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决斗 |
释义 | 1 汉语词汇,指两个人之间的格斗◎ 详细释义juédòu ①欧洲旧时的一种习俗。两人争执各不退让时,约定时间、地点,请证人到场,然后用武器决最后胜负:普希金死于决斗|这场决斗本来可以避免。②决战:两军相约,明日决斗。 [duel]∶两个人之间的格斗;两个人之间有证人在场的、预先安排的、使用致命武器的正式格斗,它通常是一方伤害或侮辱另一方的结果 期我决斗某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decisive struggle]∶泛指决定胜负的斗争 ◎ 决斗起因决斗前的情形通常如下。一方被侮辱(可能是想象中的)之后,将会向另一方提出挑战(“要求得到满足”) ◎ 决斗规则决斗的终止方法有以下几种,由挑战者选择:只要一方受伤——即使是小伤,决斗就终止; 一方受重伤而无法继续决斗时,决斗止; 一方受致命伤后,决斗终止;手枪决斗中,双方相对开枪。如果两人都没有命中,而挑战者认为他已经“满足”,则决斗终止;否则反复开枪,直到一方受伤或死亡为止。但开枪次数不能超过三次,否则会被认为是过于“野蛮”。实际这种情况很少见。 ◎ 著名的决斗拒绝挑战有时被认为是可耻的,而且经常会被处以罚金。名人受到挑战的可能性比普通人大得多。 俄国诗人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描述了几场决斗,例如 Onegin's duel with Lensky in Eugene Onegin,似乎是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他本人在和 Georges d'Anthès 的决斗中受了致命伤,后者据传是他妻子的情人。事后 D'Anthès 被控在决斗中作弊,但他还是娶了普希金的 sister-in-law,还当上了法国的大臣和参议院。决斗事件是由一封匿名信煽动的。据说 D'Anthès 与荷兰大使的同性恋情引起了两个同性恋王子的嫉恨,而匿名信就出自这两人之手。 1598年,英格兰剧作家 Ben Jonson 在和一个名叫 Gabriel Spencer 的演员的决斗中受了致命伤。 1798年,HRH The Duke of York,雅号"The Grand Old Duke of York"在和 Lieutenant-Colonel Charles Lennox 的决斗中被一颗子弹擦伤了头发。1840年,7th Earl of Cardigan,如今声名狼藉的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 的主管,在决斗中打伤了一个名叫 Captain Tuckett 的英国军官的,但没有致命。 有四位英国首相参加过决斗: William Petty, 2nd Earl of Shelburne v Colonel Fullarton (1780) William Pitt the Younger v George Tierney (1798) George Canning v Lord Castlereagh (1809) The Duke of Wellington v Lord Winchelsea (1829) 1864年,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当时是 New York Sunday Mercury 的编辑——在朋友的怂恿下向当地另一位报社编辑提出了挑战。他选择了一个经验丰富的副手;在决斗前的练习时间,后者又在对手面前成功地吹嘘了作家的手枪技术(把自己打死的鸟说成是作家打死的),使得作家成功避免了一场决斗,并且赢得了荣誉。 美国最有名的决斗当属 en:Burr-Hamilton duel。著名联邦党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被时任美国副总统的阿龙·伯尔重伤,翌日身亡。而历任美军陆军将军、第七任美国总统的安德鲁·杰克逊也以决斗闻名。1806年5月30日他杀死了著名决斗者 Charles Dickinson,自己则留下了终生未愈的胸伤。据说他曾和一位律师决斗,但双方都未受伤;1803年差点和en:John Sevier决斗;1813年他在边境上和参议员Thomas Hart Benton发生了武力冲突,但不能算作是决斗。1832年5月30日,20岁的法国数学家埃瓦里斯特·伽罗瓦在决斗中身亡正是在他完成伽罗瓦理论的第二天。 加拿大的最后一起致命决斗发生在1833年,是Robert Lyon挑战John Wilson的一起手枪决斗,起因是关于对当地的一个女老师的评价。Lyon被杀后Wilson和她结了婚。 英格兰最后一起致命决斗发生在1852年温莎附近的Priest Hill。 ◎ 19世纪各地区的决斗◎ 德国、奥地利、瑞士一种叫做 en:Mensur 的传统非致命决斗在这些国家的学生中很流行,现在发展成为了 en:Academic fencing。它不是为了“保卫荣誉”,对抗性也不强。它是 “一种传统教育的手段,没有赢家和输家……不避免受伤,而是要求坚强地忍耐。” ◎ 希腊19世纪爱奥尼亚群岛的男人之间经常发生形式化的名誉之争。但决斗者是农民而不是贵族。 使用的武器是刀子。“提出挑战”的方法一般是在公共场合彼此进行性冒犯;决斗以一方血流满面终止,一般不会致命。赢家通常向对方身上吐口水,并用围巾浸对方的血液,或者用围巾擦干自己的刀子。 赢家一般不会试图逃避拘捕,通常会被处以短期拘留或者低额罚金。 ◎ 反对意见罗马天主教会以及其他很多政治领袖,如苏格兰和英格兰的KingJames VI & I,指责欧洲历史上的决斗之风。 ◎ 西方主要国家对决斗的态度◎ 英国虽然19世纪初发生了不少著名决斗,19世纪中叶时英国社会一般就不再赞成决斗,此后就很少发生。 ◎ 美国历史美国18世纪之后就不再盛行决斗。富兰克林指责这一风气是无用的暴力行为,华盛顿则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鼓励军官拒绝决斗,因为他认为军官死于决斗会对战事造成负面影响。美国有些州没有明文禁止决斗,但在决斗中击伤对方者可能面临人身伤害或者过失杀人的指控。 ◎ 现今世界对于决斗的看法19世纪末,合法的决斗在世界上基本绝迹了。国际社会目前基本已经对决斗的性质达成了共识,认为它是一种野蛮的解决矛盾的方式,不少国家已经明文禁止决斗。 ◎ 《决斗》 谭延桐欧洲曾经流行过一种风俗:决斗. 当两人发生了龃龉或冲突,各执一端,互不相让时,便约定时间地点,并邀请证人,兵戎相见.显然这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格斗.普希金便是在这样的决斗中死去的.------我始终不能理解,一个好端端的生命为什么要让它在决斗中毁灭呢?一个鲜活的生命转眼间便倒下了,倒在了他人的咒语和狂笑里,倒在了别人的谈资里,倒在了死不瞑目的时间里,还有比这更残忍的吗?------这样的斗法,形式上虽然废除了,但实质还在. 这便是精神上的决斗. 自己跟他人,自己跟自己,而最主要的,还是自己跟自己,两个"我"之间的争斗和较量.这里虽然没有<<战国策.秦策二>>中所说的"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的惨重,却也不乏刀光剑影,鹰瞵鹗视,兔起鹘落.这样的决斗,常常是在静默中进行的.当一种想法不尊重另一种做法不苟同另一种做法,一种观念不赞成另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不参与另一种意识,一种眼光不欣赏另一种眼光,一种气息不喜爱另一种气息,一种存在不承认另一种存在,一种梦想不欢迎另一种梦想时,矛盾便种下了,仇恨便发芽了,决斗便开始了,只是这样的决斗,没法约定时间地点,它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或者说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没有证人在场,或者说只有"自己"这个既是决斗士又是证人的双重角色在场,或者说只有时间这个最公正的证人在场.输赢也便常常是模糊的,说不清楚的.------当然那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有定论的. 这样的决斗,使用的当然都是隐形武器,比如操守,比如胸怀,比如学养,比如智慧,比如意志,比如毅力.一来二去,也便见出了高低.特别是在关键时刻,武器实在是称得上定夺乾坤的将军,元帅的.凑手的武器,只要有钱是能够买得到的;称心的武器,花再多的钱也末必.要得心应手,自己动手铸造武器是惟一的好办法.把自己的骨血,心跳,体温,气息,汗水,泪水,抗争,隐忍,渴望,呼唤,祈祷,祝福等等统统融在一起,加上天地之神气,日月之精华,加上先哲之睿智,圣贤之明慧,一把好剑就铸成了,或一支好枪就做好了.铸器的目的,当然最张还是使自己也成为一种武器,一种"非手,非竹,非丝,非桐,得之心符之手,得之手符之物"的上好武器. 愚公称得上一件上好的武器,和愚公的"傻气"颇有些相似的西西弗斯也称得上一件上好的武器,"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的阿基米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的贝多芬,在苦斗中高喊着"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行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桑提亚哥,"把神的恩赐发挥到极致"的阿甘,等等,无不是一件上好的武器. "凿壁借光"是决斗,"卧薪尝胆"也是决斗. 这种精神上决斗,当然也是需要体力的.一个在药液里长期浸泡着的身体,一个在温床上整天滚来滚去的身体,一个"弱云狼藉不禁风"的身体,一个"行若将不胜其衣"的身体,是无力参与决斗的,甚至连决斗的场面都不敢望一眼,更何况亲临其境,赤膊上阵了. 我听说一位老人,八十多岁了,还坚持每天去登山,二十多年了,风雨无阻.这不是"决斗"是什么?我还听说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一边照顾着长年卧床不起的父母的生活,一边上学读书.这不是"决斗"又是什么?我曾在报上读过这样一个特写:一位像百合花一样年的生命,明明知道 死神就在不远处的地方等着她,依然平静地,坚忍地写下一篇又一篇散文,还有一部长篇......这不是"决斗",又是什么? 自我决斗,看上去并不轰轰烈烈,甚至是冷冷清清的.这种精神上的决斗,从来就拒绝热闹.它像地火似的燃烧着,突然一个耀眼的火花,那是它的灵感,或激动. 我理解这样的决斗. 一个优质的生命就应该是这样趋于完成的.这应该是一种优秀传统.如果这样的传统被抹杀了,废除了,世界也就空洞了,地球就变成了零. 2 库普林所著小说书籍作者:库普林著,汝龙译 图书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图书售价:8.00元 出版时间:1997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简介:俄罗斯作家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库普林于1905年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通过尖锐的冲突,表现了沙俄军队的野蛮和腐败,是其代表作。 3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电影导 演: 斯蒂芬 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 编 剧: 理查德 马西森 (Richard Matheson) 主要演员: 丹尼斯 韦弗 剧情简介: 主人公戴维·曼在空无一人的州际公路上独自驾车,一俩装载易燃物品的大卡车出现了。两车分别超了对方的车,随着戴维的超车,卡车司机彷如发疯一般追逐戏弄着戴维的车,甚至还要把他逼上绝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戴维只得与这辆要置自己于死地的卡车展开决斗。 4 三国杀卡牌游卡桌游推出的桌上游戏《三国杀》中的非延时类锦囊牌出牌时机:出牌阶段。 使用目标:除你以外,任意一名角色。 作用效果:由目标角色先开始,你和他(她)轮流打出一张【杀】,【决斗】对首先不出【杀】的一方造成1点伤害;另一方成为此伤害的来源。 其他:使用【决斗】有可能让自己受伤 相关FAQ: [Q]使用【决斗】时的伤害来源如何界定? [A]【决斗】的获胜方是伤害来源。 例如:貂蝉发动【离间】指定司马懿和夏侯惇决斗,司马懿受到伤害,那么【反馈】的对象是夏侯惇。 例如:貂蝉发动【离间】指定主公和忠臣决斗,如果忠臣死亡,则主公需要弃光所有手牌和装备。 [Q]使用【决斗】时,在玩家打出【杀】或不能打出【杀】后,是否可以使用【无懈可击】抵消【决斗】的效果? [A]不可以。【无懈可击】只能在【决斗】生效前使用,抵消锦囊效果(【决斗】的一方开始出【杀】或者表态不出【杀】视为【决斗】生效),【决斗】一旦生效就不能再抵消。 [Q]是否可以对自己使用【决斗】? [A]不可以。 [Q]使用【决斗】但尚未开始结算时,如果决斗的一方已经死亡,另一方是否仍然需要出杀? [A]不需要。有角色死亡时决斗自动取消结算。例如:1点体力值的角色使用【决斗】,于吉蛊惑【无懈可击】,质疑后为真然后造成该角色死亡,则决斗自动取消。类似地,过河拆桥、顺手牵羊、无中生有、借刀杀人、火攻等锦囊处理原则相同。 [Q]决斗造成的伤害是什么属性? [A]决斗造成的是普通伤害,无法触发连环。 5 DOTA英雄军团指挥官技能决斗 要求与一名敌方英雄进行决斗。决斗开始后你们会被强迫攻击对方,期间不能使用任何技能和物品。 获胜者(对手死亡)将永久增加10点攻击力,如果决斗结束时没有人死亡则无任何影响。 施法距离:100 冷却时间:50 魔法消耗:75 等级 1 - 决斗持续4秒 等级 2 - 决斗持续4.75秒 等级 3 - 决斗持续5.5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