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康美镇 |
释义 | 1 福建南安市康美镇在中国,被叫做康美镇的有2个,分别是:福建省南安市康美镇、福建省东山县康美镇。 中文名称:康美镇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南安市 电话区号:0595 邮政区码:362300 面积:66.7平方公里 人口:5.4万人 方言:闽南语 气候条件: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火车站:南安站 车牌代码:闽C ◎ 简介康美镇地处南安市中部,方圆66.7平方公里,位于泉州“半小时经济圈”内。康美东南部多丘陵,西部多山,海拔较高的山有杨梅山(海拔547米)、笔架山(海拔428米)、铁尖寨(海拔221米)。境内有省道307线及其复线、南洪公路和福芸公路等主要交通要线。 康美镇俗名“霞苏”,因苏姓人口占总人口的75%而得名。康美镇总人口5.4万人,属汉族,海外侨亲2.1万人。 ◎ 农业康美耕地面积21093亩、山地5万亩。经济作物主要有:木耳1100万袋,年产2500吨,其他食用菌1000吨左右;龙眼2万亩30万株,年产1000吨;柑桔3000亩,年产9000吨;香蕉1500亩,年产3000吨;台湾名优水果500多亩。 康美有森林44680亩,林木蓄积量22158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3%。康美位于山美水库灌区下游,水资源丰富。近年发展内陆养殖业。 ◎ 养殖业康美养殖业主要养殖甲鱼,现有甲鱼场40多个,养殖甲鱼250多万只。工业有石材、家俱、塑胶化工、树脂工艺、针织鞋帽、漂染印刷、铸造等。企业总数为449家,200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05890万元,工业产值77530万元,上交税金2255万元。著名企业有森源木业有限公司。名优特产有龙眼、黑木耳、甲鱼等。 ◎ 矿产康美的矿产资源有黑锻般底色缀点着银星似花纹、质地优良的“辉绿岩”矿石,亦称“康美黑”,还有花岗岩等矿石。 ◎ 旅游康美的风景名胜旅游胜地主要是雪峰禅寺和九洞崆。 ◎ 教育自2002年7月玲苏中学升格为完中校和南安市第一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的落户,康美已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系列教育教学体系。不过到了2008年后,高中部不再招生。教育方面就除了高中,教育教学体系健全。 ◎ 历史沿革“康美”地名来源于古地名“坑尾桥”。后人将“坑尾”谐音雅化为“康美”,取“康安富美”之意。 宋属德教乡依仁里。 元、明、清改为二十都。 民国17年置玲苏乡,至民国35年期间先后属第三区、第二区。 解放后隶属洪濑。 1959年由洪濑公社析出成立康美公社。1961年又并入洪濑区。 1965年自置康美公社。 1984年改乡。 1988年改镇。 ◎ 行政区划1997年,面积66.7平方千米,人口5.1万,辖康美村、梅元村、集星村、梅魁村、梅星村、东旭村、青山村、团结村、蓝田村、福铁村、赤岭村、园内村12个村委会和雪峰华侨农场、康美龙眼示范场。 ◎ 民俗民风男婚女嫁乃人生之重要环节,婚姻的缔结历来被视为“正家”之始,终身大事。因此,有关礼俗自然也就备受关注,繁文缛节,十分考究。古代中国最重明媒正娶,早在周代就已确立嫁娶程序中之“六礼”,即纳采(送礼求婚)、问名(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纳吉(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议定婚期)、亲迎(新郎亲自迎娶)。随着北方居民南迁入闽,婚仪中的“六礼”在八闽各地流传开来。此后,这六种礼节虽略有变化,然基本延续下来。宋元时期,妇女贞节观逐渐加强,宋代理学对福建的影响尤甚,以至福建婚俗中歧视和束缚妇女的现象愈益显著。至明清两代,更进一步被强化。 明清以后,在福建康美镇民间,“六礼”的名称和内容均有所更动,各地礼俗也不尽相同,但仍大抵取“六礼”之意。通常,从议婚到完婚要经过提亲、合婚、相亲、定亲、送聘、送日子、劝嫁、催妆、迎送亲、婚礼、下厨、回门等步骤。其中,提亲、合婚包含有纳采、问名的内容;定亲、送聘相当于纳吉、纳征;送日子含请期之意;迎送亲类似于亲迎,只是新郎本人是否亲自前往女家迎娶则因人因地而异。除了这些一般性的婚姻礼俗外,福建民间尚有多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和礼仪,诸如童养婚、招赘婚、服役婚、交换婚、转房婚、表亲婚、指腹婚、重婚、招夫、租典妻、抢亲婚、转嫁婚、尽孝娶、冲喜婚、冥婚、长住娘家等等。其中有一些是婚姻陋俗。 福建康美镇自古以来交通闭塞,商品经济不发达,封闭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比较典型,因而风俗习惯比较古朴,封建色彩也较为浓厚。古代福建康美镇人口不多,劳动力较为缺乏,外来移民入闽之初,适应新环境、改造自然的工作十分繁重,因而滋生重男轻女的思想,从而又造成男多女少现象,引起嫁女必索高价、包办买卖婚姻之风盛行。一些富豪大户为炫耀家门、显阔竞强,嫁女之时,耗费巨资,广置妆奁,由此积习相沿,互相仿效,形成嫁女重妆、婚礼奢华的陋俗。 民国年间,风气渐开,机关公务人员和知识界先行婚俗改革,初兴新式婚礼,名曰“文明结婚”,妇女地位也有所提高。但范围广袤的农村变化并不明显,旧的婚俗依然普遍存在,不少恶习并没有被破除。一九四九年以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婚姻礼仪的改革日益深化,许多传统习俗虽继续存在,但其中的大部分或被剔除、或被简化、或已名存实亡;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的观念已为大多数人所承认和接受,尤其在八十年代以前,嫁娶礼仪普遍比较简朴。八十年代后,旧婚俗中繁琐排场的风气重又抬头。 2 福建东山县康美镇◎ 简介康美镇,位于东经117°29′,北纬23°42′,地处东山县东北部,东接铜陵镇,西连樟塘镇,面积20.9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9个自然村,89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20389人,其中农业人口16999人,非农业人口3390人。 ◎ 地理气候康美镇地形地貌呈丘陵状分布,系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这里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21.6℃,是旅游避暑的绝佳去处。康美镇绿化良好,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镇南北两面频海,境内多天然良港,城安海湾正筹建一个2.5万吨级深水码头,海上交通便捷。省道上西铜公路贯穿全镇,村村通公路,陆路交通发达。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两个月牙形海湾——金銮湾、马銮湾风景致旖旎多姿,以海碧、沙白、树绿、礁奇、空气清新、日光明媚而享誉海内外。宾馆、酒店、别墅、游艇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规模大、档次高。有国家级、省市培训疗养中心16个,中信集团开发的海峡论坛,金紫荆旅游项目正在康美迅速堀起。康美的土特产丰富,有芦笋、鲍鱼、鳗鱼、牡蛎、名优经济鱼等品种。境内花岗岩、大理石、壳灰石等矿产储量多、质量高、可开发性强,受到国内外客商的赞赏和青睐。 ◎ 名字由来康美镇因驻地在康美而得名。宋时有林氏人在一条通往内海的水坑尾凸出部营建村庄,取名坑尾。明朝崇祯年间,甘肃巡抚林日瑞为雅其故乡之称,改称“康美”,康美方言与坑尾同音,写法秀丽文雅,又有“康山美水”之意。沿用至今。清时属诏安五都三图地,民国时属东山县统一实验乡,解放初属一区,1950年成立康美人民公社,1984年成立康美乡,1992年5月撤乡建镇。 ◎ 人文状况康美居民大部分属中原移民后裔,其风俗习惯保持着传统的中原风味。镇辖区内有康美古城堡、康美村、美山村的古榕树群,铜钵村的妈祖庙等名胜古迹。康美山水秀丽,人杰地灵,出现了许多的著名人物,如“七星三牢门”之一的甘肃巡抚林日瑞,明未举人杨观吉,台湾国民党立法委员林正杰,现代著名国画家林少丹等。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康美镇旅居海外的侨胞人数多,是东山著名的侨乡,全镇共有侨胞551人,侨眷侨属880户。1950年,国民党撤出东山时,在康美一带抓走了许多青壮年男子,这当中,有一夜间被掠去147人青壮年男子,而留下闻名海内外的“寡妇村”----铜钵村。康美镇去台人员761人,台属940户。 ◎ 经济现状2006年康美镇工业总产值29500万元,农业总产值 14800 万元,固定资产总投资4027万元,规模工业总产值9450万元,出口交货值2400万元,镇财政收入5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80元。 康美镇政府始终把工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有效措施抓实抓好。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共洽谈项目30多个,其中有5个投产,12个签约,新增规模企业6家。主要有投资150万元的丰达包袋、投资120万元的宏国电子、投资600万港元的南利针织、投资30万美元的达升水产和投资2000万元的海旺冷冻水产。共安排劳动力就业 2800人。八达科技、宝福木制品加工、火力发电、保税中心、兴嘉、东跃、恒通汽配等项目已签约或正在洽谈。二是注重加强对远隆、东鑫、陵煌、康力等工业项目的帮扶,为企业做好服务,引导他们加快技改,扩大生产。三是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有力抓手。通过项目建设带动,我镇旅游、房地产、渔港工业三大特色经济前景喜人。旅游经济方面:重点抓好宏益、金紫荆、海峡论坛三大项目建设,其中总投资达8000万港元的宏益大酒店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一期工程听涛阁和20幢别墅现已投入营业,二期工程也正在建设中;拟投资1亿港元的金紫荆旅游项目可望在近期投建;投资2.5亿元的海峡论坛首期500亩已开始征地;同时,引导东沈、铜钵、马銮、康美、美山等村村民兴办各类旅游配套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房地产经济方面:投资2000万元的广朋置业房产项目二期工程已投建;投资2000万元的海关大楼,投资1200万元的国家帆船帆板训练中心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渔港工业经济方面:积极配合国家中心渔港和水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城安万吨码头周边经济呈复苏的良好势头,水产品加工企业、渔需制造企业纷纷到该区征地,投资建厂,海旺冷冻等企业已开工投产,福勇渔具正在投建,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水产加工、渔需制造、仓储运输等渔港工业经济已成雏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