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钧州三峰山之战
释义

钧州三峰山战役是蒙金战争史上决定性的一战,对之后的中国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蒙古军攻金的战略

一二三○年七月,窝阔台率军出征,至此蒙古灭金进入了关键性的第二阶段。一二三一年四月,蒙古军夺取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市凤翔,打开了关陇的大门。金军十分恐慌,急忙放弃了京兆(今陕西西安),把居民撤到河南。这时蒙古政权决定了对金作战的三路进军的计划。

东路由成吉思汗妻弟斡陈那颜率领,主要由河北、山东一带汉族军阀的军队组成,从山东方面向河南进攻。这一路主要起牵制金朝兵力的作用。

中路由窝阔台自己率领,由凤翔回军河东,计划先行拔除金军在黄河以北最重要的军事据点河中,然后突破黄河南下。

西路由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率领,由凤翔南下,进入汉中,从侧面迂回到金朝的后方。中路和西路会合围攻南京的时间定在下一年的春。蒙古的军事行动,“指期约日,万里不忒,得兵家之诡道”,后来果然如期实现。

蒙古军参战部队

西路军是这次军事行动的主力,共约三、四万人。它的组成成份是很复杂的。拖雷的部下有著名蒙古大将速不台(日后拔都西征的实际指挥者),雍古部的将领按竺迩,女真族的奥屯世英,还有很多山西等地的汉族地方军阀,如刘黑马、梁瑛、郭德海、田荣等。这一路蒙古军首先攻克了著名险隘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接着又占领了凤州(今陕西凤县)。然后分兵二路,一路经由凤州西南的武休关,直逼兴元(今陕西汉中),并分兵略取四川的部分地区;一支由凤州而东,攻取洋州(今陕西洋县),屯兵于兴元、洋州之间。

南宋政府的绥靖态度

当时,大散关以南,都是南宋管辖的地区。南宋为了防御金朝的进攻,在这一带驻有重兵。蒙古政权在采取这次军事行动以前,已与南宋之间有过多次使节往来。南宋政府企图假手蒙古,消灭金朝;而蒙古也想利用南宋为自己提供方便条件,双方对于这次军事行动,早已有过密约。西路军在进军的同时,向当地南宋的地方政府派出了屡次出使宋朝的搠不罕,进行联系,提出假道、借粮等要求。但在南宋地方政府同意以前,蒙古军已“焚掠出没”“横行十七州”。这种蛮横行径,激起了南宋军民的愤怒,自发杀死了搠不罕。拖雷就以搠不罕事件为借口,更进一步扩大军事行动,到处焚烧掳掠,目的在于以此胁迫南宋政府尽快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当时南宋在西线的最高行政长官四川制置使桂如渊,事先已得到中央政府授与的“和约密指”,因而在蒙古军的进攻面前,完全不顾广大军民以及部分属下官员的反对,不仅不认真组织抵抗,反而“令诸将毋得擅出兵沮和好”,甚至还“督汉中趣办牛、羊、酒以犒鞑师。”对于蒙古军提出的条件,他全盘接受,同意假道、提供粮草,并为之派遣百人作响导。这种做法,最终让南宋自食恶果。

蒙古军的进攻

由于南宋的暧昧态度,这一年的十一月,蒙古军没有经过战斗,顺利地越过了原由南宋军队据守的险隘饶峰关(今陕西西乡县东北),来到金州(陕西安康)。金州是个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东接襄、沔,南通巴、达,西连梁、洋,北控商、虢。”汉水就在金州之北,可以顺流而下,直抵襄、樊。但是蒙古军没有走便捷的水路,而是采取出人意料的做法,由金州向东南方向挺进,进占房州(今湖北房县),然后由房州挥师东进,在均州(湖北均县)、光化一带用皮囊渡过了汉水。这时已是十二月。当时南宋在附近的襄阳一带屯有重兵,他们采取观望的态度,没有任何动作。

与此同时,中路军对河中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河中背靠关陕,南阻黄河,地势重要,被金朝认为是“国家基本所在。”当金朝准备由中都迁都时,有人曾主张迁到河中。在平阳、太原等地相继失守后,河中成了金朝在黄河以北的唯一战略据点,对河南起了屏障的作用。这一次,河中保卫战继续了五个月之久,终于在十二月间为蒙古军攻克。自此,“大河之险”,金军“不得专恃矣”。蒙古军渡河,只剩下选择时间和地点的问题了。

蒙古骑兵骑射图

“突骑一夜过散关,汉江便著皮船渡”,西路军转战千里,迂回到金朝的后方。中路军攻占河中,屯兵河中。两者遥遥呼应,形成了一个腹背夹攻的形势。金朝前后受敌,情况已是很危险的了。

蒙古军由关中迂回,这在事先并非全无迹象可寻的。金宣宗时,派遣使节到北方,“北中大臣有以舆地图指示之曰:‘商州到此中军马几何?’又指兴元云:‘我不从商州,则从兴元路入汝界矣!”成吉思汗由西征东归后,把军事活动的重点由河北、山西转到关陕、西夏,其用意更是明显。因此,金朝政府中也有人提出应注意蒙古“假道于宋,出襄汉,入宛、叶”的问题。但是,金朝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每北军压境,则君臣相对泣下,或殿上发长吁而已。(一百多年前,”女真兵不满万,满万则无敌”。一百多年的汉化后,金国君臣也跟当年的南唐北宋一样,真个是依样画葫芦,报应不爽,只是不知金太祖太宗若泉下有知,此刻作何感想。)

金朝政府的应对

一二三一年九月间,金朝已得知蒙古中路、西路军分别行动的消息,有人建议沿黄河驻守的军队,渡河到河中一带,与蒙古中路军交战,既解河中之围,又可牵制西路军的进一步深入。但是,领兵大将移刺蒲阿等害怕渡河以后被蒙古军截断归路,不敢出兵,这个计划又成泡影。十一月间,蒙古军越过饶峰关,由金州而东,迂回后方已成事实,消息传来,金朝政府才大为震惊,连夜商议对策。

这时金朝政府中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主张以逸待劳,坚壁清野,据守城市及山砦,以为这样就可以使蒙古军“师老食尽,不击自归矣。”另一种意见则主张征调屯守黄河、潼关的主力部队到南线迎战。事实上,正如有人早已指出的那样,蒙古铁骑一旦迂回到后方,“铁骑长驱,势如风雨,无高山大川之阻,土崩之势也。”所谓“坚壁清野”,不过是象战争第一阶段那样,保住南京等少数几个城市苟延残喘而已。跟着而来定将是黄河防线崩溃,蒙古军围攻南京。金朝统治者必然想起了过去历史的教训,知道采取前一种意见实际上是坐以待毙,不如迎敌决战,说不定还有取胜的机会,于是就决心调动大军南下,与蒙古西路军交锋了。

十二月间,南调的金军会集于邓州(今河南邓县),总数在二十万人以上,统帅是完颜合达和移刺蒲阿。金军居然还派遣使者到襄阳,用上级给下级的文书格式,约会南宋军队“同御北兵”,当即为南宋守将拒绝。这件事说明金朝将领对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根本没有认识。金军在邓州集中后,蒙古军刚开始渡汉水,有的将领认为自己后方空虚,如若听任蒙古军过河,将不可收拾,建议“乘其半渡击之。”这应该说是较好的办法,但未为金军统帅接受。蒙古军全部北渡后,双方在邓州西南的禹山发生了第一次遭遇战。

战争开始

禹山之战,金军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又事先布好阵势,占据了有利地形。尽管如此,蒙古军仍主动进攻,但没有从正面突击,而是从两翼迂回到山后,在金军阵地背后发起攻势。金军拚命抵抗,蒙古军看到首次进攻没有能打乱金军的阵势,便主动退回三十里之外。此后,不再与金军正面交锋,转而一面以部分兵力吸引、牵制金军的行动,另一面以大批军队“散漫而北”,渗透深入到金军的后方。从邓州到南京,一路上“诸县皆破,所有积聚焚毁无余”。金军原来还在邓州等待蒙古军前来决战,过了几天,发现后方运输线已被切断,粮草的供应成了严重的问题,又怕蒙古军北上“乘虚袭京城”,于是不得不放弃在邓州决战的打算,仓皇北撤。北撤的军队计有十五万人,内步兵十三万,骑兵二万。

北撤金军兵力构成

金朝主将:完颜合达、移剌蒲阿

中军统领完颜陈和尚

(一)金提控步军、临淄郡王张惠,花帽军数万

(二)夹谷浑军都尉樊泽(夹谷泽本姓樊,夹谷浑为夹谷泽讹误),一万人。

(三)殄寇都尉高英,潼关兵一万。

(四)骑兵统帅蒲察定住、蒲察答吉卜、郎将按忒木,马军骑兵一万

(五)忠孝军总领夹谷爱答、内族达鲁欢、总领夹谷移特剌,忠孝军骑兵一万(编制七千)

(六)殄寇都尉完颜阿排(南京殄寇完颜阿拍)四千人。

(七)元帅左监军杨沃衍,部将白留奴、呆刘胜,八千人

(八)恒山公武仙,卫州兵一万人

北撤金军部队中包含张惠的花帽军,完颜陈和尚的忠孝军,以及杨沃衍军,皆为金军精锐。将领中有完颜合达、移剌蒲阿、完颜陈和尚等金朝多年抗蒙名将。完颜陈和尚更是在大昌原,卫州,倒回谷,屡破蒙军。大昌原之战,完颜陈和尚以400骑兵破蒙古兵8000,“盖有蒙古之难,二十年间始有此捷,奏功第一,名震中国”。

以上,北撤金军共马兵2万,步兵12万,名将多人。可谓金朝精锐尽出。

三峰山绞肉机

在金军北撤途中,蒙古军紧紧跟随,伺机骚扰,但又避免正面作战,使得金军一路上“不能得食,又不得休息”,疲惫不堪。当撤退到钧州附近时,传来了蒙古中路军突破黄河防线的消息。原来,防守黄河的金军主力南调以后,河防空虚。黄河中段在河清县(今河南孟津)白坡(洛阳东四十里)的一段“有石底,岁旱水不能寻丈”,即由此渡河包围了汴梁。蒙古太宗四年(1232)正月,窝阔台率领军队也由同一地点越过了黄河。这个消息使得金军十分恐慌,赶紧加快速度向南京方向撤退。但这时蒙古中路军一部已经赶到,和西路军会合,在钧州西南的三峰山阻击金军,使之不能撤退。

两路蒙古军会合后,总数仍不过五万人左右,金军在数量上仍占有优势。但是,金军南调北撤,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已经丧失了很大一部分战斗力。随军辎重在撤退过程中大量丧失,沿途州县尽遭蒙古军破坏,军队给养得不到补充。再加上南、北防线都被突破,金军军心动摇,统帅缺乏信心,士兵更无斗志。由于上述原因,金军已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时天气突变,降下大雪,金军“僵冻无人色,几不能军”,且相当多的人“三日不食”,而来自北方的蒙古军则习惯于在寒冷的气候下作战,“战宜极寒,无雪则磨石而祷天”。在对手已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蒙古军故意让开一条道路,金军仓皇逃命,蒙古军紧紧追击,这样,一支十余万人的大军,没有经过重大的战斗,就差不多全部被消灭了。经过三峰山之战后,“自是金不能兵矣”。

移剌蒲阿和完颜陈和尚被蒙军俘虏,拒绝了蒙古人的劝降,不屈被杀。杨沃衍,张惠等战死。 完颜合达率残部退入钧州城内,蒙军围城,金军寡不敌众,城旋继被攻克,力战而死。

“蒙古军攻入钧州,陈和尚与军士顽强进行巷战,最后被俘。蒙古军帅令其投降,陈和尚宁死不屈,先斫足折胫,后豁口至耳,喷血而呼,至死不绝。时年41岁。 蒙军主将佩服他的忠义,以酒洒地祝祷:“好男子,他日再生,当令我得之。”这位完颜陈和尚与北宋的杨业一样,都是铮铮铁骨的民族英雄。

后记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追歼战的典型战例,蒙古军在战略上依靠骑兵的高机动力,远程奔袭,长途包抄,围城打援,在战术上,采取跟踪攻扰以牵制疲惫,围三阙一,以逸待劳,终于以少数兵力全歼金军精锐,取得决战的胜利。

反观金朝方面,虽拥有众多名将,兵力占据优势,但完颜合达,完颜陈和尚等人,缺乏大规模野战经验,在冰天雪地环境中跟蒙古军死打硬拼,来回救援,后勤又不济,往返不能顾,处处被动,最终丧师辱国,也不能不说是必然。

三峰山之战,金军最后一支主力部队被全部歼灭,至此,金朝的灭亡已成定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