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开封家庙街清真寺
释义

清真寺简介

开封家庙街清真寺,位于龙亭夏家庸前街中段,创建于清咸丰元年1 85 7年)二月。

清真寺历史及布局

初为草房,同治十二年(1 873年)重修。寺内原悬挂有《道本忠诚莎、《世守良规》、《万殊一本》、《惟精惟一》四块匾额,十年动乱期间均遭破坏。现在寺内尚存同治十二年所立之整塞应街渲基童重堡大殿卷棚大门功德石啦壁,碑阴《万善同归》记丞羞篮寺时的捐款名单及其数额。该碑剥落严重,两面字迹多已不能辨认。寺中:男有“大明正德年制”的铜香炉一樽,香炉四周铸有阿文,该寺阿訇尚明德和社头白庆轩说,商芰的意’思是“俩依俩海,印兰拉乎,穆罕默德、苏伦拉都"和“穆罕默德、艾啥麦德、马合穆德、哈未敦”四个圣人的名字。似这样铸有阿文的明代铜香炉在河南实不多见。

家庙街清真寺规模不大,现有大殿、卷棚各三间,窖殿一间,北讲堂兼阿訇住室四间,浴室三间(1984年翻修)。此外寺内还有楼房十二间。

历史上清真寺的修建与穆斯林的迁徙、屯垦.和人口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庙街清真寺主要是由桑坡迁居开封的回族皮毛商人集资所建。此说也可从《万善同归》碑文中得到证实。碑文所列捐款人名单中,以丁、白、张、买、拜、王、杨、姬、庞等姓居多数,这些姓氏的回氏大都原籍桑坡。此外,碑文中的季、赵、陈、郭、丹、马、海、杜、虎等姓则来自荥阳、周口、荆疙瘩诸地。

桑坡村是孟县二百五十三个村镇中惟一的回族村庄。“光绪年间,该村回族已达一千二百户,一万余人。”据《孟县志》载:桑坡人“多业皮工,大者开作坊致巨富,次则销售皮条及弹花弦”。清代桑坡已成为全国有名的回回皮毛业集散场所之一,随着皮毛业的发展,明末清初该村回族已开始向外迁徒。拙作《回族村庄——盂县桑坡调查记》已叙及桑坡入现散布河南及其他省份,也有少数人侨居日本及南洋群岛。桑坡回族皮毛商人是在清朝初年来到省城开封的,由于经商年久,遂偕家眷在此落户。后来,桑坡回民来汴经商或逃难投亲者日众,加上其他地方的穆斯林亦纷纷迁居而来,致使家庙街一带回族人口大为增长.原来的小寺已远远不能适应宗教生活的需要。于是丁姓召集同乡商议买地扩建清真寺。一经倡议,立即得到旅居和世居此区域穆斯林的赞同。当时在家庙街清真寺任职的白万元阿訇力倡募捐,不辞辛劳,在不长时间内即集款完毕。随决定由本寺社头买占先、杨泰来分别为修寺的泥作和木作负责人,开始了建寺活动。同治十二年重修了该寺的大殿,卷棚和大门,“共计费用钱壹干玖百陆拾叁串玖百柒拾叁文”。

据原籍桑坡的八十五岁老人白金良说:重修家庙街清真寺时,其祖父白魁发是该寺社头,也收过“乜贴”(指穆斯林捐赠财物)。当时修寺所用的材料虽已备齐,但因居住在西大街的万知府后裔作梗而迟迟不能动工。万氏先辈曾有人任陕西同州知府,镇压过咸丰同治年的西北回民起义,并亲手杀了两个“伊玛目”(清真寺教长)。后被起义军杀掉。于是其后裔对回族群众非常仇视,遂勾结开封府、祥符县官员,派兵日夜巡视,竭力阻挠回民修寺。恰在此时,有山东籍武状元出身的回族官员自成龙途经开封,闻言动怒,,不仅亲自监修清真寺,而且责令正在为万姓盖房的工匠立即停工,一并参与修寺工程。白成龙原是把守京城后宰门的官员,因立过功,同治皇帝亲自赐黄马褂和花翎,所以开封府、祥符县官员也不得不来请安。至此,家庙街清真寺才得以修建扩充。寺建成后,白成龙又送该寺《世守良规》一

匾(此说在家庙街广为流传)。

家庙街清真寺周围聚集回民约三百户左右。大部分住在家庙街前、后街,少部。分住在西蔡胡同、新街口、西大街、刷绒街、砖桥街、万寿街、三圣街、午朝门、东华门一带。解放前,该区域回民多从事皮货生产,以熟皮或销售皮鞭、皮条、组花弦、鞋底皮等谋生,其中贩卖毛皮者也不少。1958年,他们大都到市皮革厂工作,现多数是熟练的技术工人,已成为皮革厂的骨干力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