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旧县 |
释义 | 早就听说,昌平旧县的村南有一棵唐朝中期的国槐树和一座观音庵,村北有一处狄梁公祠遗址。近日专程前往。旧县村东距县城8华里,紧邻京昌高速路南侧。旧县村在唐朝时名为白浮图城,面积约4平方公里。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建永安城(今昌平镇)。景泰三年,县治之所由白浮图城迁到永安城之后,始有旧县之名。 唐槐和观音庵 从村北的旧县小学校往南,有一条既直又宽的街道。长街尽头有一面砖影壁墙,墙的南侧立着一通石碑。碑文阴刻肤浅,且置于浓密的树阴下,字迹不甚清楚。一棵千余岁的槐树屹立于碑旁,俗称唐槐。唐槐顶端的树梢比三层楼房还要高,树干周长约3.9米,两人不能合抱。临近街道这面的树干早已没有了树皮,显露着斑驳的树骨,远望如老寿星袒露在胸腹前飘拂的银髯一般。背向街道那面的树干上有一人高的空洞,可容纳三四个小孩站立。 唐槐,经历了千余年间改朝换代的风风雨雨,见证了白浮图城——旧县的沧桑巨变,如今虽然老态龙钟,却仍然枝繁叶茂,新芽层出不穷。遥想早年间,曾有多少代古人在树下吟诗作词,在树下谈古论今,在树下乘凉避暑。凡欣赏过唐槐风采的有识之士,无不殷切地希望有关部门,及早采取保护措施,以延长这位老寿星的天年。 观音庵紧邻唐槐的南侧,坐南朝北,以前称作菩萨庙,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庵内正中供奉着观音菩萨塑像,两侧墙上有彩色神像,香炉的上方烟雾缭绕,供案上摆着几盘水果和糕点。庵的后墙和东墙外侧的上方,镶嵌着3个小佛龛,供奉着金黄色的佛像。村中的老人说,观音庵是2003年在古代菩萨庙的墙基上重新修建的,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都有人来上香朝拜。 狄梁公祠 旧县村北原来有狄梁公祠,又称梁公庙,现在遗址无存。几年前,《狄梁公祠碑记》碑移进了昌平公园的石刻园内。碑的左上端形似“虎爪”的图案已不完整,右上端的图案完全缺失,碑额只剩下篆体“公记”二字,碑身正文仍清晰可见。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是杰出的封建政治家。他以明经举第步入仕途。任官期间,刚正廉明、明察善断、扶善除恶,深受世人称赞和崇拜。狄仁杰是武周时期的肱股之臣,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狄仁杰德才兼备,被武则天尊称为“国老”,赠文昌右丞,谥文惠。唐睿宗追谥其为梁国公,世称狄梁公,有“北斗之南一人而已”的美誉。 狄仁杰是唐代并州(今山西)太原城南狄村人。太原城有梁公街、梁公祠不足为奇,昌平为何也有梁公祠呢?元大德四年(1300年)闰八月,集贤院学士宋渤撰写的《狄梁公祠碑记》,解开了谜底。碑文大意为:狄仁杰并未在昌平任过县令,只是到过这里,却为何有祠?原来,北方地区一直战乱频仍,先后遭契丹人、突厥人骚扰,狄仁杰曾经几次解民于水火。早在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人攻陷冀州(河北临漳),武则天为稳定局势,派狄仁杰为魏州刺史。狄仁杰关心百姓疾苦,一改前任刺史驱赶百姓入城,缮修守具的作法,让百姓返回田间耕作。契丹人听到狄仁杰治理有方,率军回归北方,魏州百姓避免了重大灾难。及至唐代圣历元年(698年),狄仁杰时任幽州(今北京)都督。突厥人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行军元帅,狄仁杰任副元帅,征讨突厥军队。太子因故未成行,狄仁杰行使元帅职责。突厥军首领默啜可汗尽杀戮掠赵、定等州万余人退还漠北。后来,狄仁杰任河北道安抚大使,针对战乱之后经济凋敝、社会不安定的现状,断然采取了四条治理办法:一是上疏皇帝,请求赦免河北诸州,一无所问,使胁从于突厥的数千万民众得以获免。二是散粮以赈济贫乏。三是修驿路以济旋师。四是严禁部下侵扰百姓,犯者必斩。 昌平一带在西汉时期属上谷郡,在三国曹魏时期属燕国,在唐朝至后晋时期属幽州管辖。唐朝初期,昌平与河北广大地区的百姓常受突厥兵的骚扰。由于狄仁杰对河北诸州治理有方,昌平的百姓得以回乡生产、休养生息。人们感念狄仁杰的恩德,在白浮图城建狄梁公祠。不只昌平人建狄梁公祠,据有关资料记载,在上谷、渔阳等边塞城池,均建有狄仁杰祠堂,岁岁祭祀。 狄梁公祠曾经赫赫有名。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中说:“而唐狄梁公祠香火特盛,岁四月朔,赛会,二三百里内人至者肩摩踵接。”可见当初的梁公祠,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这天热闹非凡。清代人倪岳所作的《谒狄梁公祠》,表达了先人们对狄梁公的崇敬心情。诗曰:“城西亲拜狄公祠,袍笏森然仰令仪。此地孤云心尚在,中天落日手曾支。平生事业存唐史,一代文章托范碑。闻说邑民能报德,春风香火重追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