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君子斋记
释义

河南裴君主簿于洛阳,治斋于其官而命之曰“君子”。裴君岂慕夫在外者而欲有之乎?岂以为世之小人众而躬行君子者独我乎?由前则失己,由后则失人。

君子斋记内容

《君子斋记》文言文

天子、诸侯谓之君,卿大夫谓之子。古之为此名也,所以命天下之有德。

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有天子、诸侯、卿大夫之位而无其德,可以谓之君子,盖称其位也;有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德而无其位,可以谓之君子,盖称其德也。位在外也,遇而有之,则人以其名予之,而以貌事之;德在我也,求而有之,则人以其实予之,而心服之。夫人服之以貌而不以心,与之以名而不以实,能以其位终身而无谪者,盖亦幸而已矣。故古之人以名为羞,以实为慊,不务服人之貌,而思有以服人之心。非独如此也,以为求在外者不可以力得也。故虽穷困屈辱,乐之而弗去,非以夫穷困屈辱为人之乐者在是也,以夫穷困屈辱不足以概吾心为可乐也已。

河南裴君主簿于洛阳,治斋于其官而命之曰“君子”。裴君岂慕夫在外者而欲有之乎?岂以为世之小人众而躬行君子者独我乎?由前则失己,由后则失人。吾知裴君不为是也,亦曰勉于德而已。盖所以榜于其前,朝夕出入观焉,思古之人所以为君子而务及之也。独仁不足以为君子,独智不足以为君子,仁足以尽性,智足以穷理,而又通乎命,此古之人所以为君子也。虽然,古之人不云乎:“德?如毛,毛犹有伦。”未有欲之而不得也。然则裴君之为君子也,孰御焉。故余嘉其志而乐为道之。

《君子斋记》白话文译文

天子和诸侯王称为君,官员称为子。古代造"君子"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天下有道德的人,所以天下有道德的人,全部称为"君子".所以有天子、诸侯、官员的地位而没有与其地位匹配的道德,可以称为君子,因为他的地位适合;有与天子、 诸侯、官员的地位相匹配的道德而没有那些地位,也称为君子,是因为他的道德适合,地位是外在的,凭借机遇而得到,别人把君子的名称给予他,而假作恭顺地对待他;道德是内在的,凭借追求而得到,别人用君子的内涵称道他,而心悦诚服地对待他。如果别人表面上服从而心不服;给予虚名而不给予实际,那么能在地位上终老一生不遭贬黜,只不过是幸运罢了.所以古人把得到名声认为是一种羞耻,以得到实质为满足。不致力于使人表面恭敬,而考虑如何让别人从内心叹服。并不仅仅是这样,我认为向自身之外索取,不可以纯粹靠力量得到。所以虽然贫穷困顿受屈遭辱,乐在其中而不离开,并不是因为人的乐趣在穷困屈辱之中,而是对穷困屈辱不足以限量我心而认为这是一件值得愉快的事情。

河南人一个姓裴的人任洛阳主簿,在他的任上造了一所书斋,并且将书斋命名为"君子"。裴先生难道羡慕外在的东西而想要得到吗?难道以为世上尽小人,自己独君子吗?是前者就是亏损了自己的道德;是后者就是错误了对别人的判断。我知道裴先生是不会这样的。斋名不过是勉励修养道德而已。之所以写上匾额挂在显要处,是为了早晚进出都能看到,思考古代的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并勉力达到那种修养。只有仁慈的心,不足够称为君子;只有智慧,也不足够称为君子。仁慈能够依顺生灵的天性,智慧能够穷尽事物的道理,兼且又懂得命理,这是古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的原因。虽然是这样,但古人又说:"道德,就像生在皮上的毛,毛尚且有同类。"没有想要它却得不到的。况且裴先生成为君子的志向,谁能阻挡得了呢?所以我嘉赏他的志向并且高兴地写下了这些话。

王安石简介

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文。安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在他进入仕途地方官吏时,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由于较长时期接触了解社会现实,“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要求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帛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在他任参知政事和宰相期间,取得神宗的支持,抓住“理财”和“整军”两大课题,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方田均税、免役、市易、保甲、保马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由于受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坚决反对,神宗后来也动摇、妥协,革新派内部又产生裂痕等,新法终被全部废止。安石变法,虽然归根结底是为加强皇权,巩固封建地主统治地位,但在当时对生产力的发展和富国强兵,确曾起了推动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历史上有其进步的意义。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称誉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列宁全集》第十卷第一五二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2: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