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喀尔墩乡
释义

喀尔墩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的一个乡,辖5个村委会。喀尔墩乡位于伊宁市东郊,全乡总人口1.8万人,总面积26.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7万亩,辖5个行政村,由维、汉回、哈等13个民族构成,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1亩。

中文名称:喀尔墩乡

所属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

下辖地区:位于伊宁市东郊

政府驻地:行政区划

面积:26.7平方千米

人口:1.8万人

喀尔墩乡代码:654002203

喀尔墩乡 - 简介

喀尔墩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

喀尔墩乡代码:654002203

喀尔墩乡 - 行政区划

辖5个村委会:巴依库勒村、英阿亚提村、吉尔格朗村、东梁村、花果山村。

农业发展

喀尔墩乡蔬菜生产基地

农业基地建设具体做法

该乡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依托三大服务平台,即:技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安全监测服务平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面积达10654亩,占农业种植面积的62.7%,全乡实现农牧民人均收入增收1000元,其中设施农业增收400元。

一是加大基地建设力度。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设施农业发展思路,采取“统贷、统建、统配”的办法,投资近 5000万元,加大设施农业的发展力度,规划了2处集中连片温室基地。为确保温室质量,严格实行质量全程监控,并借鉴山东寿光温室建设技术,推广机械打墙温室,使每座温室节约成本近3000元。

二是加强技术服务力度。投入100万余元建立了库克兰木培训中心,中心包括服务大厅、咨询台、蔬菜展示区、观光台等,为基地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通过外聘技术人员和挖掘“乡土人才”及“一带四”、“一帮十”(即:1名汉族专业种植户带4名少数民族种植户,1名技术员帮10名种植户)等办法,调动了各族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实行领导包“区”、技术员包“棚”制度,确保了技术员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服务。

三是加大销售力度。完成了库克木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和“品牌+市场+认证”的销售手段,把千家万户的小农户和国际、国内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形成了统一种植、销售的良好局面,改变了“菜贩子”随意压价,给农民造成损失的不利局面,解决了一家一户的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问题。

四是加强信息化服务。投入20万余元给服务大厅配置了5台电脑、安装了电子显示屏、建立了远程教育网络、连接了互联网。通过服务大厅这个服务平台,一方面向农民发布种植技术、市场价格行情、天气预报等信息,为农民发布种植技术、了解市场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向国内外客商发布供求信息、蔬菜价格等市场行情,实行网络订单销售,按需种植,形成了一手连着市场,一手抓住基地的供销网络体系。

五是引进新品种,注重农产品安全。积极开展蔬菜出口基地的备案认证制,对基地生产的伊犁大辣椒、西红柿等蔬菜实行标准化种植,依托安全监测服务平台,实时进行安全生产检测,真正达到绿色无公害蔬菜的标准。同时,建立了高科技育苗室,引进了24个新优品种,培育市场所需的拳头农产品,增强了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增强设施农业“保险系数”

“发展设施农业有一定风险。万一出问题,农民一年的收入就泡汤了。”伊宁市喀尔墩乡副乡长杨学习告诉记者。喀尔墩乡蔬菜大棚达到5000多座,全乡2200多户农民,户均超过两座棚。如此规模的设施农业,在强力拉动农民增收的同时,如何尽可能避免种植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样是该乡“芝麻绿豆官”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措施之一是建立试验示范棚。去年9月,喀尔墩乡建起了一座100多平方米的试验棚。凡是打算引进该乡的蔬菜新品种,都必须在试验棚试种成功后,才允许向农户推广。

措施之二是“公司+农户”。2007年,喀尔墩乡引进一家种植玫瑰花的公司,经过两年培育,今年春天,该公司100座大棚的玫瑰花开始源源不断供应市场。通过这家企业带动,喀尔墩乡的农民也建起了30座玫瑰大棚。

乡里还建起了设施农业服务大厅。农民遇到技术难题可以随时前去咨询,同时可以通过大厅里的电子屏幕及时掌握各地蔬菜行情。

2008年12月,喀尔墩乡还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2009年会员已经增加到100多位。蔬菜育苗是很多初学种菜的农民比较担心的。去年乡里建起了三座育苗棚,从6月到今年2月,总共育了120万株各种蔬菜苗,为农民解决了一大难题。

干部形象-描述

喀尔墩乡采取五项措施树立包巷包户干部新形象

2010年以来,喀尔墩乡以“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作为开展全乡各项工作的抓手,采取五项措施,进一步树立了包巷包户干部新形象,受到了全乡各族群众的好评。

一是事权下放,树立包巷包户干部的威信。乡党委进一步树立了包巷包户干部为巷道内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对巷道内农民的一切事务均由包巷包户干部进行初审签字后,交由相关部门或领导批准。如在申报农村低保、发放三老人员补助款、抗震安居材料发放等各方面,均由包巷包户干部进行初核签字后方可上报,有效提升了包巷包户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

二是扶贫帮困,成为农民的“贴心人”。乡党委要求包巷包户干部首先与所包巷道的农民交朋友,成为农民的“知心人”,并与贫困户家庭建立帮扶结对。在对贫困户进行劳务帮扶的同时,侧重进行技术帮扶,利用红色家庭播放点、技能培训基地等场所,定期组织农业、畜牧业技术员为贫困户示范科学种植、养殖方法,变“输血式”为“造血式”帮扶。截止目前,全乡党员干部共走访贫困党员和特困户76次,160人(次),慰问贫困党员27人(次)、贫困农户27户,送去衣物86件、面粉120袋,提供劳务信息23条,为30名贫困人员在本市安置就业。

三是主动参与,热情服务于农民。由全乡包巷包户党员干部自发组成志愿者服务队、党员突击队、青年服务队等,积极参与到全乡的维稳、经济发展和服务群众等工作中来,尤其在节假日期间,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截止目前,全乡已成功调解巷道邻里纠纷54起,为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160个,为农民增收献计献策20余条,动员农民参加各类培训320余人次,解决农民实际困难73件,帮助农民办理各类正常性一般业务160余次,为农民协调小额担保贷款30笔、150万元。

四是加强监管,确保包巷工作落到实处。结合实际,我乡健全完善了《包巷包户干部考核实施细则》,分领导点评、站所测评、村队干部互评、农民参评的方式,对各村包巷包户干部开展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并对考核结果实行量化公开,与年底考核相挂钩。同时,从村民代表、退休老干部及农村三老人员中聘请义务监督员,使包巷包户干部工作全程接受群众监督,以此确保了包巷包户干部能够“把得住原则、守得住纪律、管得住小节”。

五是“三比三看”,树立包巷干部新形象。乡党委要求包巷包户党员干部从小节入手,开展了“三比三看”活动,即:比学习、看谁成绩好、业务精;比作风,看谁爱岗敬业、求真务实;比工作,看谁的思路新、效率高。通过活动的开展,力争使每位包巷包户干部既成为党委放心的工作行家里手,又成为农民群众信赖的贴心人。今年以来,我乡开展了5期干部包巷包户工作座谈会,采用谈经验、讲做法、提问题等方法掌握干部包巷包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开展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办公自动化、网络应用、政策法规、公文写作、双语等培训,培训干部达580余人(次);培训后有9名干部获得自治州级“双语”学习A级证书。通过培训,干部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更加适应当前农村工作的需要,在群众中较好地树立了干部新形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1: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