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孔壁得书 |
释义 | 发掘过程西汉景帝刘启末年,藩王鲁恭王刘余拆毁孔子旧宅来扩建其宫室,在孔氏墙壁中发现了古文《尚书》及其他经典,计有《尚书》四十六卷五十八篇,《逸书》十六篇,《礼古经》五十六卷,《逸礼》三十九篇,《礼记》一百三十一篇,《明堂阴阳》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一篇,《春秋左氏传》三十篇,《古孝经》一篇,《古论语》二十一篇。因为这些经书都是用战国时六国文字写成,与汉代通行的隶书相较被称为“古文”。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孔壁古文经。 历史研究这批经古文在发现之初,曾有不少学者加以研究,但没有得到广泛的承认。其中的古文《尚书》,由孔子的后人孔安国用今文解释,在武帝时献给了朝廷。因为当时汉朝宫廷发生了“巫蛊之祸”,所以它未立于学官,而是存放在国家藏书中,无人传授。直到刘歆整理古籍时,才对它加以推崇,但仍未立于学官。后王莽执政,一度采纳刘歆的意见,在太学里传授古文《尚书》,此书遂流传于世。东汉学者贾适、马融、许慎、郑玄等都曾研习和解释过古文《尚书》。这部古文《尚书》经过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及刘渊、石勒等北方部族的混战后,便佚失了。到了东晋时,忽然出现了一部有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并在南北朝和隋唐时被当作国家法定的读本。但这部古文《尚书》是伪造的。宋代就有人提出怀疑,经过元明两代,更不断有人提出疑问,直到清初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出来,此书之伪遂成定论。 影响意义孔壁古文经的发现,在经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刘欲在研究了古文经后,写了一篇《移让太常博士书》,提出要把古文经列于学官,以取得与今文经同样的地位,结果遭到今文经博士的群起反对。这是经学今古文的第一次争论,也是经今古文学派别的形成和经学开始分化的标志。伪古文的出现和真古文的存在本不相干,但古文经既出现了伪书,于是一些人因此就对不少古文经提出了疑问。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今文经学重新兴起,怀疑古文经之风大盛,就连《左传》以及孔壁的真古文《尚书》也都被说成是假的。此说到清末康有为作《新学伪经考》时臻于极点,似乎一切古文经都出自刘歆伪造。因此,孔壁古文经对清代的经学和考据学影响甚大。 词语解释【关相典故】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几十篇,皆古字也。 《汉书·艺文志》 【释义】相会在孔子住宅墙壁中发现的古文经书。今泛指古字或汉代以前的文字。 【押韵词】二八佳人、奔轶绝尘、野人献芹、立木南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地瘠民贫、月露风云、天上石麟、一微尘、目击道存 【示例】孔壁古文,汉大儒多见之。 汉·扬雄《法言义疏》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