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九心轮
释义

《解脱道论》卷十“五方便品”中,论主从语义、认知对象、活动方式及概念的内涵外延等四个方面对识蕴加以分析,其中九心轮(论中称为“彼夹胜心起”)即是分析方式之一种。

九心轮

众生一念之心,缘于尘境,随有九种相,如轮旋转,周而复始,无有止息,故名九心轮。乃小乘上座部所立。依《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下(本)所载(大正43·635b)︰

‘上座部师立九心轮︰然实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总说有九,故成九心轮。

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分别,心但任运,缘于境转,名有分心;若有境至,心欲缘时,便生警觉,名能引发;其心既于此境上,转见照瞩彼;既见彼已,便等寻求;察其善恶,既察彼已,遂等贯彻;识其善恶,而安立心;起语分别说其善恶,随其善恶,便有动作,势用心生;动作既兴,将欲休废,遂复返缘前所作事;既返缘已,遂归有分,任运缘境,名为九心,方成轮义。’

所谓九心,即︰

(1)有分心︰有分,即此心本有之分。谓众生初受生时,心虽未能分别,亦有自然任运缘境之分。此有分心,为大乘唯识家取来作为小乘教法中有阿赖耶识思想之证据。

(2)能引发心︰谓众生一念之心,既有境对,于此境能引发分别。

(3)见 心︰谓此一念之心,于所缘之境既能引发分别,则内外照瞩,一一明见。

(4)寻求心︰谓众生一念之心,于境既能明见,即起希慕追寻求觅。

(5)贯彻心︰谓众生一念之心,于境既能求觅,则贯透通彻,知其善恶。

(6)安立心︰谓众生一念之心,于境既通达善恶,遂能安立言语,分别是非。

(7)势用心︰谓众生一念之心,既能通达善恶、是非,遂起动作之势用。

(8)返缘心︰谓众生一念之心,动作既兴,遂休废道业,返缘所作之事。

(9)有分体心︰谓众生一念之心,既返缘已,还归前有分之体,任运缘境,相续不止。

又依前引《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下(本)所载(大正43·635c)︰‘见心通于六识,余唯意识。有分心通死生,返缘心唯得死。若离欲者死唯有分心,既无我爱,无所返缘,不生顾恋。未离欲者,以返缘心而死,有恋爱故。’近人汤用彤氏于此义颇有发挥,其〈佛教上座部九心轮略释〉文云︰

‘凡人死时,业或业相为其心所缘。否则以趣相为缘,预示来生情形。其命终心(有分)于返缘后无间发生,或于势用后无间发生。或有分留住少时,死乃至者,此乃略说。今且广解(参看解脱道论卷十),所谓以业为缘者,谓能生之业,可于来生造果者也,其类有四︰常以重业为缘。如前生乏重业,则缘近业。近业者将死前之所造也。如乏近业,则缘习业。习业者彼人之所常造也。如乏习业,则以其他胜业为缘。所谓业相者,谓色或声或香或味或触或名,于造彼能生之业时所得也。此色、声等于死时恒追忆及,或至有显为幻象,死者执为实有而缘之者。若近业之相则有,仍在眼前,是真现在也。所谓趣相者,心缘来生将托生之处。明将转生何趣,故其相“或宫殿或坐处或山或树或江。”(解脱道论语)不习禅定而得罗汉界者,死时在势用或返缘之后,其余罗汉有分留住少时,乃后命终。凡夫命终心似恒在返缘之后。’

[参考资料] 无性《摄大乘论释》卷二;《唯识论述记》卷四(本);《成唯识论》卷三;《摄大乘论》卷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1: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