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科技博览
释义

《科技博览》栏目创办于1997年5月,是在中国政府酝酿、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科技博览》以宣传“科教兴国”战略,倡导科技进步为已任,是国家电视台科技宣传和科普教育的精品栏目。将“知识性、趣味性、时效性”有机的融为一体,引发广大观众对科学的爱好与兴趣,提倡创新精神,提高公众素养。

节目简介

《科技博览》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机构和各学科权威为后盾,成立了高层次的顾问和策划班子,确保为群众提供前沿、可靠的科技知识和信息。 《科技博览》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主旨,倡导科技进步,让人们感同身受地认知社会的进步, 国力的强盛, 靠的就是科学技术,以激发人们渴求科学知识、热衷科学技术、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强化科教意识和科教兴国的观念。《科技博览》 除了重大的特别报道之外,日常节目分为科海新知、高新技术、国外科技、身边科学和科学焦点等子栏目。

《科技博览》力争做到严谨、精彩、贴近生活,变深奥为通俗,化抽象为形象,让人们在轻松有趣的气氛中领会科学的奥秘,把握科学动向。

《科技博览》的每一个节目力求做到将“知识性、趣味性、可视性”有机的融为一体,使节目具有:

①新奇性:就是要有新鲜感、时代感、尽量从新奇的角度去挖掘新鲜题材。

②知识性:以科技知识指导选题,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使人观后受益匪浅。

③可视性:将抽象、枯燥、深奥的科技知识形象化,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④两极性: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题材,要以小见大,远离生活的高新技术要深入浅出。

《科技博览》 每期节目的长度为5分钟,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每天19:55首次播出,并在其他时段多次重播。

栏目特色

《科技博览》内容多样

《科技博览》的每一个节目力求做到将“知识性、趣味性、时效性”有机的融为一体,引发广大观众对科学的爱好与兴趣,提倡创新精神,提高公众素养,具体表现为:

1.知识性:以科技知识指导选题,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使人观后受益匪浅。

2.时效性:就是要有新鲜感、时代感、尽量从新奇的角度与社会同步的角度去挖掘新鲜题材。

3.趣味性:将抽象、枯燥、深奥的科技知识形象化,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4.两极性: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题材,要以小见大,远离生活的高新技术要深入浅出。

特别节目

《科技博览》栏目组从2007年7月23日开始推出大型系列节目《智胜》,每天20分钟,共25集。节目涉及解放军在战争年代的四个主要时期。半个世纪以来的战争中,各种战役以及涌现出的英雄人物通过后期各种媒体的报道已广为传播。《智胜》从出新的角度,希望能从近半个世纪的硝烟中捕捉到一些特别的瞬间,那是一些闪现着智慧,充满了传奇的“小”故事。勇敢和无畏的精神一直是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智慧和技巧更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栏目组正是希望从这些老英雄的身上发掘出那些以智取胜、以巧取胜的故事。正是那些奇思妙想,简单而实用的发明创造,弥补了当时解放军装备等方面的不足。同时,这些故事的背后也折射出了一种唯物主义者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节目成绩

到2002年5月5日,《科技博览》已经开播五周年。这个每天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段播出的科普专题栏目,从艰难初创到不断调整提高,渐渐成长为一个口碑良好,颇有人缘,引领中央电视台科技栏目的龙头栏目。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给该栏目的贺信中,称赞其在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宏扬科学精神,激发公众理解科学、热爱科学,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人心等方面,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科技博览》现在已经拥有了比较固定的观众群体,他们中间有中小学生、有教师、有科技工作者、也有企业家等;五年来,在中央电视台和科技部领导的关怀指导下,《科技博览》播出近2000期,收视率一直稳定在20%以上,仅次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

社会意义

《科技博览》自创办以来,立足于反映科技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介绍重大科技事件,展示科学的神奇与奥秘。在节目选题中,它大量涉及科学的内涵和外延,从一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索与创新的历程,到科技人物、科技与环境、科技与生活,以及科技与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关系,体现了“关注科学,博览世界”的栏目主题。而且编导们一直在努力把栏目做得客观严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雅俗共赏,希望为观众提供最新的、最前沿的科技知识和信息,使其领略到科学的无穷魅力。

编导简介

杜长彬

高级编辑,1955年3月参加工作,1965年1月到中央电视台从事编辑工作。现为科教部《科技博览》制片人。曾多次参加各种全国性重大活动的采访与中央电视台试验性新闻联播的组织报道,编发各种新闻数百条,创作纪录片150部以上。除参与编辑大型纪录片《在英雄的越南南方──越南南方解放区访问记》、大型专辑《战斗中的越南北方》以及我国第一部纪录红军长征史迹的电视纪录片《长征路上纪事》、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民族问题的电视专著《东方群体》之外,还组织与合作编摄了多集获奖节目。贾廷安

 高级记者,傣族,1965年自中央民族学院抽调入中央电视台,后到广播学院继续深造。1979年后,先后在专题部、社教部、纪录片部任记者兼编导,曾参与许多全国性政治活动的新闻采访报道,以及《祖国各地》、《兄弟民族》、《神州风采》、《九州神韵》等专栏节目的采访与编辑。其中部分纪录片或专题片分别在全国民族节目、纪录片、专题片评奖中获得一、二、三等奖或特别奖。不少纪录片的拷贝被选送国外。1994年被评为广电部、中直机关精神文明共建活动先进个人。

张文达

主任记者,回族,1943年1月出生于北京。自幼喜爱文学艺术,196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故事片摄影专业。曾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助理摄影师,1973年调到中央电视台。先后在新闻、专题、纪录片等部门从事记者和编辑工作,参与过许多大型电视节目和栏目的策划、摄制和创作并多次获奖,1987年曾因《唐蕃古道》的摄制成功荣立大功。主任作品有:《啊,草原》、《草原风情》、《井岗抒怀》、《墨舞》(续篇)等。

丁广师

主任记者,196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新闻摄影干事。八十年代进入中央电视台,从事电视纪录片创作工作。现为中国摄影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曾参加大型系列片《唐蕃古道》的摄制工作。广电部、国家民委、青海省政府为该摄制组记大功一次。系列片《酉水清江育土家》曾代表中央电视台出席法国嘎纳国际电视节。多年来共拍摄电视纪录片一百多部。其中多部荣获电视纪录片一、二等奖。本人喜爱揭示自然奥秘、最新科技发明和有作为科学家的题材,欢迎有这方面线索的朋友与本人联系。

张广义

编辑,山东省青州市人。1983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学系,同年来中央电视台,先后在教育节目部、总编室、社教中心地方组和《科技博览》栏目从事编辑工作。十多年来,参与创作的《地方台30分钟》、《祖国各地》和《科技博览》栏目,以及其中播出的系列节目,分别在全国和中央电视台的评奖中,多次荣获各种奖项。

马伟平

编辑,1983年7月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曾在广电部工作,在全国性的报刊上发表散文、专访、评论文章40余篇,多篇文章在全国获奖。1991年调入中央电视台。拍摄各类专题片40多部,其中多部荣获中国电视科教节目一、二等奖。合作编导的《远在北京的家》、《龙脊》荣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大奖;专题片《仰止天柱山》获1995年全国对外宣传节目优秀奖;《科学探索圣地──南极》获1998年度政府奖。主要作品还有大型专题片《东方之桅》。

李炜

编辑,1993年毕业于锦州师范学院物理系,获理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获文学士学位。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栏目任记者。1996年12月起任《科技博览》栏目编辑,先后制作了《克隆──生命科学新突破》、《无土栽培》、《厄尔尼诺》、《人与地震》、《科技与艺术》等30多个科技节目。其中《透明的保护神》、《厄尔尼诺》分别获国家科委电视科技宣传报道一等奖和二等奖

宋轶

播音员,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后分配到湖北台任新闻播音及栏目、晚会主持人。94年被借调到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为《神州风采》栏目担当解说及主持。先后为《神州风采》、《九州神韵》和《科技博览》栏目主持和解说一千多期。并参加大型系列节目《中国风景名胜》、《中国之最》、《人与自然》、《万家灯火》等节目解说及部分主持。其中解说的不少节目获奖。如《科学探索圣地──南极》荣获1998年度全国电视科教节目一等奖及1998年度政府奖。此外,还编辑、制作了部分《九州神韵》和《科技博览》节目。

播出时间

播出时间:首播:每天 CCTV-1 19:55

重播:每天 CCTV-1 11:10 13:50 17:15 CCTV-2 14:45 CCTV-4 7:50 11:50《科技博览》 每期节目的长度为5分钟,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每天19:55首次播出,并在其他时段多次重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5:2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