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痉证 |
释义 | 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头项强直,腰背反折,向后弯曲如角弓状)为临床特征。又称(chi)。痉证系筋脉之病变,病因有外感、内伤的不同,如感受风、寒、热之邪,或气血亏虚,阴液不足,均可导致痉症的发生。痉证可单独发病,但并发于其他疾病过程中较多。 拼音j īng zhèng痉证 convulsion 概述《内经》认为,肢体强直皆风邪所致。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最先提出痉病的病名,认识到外感风寒之邪,或热病误汗、误下耗伤津液,皆可致痉。元代朱丹溪认为痉证非外来风邪所引起,而是气虚所致。明代张景岳认为阴虚少血,不能荣养筋脉可以致痉。清代叶天士强调痉证与肝风内动的关系,治疗上有新的发展;王清任阐明痉证气虚血瘀的观点,堪补前人之未备。西医学运用痉证的理论与治法,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急性热性病引起的高热抽搐以及破伤风、脐风、产后痉等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病因病机 痉证的成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病机为气血亏虚,筋脉失养。外感主要指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或阻滞筋脉而身形拘急,或发热动风而致抽搐强直。在热病过程中的热盛伤阴,或误汗、误下而耗损津液,均可使筋脉失于濡养而发痉。内伤主要指气血不足,或各种原因的失血,使筋脉失养而发痉。此外,因痰热、瘀血致痉,在外感或内伤病证中均可见到。痉证的病因错综复杂,例如有正虚而感受外邪,或痰热引动肝风等皆所常见。 理论辨治 治疗痉证须明辨表里虚实。表证系外感之邪入侵筋脉而致痉。里证则为汗吐下后或产后,以及其他原因致使气血、津液不足而发痉。邪在表,逐邪外出;邪在里,热盛者清之;若里热结实,大便不通,又当通下逐邪。属虚证,当益气养血,荣养筋脉。 实证 外感发痉多为实证。①若见项背强直,恶寒发热,头痛,舌苔薄白,属风邪侵袭。若伴见无汗,脉浮紧,系寒客肌表,经输不利。②若见高热,口噤齿,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舌绛、苔薄黄,脉弦数,属热盛动风。③若见高热,谵语,腹满,大便干结,项强足挛,口渴饮冷,甚则四肢抽搐,舌质红、苔黄糙,脉滑数,属阳明热结。④若见头痛,胸闷,呕恶粘痰,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舌苔腻,脉滑或弦滑,属痰阻风动。虚证 内伤发痉多属虚证。例如平素气血两虚,或大汗,大下,大失血之后,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舌质淡、苔薄,脉弦细,属气血两虚。痉证大多起病急,变化快,预后较差。应及时救治,以免延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