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净宗法师
释义

释净宗,一九六六年生于安徽宣城。一九八六年毕业于中国民航学院。一九九零年皈依三宝。一九九四年辞去公职,礼九华山上仁下德老和尚出家修行。一九九七年在安徽凤阳龙兴寺受具足戒。二零零三年任安徽宣城市宣州区佛林净寺住持。二零零四年至今,领导恢复重建安徽宣城弘愿寺。 1996年,值慧净法师所弘善导大师之净土法门,大为感动,遂一心追随,力为弘扬,印经说法,遍及大陆各省;并辟建安徽宣城敬亭山弘愿寺为净土宗专修道场。

净宗法师

法师依止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专修专弘净土宗念佛法门;编述著作有《善导大师全集》、《决定往生集》、《净宗略讲》、《念佛胜易》、《唯说念佛》、《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印光大师精要法语》、《第十八愿浅释 》、《念佛感应录(二)》、《念佛感应录(三)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 、《净土宗义探讨》、《阿弥陀经大意》等。

------------------------------------------------------------------------------------------------------------------------------------------------

念着「南无阿弥陀佛」,你是否被佛的慈悲感动过?

佛法本来是最有人情味儿的,因为佛爱众生甚于父母爱孩子。

因果的沉重、六道的恐怖令我们心急如焚,岂不知佛的心比我们还焦急,恨不能把十方众生一时接到极乐世界。

正因如此,净土法门不是要我们修到某种境界去感动阿弥陀佛(就好像应聘考试,一万个人中只取前三名),而是阿弥陀佛用他的慈悲感动我们,让我们称念名号、接受救度。人人皆可称名,人人皆能得救。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对我们每个众生都是开放的,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谁都知道:念佛能往生。但是,一提到行持,人们很容易把这普机普缘之教说成一机一缘之法:达不到一心不乱不能往生,不断烦恼不能往生,不修助行不能往生,临终把握不住正念不能往生……

既入佛门,谁不想断除烦恼?谁不想清净此心?然而,由于我们根机不堪,这种种条件实在难以达到,久而久之,我们的心被吊到了半空,往生似乎变得越来越渺茫,一想到生死大事,心里就忐忑不安。《无量寿经》说「信心欢喜」、「欢喜踊跃」、「欢喜信乐」,我们的念佛怎么跟经中讲的完全不同?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心净则土净」、「心水浑浊,佛月不能现前」……这些引自别宗的高深理论使我们约定俗成地把《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理解为止息妄念、摄心归一的功夫境界。于是,「方便法门顿生荆棘,易行之道翻成险径」(黄念祖居士语)。

善导大师完全站在净土宗的立场,集成了龙树、天亲、昙鸾、道绰的净土理念,纠正了诸宗行人对净土宗的曲解,将释迦、弥陀二尊的本怀和盘托出:一切善恶凡夫皆可称佛名号、乘佛愿力、往生报土。念佛是乘佛愿力,不是做功夫。

净宗法师的开示,完全忠实于善导大师思想,以净土三部经为依据,目标专一,不涉他宗,深入浅出,不尚玄妙,朴实亲切,打动人心,把阿弥陀佛的名号送到每个浊世凡夫的嘴边,让我们欢喜踊跃地称念,丝毫不担心自己的往生,真正体现净土宗「简单化、易行化、民众化」的特点;当年善导大师在长安城的教化风格也正是如此。

为方便莲友学习、研讨,我们把净宗法师的开示录音带整理出来,试着将初稿拿给大家传阅。读过的莲友无不眼前一亮,「心里像点了盏明灯似的」,三经教旨豁然通透,人生大事终有依托,从此真正开始老实念佛,不再妄自尊大、好高骛远;不再见异思迁、摇惑不定;不再寻奇觅巧、旁征博引,试图用各种般若经典圆解净土法门,以抚慰自己那颗疑惧的心。

净业行人当中,的确有一些尊贵的念佛人,并不懂得很多道理,只认定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老老实实一句佛号,念得再多也不觉得累--这可谓净土门的上上根,印光大师谓之「愚不可及」,很少有人比得上。

但是,像我们大多数人,如果不把往生净土的道理弄明白,是没办法老实念佛的,「这样念着佛就能往生吗?心不清净怎么办?妄念怎么办?恶业怎么办?还有临终……」

那就让我们暂时放下自己的成见,从净宗法师平实而生动的开示中领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领受阿弥陀佛的慈悲宏恩吧。

年历表

1990年,读《金刚经》,豁悟前非,知佛说为宇宙绝对真理,决意出家,誓求解脱。皈依三宝后读《印光法师文钞》,信向净土,吃素念佛。

1994年,父亲病逝,无复挂碍,旋即***辞职,赴九华山礼上仁下德老和尚出家,日夜思惟往生大事,未得心安,意甚苦切。

1996年,值慧净法师所弘善导大师之净土法门,大为感动,遂一心追随,力为弘扬,印经说法,遍及大陆各省;并辟建安徽宣城敬亭山弘愿寺为净土宗专修道场。

1997年在安徽凤阳龙兴寺受具足戒。二零零三年任安徽宣城市宣州区佛林净寺住持。二零零四年至今,领导恢复重建安徽宣城弘愿寺。

作品:

净宗法师:念佛人是如何往生的

一辈子念佛,就是专修念佛,一向专念。

是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佛就来迎了。你平时专修念佛了,佛就来迎了;因为佛的来迎,底下就讲了: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因为佛来迎接我们,当下我们心不颠倒,住于正念。所以,我们念佛为因,感得佛的来迎的果报;佛的来迎为因,使得我们当下住于正念的果报,得到这个结果。这是第一大利益。

第二个利益接着就来了: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们,我们心中住于正念──我们是在正念分明的情况下命终的。所以,“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是什么样的状况而命终的?是“心不颠倒”而命终的。在这个候,根本就不谈什么修行了,临终的时候就不谈修行了,因为这个时候不是谈修行的时候。除非只有一种人,他平时没有念过佛,他直到临终才遇到佛法,那时候才讲临终念佛。本来念佛就不限于临终,就是平时就念佛。临终遇到这个**的人,才临终念佛、临终往生。所以,“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说得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懂得这一点,我们每天诵经诵到这里,你就会有法喜,就会安乐,“哎呀!好啊!”

所以念佛为第一。什么“临终正念”啦,什么“异香满室”啦,什么“光明遍室”啦,什么“天乐鸣空”啦……都在一向念佛当中。我们在前一段时间的讲座当中,也把《观经》的九品往生,他临终的详细状况,我们也做了一张表,也详细讲解了。说得非常清楚。

我当时也讲到:我们每个人死的时候,是欢欢喜喜死的。经中讲了,往生人是见佛光明,正念分明、欢欢喜喜。在临死的时候,念佛人见到的景象很不一般:他一到临终的时候,一开始是有病苦了,这个时候,佛来安慰了,他看到阿弥陀佛来了,这是一喜;

这个喜还没有完的时候,余兴未尽,观音势至现前了,哎!波浪就更大、欢喜就更充足;此波未平,无量清净大海众现前了,噢!里面善导大师、法然上人、印光大师……通通都出来了,都来迎接他,喜中之喜,无过此喜;

这个喜还余喜未尽的时候,哎!阿弥陀佛的宝手往下一垂,就有一道金光从手中“嚓!”放出来,从眉间,从举身当中八万四千毛孔,从宝手掌中,毫光放出来,“哗!”照到他身上,当下所有的病苦,就好像在炎热的夏天,一股凉风吹过来,当下炎热就扫除了。佛光一照,所有的病苦当下退解,身心愉悦欢喜;余喜未尽的时候,阿弥陀佛开了金口,说:“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我来迎汝。”啊!佛来赞叹他善男子,迎接的时候了,多高兴啊!这个时候,他心中就想给佛顶礼了,“哎呀!太好啦!我此世是功不唐捐,决定往生了。”

这样低头的时候,阿弥陀佛宝手一招,轻轻一抬,他如腾云驾雾一般,毫不费力,就上了阿弥陀佛的莲花宝台了。所以,他在底下拜佛,还没拜下去,已经到了莲台上了。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默念与口称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乘佛愿力,必得往生」,此是净土宗之根本宗旨,历代祖师弘益自他,莫不以此。传载:道绰禅师日课佛名七万声;善导大师「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乃至寒冷,亦必流汗,以此相状,表于至诚」。祖圣根器,自非凡俗可及,也非必如此方可往生,然欣往净土之人,谁不仰之慕之;所谓「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今师父言弘祖师之教,身行祖师之行;从早到晚,从晚到早,唯除睡时、食时及与人言语,佛声不断;若近距离,即可听闻。其音轻柔,不快不慢;神情怡悦,不急不躁。即使讲经、吃饭、回答信众提问等中间极短的间歇时间,也必双唇微动,念佛不辍。

或以为:自力故多念,他力故少念。

又以为:疑心故多念,信心故少念。

又以为:信心一念定往生,之后想念就念,不想念即不念,是为天真自然;何必勉强多念。

又以为:心中默念一样,何必一定动口发声。

这些都不过是因为自我情志懈怠漂亮的遮掩而已,乃至深着邪见,曲解宗义,欲巧符自心,还废往生大事。

师父岂不知「他力」、「信心」、「自然」之事?师父既如此,必有一定的道理!我便也模仿师父去实践动口出声的相续念佛。

或乘车、步行,虽出发时心中想着念佛,但如果只是默念,往往不知不觉佛号丢失,待发觉时已经不知过了多久了。如果动口微声,则可彻至终点佛号不断。故知:若单心忆,极易中断;若以声摄,易得相续。

出声念佛,虽有烦恼,其势微弱;若默无声,必见妄想翻腾,连绵不绝。譬如盆水易动,覆以草叶,则波澜不兴;心水易动,覆以佛声,则驯服安和。故知:出声为胜,默声为劣。

又,幼儿、弱智,教以心念必不知所云,转教口称则朗朗上口;而鹦鹉畜类,不解心念,唯随口称,得生极乐。故知:出声为易,心念即难。

又如烦恼盛时、痛苦加时、大难来时,默念佛号,全无可能;此时虽无人劝,也必努力出声,如叹如诉,呼号求救。故知:出声顺乎自然。

《观经》下下品,五逆罪人,临终苦逼,不遑心念,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随声消除生死罪,应念往生极乐国。善导大师释弥陀本愿「乃至十念」为「下至十声」。可知,净土宗者以出声称念为正。

弥陀以称名为本愿,祖师释「念」为「声」。深望后来之学者,自甘愚痴,宁守佛祖之成规,唯口称相续,往生因足;切莫自卖聪明,强论心念之是非。又当知善知识所作所为必然与法相应,见与私心不合者,要立即警觉:「必是我错!」而放下私见,完全依循善知识;不可傲慢地认为善知识也有错的时候。若能全依善知识,则纵然心愚如同木石,也必能道业增长有一日千里之效。

师父说:「除睡时及做事需特别专心之时,余一切时皆好念佛。」

常常听人说念佛时间不够,以师父为镜便知所谓「时间不够」不过是对念佛存心不够罢了。能够用来念佛而没有念佛的时间真是太多太多了!算一算,每天用来说闲话、盘算无益心事、猎奇新闻、读报刊闲杂书、看电视乃至打麻将等等时间有多少呢!更何况吃饭、走路、乘车,皆可念佛。不必特别抽时,只要稍微存心,便会发现可以用来念佛的时间像遍地青草随处皆有。

有人问:「上浴厕等不净之地,不能念佛吧。」

师父答:「应该念佛!因为浴厕也有突然暴死者,若此等时处必不能念佛,则其人只有堕入三涂。然而阿弥陀佛遍照光明既不嫌浴厕等不净之地,若念佛者必得往生。」又说:「念佛不嫌时、处、诸缘,贵在相续。」

又问:「凡俗之人,杂务繁多,怎能念念相续?」

师父答:「所谓念念相续、念念不舍,皆是随人根机之语;总之以养成念佛习惯为原则。」

佛真的不救五逆、诽谤正法的人了么

《观经》下品下生是一个造作五逆重罪的人,他造了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合和僧,造了这样的重罪了,临终的时候,念了十句佛往生极乐世界去了。这些话说出来,大家觉得不敢相信,“啊?这样能往生啊?这怎么回事?这是佛说的吗?”哎,佛在经中有明文说明。 《无量寿经》说:“十方众生我都要救度,你只要不造五逆罪就行、不造谤法罪就行。”所谓“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两部经看起来就有矛盾了,第十八愿说:“你造作五逆谤法罪我不救。”《观经》里边造作五逆罪的人念了十句佛往生了,这个怎么解释?

善导大师就从两种角度来说明,叫“抑止门”和“摄取门”。

什么叫“抑止门”呢?就是佛以大悲本心,观察众生恶业很深重,这两种罪过是一切罪恶当中最重的,如果造了五逆罪、谤法罪,你可能来不及忏悔──这叫定业,这是决定要堕落无间地狱的罪业,可能直接就堕落了。所以,在我们众生还没造之前,事先就抑止你:“哎,这两个罪很重,你造这两个罪我就不救你哦。”给我们打一个预防针,使我们产生警惕心,让我们不要造。

那为什么不拿十恶罪来抑止呢?“哎,不要造十恶罪!你造十恶罪我不救你!”或者说标准提得更高,“你不要起贪嗔痴的妄念,你起贪嗔痴的妄念我不救你!”为什么不拿更高的标准要求我们呢?因为阿弥陀佛的慈悲,他知道如果要求得太高了,就等于这种抑止没有效果,因为我们实在做不到。

但是,这两种罪恶你还要犯,你基本的人伦都失去了,这是最低、不能再低的标准了,按世间来讲,杀父杀母,你说还能有比这个罪恶更低的标准吗?按佛法来说,你谤佛谤法谤僧,还能比这个标准更低吗?“只要这两个最低的标准你不犯,我都能救你!”

话讲回来,并不是鼓励我们说“其它的罪恶你就可以犯”,大家也不要这样错误理解,“你看,佛讲的嘛,‘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嘛,所以我犯十恶罪有什么关系?”

这个是显示佛的一种慈悲心,五逆谤法最重的恶业举出来,一方面显示佛的深重无底的慈悲,另一方面显示:即使你十恶罪,佛也不希望你犯这种过错,即使你小小的罪业,也是不希望你犯。不管大罪小罪,在我们没有犯之前,从佛的本心,都不希望我们犯,这个叫“抑止门”。就是在没有犯之前,抑止你说:“哎!你不能做!”

那么,《观经》为什么又说他能往生呢?这就是佛慈悲到顶点了。说这个人已经造了五逆罪了,你这个时候再把他抑止,说:“造五逆罪,我不救你。”他就永远被抛弃在佛法的救度之外,他就要去流转了。所以,佛不忍心他再去流转,大悲不舍,还要摄取。已经造了这个罪过了,你回心念佛──要回心啊!你说:“我啊,反正佛要救我,我无所谓,我就这么胡来。”那仍然不在佛的本愿摄取之内,你回心念佛,忏悔了,知道“我邪见,错误了,我来念佛了,南无阿弥陀佛,要求生极乐世界”,这样,佛还要摄取。

我们以这样的心来体谅佛的慈悲,我们就知道:任何小的过失没犯之前,佛都不希望我们犯,佛都希望我们不要犯,因为犯了以后,对我们身心的健康也好、对我们现世的安乐也好、对我们未来的解脱也好,都有障碍。一方面这样,另一方面呢,即使我们已经犯了很大的过失,也不要担心说:“完了!我犯罪了,不能往生了,彻底被抛弃了……”

佛决不会彻底抛弃你,抑止是暂时的,摄取是永远的。

所以,这样来体验佛的慈悲,我们心中就会感动。

我想还是打一个世间的比喻,像父母对儿女,也是有两个手段,叫做“恩威并施”,“恩”就是给你好处,怎样爱护你、关心你、慈悲你;“威”就是对你有所要求,“告诉你,好好上学啊!你上学不能迟到、不能调皮,上学迟到、调皮,回来你看我不把你屁股揍烂!”我们会这么讲,对不对?为什么父母这样讲?知道孩子就喜欢调皮,知道他调皮,就要抑止他。为什么抑止他?正是因为知道孩子调皮,所以事先给他讲。

如果你这个儿子很孝顺,从来都守规矩,你就不用跟他说:“上学不要迟到,迟到我揍烂你……”

“哎,妈妈,我从来不迟到,你怎么说我要迟到?好像鼓励我迟到……”

就知道:他老调皮。“哎!迟到回来揍烂你的屁股!”

好了,讲完之后,孩子还是调皮,他今天又迟到了,你果然把他屁股揍烂吗?你还不是说:“哎!怎么回事?又迟到了!”打下去,还不舍得打,“我告诉你啊,明天再不可以迟到了!”

所以,没有犯过失之前,父母都希望他好;但是犯了之后呢,还要有方法能够关爱到他。

如果这个小孩子,他误解了──两种误解:一种误解,“完了!我今天上学迟到了,我不敢回去了,我回去之后,我爸爸要把我屁股打烂了”,晚上不回来,躲在外面。你说他爸爸伤心不伤心?就要到处去找他,还要到公安局去报案,“我的儿啊,你在哪里?我不该说打烂你的屁股啊,吓得你不敢回来啊,被人家抢走啦”,爸爸是不是会难过?结果他自己在外面躲着,越想越觉得:“对啊!我不能回去啊,一回去我爸打烂我”,这样,父子的心就背离了。

爸爸讲这个话,不是真的把你打烂,你要能够理解,“爸爸,我错了!我今天上学迟到了,我保证明天不迟到了,求你原谅!”这样不是父子就团圆了吗?不是一团和气吗?改正了,父亲就原谅你,你还照样回到你的小卧室,睡在你那个温暖的小床上。这是第一个误解的孩子。

第二个误解的孩子,“反正我爸爸很慈爱我,所以,他的话,我听到当没有听到,叫我不迟到,我偏偏迟到,叫我不调皮,我偏偏调皮”,这样爸爸能高兴吗?可能真的有一天揍烂你了,因为你确实太不听话了,你太不了解父母的慈悲心了。

所以,我觉得我们佛弟子啊,对于阿弥陀佛无有条件、彻底的慈悲,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不可以放逸懈怠,也不可以自局其分,担心、恐惧、害怕,离开……脱离了父子关系,成为两家人一样,分为两片。

这两种人都是不能体会父母的心肠,不是那么很孝顺。

真正孝顺的人,就是说,“我虽然有过恶,但是父子关系不改变,我尽量改,我改不了的,请父亲原谅,我尽力做”。

我这样讲,大家能听明白吗?我深怕大家听不明白。听不明白之后,我个人被误解倒没有关系,我是一个罪业凡夫,如果阿弥陀佛这样慈悲救度的法门被世间人所误解,这个是我心中最难过的事情。(净宗法师2006年9月25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