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柯柏年 |
释义 | 柯柏年(1904-1985),原名李春蕃,笔名马丽英、丽英、福英等。出生於广东潮安城(今潮州湘桥区)。中共早期党员之一,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 童年时期1904年5月26日生于潮州市刘察巷十五号,祖父李毓贞,在潮州东平路开设"祥和"糖行,生有两个儿子。其父李秀秾是大儿子,子承父业,经营"祥和"糖行。李秀秾的元配朱氏,无子女。第二个妻子郑氏,生柯柏年。在进入小学之前,柯柏年就读完了《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朱子家训》。 幼年、少年就读于潮州城南小学、汕头礐石中学(美国教会办的学校)。他喜欢数学、物理,爱解各种难题,但最出色的还是英语,每次考试都是第一。 堂兄李春涛是这个大家庭中的长子,自幼酷爱读书,对柯柏年影响巨大。李春涛读中学时购买了《说部丛刊》一、二集,两大木箱。柯柏年十多岁时,常常借他的《说部丛刊》来看,不仅看里面林琴南的翻译小说,还看了其中一些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翻译小说,如《回头看》等。可以说,从那时起他已不知不觉地开始受到社会主义思想影响。 青年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汕头读中学的柯柏年一下子卷入了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他参加各种集会,倾听演讲、辩论。他回忆说:"五四前后,各种思想、主义,百家争鸣。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对比和研究,我终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其父要他留在家乡经商做生意,他却愿到上海继续读书。在李春涛的帮助下,于1920年,搭乘英商太古公司的轮船直达上海,到沪江大学中学部学习。父亲不给他寄钱,他就在教务处当抄写员,半工半读,维持学业,并自学俄语、德语。 1923年升入沪江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后因一次学潮和翻译出版了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被学校开除。而后瞿秋白和张太雷建议他转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当时上海大学的地址在上海英租界西摩路,瞿秋白、张太雷和施存统就住在上大附近的一幢楼房里,他们欢迎柯柏年与他们同住,这对柯柏年是极大的关怀和照顾。 1924年1月,柯柏年在上海大学经同学杨之华(后来成为瞿秋白的夫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当选为上海大学学生会执行委员,同时兼做非基督教同盟的工作。 1924年9月,柯柏年从上海到北京,在杜国庠、李春涛合住的"赭庐"四合院里成立了北京“反对基督教同盟”,参加的共八人。一致推举杜国庠、李春涛为会长,柯柏年、李辞三(清华大学)、李典煌(北京工业大学)、黄雄(李辞三的外甥)、王洪声(朝阳大学)、李春鍏(李春涛的弟弟)六个学生为会员。1925年,瞿秋白、张太雷和柯柏年先后离开了上海,到广东去参加国民革命战争的工作。 1925年8日,澄海中学校长杜国庠聘请柯柏年任澄海中学教员,一同进校视事。李、杜志同道合,观点一致,揭开澄中校史崭新的一页。他与杜国庠、朱叟林等人积极开展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还亲自带领中学生二十多人步行到海丰县学习农民运动的经验,这批学生多数人成为共青团员。 1925年10月1日,开始第二次东征。经上大同学,任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军的翻译李炳祥的介绍,柯柏年到周恩来领导的东征军总政治部任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社会科副科长,负责农运、工运。还被周恩来任命为东征军总政治部驻澄海特派员,负责指导澄海的国民革命运动。他配合东征军和当地革命干部,建立共青团澄海小组和支部,传播马克思主义。1925年11月初,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在潮州湘太马路(今中山路)李厝祠成立。担任分校早期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聘请李春涛、柯柏年等到校讲课。并积极参与《岭东民国日报》和震东中学"社会科学院"的撰稿、译著、讲课。12月1日在周恩来的倡议和主持下,汕头市各界代表成立“汕头收回教育委员会”。设总务、调查、文书三部,由杨嗣震、李春蕃(柯柏年)等负责。在这一运动中,经过斗争,将英教会学校华英中学收回自办并改名南强中学(现汕头一中),撤换了美教会学校礐石中学校长。邓颖超1925年12月发表文章《反基督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及学校》,呼吁中国各地的教会及教会学校要效法汕头。 1926年1月21日澄海民众举行纪念列宁逝世两周年盛大集会,“到会者有学生、工人、农民、土兵、警察等共约数千人,许继慎主席宣布开会理由后,政治特派员李春蕃(柯柏年)报告列宁一生奋斗历史,金中校长杜国庠讲演《纪念列宁之意义》,蒋振南演讲《革命之国际性》,八连党代表演讲《我们为什么追悼列宁》。 1926年夏,柯柏年被调到广州,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教官,并协助张太雷编辑中共两广区委机关于刊物《人民周刊》。 1926年2月25日《岭东民国日报》被右派篡夺后,我党即派李春蕃(柯柏年)、梁工甫等另办《岭东日日新闻》。柯柏年任副总编,办副刊《怎么干》,经常揭露《岭东民国日报》的谎谬言论。 1927年1月10日上海《民国日报》被迫停刊,副刊《革命》在本月刊出柯柏年所译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全文。 1927年春,柯柏年回家奔父丧,抽空翻译了马克思的《一八四八年六月巴黎无产阶级之失败》,刊登在《岭东民国日报》副刊《革命》上。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4月14日当夜,汕头的国民党反动派到《岭东日日新闻》社去抓人,柯柏年当时也正在报社,当他往门外跑时被国民党兵抓住,问他是谁,他机智回答“送饭的”,柯柏年死里逃生。国民党反动派搜查了《岭东日日新闻》报馆,巫丙熹被捕牺牲。《岭东日日新闻》也随之被国民党反动派扼杀。 大革命失败后转辗到上海,从此改名柯柏年。接上组织关系后,被编入江苏省委上海闸北区第三街道支部,并任书记。参加社联,任党组成员。 1930年"八大联"相继成立,他积极参加"社联"的工作,直至"八大联"停止活动。 1935年柯柏年译(德)狄慈根著《辩证法的逻辑》由南强书局出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转辗到达延安。 1938年5月5日,中央马列学院成立,柯柏年任西方革命史室主任,中央研究院成立,柯柏年任国际问题研究室主任。当年徐特立在延安讲授《统一战线》,柯柏年讲授哲学和社会发展史,吴玉章授《教师的光荣责任》等。 1944年3月,英、美向中共提出要求,希望能允许英国、美国、加拿大、奥地利等国记者,到延安及黄河以东解放区了解我军力量及敌后斗争情况,并考察陕甘宁边区及敌后根据地实施各种政策的情况。按战时各国惯例,所有稿件需经过检查才能发出。柯柏年那时任边区政府编审科长,负责中国记者的新闻稿件的检查。还以翻译身份与凌青陪同外国记者东渡黄河,到晋绥军区第八分区的防地采访。 1944年4月,党中央决定将军委俄文学校改为延安外国语学校。英文系的兼职教员有陈家康、黄华、柯柏年、马海德、林迈可、沈建图等。 1944年,中央军委成立外事组,柯柏年任外事组"高级联络官"。在从事翻译马列著作的同时,还参加接待中外记者团和美军延安观察组。 1945年,柯柏年译《纪念恩格斯》。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央军委外事组升为中共中央外事组。叶剑英任组长,柯柏年随叶剑英参加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任中共方翻译处处长、中共方面新闻处处长、中央外事组研究处处长。 解放后1949年12月,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外交部首任美澳司司长,还兼任中国人民政治法律学会副主席。 1953年后,外国语学院时事政策学习抓得很紧,每天坚持读报制度,经常组织形势报告会,还聘请外交部伍修权、王炳南、宦乡、柯柏年、乔冠华等领导同志都到学校作过形势报告。 1954年,中苏美英法五大国日内瓦会议召开,中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率领一个阵容强大的代表团参加。柯柏年是成员之一。 1955年被国家主席毛泽东任命为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大使(1955年2月-1959年4月)。 1955年9月10日, 中美大使级会谈。王炳南、柯柏年与美方谈判,达成两国平民回国协议,1955年下半年至1965年底从美国返回中国的科学家有130多人,其中有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 1961年10月12日,国务院全体参事到政协礼堂听柯柏年同志关于西柏林问题的报告。 1962年,柯柏年被任命为驻丹麦王国大使(1963年11月-1966年)。 1967年,他和中国大多数驻外大使一样被召回国,参加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林彪事件后,周恩来指示出版国别史,柯柏年是外交部的代表。 1973年,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 197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1年,被分别任命和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组评议委员。 1982年,他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聘为顾问。 1985年8月9日因胃出血在北京病故,时年81岁。9月5日,英文《中国日报》发表题为《柯,外交家革命家,与世长辞》的文章,扼要介绍柯拍年的—生。柯柏年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烈土公墓第一室,上面覆盖中国共产党党旗。 主要译著有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农业税的意义》、《社会革命论》、《社会问题大纲》、《辩证法的邂辑》、《法国的革命和反革命》、《马恩通信选集》、《拿破仑第三政变记》、《法兰西阶段斗争》、《经济学辞典》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