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靖州 |
释义 |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怀化市南部,湘黔桂交界地区。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斜坡边缘,雪峰山脉西南端,沅水上游之渠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境内林果、药材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品位较高。交通四通八达,209国道、枝柳铁路纵贯全境。2000年,靖州工业总产值18.4亿元,财政收入641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163元。 简介靖州地跨北纬26度15′25″至26度47′35″,东径109度16′4″至109度56′36″。北连会同,东接绥宁,南抵通道,西与贵州省黎平、锦屏、天柱县毗邻,素有“荆楚锁钥”之称。县城渠阳镇,距会同县城39公里;距绥宁县城78公里;距通道县城85公里;距黎平县城87公里;距锦屏县城79公里;距天柱县城111公里;距怀化市129公里;距湖南省会长沙511公里,距首都北京2022公里。现辖17个乡镇(管委会),总人口26万。 气候靖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3—17℃,年平均降雨量1100—1600mm,无霜期285天,气候温和,资源丰富。 资源林果资源全县共有林地面积226万亩,森林覆盖率78%,活立木蓄积量760万m³;年产各类水果500万担;年产杨梅5万吨,其中年产号称“江南第一梅”的优质木洞杨梅10000吨;粮食15万吨,2007年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县”、“全省林业十强县”。其中木洞杨梅、八龙油板栗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中国杨梅之乡”。 药材资源全县药用植物有193科,1224种,大宗中药材有松茯苓、天麻、五倍子、黄柏、黄栀子、勾藤、杜仲、厚朴等,其中松茯苓年产6000吨左右,产销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在海内享有盛誉,是“中国茯苓之乡”。 矿产资源已发现各类矿藏26种,黄金、陶瓷土、优质矿泉水、铝土矿、钒矿等矿床闻名于省内外。目前铝矾土加工发展较快,产品市场销售不错,重点在水泥和五氧化二钒等矿石加工。 旅游资源靖州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周边三省十八县佛教圣地的楚南第一峰——飞山,峰上有峰,横空出世,气势磅礴。山腰悬崖峭壁,奇洞环生。山项三座小峰如鼎似钟,造型奇特,令人叫绝。铺口龙涎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尤其是洞中瀑布,飞珠溅玉,更若九天银河,蔚为壮观。靖州县城有美丽的渠江和潩溪河交汇于此;有碧波千里、苍松翠竹相映的五龙潭自然保护区;有遍布城区的名胜古迹和休闲景点如望江楼、文峰塔、古浮桥、武圣宫、潩溪园、河滨公园、侗家风雨桥等;苗乡侗寨美丽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民族建筑、浓郁的民俗风情,令人留连忘返。城西飞山庙,又称杨公祠,为纪念侗族首领杨再思而建,乃宋代建筑,雕梁书栋,古朴典雅,令人叹为观止。独具异质、瑰丽我彩的苗侗民俗文化,令人心慕神驰。位于靖州新厂镇斗篷坡上的“新厂战役纪念碑”展示了红色靖州的光辉历程,新厂镇营寨村的玉峰禅林更是风景殊丽,不愧为我国七十二佛地之一。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致与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相互辉映,向人们展示着靖州发展旅游事业的美好前景。 社会经济农业靖州是全国林业重点县,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和怀化地区主要产粮区,粮食和林业是靖州农业两大支柱产业。2000年粮食总产量11.6万吨,年产商品材10万立方米以上。农业生产基本实现规模化,全县先后建立速生丰产林、水果、食用菌、茯苓、药材等十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开发基地,开发总面积达60余万亩。为湖南外贸牲猪出口生产基地之一。 工业水电装机2.5万kw,年发电量9000万kwh,拥有1座220kv变电站和4座110kv变电站输变电网,距县城100公里范围内有三板溪、托口、天柱等5座大电站,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并与华中大电网联网;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使靖州具有发展大工业的优势条件,目前已有1个工业园和4个工业小区。主要工业产品有刨花板、黄金、矿泉水、茯苓系列、莫来石精料、全木浆牛皮卡纸、油泵油嘴、拼花地板、羽绒制品、蜜饯系列等。 财贸靖州地处湘 、桂 、黔三省边界,为毗邻三省十二县大通讯和物资集散中心。近年来,全县投资近亿元,新建改造商业网站近30万平方米,商业网站遍及城乡。200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51亿元。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繁荣活跃的商业贸易,使靖州日益成为湘桂黔边区商业重镇。 交通通讯焦柳铁路(正在电气化改造)、规划中的贵福铁路呈十字形交汇于城区,209国道、S222、S319省道及国家正在修建和规划修建的“上瑞”、“包茂”(在靖州有两个出口)、“成厦”三条高速公路连接东西、纵贯南北。可通往三省五十余个县市,日客流量达2万人次。县城距贵州黎平民航机场70公里。现代通讯业务覆盖城乡。 近期发展目标把靖州列为与怀化、吉首、张家界齐名的湘西城镇群组四大规划中心城市之一,怀化市“一体两翼”发展战略规划中的南边一翼;靖州是全国山区综合技术开发试点县,县城被国家授予“全国文明县城”称号。 农业重点发展以柑桔、杨梅、板栗等为主的优质水果,以茯苓、杜仲、五倍子等为主的药材林,以油桐、银杏、笋用竹为主的经济林。 工业以资源加工为主,重点建立四大支柱产业。一是以木材厂、造纸厂为龙头,建立森工产业;二是以黄金,铝钒土系列、水泥为主,建立矿产加工产业;三是以矿泉水、杨梅蜜饯、食品罐头为主,建立食品加工产业;四是以茯苓、五倍子、天麻等为主,建立中药材加工产业。 商业重点建设中药材批发市场、农贸综合批发市场、工业品批发市场、粮油贸易市场、西南林产品交易中心等一批规模大、规格高的专业批发市场。 商贸要地靖州自古就是“八邦会聚”的商贸要地,新建的湘西南林产品交易、工业品批发、农副产品批发、粮油交易、水果批发等专业市场与21个乡镇集市及其它商业网点,构成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成为湘、桂、黔三省边境交界地区物资集散中心和东西贸易的一个重要转运站,全国19个省182个县市在此设立了贸易窗口。 工业企业 靖州工业初步形成了以森工、食品、饮料、医药化工、建材、冶炼五大支柱产业为主,兼有电子、机械等结构合理的综合性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刨花板、贴面板、拼花地板、全木浆牛皮卡纸、黄金、铝土、硅铁、煤炭、矿泉水、重晶石、杨梅饯、茯苓深加工系列产品、松香、皂素、油泵油嘴、系列电阻等。良好的环境和完善的服务,吸引了300多家外地客商在此投资办厂。 农业——充满希望的田野 坚持立体开发、综合开发,靖州农业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产供、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建成了粮、林、药、果、油、牧、渔、菜、笋、菌等十大商品生产基地,是湖南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生猪、山羊重要出口创汇基地之一。 林业 靖州有着丰富的林果资源,林木种类有543种之多,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37种。林木蓄积量730万平方米,人平拥有量位列湖南第一,年产商品木材10万平方米。 水电 靖州溪流密布,构成发育的地表水系,水能资源相当丰富,开发潜力很大。目前,并与华中吕电网并网,电力供应充足。 乡镇工业小区 全县有乡镇企业10006家,已形成竹木、中药材、矿产品、建材、种养和粮油食品加工等六大产业。1992年,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在县城西郊,依托209国道,将长10km,面积20平方公里的区域规划为乡镇工业小区,目前,有各类企业1000多家落户于此,形成颇具特色的“乡镇企业十里长廊”。为湖南省乡镇企业发展十快县。 药材之乡靖州,是闻名的茯苓之乡,松茯苓年产量达20000多吨,占全国总产销量的一半以上,茯苓系列产品销往日本、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等十个国家和地区。全县药用植物193科,1224种,稀有名贵药材305种,如中华秋海棠、山玉兰、一叶秋……大宗中药材茯苓、天麻、五倍子、杜仲、厚朴等已经实现人工培植。广播电视事业 全县电视覆盖率达90%,城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2%,建有43个乡村有线电视站,广播电视事业跻身湖南省前列。 行政区划镇:渠阳镇、甘棠镇、大堡子镇、平茶镇、新厂镇和坳上镇; 管委会:江东管委会、飞山管委会、艮山口管委会、渠阳管委会 乡:铺口乡、藕团乡、横江桥乡、文溪乡、三秋乡、太阳坪乡和寨牙乡 。 行政中心:渠阳镇 重要史实历史沿革据考古发现,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境内距今3-5万年的旧石器时期即有人类生息。夏商和西周时期为西南要服地。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黔中郡地,汉为武陵郡镡城县,东晋至南朝为舞阳县地,隋属龙标县地,唐贞观八年(634)年为朗溪县地。唐中期,居住在这里的侗族首领自封为诚州。五代后周末年,"十峒酋长"杨再思据地称诚州刺史。宋初为羁縻州。宋元丰四年(1081年)正式置诚州。五年析沅州之贯堡砦始渠阳县。宋崇宁二年(1103年)改诚州为靖州,靖州之名源于此,渠阳县改为永平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升为靖州府,九年复降为州,裁永平入州,直隶湖广布政使司,清沿用。 民国2年(1913年)9月废州为县(靖县之名始此),属辰沅道;12年直属于湖南省;25年、26年、29年先后属第四、第七、第十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会同专区。1952年8月,会同专区撤销,先后设芷江专区、黔阳专区、怀化地区。1959年3月撤县并入通道侗族自治县,1961年7月复置。1987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简称靖州县)。 道光年间靖州的人口是12万8,同治年间是7万4,遭兵灾差不多少一半,那时候战争(太平天国祸乱)只怕是人口波动的主要原因,当时,汉户(不包括非汉民族)2万多户,男人4万多,女的3万多,比例失衡。 靖州,是长沙、洪江及本县近6000名知青上山下乡的地方。 靖州大捷靖州大捷是南明军队在抵抗清朝军队中取得的一场战斗胜利。 明朝被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大顺军灭亡后,后金军队入侵关内抢夺胜利果实。李自成败亡后,明朝残余势力组成南明朝廷继续抵抗清军,但是弘光政权、隆武政权相继被清朝所灭,随后的永历政权也岌岌可危。在这样的危急关头,退往云南的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的带领下联合永历政权,大西军加入南明军队,共同抵抗清朝军队。 永历五年(1651年)四月,秦王孙可望派冯双礼率领南明军队从贵州攻入湖南。明军攻克沅州后,移兵进攻辰州(府治在沅陵)。清续顺公沈永忠死守辰州,战事一度胶着。永历六年(1652年)四月,李定国率领所属部队进入湖南,与冯双礼部会合,并在五月中旬进攻靖州。沈永忠派总兵张国柱带兵八千名前往救援,但清军在靖州陷入明军重重包围。双方交战,清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明军趁胜攻克靖州、武冈州,取得了靖州大捷的胜利。 靖州大捷之后,沈永忠难以招架,他向在广西桂林的定南王孔有德求援未果,被迫于六月初二率清军狼狈退至长沙。但清军在长沙仍然站不住脚,不得已在八月初六又放弃长沙逃到岳州。此时南明朝廷在湖南的抗清局势大为好转,除岳州、常德尚在清军控制下,只剩下徐勇一镇据守辰州负隅顽抗。在靖州大捷的影响之下,南明军队收复了湖南大部分州县。 李定国等西南方面军抗击清军的十场大捷:靖州大捷、桂林大捷、叙州大捷、停溪大捷、辰州大捷、衡州大捷、高州大捷、江门大捷、文村大捷、磨盘山血战 名胜古迹历史上,靖州十景,即“五老晴暾”、“九峰耸翠”、“飞山夕照”、“潩溪春水”、“白鹤旧栖”、“青萝叠嶂”、“侍郎云捧”、“玉鼎香生”、“芙蓉别绪”、“渠江夜月”等,以飞山为主体,形成了有机的风景旅游体系。 县衙之所以选择在靖州现在的政府所在地,是因为那里是城中的小土坡的制高点,那个坡的名字就叫“斗笠坡”。坡的一端从“四鼓楼”开始沿着现在的电影院门口的那条路开始爬升。这条路之前是没有的,斗笠坡上以前只有“十字街”穿过,十字街是呈交叉的“十”字的两条街命名的,但其中一条现在已经消失了。另一条现在还有,但已经没有以前可以连通南北的城墙那么长了。另一端则是从小南门开始沿着“卫门口”上升。而“卫门口”也就是作为守卫小南门的瓶口而得名。大小南门之间靠河的一段就是河街,它在城墙之外,但是清朝以来一直是靖州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小工艺品,首饰,南杂铺等分布于此,商品贸易非常繁华。现在潩溪园对面的“万寿宫”,也就是当年的“江西会馆”就是对那段历史的见证。靖州当时可以说是各方商贾云集,现今乐群小学旁边一个看似废弃了的白墙高瓦的徽式建筑是以前的“邵阳会馆”,它正对在当年有着繁华的木材交易的“大码头”。还有与河街一河之隔的“下熙街”上也有很多各地的会馆。 大南门之前是现在的“新桥”,为什么叫新桥呢?因为原址上也有一座旧桥,但桥面不宽,共党建政后就随着“新建南路”的修建而被新桥取而代之。大南门身后就是繁华的市中心地带“四鼓楼”。四鼓楼据说从民国时代就一直是最有人气的中心地段。当年有银楼、赌场、教会等有些气势的建筑都汇聚在此,通往西门的“西街”和连通大南门和北门坡的青石板路在四鼓楼交汇,所以今天很多路是在原来的青石板路上进行的扩建而成。西街其实到不若现在这么繁华,以前两边没有多少建筑。西街的尽头是西门,西门有比较高的城楼,门前也有人工沟渠连通两条护城河。每天早晨厚重的木门放下来而成为搭在护城河上的木桥。听奶奶说以前靖州强盗土匪很多,而且号称有“四大天王”分别坐守“江东,飞山,新厂,太阳坪”的基地,他们跟官兵交火的次数很多。奶奶说她亲眼看到过有的土匪罪犯被杀后,他们的头颅被砍下来悬挂在西门的城门之上,以儆效尤。而杀人的法场就在西门外至今仍然被叫做“马场口”的地方。从大南门去西门还有另一个途径,那就是“墙角街”。墙角街顾名思义就是在城墙脚下的一条狭窄的小路,不过它是在城外。由于城墙和潩溪之间的空间很狭窄,故墙角街和河街不一样,靠城墙那边没有房子,只有靠河的一侧才有不超过两层的吊脚小木屋。高高的城墙和低矮的房子形成鲜明对比,人走在这条路上会觉得特别压抑。说到城墙,要提一句的是,直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城墙才被基本拆毁,不过在墙角街这一段的矮脚处至今还可以看到修葺城墙的方形大石头。文化大革命时很多石头被人拿来铺路或者在修葺自家房屋的地基。城墙的修建很是讲究,基本上不是临水就是建在陡坡之上(三面环水,一面依山) 武庙又名武圣宫,位于渠阳镇东正街北侧,现粮食局院内。始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1952年后用做粮油仓库。1980年因建粮食局办公楼和宿舍,将其过厅、东南厢房及后殿拆除,仅存正殿。 武庙原貌南北长66.6米,东西宽27.9米,总占地面积为1858平方米。四周围墙高筑,正门朝南。正殿进深14.7米,宽21.8米,建筑面积310.5平方米,为重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殿内有10根朱漆大圆木中柱支撑中心屋顶,18根檐柱、22根边檐柱支撑伞檐。22根边檐柱凸刻有翠竹浮雕,粱上雕刻有形态逼真的云龙装饰。八个翘角以龙凤头为饰,屋背两端塑鳌鱼两个。整座殿宇气势雄浑,具有较高 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89年至1990年,县人民政府拨款3万元对武庙正殿进行部分维修。 飞山庙又名威远候庙,为供奉少数民族首领杨再思的寺庙。庙址原在飞山绝顶,宋淳熙甲辰年(1185)靖州知州孙显祖移至州城西门外一里多的原作兴书院左侧,明正统十年(1445)知州苏文重修。重修后的飞山庙东西长72.5米,南北宽24.5米,占地面积1775.25平方米。庙分三进:第一进是戏楼、天井。戏楼雕梁画栋(已毁),天井中央植柏树两株。第二进为过厅、正殿。过厅由19根木柱支撑屋顶,两边供有魏了翁(宋工部侍郎)及党哲(明靖州知州)塑像。正殿占地面积218.5平方米,由10根金色柱子支撑中心屋顶,四周排列18根檐柱,柱枋之间偶合紧密。过厅、正殿均为传统单层单檐木结构建筑,硬山式屋顶。第三进为娘娘殿,相传是供奉杨再思父母的神殿。现已改建成学校教室。明正德三年(1508)参将黄焘在飞山庙前约百米处建石坊一座,上嵌"惠此南国"及"威镇渠阳"的石刻巨匾,现已毁。 梓潼宫和飞山隔城相望,坐落于城东南约半里的渠江河畔桂香山(即莹盘山)顶。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为州牧许子言所倡建。清光绪年间被焚毁,州人随即修缮。民国24年(1935)年复修。现存宫殿南北长21米,东西宽13.5米,占地面积283.5平方米。门墙正面书"梓潼宫",门书对联为:"先辅纣后仕周堂堂英武匡天下,生封侯殁为帝赫赫威灵救世间"。此宫为硬山式土木结构建筑。第一进东西墙承重,正中用斗形天窗采光,开窗下悬"乃圣乃神"金匾("文化大革命"时毁)。第二进为正殿,有四排圯间,整座建筑古朴典雅。 宫前曾建一塔,清雍正元年(1723)因塔圯建阁,名为"桂香阁"。三层六角,高达10余米,飞阁流丹,做工精细,旧时为靖州四大名阁之一。民国24年(1935)州人梁佑卿为纪念"万花女"和点缀风景,集资建亭一座,取名"流芳亭"。亭处半山腰,内砌有坐凳,供游览者小憩。 林氏先祠又名忠义侯祠,位于县城32公里处的甘棠镇寨姓村。林氏祖籍福建莆田,始祖林端"南征"时殁,刺封为忠义侯。其妻蒋氏袭夫职,留守靖州,助民开垦。蒋死后,民慕其德,于明洪武年间建成"太婆庙"以祭祀。清康熙未继修。咸丰五年(1855)林氏子孙将其改为"林氏宗祠"。 该祠共占地553.9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7.3平方米,四周筑围,门墙高9米。条石门楼。门楼有众多历史名人、神话传说、龙、凤、龟、兽、鸟、虫及"八蛮"进贡的泥塑装饰,工艺精巧。祠分前后两进,后进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前厅厅堂为纯木结构,硬山式屋顶,月梁规整,屋脊中央塑有双龙宝葫芦,两端塑龙头,形象逼真,活灵活现。 马王桥又名通济桥,位于县城大南门外,跨于潩溪之上。为单拱青石拱桥。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为楚王马氏驻师于靖时所建,后人称之"马王桥"。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清光绪《靖州直隶州志》记载:"乾隆十九年(1754)五月初三日,九龙山发水,西南一带崩溃甚多,马王桥冲塌"。后修复。民国4年(1915),潩溪洪水暴涨,桥拱被水冲断,随后照原样修复。1966年7月1日,靖县连降暴雨384.1毫米,石冲、飞山水库决口,马王桥桥面石壁被水冲掉少许,桥身却坚固无恙。 马王桥全长31米,宽5.4米,高8米,跨距14米。全桥用规格青石砌筑。上游两岸沿拱脚筑有两堵高3米,宽6.4米的扇形石护坡。桥上用青石筑成高1米、厚0.35米、顶端呈棱形的石壁栏,安全紧凑,美观大方。桥面以青石板铺成龟背形,两测凿有宽约30厘米、深10厘米的洗水槽,以疏桥面积水。具有我国传统的石拱桥结构造型特点。马王桥这座石桥连通的两岸建筑古今分明,恍若隔世。 飞山靖州飞山,从平坦宽阔的县城中拔地而起,海拔744米,乃湘西名山,是古代兵家必争的要塞,为历代宗教之胜地,系理想的避暑佳境,被誉为“楚南第一峰”:峰上有峰,横空出世,气势磅礴。山腰悬崖峭壁,奇洞环生。山顶三座小峰如鼎似钟,造型奇特,令人叫绝。飞山集“名、奇、险、古”为一体。飞山历史悠久,寺庙林立,古迹颇多:有苗族、侗族思祖朝拜的飞山总庙,飞山大殿,有雕梁画栋的大雄宝殿,有雄踞峰巅的头宝鼎、二宝鼎、三宝石鼎,有香烟缭绕的灵官殿、玉皇阁、皮卢寺、大小南天门、摩真庵、迎仙桥,有气势磅礴,笔力遒劲的《登飞山》等石刻碑林,有飞珠溅玉的“莲花洞”、“白云洞”,有传说神奇的“白牛洞”、“宝珠岩”。飞山凌空而立,山势陡峻,地貌奇特,气候空间垂直变化明显,酷暑季节,山上凉风习习,气温宜人,是理想的避暑佳境,数百年来,香火兴旺,古意盈然。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的三个纪念日和六月六、十二月二十六的“飞山太公”的诞辰和忌日,前来朝拜和祭祀的群众以及考察民俗的专家络绎不绝,一次就达3—5万人,人山歌海,盛况空前。飞山已成为三省十八县众多信徒、香客和祭祖人心目中的圣地和名山。 五老峰从靖州东南的鸿陵山脉扯上五座山峰,溯渠江而上。这五座山峰恰似脸上刻满历史沧桑的五位慈祥老人,临渠水并肩而立,故名之曰"五老峰"。 和桂香山隔水对峙,陡竣峭奇,峰顶绝壁的佛教寺院,香客如织。 浦口龙涎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尤其是洞中瀑布,飞珠溅玉,更若九天银河,蔚为壮观。 “志(注:《靖州乡土志》)称岩洞,深黑,秉烛而入,可容百人,凡十层未尽其境。” 此洞即浦口溶洞。70年代被飞弹部队(即第二炮兵)利用,90年代退还浦口乡政府,现出租给一企业存放陈年老酒。60年代我进过此洞观察,洞深二公里以上,步行不必弯腰,可溶纳近万人。洞中有一小溪,溪内有鱼,山洞沿溪流延伸,相传此洞通向知青园对面的龙凤岩。 民族文化靖州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县。其中苗族、侗族最多。历史曾是包括周边十八个县市的州府所在地,原称为诚州,后改靖州。周边县的苗族、侗族多由靖州县的三秋、飞山等地迁徙而去。苗族有“花衣苗”、“青衣苗”、“白头苗”之分和“生苗”、“熟苗”、“峒蛮”之别。侗族,史志上多称“侗僚”、“仡伶”、“仡揽”、“峒”、“侗苗”。长期以来,苗族、侗族与汉族等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开发和建设家园,保护和发扬了各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形成了古雅朴实的民族风情。 苗乡侗寨依山建造的“吊脚楼”和誉为侗族建筑“三宝”的鼓楼、凉亭、风雨桥令人叫绝;香喷的酸菜、油茶、米酒及糯米做成的“盖箩粑”、“富贵粑”、“贺喜粑”、“懒汉粑”等风味小吃,游人可一饱口福;头戴绣花头帕,身穿绣花衣、绣花裤、绣花鞋,佩戴的银冠、银簪、银花和银制耳环、项圈、项链、银扣、手镯、戒指,全身花锦簇,多彩多姿;男、女青年,通过“玩山”、“会姑娘”、“坐茶棚”、“坐夜对歌”、“上山对歌”、“七月十四”、“七月十五”结成终生伴侣;接亲人接亲时的“半路酒”、“拦门酒”,使“六亲客娶亲”者酩酊大醉;富有音乐节奏,独具格律韵律的“开天立地歌”、“玩山歌”、“坐棚歌”“婚礼歌”、“哭嫁歌”、“祝寿歌”、“丧事歌”、“三朝歌”、“担水歌”、“上梁歌”“盘古歌”、“饭歌”、“酒歌”、“茶歌”、“烟歌”,歌词优美婉转缠绵,靖州苗族歌鼟还列入了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欢快的《芦笙舞》、《跳月舞》、《鼓舞》、《龙灯舞》、《狮子舞》、《哆毛》、《手帽舞》、《扇子舞》、《春牛舞》配以唢呐、长号、芦笙、牛解,音乐节奏明快,舞姿娇健活泼,如繁星闪烁,似百花争艳。 特产介绍靖州杨梅人们一提起杨梅,就使人想起"望梅止渴"和"未尝先说齿流涎"的诗句,人们在尽情地品尝靖州杨梅的同时,便突发奇想:江南一带,到处是山,为什么靖州杨梅这么倍受青睐,闻名遐迩?而靖州的杨梅又独以木洞杨梅为最佳呢? 相传明末清初,吴三桂引清兵掳掠中原,遭到中原人民的英勇抗击。当他带头窜到靖州偏远的木洞时,适逢杨梅成熟季节。吴三桂的兵马又饥又渴,便摘梅充饥解渴。吴三桂连吃数颗,酸得龄牙裂嘴。他本患龌齿,经酸梅一刺激,痛得更是难受,一怒之下,当即下令将杨梅树砍光,然后拔营向贵州方向而去。第二年春日,木洞来了一位白胡子老翁,他先在一个叫"上冲"的地方,选好几蔸杨梅树蔸,用利斧一砍两开,将带来的梅枝插入,然后用泥土堆好,夯紧。说来也怪,那插入的梅枝茁壮成长,结的杨梅与山梅大为不同,黑里透红,又鲜又亮,甜里带酸,酸里带甜,特别好吃。山民无不欢喜,大家效法在杨梅蔸上插入梅枝,不到数年功夫,木洞满山满坡又长起了杨梅树。 这自然是个传说,但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大凡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不是凭空而降,而是经过人们世世代代艰苦劳动而创造成功的。那位白胡子老翁语焉不详,而一位大名叫周道宏的老人却是真真实实的事。 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坳上木洞村民周道宏首开野生杨梅人工培植试验。他翻山越岭,寻找当地野生杨梅的优良单株枝条。他身为山民,当然不懂植物学中的遗传论,进化论,但他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凭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数载寒暑,终于取得杨梅的嫁接成功。 靖州蜜饯靖州的苗族侗族自治县,随着她的民族文化“苗族歌鼟”成功申报为国家第一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名扬天下的同时,当地盛产一种纯手工制作的“果饯茶”渐渐为外人所知。这种用各种瓜果为原料,加以不同的造型制作而成的食品,靖州人称之为“蜜饯”。其中以青柚雕成的蜜饯更是此中一绝,堪称精美的艺术品。 盛夏时节,树上的柚子眼看膨胀起来,却还没有形成瓤肉的时候,靖州人会赶时机采摘下来。趁着新鲜,用锋利的刀切成约两毫米厚薄均匀的片,巧手的媳妇和能干的姑娘们便会聚拢来,用手里的雕刻刀把这些切片雕刻成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花鸟虫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个过程是充满着艺术创作意味的过程,那些媳妇们、姑娘们俨然就是一个个令人钦慕的天才艺术家。一件件作品雕刻出来到时候,她们照例也会互相夸赞着对方的技艺,于是整个团落、整个寨子就会传扬着那些巧手的媳妇和姑娘的美名。雕好的花片须用甘冽的山泉或是清凉的井水洗净,然后被放入加了一定比例的明矾水里煮过,煮蜜饯的锅最好是铜锅,没有铜锅的话里往往会放上一大块纯铜。煮过的花片捞起来时,皮儿绿得晶莹,瓤儿白得透亮,宛如一片片诱人的美玉。然后“美玉”会被淹在浓稠的白糖水了,白糖水的比例也是有讲究的,太浓或是太淡都会影响到其口味。“喝足”了糖水的“美玉”得趁着烈火火的日头一鼓作气晒干,否则,如果碰上阴雨天气,蜜饯久晾不干颜色就会发暗不说,还会有令人生厌的苍蝇闻香而来、驱之不散。天气晴朗的时候,蜜饯的清香只会引来勤快的蜜蜂,人们断不会去驱赶蜜蜂的,因为蜜蜂采过蜜儿的蜜饯会更香甜。因此,靖州人做蜜饯是要看日子的。晒好了的蜜饯可以直接食用,咬在嘴里“咯嘣儿”作响,但靖州人却不是这样吃法,除了那些被蜜饯的幽香引得口水直流的“小馋猫”们。媳妇们会用青花的瓷罐封好,待到逢年过节、姑娘出嫁或是贵客到来的时候,拿出几朵,用刚烧出来的开水,泡出一杯杯香甜的蜜饯茶,端到客人们的手上头次喝这茶的客人往往会望着杯中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犹疑着,迟迟不忍下口。喝着这样的好茶,客人们免不了夸赞起媳妇的好手艺,那媳妇便红了脸躲到后堂去了。 茯苓茯苓、灵芝茶简介 茯苓、灵芝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吉祥、富贵的象征,有茯神、仙草之称,中医学长期以来称茯苓、灵芝为滋补强壮,能祛邪的珍稀真菌。两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记载,将茯苓、灵芝列为上品,认为“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茯苓、灵芝味甘、性平、无毒、益心气,活血、入心充血、助心充脉、安神,有利尿、镇静、健脾、强心、降血脂、清火解毒、改善睡眠、增智慧、抗过敏、抗肿瘤、保精神、益精气、坚筋强骨、抗衰老、美容养颜。现代医学家证明,茯苓、灵芝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进入人体后,既能加速血液循环,增强人体免疫的功能,又有抑制体内异常病变并促人体组织恢复正常的功能。近三十年来,医学专家已证实茯苓、灵芝对许多重大疾病和绝症,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为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无穷的希望。男女老少四季常饮,有益健康。 茯苓多糖口服液 茯苓多糖口服液主要成分为茯苓。其主要功效是炕肿瘤,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复方银杏通脉口服液 复方银杏通脉口服液精选了银杏叶、制何首乌、女贞子、丹参、杜仲、川牛膝、钩藤等名贵中药材,采用现代制剂工艺精制而成,以达降血压、血脂,滋阴补肾、疏肝通脉、标本兼等功效。 同名靖州唐高祖武德5年(622年),为避太子李建成名讳,改建成为高安。"地形似高而安,故名"(据《太平寰宇记》),同时在高安设置靖州,8年(625年)废靖州。高安县即今江西高安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