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释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成立于2002年,是一个以教育公共政策研究为主的民办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研究,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研究院的目标是成为最具公信力的民间教育智库。

机构简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成立以来,开展了多项教育研究项目和活动。出版的年度报告《中国教育蓝皮书》以民间视角纪录、探讨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008年起由荷兰BRILL公司发行英文版,受到广泛好评。推出了多项专题研究成果、政策建议、人大政协“两会”提案,提交民间版的教育改革方案,策划开展有关取缔奥数、高考改革、改变“择校热”等教育问题的公众讨论等,在推动教育变革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国务院、教育部等主管部门和社会舆论的高度认可。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曾被《南方周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非营利组织。

机构使命

以独立视角研究教育问题、以社会力量推动教育进步

发展愿景

成就最具公信力的民间教育智库

研究领域

教育公共政策研究

教育制度创新研究

民办教育研究

教育社会组织研究

近期项目和活动

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

《中国教育蓝皮书》

企业促进教育创新

中国教育社会组织发展论坛

新民教育讲坛

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活动

中新天津生态城教育规划项目

浙江嵊州越剧教育规划项目

上海浦东教育规划项目

当代平民教育的研究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会

理事长 杨东平

副理事长 胡建波、徐小平

理 事(按照姓氏拼音顺序)

陈丹青(著名画家)

胡建波(西安欧亚学院院长)

徐小平(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徐永光(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王伯庆(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袁 岳(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总裁)

张亚哲(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要工作人员

院长: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学者

执行院长:王 胜,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生,香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副院长:熊丙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学者

副院长:柴纯青,《中小学管理》杂志、民办教育专家

项目经理:刁 文

项目主管:黄胜利

学术秘书:张眉、邓宇虹

行政助理:张倩

联系方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8号智慧大厦1910B室

邮编/100082

理事会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兼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胡建波: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西安欧亚学院董事长兼院长

徐小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陈丹青: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著名画家

徐永光: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王伯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

袁 岳: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张亚哲: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

信力建: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

张守礼: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奕阳教育公司董事长

项目与课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展各种与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教育调查相关的项 目与课题,其中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公益评选活动、年度出版的中国教育蓝皮书等项目与课题已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产生重要的影响。

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项目

随着近年来国家教育投入的增加,中国教育正面临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长期为教育贫困所掩盖的教育领域深层次问题的逐渐暴露,显示教育问题正在从外部逐渐转移为以内部问题为主,凸显了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落后的教育体制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发展观与落后的教育体制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在当前背景下,教育制度改革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强大动力,从而形成教育制度改革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教育从本质上应当是因地制宜,从各地的实际需要出发,与人民生活密切相连的。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情况各异,自下而上的地方教育改革实践和探索,往往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具有生命力。因此,地方政府的教育制度创新具有十分特殊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各地涌现出了很多由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教育制度创新实践,对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改善教育民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为了更好的推动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向纵深方向发展,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南都公益基金会、搜狐教育频道共同发起“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活动,邀请国内教育界、企业界、文化界、传媒界、著名校长、教师等社会精英人士组成评审委员会及建设普通公众参与评价的网络平台,对各地参选案例进行评奖。多家著名媒体如《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联袂支持宣传推广 。

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献策建言活动

近代大工业革命催生了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是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展,企业界和教育界相辅相 成,企业资助教育发展,教育也为企业提供知识与人力资源。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深信,企业积极履行其企业教育责任,积极参与中国教育制度的创新和变革,将使企业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 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同时深信,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了更多企业力量的参与,会加快前进的步伐。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将通过研究、举办企业界和知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论坛等方式,推动企业把参与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作 为自觉行动,履行企业的教育责任。

新民教育讲坛

“新民教育讲坛”是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的公益性教育讲坛。“讲坛”从“大教育”的视野,广邀重量级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各界精英,即“教育界外部人士”,发表他们对中国教育的新思维,建言献策,营造社会共同参与中国教育改革的交流平台。讲坛在每月最后一周的周末举行。从 2008 年初,“讲坛”已经进行了 多期。

正如讲坛的首期嘉宾、著名经济学家汤敏先生表示,“教育这么重大的问题,我们都应该有发言权。教育不能被教育学家们、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所垄断。因为教育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太重要了。……人们常说旁观者清,旁观者也不一定就清,但是旁观者往往有与当局者不同的角度。从这一点角度出发,我们才斗胆、才觉得有责任来经常对教育发表一些观点。”

新民教育讲坛向社会各界公众免费开放。通过这样的活动,唤醒公众对自身教育权利的认知,促成他们对教育行业各方面事务的理解,从而提高他们参与教育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新民教育讲坛”将建设成为公众就中国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的平台。

同时,媒体的广泛参与,也将让“讲坛”的成果广泛扩散,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讲坛”与公众有效互动的目标。

平民教育研究课题

1990 年代以来,中国教育在数量、规模和培养能力方面发展迅速,但在片面追求增长的发展观影响下,教育领域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学校差距愈加显著;教育资源向城市、发达地区、中上层阶层倾斜,教育目标也表现出造就出人头地的少数精英的精英主义取向。

与此同时,平民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亦在兴起。温铁军建立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和梁漱溟乡村建设学院;德胜(苏州)洋楼公司及其董事长聂圣哲注册成立“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在安徽休宁县创建了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和一所寄宿制平民小学,贯彻“生活教育”的“教学做合一”等原则,提倡给木工学校的毕业生颁发“匠士”学位;“厦门市五齐人文职业培训学校”以进城务工的打工妹为服务对象;北京大学开办“平民学校”,免费接收在北大校内工作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学习;以招收失地农民和外来农民工子弟为主的成都武侯实验中学践行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企业家姚莉放弃企业,创办北京百年职校,以公益方式,平民理念,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全免费的职业教育;天主教辅仁大学(台湾)心理学系任夏林清教授在台湾成立为平民服务的“芦荻社区大学”……

在追求浮躁和浮华的社会病和教育病痛里,中国现当代平民教育和平民化教育能否成为改造教育精英主义偏向的一剂良方?

如果说,每一个时代都应该重建平民主义教育,那么,中国 1920-1930年代的平民教育思想在 21世纪的中国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重建其理论与实践?

中国现当代种种平民教育实践是“谁”的教育?如何开展——它的教育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是什么?它的平民教育哲学是什么?它的发展愿景是什么?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它对于创建一个更为公平的社会、人尽其才的教育理想,意味着什么?学生 和老师在这些平民教育机构里度过了怎样的日常生活?

研究大抵是怀抱着理想、价值和信念,过一种探索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我,同时尝试尽己之力,改良社会为一个更为健全的社会。作为研究者,我们怀抱着好奇和价值,探索上述问题。

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

项目简介

随着近年来国家教育投入的增加,中国教育正面临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长期为教育贫困所掩盖的教育领域深层次问题的逐渐暴露,显示教育问题正在从外部逐渐转移为以内部问题为主,凸显了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落后的教育体制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发展观与落后的教育体制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在当前背景下,教育制度改革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强大动力,从而形成教育制度改革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教育从本质上应当是因地制宜,从各地的实际需要出发,与人民生活密切相连的。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情况各异,自下而上的地方教育改革实践和探索,往往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具有生命力。因此,地方政府的教育制度创新具有十分特殊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各地涌现出了很多由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教育制度创新实践,对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改善教育民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为了更好的推动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向纵深方向发展,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南都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活动,邀请国内教育界、企业界、文化界、传媒界、著名校长、教师等社会精英人士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各地参选案例进行评奖。多家著名媒体《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搜狐网教育频道等联袂支持宣传推广。

活动原则:独立、公益、公开、公正。活动不向任何参与方收取任何费用。

活动周期:从2008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

案例来源:地方政府和地方教育局自荐;中央级媒体推荐;聘请各地知名人士成立“地方推举委员会”成员推荐以及知名学者专家推荐等多种方式。

评选方式:评选过程分初选和终选两轮,采取专家投票、记者投票、和公众网络参与投票相结合的方式。

2008年,参选的案例共53个,主要集中在地方教育行政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评价、农村教育改革和民办教育改革等七大类。详见搜狐网“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专题页。

中国教育蓝皮书

项目简介

《中国教育蓝皮书》是反映中国教育状况的年度性报告,是由教育社会组织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持编写。主编为著名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写作团队主要由国内高校、教育研究机构、新闻媒体的中青年教育学者、记者等人员组成。

《中国教育蓝皮书》致力于从民间的立场和视角来透视、研究和记录中国教育问题,致力于教育公共政策的研究,聚集教育界内外的民间智慧,从而积极地参与和影响教育现实,推动我国教育变革。

蓝皮书以年度各教育领域扫描为基础,重点研读当年教育热点事件及其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影响。该书的主体结构是:总报告、年度主题、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职业教育、政策专题,全书稳定在25-30万字左右。在内容上,蓝皮书持续关注宏观政策的动态与走向、弱势群体的教育状况、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并积极倡导政策改善。

自2003年首次问世以来,《中国教育蓝皮书》已连续出版5年,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受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人士、教育研究学者、教育工作者、媒体及关心中国教育改革的各界人士的关注,成为来自民间建言政策的有力声音。自2008年起,《中国教育蓝皮书》已经列入国际著名学术出版集团——荷兰博睿学术出版集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英文版合作计划,正式走向国际学界。《中国教育蓝皮书》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品牌项目。

企业推动教育制度创新

项目简介

近代大工业革命催生了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是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展,企业界和教育界相辅相成,企业资助教育发展,教育也为企业提供知识与人力资源。

在以往工业经济时期,企业更多以企业社会责任的面貌支持教育,那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都将取决于教育能否为它提供合格的人才。从近二十年来美国的情况来看,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其企业从教育制度的局外人,逐渐转变为主动参与、促进,甚至主导了美国教育制度的改革。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近三十年来新兴的企业界面临着从大工业经济向全球一体化的知识经济的转型,企业的发展将越来越受限于人力资源的供给情况,取决于我国的教育体制能否提供合适的人才。教育制度作为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的企业也将不可避免地参与教育制度的制订和创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深信,企业积极履行其企业教育责任,积极参与中国教育制度的创新和变革,将使企业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同时深信,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了更多企业力量的参与,会加快前进的步伐。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将通过研究、举办企业界和知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论坛等方式,推动企业把参与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作为自觉行动,履行企业的教育责任。

中国教育社会组织发展论坛

项目简介

教育是人的发展与成长,学校教育是社会文化延续的主要途径之一。现代公民社会中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往往以国家为建设主体,但是来自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将会更好地支持各类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各级各类教育方式的建设。真正和谐的社会需要公民与各类公益组织在一定的机制架构下广泛参与到教育事业的建设中来。

近年来,教育社会组织(教育NGO)的数量在逐年增长,在某些省份教育NGO已经占到该地区社会组织数量的7成以上。教育NGO涉足的领域也越来越丰富,如乡村教师培训、下乡支教、打工子弟教育、农民工创业培训、民间教育科研等等,均开展了各种有益、有影响、有实效的尝试。

然而与其他领域的社会组织相比,教育NGO存在着内部组织能力薄弱、专业能力不足,各组织间缺乏沟通、项目重复建设等问题,制约了教育NGO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联合《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共同发起“中国教育社会组织发展论坛”,拟搭建教育NGO的沟通平台,并联合教育社会组织、基金会和企业三方组建教育NGO的协作网络,使教育NGO与基金会、企业之间能够加强沟通,资源互补,互通有无,共同成长,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民间智慧与力量。

首届论坛预计将于2009年11月在北京举办。

新民教育讲坛

项目简介

“新民教育讲坛”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公益性教育讲坛。“讲坛”从“大教育”的视野,广邀重量级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各界精英,即“教育界外部人士”,发表他们对中国教育的新思维,建言献策,营造社会共同参与中国教育改革的交流平台。讲坛在每月第二周的周六下午举行。从2008年初,“讲坛”已经进行了多期。

正如讲坛的首期嘉宾、著名经济学家汤敏先生表示,“教育这么重大的问题,我们都应该有发言权。教育不能被教育学家们、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所垄断。因为教育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太重要了。……人们常说旁观者清,旁观者也不一定就清,但是旁观者往往有与当局者不同的角度。从这一点角度出发,我们才斗胆、才觉得有责任来经常对教育发表一些观点。”

新民教育讲坛向社会各界公众免费开放。通过这样的活动,唤醒公众对自身教育权利的认知,促成他们对教育行业各方面事务的理解,从而提高他们参与教育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新民教育讲坛”将建设成为公众就中国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的平台。

同时,媒体的广泛参与,也将让“讲坛”的成果广泛扩散,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讲坛”与公众有效互动的目标。

中国现当代平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项目简介

19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在数量、规模和培养能力方面发展迅速,但教育领域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学校差距愈加显著;教育资源向城市、发达地区、中上层阶层倾斜,教育目标也表现出强烈的精英主义取向。

与此同时,平民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亦在兴起。温铁军建立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和梁漱溟乡村建设学院;聂胜哲及其“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在安徽休宁县创建了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和平民小学,贯彻“生活教育”的“教学做合一”等原则,提倡给木工学校的毕业生颁发“匠士”学位;“厦门市五齐人文职业培训学校”以进城务工的打工妹为服务对象;北京大学开办“平民学校”,免费接收在北大校内工作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学习;以招收失地农民和外来农民工子弟为主的成都武侯实验中学践行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天主教辅仁大学(台湾)心理学系主任夏林清教授在台湾成立为平民服务的“芦荻社区大学”……

在追求浮躁和浮华的社会病和教育病痛里,中国现当代平民教育和平民化教育能否成为改造教育精英主义偏向的一剂良方?中国1920-1930年代的平民教育思想在21世纪的中国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重建其理论与实践?中国现当代种种平民教育实践的教育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是什么?它的平民教育哲学是什么?它的发展愿景是什么?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它对于创建一个更为公平的社会、人尽其才的教育理想,意味着什么?

对当代中国平民教育实践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该项目正在研究过程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7: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