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菌姓 |
释义 | 菌[菌,读音作jūn(ㄐㄩㄣ)]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少数民族,出自古骆越族分支夜郎国竹王,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史籍《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蜀贾人对汉番阳令唐蒙说:“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桐师,然亦不能臣使也”。同书《南越列传》又说“赵佗以“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两相对照,即可知自夜郎至桐师一带,为西瓯骆的分布区。 史籍《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有“骆越之菌”的记载,这里的“菌”是指竹笋。又据史籍《逸周书·王会解》的记载,有“路人大竹”的记录,后清朝学者朱石曾经考证后,在其所著《逸周书集解校注》中认为:“路”音“骆”,当是骆越。由此也可以看出,汉朝初期“兴于豚水”的竹王与骆越有极其深邃的渊源关系。 百越族在战国中期以前,活动的重心在中国东南地区,他们在那里创造了色彩绚丽的几何印纹硬陶文化和青铜文化,建立了称霸一时的吴越强国。 楚国灭越国后,东南部的越人大部分往南迁移。所以汉朝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说:“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皆粤分也……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云……后五世为楚灭,子孙分散,君服于楚”。 其实,自战国末期以降,越人的活动重心已转到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秦、汉时期,越人在南方和西南地区组成了势力大于东瓯、闽越的南越王国及其他一些国家政权,如西瓯、夜郎、且兰、句甸等,并在这些地区创造了以铜鼓为代表的灿烂的青铜文化。 夜郎国在当时的诸侯国中不仅势力较强,而且疆域较广。史籍《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夜郎最大”。唐蒙上书汉武帝时,说它有“精兵十万”,能迫胁“旁二十二邑”。正因为如此,才受汉武帝赐封予王位——竹王。 数千年以来,在今贵州省镇宁自治县革利乡为中心,仍居住着一支被称为“蒙慎”的神秘苗族,苗语“蒙慎”是古老年代就遗留下来之意。这支蒙慎苗族有人口约两万五千余人,他们不信神,只敬奉祖宗竹王,并称夜郎竹王就是他们的老祖宗。这里的男性成人都要举行仪式供竹王,死时用供的竹片陪葬。他们供奉的“竹王”是由五块大竹片、五十块小竹片,竹挂一对合在一起的,上面留有一尺来长的麻作为“竹王”的胡须。 在史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 这里的“以竹为姓”,是整个氏族共同的名称、徽号或者说是图腾。竹之于夜郎子民犹如龙之于炎黄子孙,而“菌”为“箘”字之讹,即竹之子。 镇宁革利地区的这支蒙慎苗族具有强烈的、独一无二的竹王崇拜现象,家家户户都用竹块束成夜郎竹王的偶像祭供在堂屋楼上,神龛上左右敬撰“祭供竹王发达,传承竹祖兴旺”的楹联,中间是“夜郎竹祖神位”。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民俗材料的产生要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在贵州苗族各支系中,普遍存在万物崇拜,例如崇拜蝴蝶、鸡、鸭、鹅等,然而镇宁自治县革利地区这支苗族却只崇拜夜郎国的创始人竹王,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严密、根深蒂固、代代相传的祭祀礼仪和民族认同感,这在社会发展中属于高级形态的人文崇拜。 竹王崇拜已经完全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中不可分离的构成要件,这不仅在苗族各支系中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其他自称为竹王后裔的民族所没有的,因此,这只苗族确实极有可能就是失踪两千年的夜郎王国的后裔,据了解,他们还持有夜郎王印。 这支蒙慎苗族就是夜郎竹王的后裔,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的记载:西汉成帝河平中(公元前25年),夜郎国最后的一个王名叫“兴”,与句町王禹,漏卧侯俞举兵相攻,汉朝大臣陈立带兵到兴管辖的夜郎国同亭,用计诛杀了兴,兴的岳父翁指与兴的儿子邪务组织二十二寨苗民造反,被打败后逃到大深山里躲避,夜郎国从此在历史上消失,照此推算革利苗族应该是邪务的后代。 夜郎王后裔逃到这片大山里躲避后,过了二百五十年的东汉末年,蒙慎苗族又强盛起来,与当时统治西南地区的蜀汉政权发生了严重冲突。这支苗族世代有这样一个悲壮的传说:古代因打仗失败后,官方强迫族人中的强壮男子长途迁去很远的地方,让老、弱、幼、残的人住进“活人坟”,把吃的放在坟枕边,任其自生自灭。现在革利地区的苗族就是当年侥幸从“活人坟”里逃出的人繁衍而来的。而根据《三国志·蜀书·张嶷传》的记载,与革利苗族的传说极为吻合。 在猛正村,有一些残存的“活人坟”墓群遗址,最大的一座长三米,高一米,宽一米。据当地村民介绍,前几年有商人高价收购墓中陪葬的碗碟器皿,大部份活人坟因此被毁。 这只苗族自称“蒙慎”,猛正村即是蒙慎的汉语译音,苗语意为古老年代遗留下来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他们为“古董苗”,意为古代就居住在这个地方,是革利地区的原住民。 请竹王、供竹王、竹王陪祀,是蒙慎苗族成年男性一生中的三件大事。如果一生中没有“供竹王”,死后没有得“竹片”到祖宗那里去报到,哪怕是八十岁的老人,也得不到祖宗的承认。直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不但居住在深山里的村民供竹王,即使是那些在城市工作的家族成员也要供竹王。由此可见,不论岁月如何变迁,他们依然固守千百年来不变的夜郎古国的民风民俗。 蒙慎苗族男人在成人供奉“竹王”,主要有三道程序:一是在二、三月间花开时节杀母猪祭拜竹王,二是在次年冬、腊月才供竹王,三是人死后取下生前供奉的竹王之一块竹片陪葬,让“亡人揣好竹片,到阴间与祖宗相认”。 据本书了解,在全国有一百三十多个支系的苗族中,蒙慎苗族是唯一一支至今仍以“竹王”为图腾的苗族,一直以来,他们都自称是夜郎竹王的后裔,还珍藏着一枚世代相传的夜郎王大印,画有“夜郎王像”。 在竹王的苗族、侗族后裔中,有以“骆越之菌”为傲者,遂称菌氏,意为竹王子孙。至唐、宋、明时期,菌氏族人中有逐渐融入汉族者,但仍承菌氏。 二.名人 菌体君:(公元1969~今),河南鹿邑人。著名教育家。 广东湛江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教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党史学会会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