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开放建筑 |
释义 | 开放建筑开放建筑 | OPEN Architecture是一个国际化的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团队。我们和跨越不同领域的合作者一起实践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以及设计策略的创造。 OPEN相信研究与合作是设计和创造的基础。近些年OPEN的研究工作密切关注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城市发展速度所带来的环境与社会问题。实践中直面这些当下的经济社会条件,OPEN为坚持理想和立场不断地努力求索。每个项目的设计都是建立在深入研究和对项目需求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而产生的独特的解决方式,目标是创造能与自然和社会建立起新的良好关系的建筑与城市空间。OPEN与各种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经常超越于传统建筑顾问的范畴,以求在深度和广度上最大地发掘每个项目的独特潜力。在可持续性建筑实践方面,事务所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和该领域中的领先的工程师及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 OPEN由李虎和黄文菁创立于纽约,2006年建立北京工作室。在专注于OPEN的实践之前,李虎是美国斯蒂文霍尔建筑事务所( Steven Holl Architects) 的合伙人。他创建了该事务所的北京办公室,并领导了多个重要获奖项目的设计工作,包括北京的当代MOMA复合住宅、深圳万科中心、南京建筑博物馆、成都莱福士广场等。他也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生院北京建筑中心Studio-X的负责人。黄文菁曾任美国纽约贝·考博·弗里德及合伙人建筑事务所资深建筑师。实践之外,她也是香港大学建筑学院的客座助理教授。 设计项目-网龙公社 网龙公司福建长乐员工生活区规划及建筑设计, 预计2013年建成 “网龙公社”是一场探讨如何重新构筑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筑实验。它尝试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去创造一个高品质的未来生态社区。 这种集体居住形态其实是对上个世纪中叶在中国一度盛行的、反映了社会主义理想的集合住宅的一种全新演绎。在这里,自然和生活达到了最美的和谐共生。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北京房山,建筑面积45,000㎡,预计2014年建成 2010年6月,开放建筑受邀请参加万科中学的竞赛项目,并有幸在竞赛中以第一名胜出。目前建筑设计正在深化中,北京四中房山校区预计2014年9月进驻。 开放建筑从竞赛之初就提出我们考虑的不仅仅是一所学校,而是一个学校建筑的体系。目前大量的住宅区正在或需要建设,与之配套也有很多新的学校要建设,研究和发展出一个成熟的学校的体系,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设计思想 1.自然性:如果我们不得不选出二十一世纪最迫切的议题,那定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文化都把人与自然的融合作为思想与价值取向的核心。在能源危机、全球变暖、灾害频发的宏观背景下,如何将积极的传统思想融入现代教育,让我们的年轻一代学会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诸多挑战,已是刻不容缓的议题。 孔子的“习礼大树下,授课杏林旁”生动地描绘了一副以自然为课堂在自然中讲习的理想场景。而今天的学生长期困于书本与教室中,已经与自然产生了很深的隔阂。如何消减这种隔阂,让学生在田园和土地之间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是我们给自己提出的一大挑战。 2.社会性:今天,“独善其身”已经不可以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兼济天下"是个性塑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我们现在的学校机制和一个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单元,在社会性的教育上严重不足,造就了新的一代走上社会困难重重。 在新的学校里,我们将会注入大量的社会交往空间。在共同学习、成长的环境里,多样化的交流空间能够促进学生们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些空间需有不同的尺度和体量、不同程度的私密性及丰富的情感内涵,并且相互联系。这些社交桥梁鼓励使用者在当中漫步、玩耍、相遇。在提高空间使用效率的同时, 也使得学习成为富于乐趣的一种生活方式。 3.和谐与平衡:和谐与平衡是传统东方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世界高速发展的今天更显示出其内在的强大力量。我们相信这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自然与建造环境,传统与现代,正统与自由,水平与高低起伏,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集体组织与个体行 动,正式与非正式,集体与个人,必然与可能性等等的对立关系中,寻找并建立一种动态的平衡。一个学校的建筑环境应该作为这些平衡的引导。 开放建筑的方案是建立在三个基本的思想上,以此为基础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可实施的设计策略,构思并设计了一种新的学校体系,在丰富的自然形态和多层次的社交空间之间,建立起愉悦而且高效的教学环境。 -包头稀土高新区城市综合体总体规划及部分单体设计 中国包头,建筑面积880,000㎡,2010年-2015年陆续建成。2011年6月,展示中心落成使用。 -拉各斯7星级海滨度假酒店尼日利亚拉各斯,预计2013年建成OPEN的拉各斯酒店设计概念重新定义了酒店的典型形态,将游轮的功能逻辑与拉各斯独特的城市文化相融合。如玛丽皇后二号游轮,酒店是一个狭长的漂浮城市,在这里人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所需。多样化的服务于社会各阶层的公共空间被融入到酒店建筑中,它们被组织在一个位于建筑中部水平延展的“峡谷”的周边。这个大型的开放空间在白天可供观赏海景,而在夜晚会被周围公共空间的各种灯光照亮,在充分展示建筑空间的同时,也成为拉各斯的地标式建筑。 -印度新德里IT经济特区 印度新德里,建筑面积300,000㎡,预计2014年建成使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Studio-X北京建筑中心 350㎡ 改造和加建,2009年落成 这是一次以最少的资源来实现最大化的空间和使用可能性的尝试。一个废弃的车间被改造成为一个低造价和低能耗、高效率、灵活多变的教学、展览及活动空间。当建筑师、业主以及使用人合为一身的时候,设计和建造都展现了完全不同的自由度和可能性。在这样一个小建筑里,保护和建造反映了建筑师数年来积累的对空间、细节、能源、材料等的理解;这样一个小建筑里每天发生的故事也在建筑师本人的组织和策划下推动着建筑的进步。 -二环贰零肆玖 (研究项目) 二环贰零肆玖是OPEN的一个研究项目,旨在借二环为一个切入点,大胆地探讨一种截然相反的城市发展策略。北京的二环所在地曾是代表着防御、封闭的古代城墙与护城河,之后被快速路和地铁取代;目前,它是首都里的“首堵”,割裂着城市肌理。二环的变迁一直与北京乃至中国的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在当今世界性的环境危机以及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世界领袖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二环和我们城市的未来是什么?设想我们的城市不再以修更多的路为解决交通的方式,而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有效地限制私家车的增长,那么现在割裂城市肌理的二环快速路可以回归普通城市道路。OPEN设想将二环主路所占用的宝贵土地变成北京线性的 “中央公园”,同时插入城市严重缺乏的各种公共文化设施。2049的二环,将从一个低效率且高度污染的地带,最终变成干净、绿色、充满生机的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轴。 -红线公园(研究项目) “红线”是建设用地的控制线,红线之内是高墙围合封闭起来的居住小区。“红线公园”的诞生来自对中国当代两个重要城市现状问题的批判。一方面,都市人性化公共空间紧缺,比如公园稀缺;另一方面,封闭小区的围墙不但占用了大面积的宝贵空间,而且割裂城市肌理,严重地降低了城市效率。 “红线公园”城市设计提案的意图是将红线上的围墙逐步改造成线性的公园单元系统。此项目是一个开放式的设计,由设计师、手工匠人和小区里的普通居民共同出谋划策合力完成,而设计的“源编码”由开放建筑编制。这个“源编码”包括独立单元的尺寸和一系列确定公园公共特性的关键词。这样公园单元的形态和创意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鼓励小区的居民来自发改造属于自己的社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