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坎纳达语 |
释义 | 语言概述坎纳达语(Kannada language),亦译建那陀语;亦称卡纳里斯语(Kanarese)。 属达罗毗荼语系,通行於印度西南部,是卡纳塔克(Karnataka)邦的官方语言。坎纳达语有许多地域方言,至少有3种社会方言(婆罗门方言、非婆罗门方言和贱民方言),还有正式与非正式、文学与口语两种语言之分。有卷舌辅音,并用後缀标明时态、人称、数和格等语法范畴。最早文献可溯至578年,文学作品以约850年的一篇诗歌论文为最早。所用字母与泰卢固语(Telugu language)字母接近。 又称卡纳里斯语(Kanarese)。印度卡纳塔克邦(旧名迈索尔邦)坎纳达人的语言,也是印度宪法承认的语言之一。属达罗毗荼语系南部语族。使用人口约2000万。 坎纳达语最早的文字记录可以追溯到6世纪。它的历史比马拉雅拉姆语还要悠久。 南部语族几个语言的关系:原始泰米尔- 坎纳达语 ↙↘ 坎纳达语 原始泰米尔- 马拉雅拉姆语 ↓ ↘ 泰米尔语 马拉雅拉姆语 现用文字始于6世纪。民族文学开始于9世纪中叶。 语法特点坎纳达语具有达罗毗荼语言的一般特点,例如辅音有t(齿音)~寎(龈音)~▆(卷舌音)的对立。‘坎纳达’之名本身最后一个音节的d就是卷舌音╨。但是卷舌音系列中的╱音已经混入奞、╨之类的音了。与此同时,坎纳达语又产生了别的达罗毗荼语言所没有的 h音。例如hesru(名字,泰米尔语为peyar)。不过有些语言学家认为这个h应该是原始达罗毗荼语言所固有的。在坎纳达语的某些方言中,在那些不位于单词开头的弱化音节里有元音脱落现象。 方言的起源坎纳达语具有引人注目的社会方言:婆罗门、非婆罗门和“贱民”三种人所用的语言有明显的差别。其原因在于: “婆罗门”一词源于古印度的“婆罗门教”,该信仰认为,所有的人都是由“人类之主”原人产生的,原人的头化为“婆罗门”(即传播“婆罗门教”的僧侣),手化为“刹帝利”(即贵族和皇室),腿化为“吠舍”(即农民、商人等),脚化为“首陀罗”(即奴隶)。各个阶层的人不得通婚,如果通婚,生下的孩子就被称为“贱民”。在那个宗教统治的时代,“婆罗门”最受尊重和敬仰,“贱民”则被人排斥,被人瞧不起。各个阶层的人的素质不同,所以才会产生3种方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