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温特制 |
释义 | 温特制作为美国新经济与全球产业重组的微观基础,它最初是在计算机领域出现的。微软和英特尔共同构筑的温特制(wintelism)平台,即以微软公司的视窗系统和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互相咬合搭配,凭借实力和快速的创新不断抛开对手,在自己成长的同时也赚取了大量利润,并引导整个产业不断升级,而掌握标准和引导升级的企业则成为行业的金字塔顶端企业。在个人电脑、硬盘与监视器等有明确标准的硬件方面, 通过日益消费品化的竞争,大大降低成本和价格,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实际上,1990年代初期温特平台出现(代表性产品是1991年微软的视窗3.X与英特尔的486结合,导致个人电脑的性能大幅度提高和销量爆涨),使得温特制盛行,并逐渐取代了福特制,使美国公司扭转了对日本的竞争劣势。 温特制与新型跨国生产体系的形成是20世纪后半叶在世界经济尤其是国际生产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物。温特制是在与传统的福特制、丰田模式的扬弃、交叉、磨合中诞生的,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传统生产方式是以最终产品生产者在市场中垂直控制为主要特征的。温特制则与之截然相反。它的特征是:围绕着产品标准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形成标准控制下的产品模块生产与组合,标准制定者在完成产品价值链的全过程中,在与模块生产者的分工中,最终完成以双赢为基础的控制。这一双赢的控制在生产的总架构和全过程中,在产品的零部件模块生产及控制产品的“软件”的制定过程中贯彻始终。因此,温特制不仅仅是高新科技条件下的产物,它更是一种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的生产模式(方式),对21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有着深刻的影响。 温特制企业以高新科技为基础,利用自己掌握的强大信息网络,以产品标准和全新的商业游戏规则为核心,控制、整合了全球的资源,使得产品在其最能被有效生产出来的地方,以模块方式进行组合,最终创造出1990年代美国经济近130个月繁荣的奇迹。这一生产架构中,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定掌握在极少数国家手中,而大多数生产者则以模块生产的形式,实现和落实着这些标准。在这个架构中,标准和游戏规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能够确保制订者的根本利益,但与此同时,标准的使用和落实者,也可以通过产品模块的生产与组合获益,形成双赢,这在过去是没有的。在实践中,温特制的创始国利用自己的金融实力和物流能力,将标准使用者生产的模块式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以最短的时间实现,终结价值链,并从中获利。 从理论上讲,传统的福特制以分工和效率为基础,强调生产的内部化过程,形成了大而全、强而有力的单一生产体系。日本的丰田模式重视了生产的社会化,在社会中形成自己零部件生产体系,以高效廉价创建了丰田王国。与福特制内部化生产体系不同,丰田模式注重的是在社会化、产业化过程中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丰田公司与其合作者的关系是单赢式的垂直控制,温特制强调以建立和发展产品的标准为主线,在经济全球化中将产品分解为不同的模块,在资源能够最佳组合的地方从事生产和组合,这一过程体现了标准和模块生产者之间的双赢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标准对于模块生产者的全方位控制。从生产的角度讲,福特制是自己开发形成产品的模块,丰田是使模块围绕着产品诞生,而温特制则是用标准控制模块的区位生产与组合。因此,可以说福特制是内部化的产物,丰田模式是产业化的产物,温特制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在经济结构转换的分析中,经济结构的差异决定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高一个层次的产业结构几乎可以完全控制低一个层次的产业结构 —— 这就如同19世纪资本主义的大英帝国可以打败封建主义的大清帝国,20世纪帝国主义的英国可以打败民族主义的阿根廷(两次都是为数有限远征军打败坐守本土的国家)一样。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低一个层次结构中的设备机械,在高一个层次的产业结构的眼中,大抵只能属于废铁和原料。人们一直都在讲,美国发明了半导体的生产,但却在规模生产上败给了日本人甚至韩国人,市场也让给了日本人,或者韩国人,并认定这是美国在产业上的失败与悲剧。但却很少有人换一个逆向角度来分析:在高技术时代,在温特制的模式中,半导体仅仅是一种原料和中间产品,完全受到高技术发展趋势的左右,美国人有什么理由不去让日本人、韩国人生产这种投资大、产品率低的“原料”,而自己集中全力去发展IT产业,以向芯片中凝结智力产品为武器,同时可以居高临下地控制后者的产成品在市场中的实现呢? 在温特制时代,产品标准不断提升和推陈出新,产品生命周期过程在加速,产品的无形损耗日益加大,加工出来的产品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已经成为过时的压库负担了。计算机从386、486、586到奔3、奔4、迅驰的发展非常有力地说明了这一进程,由模块生产者生产这些硬件产品,无形损耗由他们承担,美国则脱身去做其他的更有“意义”的生产。人们知道,头脑的思维远快于生产过程的改进,模块生产者必然面临承担已有产品被迅速淘汰的风险(当中国取代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产品模块的主要生产中心时,上述风险便会实际地呈现在中国的面前),这样的过程加大了后来者学习的成本。 温特制的生产模式给了我们以很好地启示,是否可以认为这种趋势的存在:高技术的无形产业最终将控制有形的标准化的制造业产业,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定、贯彻将左右全世界产业的运行,在经济全球化参与者的双赢的过程中实现自己对于世界经济的控制。 从另外的角度讲,温特制给了标准制定者以左右他国的力量。当新标准提升后,标准的制定者在选择模块生产区位上具有绝对的主动权,他的喜好则会造成某些按照传统标准建立的产业的衰退(如90年代的日本、今天的中国台湾),和另一些按照新标准建立的产业的兴起,从而在全球范围按照自己的利益形成新的国际生产格局,完成控制,而某些国家将成为这种控制的牺牲品。至少在目前,在温特制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中只有美国和中国大陆是最大的获益者,因为前者具有制定标准和商业游戏规则的力量,后者则具有生产、组合各类模块产品的比较优势。 温特制使得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它以高新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控制世界资源(人才、资金、稀缺的自然资源)的流向和经济产出(进口、出口)的流向为手段,以产品标准和商业游戏规则的制定来保证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根本利益,因而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在这个基础上,全球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组,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正好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当产品标准与商业游戏规则得到确定后,规模与成本便成为重要的因素,这恰恰是中国在今天的重要的动态比较优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