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恐聚族 |
释义 | “恐聚族”是指那些害怕在聚会中互相攀比,担心自己职业发展和生活状况不如他人而无法面对同学故友的人群。职场人继去年因囊中羞涩沦落为“恐归族”之后,今年又开始进入“恐聚族”的角色。“恐聚族”的每一个个体并非一直害怕聚会,一旦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有了大较好的改善,这些个体会很快自觉的脱离“恐聚族”。 简介春节将近,不少离开家乡在外地工作的人们又开始张罗着订票回家,似乎到处都是一片 恐归族漫画。每个人都是归心似箭。然而,也有这么一部分人,他们对春节回家充满了烦恼与恐惧。对他们来说,与其混进春运大军辗转奔波地回去团圆,倒不如一个人留守都市,享受一份冷清的自在。他们的恐惧,非对回家本身有所抗拒,而是在节日回家的种种烦心事折磨之下,一种本能的反应。 回家要做的事情太多,可假期永远太短;亲戚朋友一大群,好生热闹,却似乎三头六臂也探不完;乡情纵然可亲,可常年生活在外,自己已经无法适应这片土地上的生活节奏;年底各种开销加大,回家过年无疑又是一次“大出血”,令财政赤字越发岌岌可危;好不容易能静静地享受单身贵族的特权,却被父母亲抓住连逼了七日的“婚”。 现象体现同学聚会的真实面目票子、房子和车子,成了大家春节聚会的主要话题。面对昔日“同桌的你”,“恐聚”成了不少人的真实写照。 其实人总是会慢慢变的粗俗的,也会变得势力。这几乎是潜意识,根本不用什么言传身教,完全可以自学成才。而且都趋于一个模式。经常鄙视别人变得俗不可耐的时候,可能并不能意识到自己也是个俗人,或者说对自己的问题较为宽容。人,当真奇怪无比,人生百态,如同蹩脚的喜剧。下面说的有点绝对,但确实入木三分。 有钱有势,混得很得意的同学巴不得天天开同学会,而比较落魄的同学则害怕同学会上见面,精神上受到摧残不说,还要作为得意同学炫耀财势的一个比较道具,心里也许还有个小小的奢望,那就是那些混得好的同学能不能帮上自己一把,其实这是幻想,那些混得好的同学之所以乐衷于开同学会,就是来看你的落魄和女同学们的艳羡呢。同学会是又一次的表演罢了。 同学聚会的首义者以外地归来者居多,往往已经混得有几分人样。多年衣锦夜行,憋屈得厉害,这回当然在同窗前显摆显摆。他希望来的人越多越好。确实如此,通常同城市的同学聚会的兴致并不高,或者仅限于小小圈子定时聚会,每每大聚会定是有什么人从外面回来了。但并不是什么人都会有很强的号召力的,这个很难说。 当年有些姿色的女生这回一定会脸上精描细抹,衣柜里千挑万选。如果是提前知道消息的,铁定还要饿上几天,争取能穿进那件卡腰的高级套裙。女人如此,男人也难免。 抢着买单的那位多半当年穷得叮当响,或者成绩不佳。他要告诉大家,象我这样的也是可以混出来的,你们不要老眼光看人。他一定是开车来的。好车。并且他一定很愿意送每一位同学回家,一副情深义重不忘旧谊的样子。宿怨啊,宿怨啊,足见小时候的精神阴影影响到底有多大。 话少的同学并不是老成持重,而是因为经历平淡且混得不好。大家谈论的新潮名词或根本不懂,或掌握不熟练。怕说错了出丑,便索性不开牙。这个倒是不一定,不能一概而论。 有富不显,有车不开,有单不抢。这种人多半当年就很风光,经过了也就不在乎了。当然也有当年就很糗,现在还能不动声色的。这类人比较可怕,要么城府很深,能成大事。要么虚伪狡诈,品质可疑。至少对于我来说,同学聚会,是不会开车的,没有这个必要,想喝酒,哪那里还能开车。 带老婆出席的有两种情况:一是老婆长得比较争气,带出来有面子。二是老婆担心他跟旧相好的擦出什么火花,一同出席能起警卫和监督之效。出门之前,必要叮嘱老婆几句:“平时怎么糟践我都没关系,但这次一定要给我留面子,我说话别插,不许瞪眼,记得要给我盛饭,递杯子……” 去了趟美国的一定会找机会说出来,谈资本,谈纽约,最后来一句:“其实也就那样。”这边赶紧接茬谈起欧洲八国游,谈人文,谈艺术。那边去过澳洲的插不上话,急得抓耳挠腮。这时你要是能淡淡地来一句:“不才在伦敦呆了八年。”保管当场鸦雀无声。我只好说不才被逼爱丁堡流放一年。 当了官的接手机绝不肯离席,拿着电话指挥秘书或部属开展工作,声音不大但足以保证在座的都能听到。语气较平时蛮横且坚决,表情略显威严且带一丝厌倦,一副运筹帷幄很懂管理的样子。 官当得太大的人不会轻易参加同学聚会。 这个确实,可能怕给自己添麻烦。 同学聚会,心眼多的钻被窝,心眼少的在唠嗑,一个心眼在唱歌,缺心眼的死喝。 上班族聚会变了味“我在外企做销售,每月工资也就5000多。”“我年底发了2万元奖金。”“今年,我打算买辆车。”与平常的聚会相比,春节期间的不少聚会被攀比和炫耀硬生生地代替。一些市民表示,他们对聚会越来越反感,甚至产生恐惧。不少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因囊中羞涩沦落为“恐聚族”。 乌鲁木齐市民肖彬亮毕业后在一家小公司打工,大年初五参加了大学同学的聚会,看似温馨的聚会却让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同学们过的一个比一个好,自己又混得不怎么样,很没面子。”肖彬亮说,每当同学问起他的工作和收入,都让他感觉很难为情。 市民王先生也表示,每次聚会感觉氛围都不对,似乎大家聚在一起,不谈友情,只为炫富,前些年聚会的温馨和亲切感,再也找不回来了。 网友阿布罗狄说,上大学时自己是优秀生,感觉一向不错。可过年的一次聚会他才发现,昔日的同学都过的很好,一些从前不如自己的同学,现在无论是工作、工资还是家庭,都比自己好很多,这让他心里的落差越来越大。 网友齐果子“恐聚”不为别的,只为自己依然独身。“同学们都是携夫带子,而我还是孤身一人。同学们问来问去,我真不知道如何解释。她说,每次接到聚会电话,她都会找理由推脱。 满桌尽是“手机党”春节期间的一次高中同学聚会,让正在北京上大四的袁姗怎么也找不到快乐。 “我去年没回家过年,想着几年没见大家应该有说不完的话,没想到每个人只关注自己的手机。”袁珊说,聚会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拿着手机不放,一边跟人聚着会,一边上着网。 在河北上大学的黄芳说,“聚会也有一个人安静的时候,而且时刻上上网,看看微博,过一会儿就得更新微博或者浏览信息,这些都成习惯了。” 同学聚会不再像以前一样热闹,大家的注意力不在聚会上,“总有人不停地出去接打电话,或者一直盯着手机,近20个人竟然找不出一个共同话题来聊,去KTV唱歌时有些人干脆就走人了。”袁珊很怀念初中同学聚会的热闹情景。 城市热闹人心孤独现代城市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很多人都很孤独。他们交往的渠道太窄,邻居不熟悉,亲戚走动少,同事之间可能会受到互相竞争、职位高低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成为朋友,而网络提供的这个平台很单纯,大都是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或是目标,这样反而容易交朋友,消除孤独感。 很多参加过聚会的网友表示,而诸如“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我看的不是书,是寂寞”等句式的流行,虽是网友恶搞,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克服方法“恐聚族”应先调整自我心态,不要带着负面情绪参加聚会,如果将一些话语当做是对自己的贬低,这都是不健康的心态。如果遇到炫富的情况,我们不妨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给自己信心,相信自己也有很多出众的地方。 专家建议 一、消除心理预设的负面情绪,带着健康心态去聚会 恐聚族往往预设了很多负面情绪,聚会时会不由自主地寻找蛛丝马迹佐证自己的猜想,觉得其他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自己,这都是不健康的心态。同学聚会对于人际网络的恢复和维系是很重要的,并不需要说很多话、搞很复杂的活动。老同学们能够聚在一起,这本身就有一种熟悉感、温馨感的体现。 “心理落差完全不必成为正常聚会的障碍。”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唐安平表示。他说,聚会难免会有人炫富,“恐聚族”应先调整自我心态,不要带着负面情绪参加聚会,如果将一些话语当做是对自己的贬低,这都是不健康的心态。如果遇到炫富的情况,我们不妨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相信自己也有很多出众的地方。“同学朋友聚会,就是为了放松叙旧,没有必要让聚会成为大家心理上的负担。” 二、找好话题的方向,以回忆分享为主 大家在社会上的职业虽然已经千差万别,但同学聚会应该卸下所有“包装”,开展“裸奔”聚会, 毕竟聚会更多为的是回忆和分享。如果聚会中感到话题方向“有误”,“恐聚族”们不妨到时纠正方向,引导话题方向,相信老同学们在一起也愿意多谈及学生时代的点点滴滴。 相关评论人是群居动物,多数人渴望亲情和友情,孤独是人类悠久的毒药。然而因为父母“逼婚”等原因,一些人成为“恐归族”;而因为同学、老友炫富、炫权,一些人成为“恐聚族”。当人伦之爱成为压力,当功利的浮云遮蔽友情,多数人宁愿品尝孤独的毒药。变味的聚会,不要也罢! 双语解说“恐”可不是“be afraid of” 如果你要用一个句子来解释“恐聚族”,千万不要说成“people who are afraid of parties” 而应该是“people who dislike parties”,举个例子,I dislike coffee,但你不会说 I am afraid of coffee,还是那句老话,要看到词背后的意思,千万不要“word by word”。 说到“party”,本来想到的是轻松和快乐,但是不知从啥时,一股“攀比”小风渐渐吹到了聚会里,人们已经逐渐分不清名利到底是“浮云”还是“给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