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钧瓷
释义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概述

钧瓷,宋代大五大名瓷之一,以“雨过天晴云破处,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窑变效果,一改自汉至唐以来“南青北白”的单色釉发展脉络,自此中国瓷器开始进入出五彩斑斓的时代。源于唐代的钧瓷艺术,于宋代成就了第一个瓷器烧造的艺术高峰。宋代钧官窑瓷器雅致、温润的艺术效果,成为了钧瓷审美的最高标准。

历史传承

唐花釉:窑变的起源

钧瓷是中国陶瓷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但是它很特别、很另类,在中国陶瓷史上也有着与众不同地位。

东汉开始出现的瓷器,至唐代时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体系,并以“南越北邢”两大窑口为代表。但无论是越窑青瓷还是邢窑白瓷,它们的釉色都是单一的,非青即白,无有例外。钧瓷则不同,它以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效果在瓷林独树一帜、卓尔不群。

钧瓷的釉色窑变艺术效果不是人为的,而是在窑内炉火的高温下自然形成的。钧瓷入窑的时候,是没有任何色彩的,是一体素净。那七彩辉映、让人心旌动摇的绚丽色彩和自然逼真的画面都是在烧制过程中在窑内形成的,这就是窑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变原理就是釉料矿物在炉火高温下转化呈色的物理化学现象。好的窑变效果的形成所需要的因素非常复杂,它需要性能良好的窑炉、器物在窑中的最佳位置以及科学的烧成制度等因素的巧妙组合才能实现。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就是在人们对窑变现象有了相当认识和了解的今天,人们对窑变效果也不能完全掌握,往往是招之不来、不期而至,这也更增添了钧瓷艺术震撼人心的魅力。

钧瓷始于唐代。在神垕瓷区上白峪、下白峪村的唐窑遗址,出土了灰烬、匣钵片、瓷器残片等制陶瓷遗存。唐窑残片与众不同、自成风格。形成了以罐、盘、碗、钵之类俱多,釉色则以褐为主,上有不规则彩斑,有月白、乳白、天蓝等色,挥洒自然、有烟云变化之美盛,莹润典雅,耐人寻味。这就是唐花釉瓷。有人称之为“唐钧”,是不合适的,因为当时还没钧瓷这个名称,彩斑釉色也不是真正的窑变。不过,学术理论界一致认为,钧瓷窑变艺术是受唐花釉瓷的启发,逐渐发展而成。这种观点是成立的,唐花釉瓷产于神垕瓷区,年代早于钧瓷,两者彩斑复色釉有近似之处,而且和宋钧一样同属两液分相釉,唐花釉瓷应该是钧瓷窑变艺术的萌芽,是钧瓷的前期,严格地说,并不是真正的钧瓷,钧瓷艺术至北宋才完善成熟。可以说,萌生于唐代的“花釉瓷”利用釉的流动,使它出现像窑变一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淋漓酣畅,大胆泼辣,似有意,似无意,似有形,似无形。妙趣横生,变幻莫测,为后来的钧釉彩斑开启了先河。

宋钧:钧瓷艺术的高峰

北宋时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为陶瓷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花釉瓷经过长时期的探索,窑变技艺已经日渐成熟,经自然窑变形成的绚丽釉色玉润晶莹,已绝非唐时花釉瓷所能比拟。窑变釉以其惊心动魄的美丽震动了朝野,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喜爱。到了宋徽宗初年,终于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宋徽宗传下旨意,在禹州钧台附近建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这就为钧瓷艺术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机。

钧官窑为皇家烧制贡品,只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计工时,不计成本,好的送入宫廷,坏的打碎深埋,不准流入民间,因而工匠们得以把最为动人心魄的窑变精品呈现出来。这些工匠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建造了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双乳状火膛柴烧窑炉。这种窑炉火网面积大,能使柴质快速燃烧,升温迅速。火苗柔和,窑内温度分布均匀,有利于窑变效果的形成。同时,也研制了科学的钧釉配方,铜红釉的使用就是其中之一。正如《中国陶瓷史》所述:宋代的钧窑首先创造性地烧造成功铜红釉,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钧红釉的创烧成功开辟了新的美学境界,对后代的陶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十年之间,宋钧官窑将钧瓷窑变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钧瓷艺术的辉煌。

宋钧特别是官钧窑的作品,窑变釉色自然温润,真正体现出火的艺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宋钧瓷窑变釉色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窑变单色釉,主要有月白、湖蓝、天青、豆绿等;二是窑变彩斑釉,以天蓝红斑或乳白紫晕为代表;三是窑变花釉,主要有丹红、海棠红、霞红、木兰紫,丁香紫等品种。其中以窑变花釉的艺术价值为最高,因为它最能代表钧瓷自然窑变的风格神韵。大多数意境精妙的景观图画,都是由花釉窑变自然形成,从而使瓷器成为艺术珍品。

兴衰:艺术劫难

北宋钧官窑缔造了钧瓷艺术的辉煌,但也成为钧瓷艺术进入衰败的起始。北宋末年靖康之变,赵构渡江南逃,在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北宋灭亡。长江以北落入金人统治之中,宋钧官窑自然烟消火灭,工匠们或逃或亡,宋钧官窑的历史也就划上了句号,对于钧瓷艺术来说,无疑是一场劫难。

两宋的灭亡和钧官窑停烧,使钧瓷业遭受重创,工匠们在兵灾战火中亡命他乡,就将制钧技术带到了全国各地。元朝统一中国后,为钧瓷的生存提供了相应的条件,钧瓷窑变艺术得以传播延续,并播火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中国陶瓷史》说:“钧瓷的烧造虽始于北宋,但钧窑之形成一个窑系,主要在元代。”以禹州为中心,不但在河南有众多的窑口在仿制钧瓷,而且波及广东、江苏、浙江、江西、河北、山西等地,其仿钧制品达到了一定水平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元代钧瓷一般较为粗糙,胎骨厚重,釉厚欠匀、色暗而多棕眼,釉法堆积如蜡泪。不论造型还是釉色都根本无法和宋钧官窑相比,也无法和宋代民窑相比,艺术品位不能同日而语。但在仿钧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影响较大的窑口。这些大规模的仿钧活动从元至清,一直都在进行,没有中断。但这些只在仿钧,那么,真正的钧瓷又是怎样的呢?

宋钧官窑于北宋王朝的灭亡的同时解体,在之后至明初的一段时间内,地处中原的禹州受战祸兵灾之苦,几至十室九空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制瓷业(包括钧瓷)的停顿败落也就十分自然了。入明之后,因为生活需要,生活日用瓷器的烧造得以逐渐恢复,但作为观赏瓷的钧瓷却没有复苏。

其实,导致钧瓷断烧的原因相当复杂。战乱频仍、时局动荡、民生艰难是其主要因素,而当时上层社会对手工艺的轻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工匠艺人们社会地位低下,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没有文化。在很长时期内钧瓷领域没有与技术相关的只言片纸存在。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全靠家族或师徒口耳相传,一旦失传,高难度、复杂的制作技艺要恢复难度更大,令人望而却步,这些恐怕就是钧瓷从明至清断烧失传达数百年之久的几个主要原因了。

涅槃:钧瓷的浴火重生

钧瓷艺术在销声匿迹数百年后的清朝未年开始复苏,直至建国后,迎来了浴火重生的历史机缘。

清光绪初年,神垕陶瓷工匠受古玩商人高价求购钧瓷的影响,试图恢复钧瓷烧制,但因难度太大,大多一试即止。工匠卢振太及其子孙却百折不悔,屡仆屡起,甚至不惜典卖田产,立志恢复钧瓷。开始,卢氏家族用当地原料,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出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仿钧瓷器,后又创烧在天青器上抹红,飞红加彩仿钧制品,在仿钧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最后用风箱小窑炉,采用捂火还原的烧成方法,烧制成功窑变钧瓷。至此,钧瓷窑变艺术得以重生。

但是,在钧瓷恢复的五十余年时间里,禹州和全国一样,风雨飘摇,兵匪如蚁、旱涝频频,人民深受自然灾害和战乱之苦,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钧瓷作为观赏瓷种,烧成难度又那么大,其发展命运可想而知。在这时期,神垕瓷区主要生产日用粗瓷器,而钧瓷生产只是偶然现象。

新中国成立后,奄奄一息的钧瓷艺术逐步焕发了勃勃生机。

1949年四月,神垕解放不久,战争创伤未愈,国民经济尚未恢复,豫西行署五分署即派任坚着手恢复钧瓷烧造,当时是建设科科员的任坚回神垕接收、代管逃亡匪霸经营的瓷厂,在此基础上,办起了人民工厂,这是河南省第一家全民性质的陶瓷企业。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李志伊、刘保平、任坚、卢广文等老一辈的钧瓷专家通过对钧瓷的理论研究、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对钧瓷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窑炉的设计建造到釉料的配制,最终于1958年,在倒焰形钧瓷窑炉中用还原焰烧制出了绚丽多彩、晶莹如玉的钧瓷制品,至此,钧瓷艺术在原产地神垕镇全面恢复。1964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向有关国家领导人赠送的礼品就有国营禹县神垕瓷厂钧瓷艺术品。

进入到本世纪,钧瓷的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也有了更大的突破。宋代双火膛窑炉复原了,柴烧工艺也恢复了,从而创作出媲美宋官居钧瓷器成为可能。可以说,现在是钧瓷艺术在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后最为活跃和灵动的时代,在国家的鼓励和重视下,钧瓷艺术也将进入空前的繁荣和发展阶段。著名书画家和陶瓷艺术家邓白老先生为钧瓷做过一首诗,诗曰:“插得春芳第一枝,飞彩流霞禹州瓷,豪言莫做寻常看,正是东风得意时。”

艺术特色

钧瓷艺术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漫长岁月,其间又受到其他姊妹艺术的影响而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我国青瓷历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它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视,并进入名窑行列之中。

钧窑杰出的工艺成就,是在科学配好胎、釉的基础上,烧成过程中合理的控制火焰气氛的变化,利用氧化和还原气氛,由同样的釉料釉色而成为深浅不一的窑变色彩。

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故蜚声瓷林,名扬中外,虽历经坎坷而经久不衰。钧瓷的艺术美,是通过神奇的窑变工艺而获得的,它不同于人工的绘画雕刻艺术,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丽、丰富、神奇,给人以诗一般的陶醉和醇美的艺术享受。《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钧釉的乳光状态和窑变现象是构成钧瓷艺术美的两个外观特征。乳光状态是指钧窑釉那种像青玛瑙或蛋白石一般美丽的天青色半乳浊状态,不仅使钧釉产生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蓝色,而且还赋予一种含蓄的光泽和优雅的质感,减少因釉面玻化而带来的妖艳浮光。窑变现象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乳浊和着色色彩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紫、红、蓝、白交相掩映,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的感受。

钧釉的乳光和窑变赋予钧瓷的艺术美感和艺术效果,与钧釉的化学组成和工艺过程分不开。钧釉乳光和窑变的形成机理,钧釉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与显微结构的关系,外观特征与工艺过程的关系,一直吸引着国内外许多陶瓷工作者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的探讨,对于陶瓷工艺学及钧瓷生产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钧瓷窑变艺术在于铜红釉的创烧成功,得以把釉在高温下的流动痕迹惟妙惟肖地显示出来,出现具有特殊美感和艺术情趣的瑰丽色釉。青者若蓝天;月白胜美玉;紫者或象熟透的葡萄,或似怒放的玫瑰;红者或如盛开的牡丹,或肖深红的海棠;蓝紫相间,如蔚蓝水光中泛出的片片紫浪,绚丽多姿;紫红相映,如莹润的玛瑙,凝厚深沉。钧瓷的这种窑变艺术改变了历代青瓷那种一览无余的玻璃质感,而把瓷器特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崇高的理想美融为一体,创造出五彩斑斓且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精品。

钧瓷虽属北方青瓷系统,然而,从严格的科学角度来看,钧瓷又不是一般的青瓷。我国传统的青瓷釉是以氧化亚铁着色的高温釉,而钧瓷的乳光蓝釉是靠釉中的液滴状分散相对短波蓝光的散射作用而呈色的。突破了单色的范围,巧妙地利用氧化铜的作用,通过烧成其间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相互转化,使传统高温色釉由单一的青瓷发展为五色的多彩釉。钧瓷著名的釉色有玫瑰紫、茄皮紫、葡萄紫、丁香紫、海棠红、朱砂红、鸡血红、玫瑰红、胭脂红、火焰红、天青、蛋青、梅子青、天蓝、海蓝、月白、鱼肚白等,以朱砂红为贵。钧瓷的窑变花釉,色彩丰富,釉层晶莹,釉中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争艳,辉映竞芳。

钧瓷造型古朴端庄,器型规整,胎壁厚薄匀称。制瓷工匠合理地利用各种原料制坯,基本上掌握了原料的烧缩性能,再加上高超的成型工艺,所制器皿规格统一,尺寸一致。原料的使用上,能够合理使用,保证胎釉的烧成温度和膨胀系数的基本一致。釉质玻璃化程度好,促进胎釉间钙长石中间层的形成,使胎釉结合程度高,釉层一般无剥釉现象。釉料配制含磷、钛、铜、锡等元素,为复色窑变花釉的形成提供了内在条件。钧瓷工匠还利用含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各种原料,进行多次分层施釉的方法,使产品形成绚丽多彩、自然生动的窑变流纹。陶瓷研究者用仪器观察宋代钧瓷标本,发现钧釉结构异常复杂,大体上分为四层:靠近胎体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与天青釉的结构相同,蓝色层的上界呈变化幅度很大的波浪状,釉面下有许多气泡;第三层是紫红二色相互交错的不连续层;第四层即表面层,是整齐均匀淡蓝色的铜氧化层。这种釉层结构,对各种光波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和选择性反射能力,使釉层含蕴晶莹,优美动人。再加上釉层里的气泡对光线的搅动作用,从而形成特殊的断面结构和绚丽多彩的外观:有的青如蓝天;有的红似朝霞;有的在紫红色背景上布有蓝白丝的流纹,酷似峡谷飞瀑;有的青、蓝、紫、红诸色交错掩映,宛如多种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有的像扬州八怪的大写意,泼墨而就;有的飘逸虚幻,遐想无穷。真是景观缥缈,景随人意,入目消魂,极尽绚丽多彩之至,有鬼斧神工之妙。

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因釉层厚和烧成温度等原因,出现多种流纹,进一步增强了釉面装饰的效果,比较常见且为人们欣赏的是蚯蚓走泥纹、冰片纹、莬丝纹等。

蚯蚓走泥纹是钧瓷的一种自然窑变纹饰。在钧瓷的釉层里,不断出现一条条不规则的如蚯蚓走泥的痕迹,蜿蜒曲折,耐人寻味。其形成原因,过去说法不一,近年通过匠师的实践和考古发现得知,钧瓷系两次烧成,素烧后施一层厚釉,烧成初期,有的釉层开裂,釉面出现不规则裂缝,再经高温,釉层熔融,釉面粘度较低的部分流入裂缝,予以弥合,烧成后因受温度影响而形成走泥纹。这种流纹一般出现在釉层温度偏低部位,色泽深浅不一,有暗红色,也有青色等。

冰片纹也叫“开甲”,即在釉面上出现像冰片一样不规则的裂纹。釉面开裂,在日用陶器上本是一种致命的缺陷,而它有幸出现在美术瓷上,却是一种艺术美。钧窑器釉面开裂,增加了的开片装饰,衬托得器物古雅有趣。釉面开裂的原因是釉内过高的硅量和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出窑后冷却时出现开裂。

莬丝纹是在烧制过程中的高温阶段,釉内的铜、铁等元素,因高温和窑内的气氛影响以及造型起伏和釉汁巧妙的流淌而出现的。它如栩栩如生的免毛,有很强的立体感和动感,把釉面装饰得分外细腻柔和。

工艺流程

钧瓷生产自古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主要是讲其生产工艺复杂。如以现代生产工序划分,钧瓷生产一般需要经过原材料加工、造型设计、制模、成形、素烧、釉烧、检选八大工序。

钧瓷生产工序多,烧制不易。从选料到烧成产品,其间要经过数十道生产工序,无论哪道工序稍有不慎,即便是小小的差错也会造成前功尽弃,这也是钧瓷珍品率极低的原因。综其大略,钧瓷生产一般需要经过如下几道大的工序:

1、原材料加工:

(1)选料。在矿区寻找性能可靠,质量稳定,宜于钧瓷产生窑变的原材料,并精心进行挑选。

(2)把原材料进行必要的处理。瓷土堆放于露天料场,进行长期的、循环不断的风吹、日晒、雨淋、冰冻,使其风化润酥,改善性能。矿石料需入轮碾进行粗碎,成砂粒状或粉状。有的需遮阴、防雨、防尘等。

(3)细磨。把各种原料按配比装入球磨机中转动,成为符合质量要求的泥料或釉料。

2、造型设计

钧瓷传统造型以盘、钵、碗、炉、花盆等器皿为主,追求端庄大气、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现代钧瓷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加入了现代美学元素,开创了钧瓷艺术新的表现领域。目前钧瓷造型有传统器皿类、人物类、动物类、异型类几大类别,形成了器皿系列、动物系列、人物系列、文具系列、茶具系列、飞禽系列、实用品系列等上百个造型系列,上千个品种。

3、制模

把造好型的模子翻制成模型。模型材料古代用泥,翻制成后素烧成模,可用于脱坯成形。现代普遍用石膏粉加水调制成浆,使其凝固而成模。石膏模既可用于注浆成形,也可用于脱坯成形。素烧泥模和石膏模的相同点是都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吸水性,可反复多次使用。模型一般为内空型,其内壁的形状即为坯体的外形。

4、成形

根据产品的种类和不同需要,一般成形有注浆成形、拉坯成形、脱坯成形等几种方法。

(1)注浆成形:把泥浆注入石膏模型中,待有一定厚度后把多余的泥浆倒出,少顷打开模型即可取出成形的坯体。

(2)拉坯成形:在转动的轮盘上放一泥团,用手拉制成各种圆形的坯体。为主要传统成型方法之一。

(3)脱坯成形:又称印坯成形,把泥料拍打成泥片,紧贴在模型内壁压实,对接成形。脱大瓶时须把泥搓成泥条置于模型内,并拍打成合适厚度的坯体,连续不断地重复这种过程,逐渐扩展坯体,直至最后把整个大瓶脱成。

(4)徒手成型:是指用手工捏制、雕塑等手法进行成型的方法,一般用于小件或异型器皿的制作。

5、施釉

(1)素烧:把经过成形后的精坯,不上釉先烧一次,温度在900℃~950℃,以增加坯体的强度和吸水性,利于上釉操作。

(2)上釉:把经过素烧后的素胎,采用涮釉、浸釉、浇釉、刷釉等方法进行上釉,使素胎表面附着一层具有合适厚度的釉浆。

6、烧制

经过上釉的釉坯,入窑进行烧成,也就釉烧。温度一般在1280℃~1300℃。古代宋钧官窑采用柴烧,新中国成立后恢复钧瓷生产时采用煤烧,1994年以后则普遍采用气烧,直到任星航恢复柴烧工艺后,宋代的制钧烧成秘密才得才破解。钧瓷烧成时由于温度、气氛以及气候等的影响,使烧成后的产品具有色彩斑斓、变化万千的窑变效果。

7、出窑

对烧成后的产品,按照钧瓷技师标准进行检选和分级。合格品一般有正品、精品、珍品等几个级别。正品没有缺陷或缺陷极小,窑变效果一般;精品没有任何缺陷,有一定的窑变效果;珍品则是精品中的佼佼者,窑变效果丰富独特。窑变效果包括钧瓷产品釉面的色彩、斑点、纹理、开片及自然图画、意境等。

不同窑炉的风格特征

柴烧钧瓷 柴烧钧瓷窑炉特别是宋代双乳状钧瓷窑炉,双火煻增加火网面积,双火口轮流添柴,有利于在烧成过程中炉温平稳上升。柴燃烧快,燃尽后灰烬即落入灰坑,所以火煻内没有很厚的燃烧层。勤、快、少的添柴烧制方法也为炉温的平稳上升提供了有利条件。柴燃烧时火苗长,火焰柔和,所产生的一氧化碳气氛浓淡适宜,为釉料中的铜元素还原成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所以柴窑制品釉色相互渗化过渡自然,呈现出清丽淡雅、俊秀飘逸的艺术风格,这也是使作品最接近宋代钧瓷艺术效果的一种烧成工艺。

煤烧钧瓷煤烧钧瓷窑炉有倒烟、直烟、平烟等多种类型,内部结构和烧成原理基本相同,只不过烟道出口所处的位置不同。煤燃烧时间长,不易烧尽,容易形成较厚的燃烧层。在下渣松动燃烧层时往往会引起窑温骤升。煤所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大,火势猛烈,在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一氧化碳气氛浓度差别较大,这些客观条件在合理烧成制度的控制下,为窑变效果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釉汁在高温下的流动受窑温起伏和一氧化碳气氛浓淡的制约,也就容易出现曲线变化和色彩交融。煤窑制品具有热烈奔放、生气勃发的艺术风格。釉面容易出现山水画面活霞彩纷飞的艺术效果。

清代炉窑以碳作燃料,这里的碳指未燃尽的煤渣,俗称“蓝碳”,所以广意上讲也属于煤烧钧瓷一类。炉窑一次之烧一件产品,一次添加燃料烧成,用风箱通风控制窑温。这种独特的烧成方法和特殊的燃料,使炉内一氧化碳气氛相对较淡,不利于铜元素呈色。所以炉窑制品以天青、月白类单色居多。这也就形成了自然恬淡、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

气烧钧瓷液化气钧瓷窑炉所用的液化气或天然气,纯净、少杂质,燃烧完全。火苗由喷火口控制,喷火口的大小多少都在人的掌控之中,是最容易操作的钧瓷窑炉。炉火的纯净,升温曲线的平和,为釉面的平稳呈色提供了空间。气窑制品一般都鲜艳明亮、色彩秀丽。在合理的烧成制度下也能产生丰富多彩、品味高雅的艺术效果。

简而言之,柴窑制品清新俊逸、秀丽典雅;煤窑制品热烈奔放,画面宏伟;碳窑制品质朴自然,恬淡无华;气窑制品釉层鲜亮,明丽浅艳。这里所说的是一般现象,在烧成制度的调节下,某种窑炉由于客观因素的改变,制品也有可能出现其他风格。

钧瓷的鉴赏

钧瓷的外观:外六相

一般来说,对于钧瓷价格最具影响的是钧瓷的品相,它包括质量等级标准和对钧瓷艺术鉴赏。

人们鉴赏钧瓷,首先是从外相(即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清的有形器物)开始的,“外六相”是指钧瓷外部的型、质、声、色、纹、境六个方面。现简述如下,作为钧瓷爱好者鉴赏和挑选钧瓷的参考。而且钧瓷的内涵我们可以用“内六品”来概括,“内六品”指的是钧瓷的内涵,即钧瓷的意境,这是引导人们欣赏钧瓷的另一种方式。对钧瓷意境的理解需要人们用心去领会,这与个人对美的理解、对钧瓷的感悟的深浅密切相关。

外六相:

型:即钧瓷的造型。型就是样式,是钧瓷“外六相”的第一相,也是钧瓷艺术品的基础相,钧瓷艺术品的所有品相都以型为载体进行表现,它就象人的身体一样,没有身体就没有生命。所以,鉴赏钧瓷艺术第一就是鉴赏它的造型。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造型准确、不变形;二是造型独特,有一定的寓意。

质:即钧瓷的体质。钧瓷体质包括胎质和釉质,胎质分粗胎、细胎、泥胎、石胎、土胎、砂胎、白胎、黑胎、灰胎(深灰、浅灰)、红胎、油胎等。釉质则有乳光釉、亮光釉、亚光釉、无光釉、厚釉、薄釉、玻璃釉、毛孔釉、蜡光釉、石光釉、纹片釉、开片釉、橘皮釉等。

音:即轻叩柔击钧瓷发出的声音和钧瓷开片的声音。陶瓷的声音美古已有之,古代的陶甑、陶磬都是作为乐器使用的。优质钧瓷由于胎质坚硬,轻叩柔击会发出悦耳之声。再有钧瓷釉面的开片之声历来都作为钧瓷的审美因素之一。

色:即钧瓷的色泽。钧瓷的色泽包括色彩和光泽,就是通常说的色泽。钧瓷震撼人的美感效应,赏玩效应,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钧瓷千变万化的窑变釉色与光泽。钧瓷发展至今,其比较典型的釉色有青、蓝、紫、红、黄、绿、黑、白八色。青有天青、豆青、梨青、粉青、靛青、玉翠青、葱翠青、梅子青;蓝有天蓝、湖蓝、粉蓝、宝石蓝、孔雀蓝;紫有玫瑰紫、葡萄紫、乳紫、丁香紫;红有鸡血红、朱砂红、玫瑰红、海棠红、柿叶红、石榴红、粉红、桃红、胭脂红、枣红、橘红、矾红;黄有铜黄、米黄、甘草黄、麦芽黄、鱼子黄、象牙黄、淡黄、茶叶末黄、褐黄;绿有鹦哥绿、瓜皮绿、果绿、铜绿、孔雀绿;黑有墨彩、黑彩、乌金、古铜、墨褐、铁棕;白有月白、鱼肚白、牙白、玉白等。

纹:即钧瓷的釉面所产生的纹理。钧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釉面易形成奇美的纹理,也叫纹路。钧瓷特殊的釉料和独特的烧造工艺,促成釉面在煅烧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进行氧化、还原、熔化流动呈色及分相等变化,再加上烧成后釉面开片,使钧瓷表面在色彩万变的基础上又出现多种奇妙美丽的纹路,如蚯蚓走泥纹、蟹爪纹、莬丝纹、羽片纹、鱼子纹、珍珠点等名贵纹路。

境:即钧瓷的意境。钧釉表面由于釉色的变化和各种奇美纹路的相交叠,釉面浑然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这种钧釉独特的天然釉画,是钧瓷珍品,绝品的必备条件之一。

钧瓷的内涵——内六品

钧瓷欣赏除欣赏其外观外,还要用心灵从六个方面感受它的文化内涵,此即钧瓷鉴赏家所说的“内六品”。人们鉴赏钧瓷,首先是从外相(即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清的有形器物)开始的,“外六相”是指钧瓷外部的型、质、声、色、纹、境六个方面。现简述如下,作为钧瓷爱好者鉴赏和挑选钧瓷的参考。而且钧瓷的内涵我们可以用“内六品”来概括,“内六品”指的是钧瓷的内涵,即钧瓷的意境,这是引导人们欣赏钧瓷的另一种方式。对钧瓷意境的理解需要人们用心去领会,这与个人对美的理解、对钧瓷的感悟的深浅密切相关。

钧瓷“内六品”为:气、势、情、韵、灵、神。

:汉王充《论衡》:“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古人认为宇宙间先有气后有石,有石才有土,有土才有木,有木才有火,火土相合才有钧瓷。认为“钧瓷者,气之所凝、石之所炼、水土之所塑、工匠之所雕、火之所成、天地万象之所结也”。因此,钧瓷中含有气,从其型、质、声、色、纹、境中可感觉到有某种流动着的东西,或者可感觉到有某种特点,特色在钧瓷上笼罩着。因此在对钧瓷的审美中,要看这件钧瓷有没有气,如果有气的话,究竟是有什么气,成“气候”,即为有品。这种气不一定为审美者所崇奉所钟爱,它只不过是一种艺术表现(对于钧瓷来说,则是钧瓷工匠或钧瓷艺术家的意念与钧瓷窑变的天然表现),一个角色,一个审美对象,可让审美者审美而已。例如佛禅气、仙道气、霸王气、皇家气、君子气、文人气、高士气、豪杰气、侠骨气、山林气、稚拙气、先哲气、贵妇气、美人气、清秀气等。

:势有多种含义,如气势、风势、声势、火势、权势、形势、情势、姿势、手势、装腔作势,物理学上的势能、电势等。在钧瓷鉴赏中的势,其含义为能量的积蓄,有势才能动,有势才有力。势有起势、收势、发势、蓄势、开势、合势、行势、止势、进势、颓势、上势、下势、高势、矮势、立势、卧势、起合呼应之势等,这是从整件钧瓷的造型、色泽、纹路、意境图像去看。有的钧瓷引而不发,有的钧瓷势如破竹。鉴赏钧瓷时要明其势,摆钧瓷时也要会取势,要顺势,才能摆出效果,如果逆势而摆,好钧瓷也出不了效果。或高或低、或斜、或正、或俯、或伸、或屈、或坐、或卧,以势而行就取得了势,从中得到无限乐趣。

:从钧瓷的色彩、质感、形状、动态中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者作品本身给人的情感。如欢喜之情、愤怒之情、伤悲之情、怨恨之情、惊恐之情、忧愁之情、感慨之情、感激之情、绵爱之情、怀念之情、痛苦之情、壮志豪情、奋进之情、媚情、艳情、激情、亲情、柔情、快乐之情、哀愁之情等。

:单就是韵字来讲,它指美好的声音、高雅的气派风度、一切使人感官觉得美好的余味,是一种律动的美,是节奏、是旋律、是动感。它是一切艺术鉴赏中高层次的感受,它要求欣赏者必须有相当的美学修养和相应的专业知识。一件好的钧瓷艺术品一定会符合美的规律,其本身存在着很自然的韵律美。钧瓷艺术品的韵致可从气韵、势韵、音韵及造型的韵致、色泽的韵致、纹路的韵致、意境的韵致、总体的韵致来体味。

:《管子·内业》中说:“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钧瓷的“灵”能从钧瓷艺术品给人的“灵活、灵秀、空灵、灵气、睿智、乖巧、灵魂等感觉中去体味。如鉴赏一件钧瓷,细看整件钧瓷笼罩着一缕游动的灵气,则是很好的钧瓷。中国人对山水的审美,常认为山有魂、水有魄,即山水也有魂魄。对钧瓷亦然,钧瓷也好像有魂魄,把审视钧瓷与审视人联系起来,其实是托钧瓷言人。

:指有没有精神,有没有神气,有神气即有生气,有生命力,无生命的钧瓷有时看上去却充满了生命力,这就是钧瓷的艺术,也是人对形式美、自然美的一种感受。人从自然来,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包括对钧瓷艺术品不能没有反应,没有感觉。如果人们感到是一件活钧瓷,有生命力的钧瓷,这钧瓷就是好钧瓷。如果人们感到是一块哑钧瓷、死钧瓷,则这钧瓷就是缺乏艺术性的钧瓷。当然这同个人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有关。有人看上去是一件死钧瓷,另一些人看上去却是件活钧瓷。但你说它是活钧瓷,要说出个所以然来,要让人们可以接受,即通过你的说明,可得到启发,从而改变自己真实的感觉。大家感到此钧瓷很有神者即为上品,感觉到此钧瓷无论怎么看都不能看出它有生命者则为下品。

以上六种要素为钧瓷的“内六品”,可作为我们鉴赏钧瓷评价钧瓷有没有品位,是否为上品的。东方人、中国人对钧瓷(包括对大自然)的审美常是与对人的审美、对人生的看法联系起来的,所以人有人格、人品,钧瓷就也有钧瓷格、钧瓷品了。这是中国人的艺术感、艺术论之深刻处,也是其绝妙处。品钧瓷如品人,爱钧瓷如爱人,所以玩钧瓷也不只是单纯的玩,还确实有陶冶情操之功能。

艺术大师

卢广东

卢广东(1890——1977),河南省钧都神垕镇人,钧瓷名师,曾任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第二届委员会候补委员,政协河南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卢广东出生于一个贫穷的钧瓷世家,8 岁就随父辈学习烧制钧瓷技艺。他家烧制的仿宋钧瓷,能以假乱真,使开封的古董商不得不挂出“谨防卢瓷”的招牌。卢家虽然技艺超群,但产品多被地方略绅勒索抢夺,生活仍十分贫苦。他的父辈相继病死,同辈弟兄也多改从别业。他于1945 年咂毁炉子,扔掉用具,只身到陕县一家粗瓷厂做苦工。

1955 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河南省成立了恢复钧瓷委员会,神后陶瓷生产合作一社派人请回卢广东。同年,他应邀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朱德委员长等领导人的接见。回厂后他亲自动手,试验生产,经过208 次的试烧,蓝釉带彩钧瓷脱颖而出,钧瓷生产又恢复起来。1958 年,卢广东等几十名钧瓷艺人在专家指导下,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烧制直径1.2 米的花盆、瓶、鼎等钧瓷陈列品。同年3 月,神后镇建立钧瓷厂,他收徒传艺,日夜不辍。1962 年至1964 年,他先后到北京、广州、景德镇参观,博采陶瓷业众家之长,对窑炉结构进行改造,经过数次试验,终于使产品达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水平,品种也有几种发展到百余种。他的代表作“虎头瓶”,以宋代梅瓶的基本造型为瓶体,仿照五代时期瓷瓶做喇叭型瓶口,借我国民间传统的虎头门环作瓶肩,使得整个造型顶底呼应,静中有动,古朴端庄,威武挺拔。他设计的一些产品,当时已出口到日本、意大利、英、法等国。

“文化大革命”初期,卢广东成了“复古倒退”的黑典型,作品几乎全被打碎,他被迫离厂。但他身在家中心在厂,经常拄着拐杖到厂里看视。1972 年他重被启用后,又指导一、二、三代艺徒,使钧瓷生产出现新的飞跃。经过实践归纳出的“三勤三少”和“纯、净、快”的操作要领,以及“平、快、准、狠、保”的五字烧窑法,使产品合格率由原来的10% 提高40% 左右,烧成时间也由原来32 小时缩短到20 小时上下,基本上改变了过去“烧钧无规程,十窑九不成”的定论。至1973 年秋广州商品交易会时,神后参加交易会的钧瓷产品达150 多种,20 余万件,很快被抢购一空。

1977年,卢广东与世长辞。他留下的“虎头瓶”、“八钉瓶”、“回龙”等成了传世之作。

任坚

任坚(1922年——1990年),钧瓷艺术大师,自幼受父辈陶冶,酷爱陶瓷技艺,立志继往开来,创新求精,造福后人。任坚年少年时代起,50余年来孜孜以求,以毕生之精力从事钧瓷理论研究、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对钧瓷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钧瓷志》里对其评价:“他的命运和钧瓷的命运息息相关,在陶瓷界是一位有威望、有造诣、有发现、有创造的杰出人物”。

任坚出生于神垕钧瓷世家,其先祖任志修(1811年——1870年)生于嘉庆十六年,监生出身但却无意于功名,痴迷于钧瓷艺术。任志修晚年总结自己的钧瓷烧造经验,于同治六年编著了《瓷器构造备要》一书,全面详尽地记述了钧瓷制作技术,是钧瓷历史上第一部技术专业书籍。任志修之后百余年,其钧瓷制作技艺传至任尚文、任清选、任保魁、任书田等几代子孙,直至第六代传人任坚时,又将家传技艺总结完善,配合科学的制瓷理论,将任氏钧瓷带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任坚1936年考入禹州市陶瓷职业学校,师从李志伊、卢广华学习钧瓷技艺。由于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技师,1943年入河南省立郑州高级工业学校化工科深造。1945年毕业后,受聘于陕西省建新实业公司瓷器厂任技师,继任助理工程师。1946年春回神垕创办建华实验瓷厂。1948年解放,由禹县人民政府推荐到中原大学学习,1949年毕业后受豫西行署五分署派遣,到神垕创办人民工人并任经理,该厂是河南省第一个全民所有制企业。

1957年,国家拨款筹建钧瓷厂恢复钧瓷生产,从设计到施工投产均由任坚负责全面技术工作。他和老艺人一道排除万难,反复试验,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使钧瓷这朵已失传的中国奇葩重放异彩,在国际上名声鹊起,倍受青睐。

1959年,任坚用碎玻璃冲淡氧化钴配制钧釉,烧制出的天青釉色钧瓷,色调古朴高雅,别具一格。后又用长石冲淡氧化钴配釉,呈色更好。此两项成果,在当时曾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对以后的钧瓷研究,辟开了一条新途径。

1958年,任坚用还原焰烧制钧瓷成功,产品瑞彩纷呈,变化万千。同年秋,在其老师陶瓷专家李志伊的协助下,先后设计建造了1立方米、2立方米、6立方米倒焰窑,烧成了名贵的鸡血红、茄皮紫等钧瓷釉色。1960年,又设计建造直焰窑一座,烧成的钧瓷绚丽多彩,玉润冰莹,为行家所肯定,这在钧瓷烧造史上又是一项创举。同时,他还成功地研制成钧红釉、天青釉等配方。钧红釉,云蒸霞蔚,如火如荼;天青釉,幽雅明快,古色古香,为古陶瓷学者所赞赏。

1978年,任坚在钧釉中加入还原剂,烧制的产品色彩鲜艳夺目,变化多端,此项创新,突破了仅用气体还原烧钧瓷的成规,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任坚对钧瓷的研究功绩卓著,对细瓷精陶以及色料釉料、陶土的研究也多有建树。其中钙釉的发明和应用,就是任坚的一大贡献。神垕陶瓷业千余年来一直沿用柴灰釉,这种釉料虽有不少优越性,但腐蚀性强,资源日渐匮乏,不但给原料供应上增加困难,还给上釉工人带来许多痛苦。1946年,任坚用方解石等本地原料配成新釉方,经过反复调试,取得极好效果,为当时各厂家所欢迎。窑主们为垄断此项技术,曾提出用二百车碗(每车75胄,每胄20只)高价买此配方,但遭到任坚的严词拒绝,分文不取,而把此方公开,即此一事,任坚之品格为人可见一斑。

1952年至1955年,他研制成功铬锡红、铬绿、艳黑等多种高温色料,取代了过去常用的不耐高温而且釉色涩淡的大火红、绿色料,并得到迅速推广。此后他又同其他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一道在神垕附近考察发现了不少新的陶瓷原料,为提高神垕地区陶瓷质量,增加出口品种立下不朽的功勋。

“文化大革命”中,任坚被打成“反动技术权威”,身心备受折磨,但仍坚持钧瓷研究,而且成绩斐然。他说,钧瓷是我的事业,钧瓷是我的生命,我离不开钧瓷。

任坚离休后,仍带病帮助其它的钧瓷厂搞建厂设计、改造窑炉、改进胎釉配方,为振兴陶瓷事业不遗余力,贡献余热,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著作

任坚的陶瓷著作有:《陕西陶瓷之瞭望》、《钧瓷简介》、《我从事钧瓷生产的回忆》、《钧瓷生涯五十年》等。

刘富安

刘富安,男,1948年9月6日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先后担任河南省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实验室主任、科研所所长、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副所长,兼任河南省陶瓷美术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审委员会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 刘富安钧瓷作品成就主要在于造型创新上,在钧瓷传统器型基础上,创作了上百种钧瓷器型。

1961年,出身于陶瓷世家的刘富安13岁就拜钧瓷著名老艺人卢广东为师当学徒,逐步掌握了钧瓷制作的各项技艺,学会了胎釉配方。

1978年,刘富安创作设计的钧瓷益寿瓶,被选为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访问日本的礼品。同年参加了为期六个月的中央美术学院陶瓷创作设计培训班,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很多名家,视野更开阔。他先后协同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梅建鹰、高庄、郑可、刘焕章、周国桢、顾景舟、罗明瑶等创作出不少钧瓷艺术珍品。1979 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访问日本,作品作为礼品赠送给日本政府官员。

1984年,刘富安被任命为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钧瓷实验室副主任。同年,经国家质量奖评审委员会评定,河南省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的钧瓷产品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为了表彰刘富安对钧瓷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禹县人民政府授予他“重大贡献者”称号,并荣立禹县第二轻工业系统一等功。刘富安创作的彩釉瓷塑“母与子”,荣获全国工艺美术陶瓷行业创新二等奖;彩釉瓷焚香鼎获全国工艺美术陶瓷行业设计二等奖,并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新设计二等奖。他研制出新的釉彩翠玉釉,其釉质翠绿,似玉类翠。此种釉施在不同器物上经高温烧制后釉色翠绿,并带有白色斑点,表现出器物的生机和活力,被陶瓷界誉为“恰似大兴安岭的阳春白雪”之美景。翠玉釉秀玉瓶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翠玉釉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5年,禹县钧瓷一厂成立科研所,刘富安被任命为该所所长。他的作品羽毛釉益寿瓶,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二等奖,并选登在《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卷上。研制恢复古瓷的油滴天目釉成功,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挥毫,赞此釉色为“滴注凝雪,点油化雨”。著名艺术家邓白题字“圆如油滴浮春水,灿若繁星闪夜空”。其作品油滴天目釉直柄茶具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研制的油滴天目釉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刘富安被国家命名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总理接见、并将其作品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时年40岁,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也是钧瓷行业第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0年,刘富安的作品翠玉釉秀玉瓶又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收藏。作品双龙戏珠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收藏。

1991年,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成立,刘富安由钧瓷一厂调入该所主持技术筹备工作。论文《中国钧瓷传统手拉坯成型工艺》在1991年北京国际陶艺研讨会上宣读,并在会上进行了手拉坯表演。

1992年,禹州市人民政府任命刘富安为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副所长,主持该所的专业技术工作,并烧出了该所成立后的第一窑钧瓷。在研究所任职期间,他和其他技术人员一道设计出4立方米新型双孔无匣钵钧瓷窑炉,这种窑炉仍以煤炭作为燃料,新型窑炉不但使钧瓷素胎的装载量大幅度提高,减少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还保持了传统煤窑的产品质量和艺术效果。这种新型窑炉在该所一直沿用至今,烧制出了不少精美的钧瓷。

1993年,刘富安被评选为河南省优秀专家。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给刘富安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刘富安离开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在神垕建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工作室”。

2000年,刘富安应韩国前总统金泳三之邀赴韩进行文化交流,与韩国著名陶艺家车东哲、许由、吉星等进行了技艺切磋,并进行了手拉坯表演,受到韩国陶艺家的赞誉。金泳三先生对其钧瓷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题词“中华神瓷”。钧瓷作品蜗牛钵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2001年春节,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刘富安在《欢聚一堂》栏目中,向全国观众进行了手拉坯表演。2002年五月,中国古陶瓷界/工艺美术界的专家在河南省郑州市对刘富安成立大师工作室以来创新的作品进行了鉴定。参加鉴定会议的专家有中国古陶瓷界泰斗耿宝昌及著名专家学者赵青云、李绍翰、朱伯谦、叶文程、王家斌、孙新民等。鉴定小组在鉴定报告中对刘富安的钧瓷作品作出了形体美、釉色美、刘画美、自然美的结论。

2002年7月,日本陶艺家高井进先生专程到禹州神垕镇拜访刘富安,并在大师工作室共同切磋手拉坯技艺。

2002年10月,刘富安由于积劳成疾,身感不适,在医院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后辗转郑州、北京等地医治,终未见效。

2004年,刘富安病情加重,于当年7月4日病逝,从此走完了他钧瓷艺术的人生之路。

晋佩章

晋佩章(1926.9--2008.6.8),河南省禹州火龙乡晋村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美国国家艺术研究院终身荣誉院士。专门从事北方名窑的研究和名瓷的仿制工作。晋佩章对钧瓷的发展历史有独到的研究,著有《中国钧瓷艺术》、《中国钧窑探源》、《中国钧窑釉彩》、《钧瓷史话》、《话说钧窑》、《钧瓷志》(参加编撰)》、《晋佩章作品选》等关于钧瓷的各种著作等。在国内外发表的钧瓷论文达30多篇共计60多万字,为弘扬钧瓷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晋佩章先生在著书立说,研究钧瓷理论的同时,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他对钧瓷的理解,加之技艺精湛,他制作的钧瓷造型端庄,线条流畅,釉色饱满,釉质浑厚,古朴典雅,窑变艺术妙,成为现代收藏家们的新宠。2006年11月,由他亲手设计制作的柴烧钧瓷珍品“铺耳尊”,在北京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8万元的天价拍出,创下了现代单件钧瓷的最高价纪录。

晋佩章先生的钧瓷作品风格古朴典雅,窑变艺术美妙,每每求新优于常趣,使追慕者难肖其状,难进其神。他为香港回归烧制的凤尾瓶庄重大方釉色玄妙,为业内人士广泛称道。他的名作《 蓝雪 》,蓝色的鱼石纹与白色的菟丝缕交错流动,形成的画面好像一片片蓝色的雪花飘飘洒洒,飞泻直下,犹如到了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令人称奇叫绝。

杨志

又名杨金志,1947年出生于禹州市神后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师,中国古陶瓷协会会员,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许昌钧瓷研究会常务理事.

1961年参加工作,1964年进入禹县第一陶瓷厂(禹州市钧瓷一厂前身)钧瓷试验组,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已故)同时拜钧瓷老艺人卢光东为师.1985年任禹州市钧瓷一厂科研所副所长,1988年创建杨志钧窑.

1978年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陶瓷美术设计培训班.

1982年参加全国建筑陶瓷业的厂长培训班.

1982年作品如意瓶荣获河南省旅游产品优秀奖.

1984年 创作设计的“象鼻尊”在全国美术陶瓷评比中荣获创新产品三等奖,获河南省旅游产品优秀奖,获中国工艺美术作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获河南省二轻工业厅优秀新产品设计一等奖.

1984年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已故)共同研制的“翠玉釉”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8年,应邀赴京参加中国科技馆新馆新开馆进行陶瓷手拉坯现场技艺表演.

1991年新西兰华人于先生收藏杨志作品30余件.

1991年,同日本友人外山以久为首的“日中中国陶瓷艺术交流会”代表团进行学术交流,羡慕收藏杨志作品18作件.

1993---1998年,多次同美国陶艺家和美籍华人李健森为首的美国代表团进学术交汉与技艺表演,并收藏杨志作品20余件.

1998年,中央电视台一套栏目《夕阳红》节目采访杨志制作钧瓷艺术全过程录相,在该栏目专题播出。

2001年,应邀参加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宋代五大名窑真品暨仿品展”被特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参展作品被评为“珍品八件”,组委会颁发荣誉证书。

2004年,马来西亚华人甘美燕收藏杨志作品10作件。

2005年,应邀参加浙江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第五届(2005.杭州)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鉴会,荣获2005“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铜奖.

2005年,第二届“中国钧瓷精品展评会”河南省陶瓷手工成型工(手拉坯)职业技能竞赛百花奖活动中荣获金奖. 2005年,第五届(2005.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作品《一帆风顺》荣获特别荣誉奖。

2006年,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2006年,荣获河南省技术能手.

2006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任星航

任星航,1955年生,河南省禹州市人,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古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钧瓷柴烧工艺复原人。

任星航不仅复原了宋代双火膛结构钧瓷窑炉,而且恢复了钧瓷柴烧这一久已失传的传统技艺。任星航创作的钧瓷作品,被公认为最接近宋代钧瓷的审美标准,从而成为当代钧瓷艺术的代表人物。

任星航出身钧瓷世家,为任氏钧瓷第七代传人,幼年即跟从祖父任书田、父亲任坚学习钧瓷烧制,系统地继承了任氏家传制钧绝技,完整地掌握了窑炉建造、釉料配制、造型、烧成等一系列钧瓷烧制工艺,且在窑炉设计及烧成工艺上有着极深的造诣。

任星航自幼受父亲影响,11岁即开始跟随父亲进行钧瓷技艺的学习和创作。任星航从窑炉的建造开始,逐步掌握了原料加工、造型、釉料配制、烧成等一整套钧瓷烧制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1978年,任星航进入宝丰清凉寺瓷厂学习汝瓷的烧制,两年的汝瓷烧制经验为任星航日后从事钧瓷制作烧造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1980年,任星航进入禹县国营第二瓷厂工作。在钧瓷二厂期间,任星航设计发明了煤烧双孔无匣钵隧道陶瓷窑炉,开创了日用瓷无匣钵烧制的先例,获国家发明专利。1991年,禹州市成立钧瓷研究所,任星航出任技术副所长。1993年成功研究设计了煤烧无匣钵间歇钧瓷窑炉,使钧瓷烧制首次脱开了匣钵的制约。同年,带领钧瓷二厂研究团队设计并建造了液化气烧钧瓷窑炉,完成了钧瓷烧造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液化气窑炉以节能环保、降低劳动强度、成品率高等优势,在禹州瓷区迅速推广,几乎取代了全部传统煤烧钧瓷窑炉,对禹州市钧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些窑炉的建造过程中,任星航逐渐成为钧瓷窑炉设计第一人,因而,复原宋代窑炉的重任也落在任星航的肩上。

2004年,为响应政府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号召,任星航筹建钧瓷窑炉博物馆,利用祖传技艺,恢复建造了各个历史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钧瓷窑炉,如唐、宋代柴烧钧瓷窑炉和清代炭烧钧瓷窑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在研究宋代钧官窑遗址出土的窑炉残存部分后,参考文献资料,任星航成功复原了宋代双火膛结构钧瓷窑炉,并恢复了其柴烧烧成工艺,填补了钧瓷理论界技术断代的空白,使柴烧钧瓷这一失传数百年的艺术奇葩重放异彩,任星航因此也被誉为当代“柴烧钧瓷第一人”。

在钧瓷的创作上,任星航有着深厚的造型基础,坚持手拉坯这一传统工艺,作品造型规整,质朴自然、雄浑端庄。任星航在祖传钧釉的基础上,研制了十余种新的钧瓷釉料组方,丰富了钧瓷窑变釉色。他的钧瓷作品釉色乳光玉润、五彩交融,开片精巧别致,窑变景观神奇绝妙,把钧瓷自然窑变艺术演绎的淋漓尽致。其仿宋钧作品,以手拉坯制作,柴窑烧制,呈现出媲美宋钧的当代钧瓷最高艺术水准。

在创作的同时,任星航也潜心于钧瓷的理论研究。自2000年起,任星航在《河南工人报》、《许昌日报》、《工艺美术》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多篇,所著学术论文《柴烧钧瓷烧成工艺初探》、《清代钧瓷窑变现象揭秘》(与人合作)先后在2005、2009年《国际古陶瓷研讨会论文集》发表。所著《钧艺千秋》一书,被河南省民协收入“根脉书系”丛书,2008年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10年10月,《任星航钧瓷作品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和女儿任英歌合著的《钧瓷》一书,由清华大学陶瓷系编,即将由黑龙江出版社出版发行。

孔相卿

孔相卿,男,1963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收藏家最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陶玻协会副理事长,许昌市十大技术状元,孔家钧窑有限公司艺术总监、董事长。其创作理念强调“能繁不简”作品造型复杂。

从事钧瓷艺术研究30多年,在钧瓷的釉色、工艺造型、烧成方式等方面均有重大技术突破,率先在钧瓷界带头发掘、规范钧瓷的制作工艺,经过研究、整理北宋钧瓷的传统工艺手法,论证釉色形成的理论依据,创立了提高钧瓷制作的工艺方法,一改建国以来钧瓷制作笨拙、单一的局面,真正体现出宋钧的艺术美。并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为钧瓷行业的振兴和产业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作的作品多次全国大赛及评比中获奖,作品《伟人尊》、《国泰鼎》、《丰尊》、《小口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丰尊》被选为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并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其中《伟人尊》又被北京毛主席纪念堂收藏并入选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纪念邮票。2006年12月,孔相卿由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报国务院批准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7年2月,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播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专题上下集,孔相卿创办的孔家钧窑有限公司,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钧瓷文化艺术企业。

孔相卿曾多次在国内主要陶瓷刊物上发表过论著,1992年“钧釉形成机理”发表于《中国陶瓷》杂志,2001年“钧瓷八美”发表于《中国陶艺》杂志;2002年“灵气的凝聚”发表于《中国陶艺》杂志,在陶瓷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