人民的共同斗争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献身于祖国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小说《苦难的历程》小说简介《苦难历程》这个书名来自俄国古代伪经《圣母历难记》。本书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十月革命,然而书中所反映的正是苏联十月革命前后的社会变革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 这个三部曲,阿·托尔斯泰前后写了二十年。第一部《两姊妹》开始于一九一九年七月,那时候他侨居在巴黎。第二部《一九一八年》开始于一九二七年。第三部《阴暗的早晨》完成于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也正是法西斯德国侵袭苏联的那一天。在这个三部曲一起付印之前,作者又把前两部作了仔细的修改。 在这部鸿篇巨制里作者所描绘的不只是两对年轻夫妇的缠绵爱情,他们的曲折遭遇及经历的“苦难历程”,而是与当时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其场面之大,人物之多,使这部作品充分展示出伟大史诗的特点,是苏维埃文学中最巨大的著作之一。 整个三部曲是描写苏联人民的一部英雄史诗,它不仅广泛地描绘了革命前夕、革命时期和国内战争时期的俄罗斯生活,为那一阶段的伟大历史事件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图画;而且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受考验、取得伟大胜利的史实,特别是俄罗斯知识分子受到革命锻炼、与人民相结合、逐渐领悟社会主义伟大真理所经历的迂回曲折的过程。一九四三年,阿·托尔斯泰曾把这部史诗的写作经过告诉读者:“《苦难的历程》就是作者的良心所经受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丧和振奋的历程,是对于整整一个巨大时代的感受。这个时代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初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才告结束。”因此,这个三部曲的主题,作者在“自传”中明确地指出,是“回家,到祖国之路”。 作者简介阿·托尔斯泰(1883—1945)是著名的俄国作家,他出生于萨马拉一贵族家庭。1901年进入彼得堡工学院,中途退学,投身文学创作。他早年醉心于象征派诗歌,1907年出版《抒情集》。在第二部诗集《蓝色河流后面》(1911)之后转向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出版过中篇小说集《伏尔加河左岸》(1911)和长篇小说《跛老爷》(1912)等。 故事梗概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每部传世名著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出的传世佳作。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故事的发展从彼得堡到外省,从荒僻的乡村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乌克兰到莫斯科,画面广阔;以四个性格不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主人公各奔东西,他们的个人幻想破灭开始,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里各自有着曲折复杂的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历史与民族的行列过程中终于跳出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在1920年国内战争将结束时,他们四人在莫斯科幸福团聚,在莫斯科大剧院中个人和集体、俄罗斯和苏维埃,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高度地结合在一起。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个人只有在同国家、民族的结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苦难历程》的第一部《两姐妹》写于1920至1921年,1922年在柏林出版,回国后经作者修改,1925年在莫斯科重版。第二部《一九一八年》写于1927至1929年,1928年开始在《新世界》杂志上发表。第三部《阴暗的早晨》写于1939至1941年6月22日,完稿的那天恰巧是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的日子。这三部曲的写作几经停顿,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所以无论在创作方法、人物形象、小说体裁和语言风格上都有很大变化。 第一部《两姊妹》描写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俄国的社会生活。沙皇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战争使得社会矛盾加剧,社会矛盾的加剧,导致了1917年2月革命的爆发。在动荡、混乱的社会形势下,两姊妹卡嘉与达莎及其她们的丈夫的曲折命运。 第二部《一九一八》描写了国内战争关键性的一年——1918年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生死搏斗。处于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中的主人公选择了不同的生活道路:捷列金参加了红军;罗欣则怀着拯救祖国的愿望投入白军;卡嘉孑然一身,生活无着,便四处去寻找罗欣;不谙世事的达莎误入反革命集团,后在流浪中被红军俘虏,成了一名红军护士。 第三部《阴暗的早晨》展示了1918年底至1920年底苏维埃人民的历史活动。以察里津保卫战为中心,描写了红军同白军的斗争。此时,捷列金已成为红军优秀的指挥员,战斗中负伤后与达莎邂逅相遇。罗欣经过一番周折,也走进革命队伍。卡嘉在寻夫过程中历尽艰辛,终于找到苏维埃政权,当了一名教师。小说以四位男女主人公在莫斯科团聚而结束。 艺术特色这部小说还多方面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技艺。作者善于结合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和表现爱情、欢乐、痛苦、探索的情景交错出现,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丰满,人物的深层心理刻画细腻而清晰。倒叙、插叙的恰当运用,书信、笔记、历史资料的适当安排,使这部小说的结构显得轻松自如。 尽管《苦难的历程》中表现出了一些个人崇拜的色彩,但瑕不掩瑜,《苦难的历程》仍是托尔斯泰一生中重要的作品,也是苏联文学最优秀的长篇巨著之一。 就语言的风格而言,第一部写得比较文雅,而第二部则比较芜杂,方言土语较多,这与作者力求反映“史实精神”不无关系。第三部则写得干净明快,人物比较集中,前后的衔接也天衣无缝。 译本一览《苦难历程》中文译本: 1953年,《苦难的历程》,朱雯译,平明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译林出版社(1997) 1999年,《苦难的历程》,任子峰、唐海、谭嗣通译,中国和平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 2003年,《苦难的历程》,徐立贞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搜集整理:踏破江北街) 电影《苦难的历程》基本信息【外文名称】 The Calvary III 【更多外文片名】: Gloomy Morning, Grey Dawn ,The Road To Calvary 【导 演】:Grigori Roshal 【主 演】: Nikolai Gritsenko Rufina Nifontova 【国家/地区】: 苏联 剧情《苦难的历程》分为三部曲:《两姊妹》、《1918年》、《阴暗的早晨》,它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19年的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俄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曲折道路,表现了他们从失去旧俄罗斯到获得新生的苏维埃俄罗斯的苦难的历程。《阴暗的早晨》描述卡佳、达莎和她们的丈夫——贵族出身的白军军官罗欣欣及平民出身的红军军官、工程师杰列金在经过革命烈火的洗礼之后,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向革命,在新社会... 幕后花絮影片以史诗的规模、绚丽的色彩描绘了宏伟的俄国革命的历史画卷,出色地塑造了四位知识分子主人公的鲜明形象。罗沙里的这部电影史诗是最早掌握宽银幕技巧的影片之一,其中不仅有许多构思巧妙,内容充实的群众场面,而且还有许多把广阔的时代背景和事件的宏伟规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肖像特写。本片不仅体现了罗沙里及其创作集体的非凡才华,同时代表了是50年代末苏联电影的卓越成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