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孔子圣迹图 |
释义 | 《孔子圣迹图》是由清代画家焦秉贞所著,现藏于美国,选自与《孔子圣迹图谱》。《图谱》构图精练,造型完美,生动传神,不但反映了孔子的伟大思想,而且能使世人知晓至圣先师的善德懿行、人文内涵,也表达了人们对孔子的崇仰之意。 简介《孔子圣迹图》是中国清代画家的国画作品。该画为绢本设色,纵29.2厘米,横35.7厘米,现流落于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 作者焦秉贞,山东济宁人。康熙年间任钦天监,是西洋天文学家、天主教士,汤若望的学生。善画人物、山水、花卉,参西洋画法,重明暗,楼台界画,刻划精工,别具面目。所画花卉精妙绝伦,其山水、人物、楼观之位置,自近而远,自大而小,不爽毫发,系采西洋画法 。据《国朝院画录》记载说:“秉贞职守灵台,深明测算,会司有得,取西法而复通之。圣祖(康熙)之奖其丹青,正以奖其理数也。”另外还说他工人物、山水、楼观,参用“海西法”,“海西法善于绘影,刻析分,以度量其阴阳向背,斜正长短,就其影之所着而设色,分浓、淡、明、阴焉”。这种画法早在明神宗时,从利玛窦带来天主像、圣母像开始,西洋画就随着宗教,传到了中国。西洋油画“与生人不殊”,让中国画家“无由措手”。虽然当时的文人画家,对它不屑一顾,说它“笔法全无,虽工亦匠”。但终究给中国画坛引入了一丝新风,使得一些画家,开始探索中西画法相结合的道路。 明代有一位画家名叫曾鲸(公元一五六八—一六五零年,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他就一改我国传统人物肖像的画法,不用粉彩进行渲染,而是采用淡墨渲染出阴影、凹凸,甚至每画一张像,烘染达数十层,直到满意为止。当时,追随他用这种方法画肖像的人很多,被称为“波臣派”。焦秉贞就是继曾鲸之后、开创“西学派”的著名画家,和禹之鼎的“白描派”并称肖像画三大派。 焦秉贞一生所作不多,传世的有《耕织图》、《秋千闲戏图》、《池上篇画意》、《列朝贤后故事》和《张照肖像》等。其中以《耕织图》最为著名,它在一六八九年康熙皇帝命其绘制并镌版印刷成版画作品。 焦秉贞画法参酌西法,注重明暗晕染和远近透视,使对象具有立体感和纵深感,在工笔重彩画法中创立新格。此图表现了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王的典故。 序言为了表达对孔子的崇敬,自汉代起,人们不断地塑造孔子的形象,或图之于壁,或刻之于石,或镂之于木,或画之于纸帛,到明代中期产生了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圣迹图》。 馆藏有关《圣迹图》书籍版本较多,如由江逸子先生绘制,台湾出版的彩绘本,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供稿的彩绘本、单色影印本,江函编著、远方出版社出版的手绘白描本等等。 面对如此多的版本,如何推陈出新,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2004年8月我们有了新的创意,采用国内独创的汉画像印章形式,印章精选孔子诞生地尼山所产珍贵石料--“尼山砚石”,由孔府老匠人阙里居士精心刻制,并采用手工玉版宣纸、手工拓印,为国内首创。 从众多的圣迹图中,我馆选择了孔子一生中比较重要事迹作为主题,编辑了《孔子圣迹图谱》,从第一幅孔子降生,到最后一幅八方敬仰,总共四十二幅。透过这些图谱,使观赏者对孔子的德行、人格、产生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瞻慕景仰之情,这也是创作这一图谱的用意所在。 2005年,经过半年多的精心编辑,《孔子圣迹图谱》以崭新的形式出版问世了。《图谱》得到了有关部门和广大读者的认可,一致认为:一是内容翔实,形式新颖,图文并茂,是一部孔子的形象编年体,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功绩,对于端正社会风气、鼓舞人心士气有着积极的作用,是一部使人开卷有益的好书。二是《图谱》构图精练,造型完美,生动传神,不但反映了孔子的伟大思想,而且能使世人知晓至圣先师的善德懿行、人文内涵,也表达了人们对孔子的崇仰之意。三是《图谱》的出版发行,对于宣传曲阜,提高曲阜的知名度,发展曲阜旅游事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是《图谱》装订古朴考究,采用中英文对照,注释详实,编排清雅顺畅。字体风格饱满,形神兼备,端庄秀美,笔力入纸三分,尽显欧形柳骨风采。《图谱》幅幅珠玉,件件真品,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鉴赏价值。《孔子圣迹图》的出版发行,将吸引着更多的人们去领悟孔子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内涵,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