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孔彪碑 |
释义 | 概述东汉建宁四年(171)七月立,隶书。碑阳十八行,行四十五字。存曲阜孔庙。 《孔彪碑》,墨拓整纸碑阳(额、阴失拓),已裱立轴。纵199cm,横85.5cm。隶书18行,行45字。 碑主人孔彪,字元上,孔子十九世孙,孔宙弟。历官郎中、尚书侍郎、博陵太守等。博陵故吏崔烈等立碑颂其业绩。 碑文碑文前序后铭,简约雅饬,堪为东汉碑铭标本。隶书写于界格之中,字不大,而字距、行距极宽,布局清朗通透。杨守敬《激素飞清阁评碑记》谓其字"笔画精劲,结构谨严",最为定评。向列汉隶名品之一。惜剥蚀较甚,损字较多。 此本第五行"膺皋陶"之"膺"字、第六行"坐家不命"之"命"字已损,然仍可辨认。第六行"削四凶"之"削"字左上"小"可见。第十四行"辩物居方"中"辩"字存半,"居"字有残存笔画可见。当为清代中前期旧拓。钤有"张德容鉴藏金石文字"、"三衢张氏金石寿考"印2方。 历史孔彪字元上,为孔子第十九世孙,生活在东汉后期。初举孝廉,除郎中,博昌长。后历任尚书侍郎、治书御史、博陵太守、下邳相、河东太守等职。以病辞官退养。东汉建宁四年(171年)七月亡故,享年49岁。此碑为故吏崔烈等13人(题名于碑阴)为颂其遗德而立。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书家评品此碑虽然剥落比较严重,但书风瘦劲淳雅,娟秀可爱,字形较扁,左右分张,波磔明显,法度严谨,在汉隶中堪称上乘。自欧阳修《集古录》以来,迭经著录,书家品评颇高。 清初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书法娟美,开钟元常法门矣。”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称:“是碑全似今日正书之法,不特人旁起笔不用逆势也。朱竹垞喜作分隶,而以是碑绝类《曹全碑》,未然也。” 郭尚先《芳坚馆题跋》谓:“汉碑字之小者,《孔元上》、《曹景完》二石也。《曹景完碑》秀逸,此碑淳雅,学书不学此碑,不知今隶源流相通处。惜存字无多,不及《郃阳碑》(即《曹全》)之完善也。” 杨守敬《平碑记》云:“碑字甚小,亦剥落最甚,然笔画精劲,结构谨严,当为颜鲁公所祖。” 李瑞清跋云:“此碑用笔沉着飘逸,大得计白当黑之妙,直与《刘熊》抗衡。学者得此,可以尽化板刻,脱尽凡骨矣。” 现代书家费声骞《古代碑帖鉴赏》评:“ 碑字隶书温和雍雅,典丽秀润,临写此碑时,转折处须断而复起,搭锋处谨防形成斜角,流于楷法。” 这些评论,阐述了此碑的艺术特点以及它在汉碑中的地位,大体是符合实际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