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恭门镇 |
释义 | 恭门镇位于张家川县城以东14公里处,是古“丝绸之路”要道,地理坐标为东经106°17′、北纬34°56′,东接闫家乡,西连张川镇,南邻清水县新城乡,北靠华亭县麻庵乡,是张家川县东部四乡镇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根据“张家川县恭门镇政府网站”资料,全镇有27个行政村、137个村民小组、5815户、2621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15人,农业人口25341人,行政区划面积240余平方公里。截止2009年底,全镇社会总产值4216.35万元,人均纯收入1780.4元。 区位交通305省道横穿全境,天平铁路正式开工。樊河自东北向西南流入清水牛头河汇入渭河。 置镇沿革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302年,秦昭王命大将白起筑弓门寨,汉光武时称弓门寨为上邽东城,公元1097年(宋哲宗绍圣四年),在西山筑白起堡,在北山建白起寺;公元1086年至1094年(宋哲宗元祐年间)改名弓门寨。1912年(民国初年)始改“弓门”为“恭门”,1953年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后设恭门区,1958年组建恭门公社,1982年改恭门乡,2004年恭门乡改镇。 自然资源恭门镇属高寒阴湿地区,是一个传统农业大镇,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蚕豆、胡麻;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产种类繁多,主要有铁、铜、银、金、石英石、硅钙、水晶等。得益于矿产资源优势,昊峰集团、陇兴公司落户该镇。矿产业、畜牧业、商贸流通业和交通运输业四大产业成为拉动恭门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便捷的交通运输优势,2010年,该镇将实施工业园区建设和物流园区建设,从而使恭门镇形成辐射全县各乡镇和周边县区的二级市场网络,形成产品—市场—物流为一体的市场体系。 基础设施为了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改善生产环境,至2007年底,全镇27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计划,建成乡村公路主干线6条,辐射全镇27村,主干线总里程76公里,从而使全镇乡村公路总里程数达到91公里,宽度达到7米。2009年开始,投资8亿元的天平铁路项目开工建设,结束了张家川县无铁路的历史。 小城镇建设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恭门镇于2005年11月编制了《恭门镇小城镇建设规划》,规划编制面积136.65公顷,其中可供城市建设选择的用地约为85公顷。从总的用地状况来说,整个用地划分为三块,即东部的工业用地,东西部的居住、办公等综合用地,南部的远期发展预留地。根据“张家川县恭门镇政府网站”资料,建设区域面积达35.9公顷。依据《恭门镇总体规划》,恭门镇加快了建设发展步伐,街道编制命名于2006年底完成,城区总体规划布局为“四横五纵”的网状格局,主体框架以凰翔路、团结路和合作巷、胜利巷为主体。同时,自2000年开始,在南山实施绿化工程1100亩。 社会事业恭门镇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电力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根据“张家川县恭门镇政府网站”资料,镇区有中心小学1处,重点中学1处,全镇共有小学25处,中学2处;有中心医院1所、分院1所,计划生育服务所1处,有村级卫生所27处,有各类大药房18所。有各种楼房24处,其中用于住房和商业铺面的有11处,全镇共有各类铺面176家,各类摊位86家,有变电所1处、农用供电站1处。 历史文化恭门镇历史文化悠久,史前文化(齐家文化)在境内被发现。战国时,秦非子牧马于秦家园,是秦人的发祥之地。秦大将白起屯兵于白起堡,有校场遗址和点将台。凰翔府治县至南宋,为金兀书所破,1995年在凰翔府内开沟种树时,发现了大量的兵器(铠甲、箭头)和厚厚的文化堆基层,证实凰翔府毁于战乱非谣传。清代,陕西三十六坊回族约10万人为了反抗清统治,在首领崔伟的领导下起义,失败后朝廷招抚,落户恭门,崔伟授予骑都尉之职(武二品),在恭门镇东堡子建学堂,开启了张家川县近代教育的先河。在解放战争中,沈侠玺率领地下共产党经常活动在灵台、毛麽等村,为张家川的解放做出了贡献。 文物遗产镇区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凰翔府遗址1处,有修建于清代的恭门清真南寺和双喜寺(毁于文革)。距离镇东5公里处,有修建于唐开元年间的佛教寺院——老庵寺,距离镇东14公里处,有国家一级文物汉碑保护地1处。以上三处文物古迹,座落在风景优美、风光旖旎的关山自然林区,与陕西关山风景区自成一脉、相映成趣。在恭门镇以西6公里处,有修建于汉代的著名的鞑靼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