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旧县村
释义
1 云南省富民县大营镇旧县村

旧县村隶属富民县大营镇,地处大营镇西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到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城3公里。东邻大营村委会、东元村委会,南邻永定镇,西邻永定镇,北邻大营村委会。辖9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66户,有乡村人口1523人,其中农业人口1502人,劳动力92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495人。

村情概况

全村国土面积2.65平方公里,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6.5℃,年降水量850毫米,适合种植葡萄、石榴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837亩,人均耕地0.56亩,林地2284.5亩。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15.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57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837亩(其中:水田711.5亩,旱地125.5亩),人均耕地0.56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2284.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6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1亩,主要种植板栗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853.5亩。

基础设施

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420户通自来水;有420户通电,有34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7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82.14%和88.1%);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43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08户(分别占总数的81.7%和73.33%)。

该村到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柏油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公里,距离集贸市场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8辆、农用运输车6辆、拖拉机8辆、摩托车96辆。全村耕地面积为837亩,有效灌溉面积711.5亩,有效灌溉率为85%,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837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56亩。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8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80户;建有小水窖83个。全村有2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3个自然村已通电;有3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混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59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7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15.2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20万元,占总收入的35%;畜牧业收入210万元,占总收入的23%(其中,年内出栏肉猪906头,肉牛66头,肉羊256头);林业收入3万元,占总收入的3.3%;第二、三产业收入353.26万元,占总收入的43.22%;工资性收入48.5万元,占总收入的38.6%。农民人均纯收入2757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7.54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9人(占劳动力的4.2%),在省内务工39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葡萄、石榴 ,主要销售往县内。2007年全村主产业销售总收入340.0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37.15%。

文化教育

该村距离镇中学2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11人,其中小学生165人,中学生46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2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人文地理

旧县村委会地处镇西南边,东邻大营村委会、东元村委会,南邻永定镇,西邻永定镇,北邻大营村委会。旧县,历史上曾是县治,元初立黎瀼千户,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置富民县,据雍正《富民县志》卷,旧建天马山之阳(现今旧县村后是天马),明万历甲寅(公元1614年),迁至大河北(即螳螂川北岸),今富民县城,对原址以旧县称之。1949年前属伏龙镇;1950年属仓前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富民人民公社,勤劳管理区;1962年调整公社规模后,属勤劳大队;1975年12月和勤劳大队分开,成立旧县大队;1984年4月体制改革后设旧县乡;1988年改为勤劳乡旧县办事处;2000年10月改为勤劳乡旧县村民委员会;2006年撤并乡镇时隶属于大营镇 。

旧县村委会地处镇西南边,东邻大营村委会、东元村委会,南邻永定镇,西邻永定镇,北邻大营村委会。旧县,历史上曾是县治,元初立黎瀼千户,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置富民县,据雍正《富民县志》卷,旧建天马山之阳(现今旧县村后是天马),明万历甲寅(公元1614年),迁至大河北(即螳螂川北岸),今富民县城,对原址以旧县称之。1949年前属伏龙镇;1950年属仓前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富民人民公社,勤劳管理区;1962年调整公社规模后,属勤劳大队;1975年12月和勤劳大队分开,成立旧县大队;1984年4月体制改革后设旧县乡;1988年改为勤劳乡旧县办事处;2000年10月改为勤劳乡旧县村民委员会;2006年撤并乡镇时隶属于大营镇。

新农村建设

2007年,旧县村委会按照镇党委、镇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力抓好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在镇党委、镇政府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给每个村委会安排3万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2007年,旧县村委会实际投资5.6万元,实施了进村路基长125米420立方米的挡土墙建设,投资1万元为红白理事添置碗筷厨具、桌椅一套;卫生部门投资3万元新建60平方米的卫生室1个;县广电局投资12.86万元实现了旧县、梨花村的有线电视并网,解决了423户1368人看电视难的问题;投资3.5万元新建占地1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室1个。

发展重点

今后的发展思路

1、计划修建旧县村天心堂、老公路、排箐沟的"三面光"工程,目前已纳入县农改工程项目,今冬明春起动工。

2、进一步完善旧县村人畜饮水工程,该工程得到县上有关部门的支持,已列入2008年规划当中。

3、争取市、县、镇的支持,对旧县村内没有硬化的道路进行硬化改造。

4、整治村容村貌。结合本村实际,以"四清四化"为整治内容,改变村内乱堆乱放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尚。

5、梨花村要有大的发展,一是必须先修路,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投资发展打好基础,才能真正的走向共同致富的道路。二是村庄的道路也要进行改造绿化,村前村后有一个优良的生活环境。三是农田水利设施要不断完善。

6、大渔塘村主要以发展种植业为主,如核桃、蔬菜类(菜、辣椒、山药)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6758

男 8804

女 7954

家庭户户数 4373

家庭户总人口(总) 16733

家庭户男 8788

家庭户女 7945

0-14岁(总) 4527

0-14岁男 2348

0-14岁女 2179

15-64岁(总) 11214

15-64岁男 5943

15-64岁女 5271

65岁及以上(总) 1017

65岁及以上男 513

65岁及以上女 50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6206

2 云南省马龙县旧县镇旧县村

该行政村隶属马龙县旧县镇,地处旧县镇南边,距 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到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城20公里。东邻袜度村委会,南邻小房子村委会,西邻红桥村委会,北邻白塔村委会。辖曹家房一组、二组、小龙家山、大龙家山、大松树、团结、官家村、大山、赵家箐、大石岩10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现有农户891户,有乡村人口3795人,其中农业人口3478人,劳动力237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941人。

全村国土面积35.37平方公里,海拔1950米,年平均气温14.6℃,年降水量103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烤烟、马铃薯、蔬菜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5098亩,人均耕地1.47亩,林地2520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85.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3 海南省昌江县昌化镇旧县村

旧县村位于昌江县西北部,在昌化江畔,总面积2.34公里,该村为行政村建制,辖12个村民小组、688户、2958人,总劳动力1554人,党员人数40人,五保19户

全村饮用自来水,有耕地面积216公顷,其中水旱田42.5公顷,旱地173.5公顷,农田水利设施主要靠电灌,作物主要以水稻、甘蔗、花生、瓜菜为主,农作物主要以水稻、甘蔗、花生、瓜菜为主,全村年经济总收入752.2万元,人均收入1681元。

4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旧县村

旧县村是麻章区湖光镇一个村,因建在古县城的旧址上,故名旧县村。据介绍,该村的位置原来是隋朝时期的一座县城,现在看到的村容村貌,虽没有了昔日作为县衙的威严与繁华,但村中的一砖一房,一草一树,历经沧桑,岁月变迁,也难掩往昔有过的辉煌。

旧县村口,立着一座高大的牌楼,一副对联分刻牌楼左右,字体秀逸,内容深邃,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走进村口,一条整洁的村道向里延伸,村道仿城墙设计,颇具特色,仿佛就走在蜿蜒的长城上面。道路两边,散落着大量的灰黑色的石砖,这些石料,也许是从前官道铺路用的,也许是盖房子地基用的,又或许是旧城墙的墙砖散落于此。一路走来,层层叠叠整齐摆放在路边的石料,就好象摊开的一卷长长的历史竹简,上面刻录着岁月的痕迹。

旧县村的规模较大,村中央是一个小广场,广场的一边新建一座文化楼,正对着文化楼的是两栋很有艺术风格的旧建筑,建筑保存很好,门前种的树也讲究。可惜,没有人能给我们介绍它的沿革和发生在它们的里面的故事。绕过两座建筑,是一条笔直的深巷,两边同样坐落着不少大宅,红砖高墙,大门阔户,错落有致。古宅檐牙高啄,勾心斗角,造型精美,建筑风格别具特色。走马观花,所及所见,觉得该村有“四多”,一是人口多。据介绍,全村人口达6000多人。二是旧“大宅”多。村里老人讲,从前村里很多地主,地主很有钱,建的房子很宏伟,很讲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大房子也折射出以前的湖光,土地肥沃,良田遍布,农业经济水平和规模很高很大。三是古榕树多。村的四周,绿树掩映,树林阴翳,婆娑的古榕树点缀期间,鸟鸣上下,依稀可见林子年岁的久远和闲适的韵味。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湖光镇旧县村的年例,传统特色很浓,有傩舞、穿令箭、滚刺床等表演节目,特别是傩舞的表演,据说是指驱逐瘟疫的迎神赛会,是村民祈求平安的集体活动。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七日,在旧县村文化广场是压轴的传统表演节目。

湛江市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取得显著的成绩。在打造新农村建设的品牌工作中,得到中央、省的肯定,经验也在全国、全省进行推广。按照市委、市政府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要注意打造生态品牌,在抓好规划的同时,要顺势而为,注意注入文化内涵。在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中,特别要注意保护好古树名木、保护好古建筑和原生态。湖光镇旧县村特有的文化历史底蕴和生态环境等条件,无疑是旧县村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多得的建设资源。新农村建设只有注重文化元素和生态韵味,才会让人感觉到,确确实实活在新农村田园般诗情画意和文明现代的生活中。

湖光镇旧县村委会总人口5674人,村委会两委干部7人,正式党员53人,人均年收入3700多元。辖区有四条自然村,耕地面积总共4500多亩,其中水田2300多亩,坡地2200多亩。特色农产品有观赏树、花卉、速生经济林、香蕉等;现种植发财树、苷蒌树、大叶散树等约300亩,速生经济林200亩,蔬菜200亩。有一个存栏3000只鸭及100头猪的养殖场;水产养殖有网箱鱼、耗排及精养虾池、渔坛等。

5 云南省富民县永定镇旧县村

旧县村隶属富民县永定镇,地处永定镇西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到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城3公里。东邻大营村委会、东元村委会,南邻永定镇,西邻永定镇,北邻大营村委会。辖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12户,有乡村人口1492人,其中农业人口1474人,劳动力89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450人。全村国土面积2。48平方公里,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6.5℃,年降水量850毫米,适合种植葡萄、石榴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759亩,人均耕地0。53亩,林地2284.5亩。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81.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39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6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旧县村

简介

旧县村地处泰安城东南部,汶河南岸,泰安至楼德公路东侧,距泰安城15公里。旧县村聚落呈不规则方形,分为前、中、后、东4个村民委员会,共6000人。

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此设博邑。秦统一后,在此设博阳县,同时作为济北郡的郡治。汉初博阳县改为博县,并作为博阳郡治。汉武帝时期博阳郡改为泰山郡,郡治仍设在博县。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下令在泰山以东设立新县,以奉祀泰山,故名奉高。泰山郡治迁往奉高县治(今岱岳区范镇故县村)。北魏时期,博县改为博平县,泰山郡治由奉高迁至博平。北齐时期,博平复改为博县,泰山郡废,设东平郡,郡治设在博县。隋开皇元年(581年),东平郡废。开皇十六年(596年),博县改为汶阳县,后又改为博城县。唐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封禅泰山后,将博城县改为乾封县。唐总章元年(668年),乾封县复改为博城县。唐神龙元年(705年),博城县又改为乾封县。宋开宝五年(972年),宋太祖赵匡胤下诏将乾封县迁往岱岳镇(今泰安城)。

遗址

古博城位于旧县村北部。今遗址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250米。西北部和东北部残存有城墙墙基。东北部残存为高2~3米的土堆,西北部残存为高约10米,宽约20米的城墙。城墙为层层夯筑而成。城址中曾发现大量春秋战国时期陶罐、盆、双兽纹瓦当,以及汉代陶片、布纹瓦、板瓦、盆、罐、瓮,还有隋唐时期的陶瓷片等。该村附近曾出土珍贵的汉画像石,较有名的有《君王出行图》《车马出行图》《玄武图》《双鸟交颈图》《青龙擒鸟图》《宴乐图》等。今均移存泰安市博物馆(岱庙)。

该村之东旧有天封寺,始建年代无考。宋真宗封禅泰山时赐名为“天封”,后损毁。金代重修。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党怀英曾撰书《重修天封寺碑记》。该寺后经多次重修,“文革”中被毁。重修天封寺碑现移存于岱庙。

该村西南有旧县大桥,大桥横跨汶河。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为爬桥节。届时,附近村庄的人们纷纷齐集于桥上。“爬桥”的、卖吃的、卖玩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甚为热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