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卡萨布兰卡会议 |
释义 | 卡萨布兰卡会议是指一场由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参与,自1943年1月14日至24日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会议中讨论了二战晚期非洲、地中海、太平洋战局和尔後对轴心国作战问题,并就加强对德国的轰炸、土耳其在战争中的立场以及殖民地的命运问题进行磋商。会议结束後,罗斯福总统於24日在卡萨布兰卡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同盟国将把德、意、日的战争进行到这三国“无条件投降为止”。 简介在1943年1月14日开始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尽管美英战略家可能在一些问题上有分歧,但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把轴心国作为战争目标的看法却是一致的。为期10天的卡萨布兰卡会议结束时,罗斯福说:“只有全部消灭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军事力量,世界才能进入和平。”这意味着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无条件投降,也意味着这些国家建立在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为基础的哲学彻底破产。 虽然罗斯福和丘吉尔对开辟第二战场有分歧,但是他们认识到,盟军今年不可能出兵法国,他们同意加紧对德国潜艇进行攻击,然后出兵西西里岛和意大利。 丘吉尔说服罗斯福,要让自由法国运动领袖夏尔-戴高乐将军参加卡萨布兰卡会议,而罗斯福则认为吉罗将军代表法国出席会议更合适。戴高乐对此大为不满,因为吉罗将军和法国维希政府保持联系。为此,丘吉尔做了大量工作,当他把戴高乐说服后,他得意地对罗斯福说:“我把新娘请到了。”然而,事后证明,戴高乐和吉罗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 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F.D.罗斯福和英国首相W.L.S.丘吉尔及两国高级将领,于1943年1月14~23日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举行的战略会议。法国 C.-A.-M.-J.戴高乐将军和 H.-H.吉罗将军也参加了会议。当时,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在胜利进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进入转折时期。 美、英认为有必要重新研究局势和战略问题。会议主要讨论:①未来的作战计划:丘吉尔主张首先进攻西西里和意大利,然后进攻巴尔干。美国将军G.C.马歇尔坚持横渡英吉利海峡在西欧登陆。罗斯福则倾向支持丘吉尔的地中海作战方案。会议最后通过了进攻西西里的作战计划,对西欧的进攻被推迟到1943年8、9月间。会议还通过了美国建议的对日作战方案,计划对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关岛等发动一系列平行进攻,并实施收复缅甸的“安纳吉姆”计划。②未来的法国政治问题:美国支持吉罗,英国则支持戴高乐。经过激烈讨论达成协议,由吉罗和戴高乐共同组织法国临时行政机构。③土耳其在战争中的立场问题:为了推行巴尔干进军计划,会议决定力争土耳其参加盟国方面对德国作战。 美、英在会议上签订了在亚洲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土耳其被认为是英国势力范围,中国被划归美国势力范围。会上美、英争夺殖民地斗争异常尖锐。美国力图以经济援助为手段打入英国领地。遭到丘吉尔的激烈反对。会议宣布盟国作战最终目的是迫使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但未作出有利于击败法西斯国家的战略决策,反而推迟了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日期。 会议的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斯大林格勒战役快要结束时,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于1943年1月14日—23日在刚解放的法属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举行了秘密会谈。法国的戴高乐也参加了会议。 罗斯福曾在好几个月中试图邀请斯大林参加会议,但这位苏联元首拒绝了。他的立场比较简单,美国与英国军队在必须要有某种迹象表明他们确实想要同德国地面部队作战,而不是让俄国军队在战斗中完全冲在前面。在苏联内部存在着一种疑虑,认为有人希望德国与俄国互相残杀,这样资本主义国家便能够统治欧洲。总之,解决俄国军队巨大伤亡的唯一办法就是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在斯大林看来,再开会是有点多余的。 尽管罗斯福对斯大林元帅没有参加会谈感到失望,但会议就一些指导战争的计划达成了协议。其中有些计划是美国和英国军事计划的折衷方案。比如英国参谋人员对美国海军要求不顾欧洲的中心战斗而强调太平洋战区感到震惊,结果是同意让太平洋战区的对日作战行动超越完全防御的水平。美国陆军将领们坚决反对英国在“霸王”作战行动方面一味拖延的策略,但承认需要加强运输力量,来一次强大的反潜艇战役,然后才能发动英吉利海峡的进攻。美国空军欣然同意与英国空军一道对德国进行大规模的轰炸。 卡萨布兰卡会议上作出的重大军事决策就是一致同意进攻西西里,作为打败意大利的第一步。英国总参谋部成功地争辨说,这一战略将利用北非的胜利所能打通的地中海航道来对希特勒的同伙墨索里尼发动两栖作战。以非洲作为便捷的跳板而发起的进攻将打击轴心国最大的弱点。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地中海的中立国土耳其可能会加入反对德国的战争,德军对东线的某些压力也将转移。同时,为了进攻欧洲大陆,盟军将继续在英国集结,并逐步增加对俄国的供应量。 会议的最后一天,罗斯福总统发表了一些爆炸性言论,他对报界人士说,三个轴心国(德日意)都得“无条件投降”,同盟国不会容忍比这更高的条件。在数天前他也曾同丘吉尔偶尔谈过这话,这位英国领导人很快地从震惊中醒悟过来并全心全意地默许了。在现代化大规模战争史中,这很可能是最后一次提出“无条件投降”的想法了。 会议状况1943年1月,当胜利在望时,一个新的高级战略会议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了。出席这次会议的有罗斯福、丘吉尔和盟军的最高指挥官们,从北非和伦敦来的法国领导人也参加了会议,其中有令人生畏的夏尔·戴高乐将军。达朗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他不久就被暗杀了。斯大林也被邀请参加会议,但他托辞太忙离不开俄国而没有出席。 乔治·马歇尔和艾伦·布鲁克勋爵马上又开始了他们去年7月的争论。乔治·马歇尔力主要实施他的“围歼行动”的进攻方案;而艾伦·布鲁克坚信在1943年,甚至在1944年实施“围歼行动”方案也只能导致敌古德里安双方相持不下,或者伤亡巨大。他提出只能从刚刚占领的法属北非基地出兵多实施外围作战。争论双方相持不下的僵局这次肯定要被打破。如果盟军司令官们对战略部署的意见不一致,丘吉尔和罗斯福也会设法调节,只是布鲁克和马歇尔可能不太愿意认真研究罢了。结果是双方都做了一点让步。 卡萨布兰卡会议---邱吉尔 美方同意在地中海再来一次进攻,但这次进攻必须对战争的结局有重大的影响。此外,美方还坚持“围歼行动”的具体作战方案必须开始拟定。英方表示同意,或者说,表面上是这样。经过深入的讨论,双方一致认为,夺取西西里将对战局产生最大的影响。夺下西西里可能导致希特勒的主要同伙——墨索里尼的垮台,更进一步的结果可能是,不再受到信赖的意大利军队要被德军取代。这种结局不仅可以援助俄国人,而且还将易于在法国取胜。这次进攻的代号为“爱斯基摩人行动”,时间:1943年7月。 所有的与会者都同意,最先考虑的应当是反潜措施,以对付邓尼茨的潜艇部队。除非能真正减少潜艇造成的损失,否则,所有的进攻都面临着危险。因为是直接攻击轴心国,所以,阿诺德将军和英国空军上将查尔斯·波特尔勋爵建议进行联合轰炸。他们认为只要用战略轰炸就可以打败希特勒。陆军和海军的指挥官对空军胜利的可能表示怀疑,但都同意让他们试试。金将军同意推迟对法国的进攻,再打一次外围战,他以此为条件提出要求并得到了英国方面的同意,增加分派给太平洋战区的兵力以使盟军在近期的收复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战役中拥有优势,至少要在这个战区开展有限的反攻。 卡萨布兰卡会议后的第二天,罗斯福总统震惊世界地宣告:盟国只接受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不能提出条件,也不予考虑。即使是拿破仑在他最不可一世的顶峰时,也没有把谈判的大门彻底地关闭起来。这个宣言征得了丘吉尔的同意,目的是使俄国领导人放心,使同盟国的公众满意;作为一项公开的政策它将对敌对阵营的持不同政见的人是个小小触动,使他们谋划早日结束战争。但无论如何,事实证明,这是无效的。意大利和日本同意投降,但提了一大堆条件;唯有德国同意无条件投降。 历史背景盟军在非洲的胜利,使美英两国领导人深受鼓舞,他们非常希望与斯大林会晤,共商击败德国的战略方针。1942年12月2日,罗斯福写信给斯大林说:“最使我心情激动的考虑,就是我渴望和你会谈。我建议在非洲某一个安全的地方秘密会晤,这对我们三个人都很方便。时间约在1月15至20日。”丘吉尔也向斯大林发出了同样的邀请。 然而,此时苏军正在全力围歼斯大林格勒城下的鲍卢斯集团军,斯大林无暇离开莫斯科。12月6日,斯大林答复罗斯福和丘吉尔说,他赞成3国首脑开会商讨军事战略,“但是非常遗憾,我无法离开苏联。现在正是重要关头,对我来说,即使离开一天也不可能。” 于是,罗斯福便与丘吉尔商定,他们各自携带参谋人员一起到北非的卡萨布兰卡,举行了一次两国首脑会议,以便了解战地情况,商讨1943年的作战方略。 1943年1月12日,邱吉尔首先到达卡萨布兰卡,住进安法郊区的一所别墅。1月14日下午,罗斯福乘飞机横渡大西洋也来到了卡萨布兰卡,会议随即正式召开,历时10天。在会议中丘吉尔提出出兵占领巴尔干诸国,力图从德国手中夺回巴尔干地区和扩大英国在地中海的势力范围,促使中东石油基地,并与将要进入这个地区的苏联红军相对抗。罗斯福怀着更深的计谋,认为在多山地带的巴尔干半岛登陆,不利于美军展开兵力去抢先占领欧洲,所以倾向从法国北部直接打入欧洲以及地区,提出了对意大利展开军事行动,特别是占领地中海中意大利岛屿的计划。 1月23日,在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罗斯福与丘吉尔决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确定了1943年英美联军的进攻方向。罗斯福接受了丘吉尔竭力兜售的计划——进攻“欧洲柔软的下腹部”——攻占西西里岛,确保地中海航行安全,迫使意大利投降,然后从巴尔干切入欧洲腹地。 卡萨布兰卡会议期间,罗斯福(左2)、丘吉尔(左4)、戴高乐(左3)、吉罗(左1)在一起。 第二件事,美英两国把各自支持的法国政治首脑吉罗德和戴高乐硬拉到一起,结成“强迫婚姻”。吉罗德是美国特工从法国南部营救出来的一位法国将军,美国支持他成为未来法国的政治首脑;戴高乐则是英国一直支持的“自由法国”运动的领导人。鉴于盟军即将重返欧洲,罗斯福和丘吉尔都觉得有必要使法国的两派首脑联合起来。1月24日,吉罗德与戴高乐在罗斯福和丘吉尔面前作了一次“勉强的握手”,两人同意组成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同任主席。后来,缺乏政治才干的吉罗德很快便被戴高乐排挤了出去。 第三件事,盟国第一次明确了战争的最终目的是迫使轴心国无条件投降。1月24日,当着丘吉尔的面,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总统和首相在考虑了世界大战的局势之后,比以往更加确信:只有彻底摧毁德国和日本的战争力量,世界才能恢复和平。这就是我们能够把战争的目的非常简单地表述为: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据说,这个宣言是罗斯福一个人想出来的,是他长时间以来深思熟虑的结果。在罗斯福讲这番话的时候,邱吉尔表情尴尬,说明他们事先并未谈及此事。丘吉尔随后强作笑容,讲了两句赞成的话,毫无热情地提议为“无条件投降”干杯。 戴高乐身上很有“法兰西民族的性格”,他不肯受人摆布,拒不前往卡萨布兰卡。罗斯福催促说:“新郎已到,新娘何在?”丘吉尔于是向戴高乐施加最大的压力,威胁说他不会支持他反对美国盟友的:“在罗斯福和你之间,我挑选大的。” 意义卡萨布兰卡会议使美国和英国在打败德、意、日法西斯的总目标和军事战略上达成了共识。罗斯福在会议结束时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同盟国将把反对德、意、日的战争进行到三国无条件投降为止,从而提出了著名的“无条件投降”原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