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静宁教育 |
释义 | 早在1988年,静宁就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县;2001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先后获省级表彰十余次,市(地)级三十余次。今年又被评为全国艺术展演先进县。2006年以来,《静宁县教育志》《静宁教育文集》《静宁教育书画集》正式出版,总称静宁教育。 更新理念引导教育大时代大神升的倒萨爱的静宁人创造性地将其远近闻名的果园管理技术运用于教育事业,提出了“高位嫁接”、 消除“大小年现象”、“单果管理”新理念,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静宁,因为条件艰苦,人们把勤奋读书作为第一要务。从古至今,不管老百姓多穷,也要供孩子上学,多么艰难也不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这里的学生学习动力足,勤奋刻苦,目标明确。在静宁,入学率很高,辍学率很低。这里的家庭没有围绕基本建设修房建楼,没有围绕家庭收入发展经济,而是围绕对孩子的教育来规划和安排生活。 重视教育的根扎在静宁贫瘠土地的每一个褶皱、每一个沟壑,扎在每一位家长的心灵深处。正是这深入灵魂的教育之根,将众多农村孩子送出大山,送入高等学府,在大城市谋求发展,回报静宁。通过教育提升静宁的知名度,促进静宁的发展。这就是静宁教育人的“高位嫁接”理念。 静宁人以“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的“四苦精神”为基础,更加注重“抬头看路”。尊重规律,加强教研,研究方法,“苦”“巧”结合是静宁消除高考“大小年现象”的法宝。他们将教育科研摆在了前所未有的位置,成立学会、构建网络、壮大队伍、承担课题、合作交流、优势互补,使静宁保持了高考连年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 静宁的果农,对果树实行的是“单果管理”。静宁教育行政部门明确要求教师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准确定位,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有人算过一笔帐,静宁每年专科及高职上线4000多人,假如有3000多人能在外地就业,静宁将来要少修3000道院;按一家4口人计算,4年之后,静宁少增加人口12000人,以每人2亩的口粮来算,就为在静宁生存的人挤出24000亩耕地的生存空间。静宁高考每年就可向外输送4到5个自然村的人口。 巩固基础保证教育 静宁县是国扶贫困县。全县财政收入仅四五千万,教师工资就超过了一亿。这里人均占有资源贫乏,生存空间相对狭小,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静宁历届政府达成一个共识:教育是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 造就一支师德、师能、师技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2000年以来,静宁县招聘引进教师1500多名,相当于每年净增2000多万元的财政支出。面对县级财政的严峻考验,静宁每年坚持这一做法。 静宁的师资大部分是通过进修、自考、函授等方式取得学历,“以人为本,敬业奉献”的高尚师德保持着静宁教育的高度。静宁县按照“面向农村,加强薄弱,突出重点,合理配置”的思路,将新分配的教师集中倾斜到边远乡村;将小学、初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按照需要调配到独立初中和完全中学;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高中教师的短缺问题,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出成绩、比奉献的工作热情。 他们积极探索构建了“一机、两翼、三轮驱动”的培训体系和“大烩菜、拼盘菜、自助餐、特色菜”四步走的培训模式,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培训教师的有效路子。一支国家、省、市、县级骨干教师阶梯队伍正在形成。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静宁千方百计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目前,全县基建欠账1亿多,但12万师生有教室读书,有办公室办公。静宁在国家部委明令普通高中贷款扩建之前,就已基本完成高中改扩建任务。 面对财政严重入不敷出的实际,静宁县建立了争取项目、县里配套、学校自筹、银行贷款、工队垫付、个人投资的筹资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学校为主体,教育部门协调、服务、监督的建设机制。他们将学校建设与城市改革、农村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实现了学校布局的优化,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科学管理促进教育 静宁县委、县政府每年坚持召开两次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制定当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人大、政协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教育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教育主管部门向县人大报告有关工作落实情况。县乡领导下乡检查工作,都要深入学校,走进教室,倾听师生呼声,解决学校困难。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县里坚持按照思想好、作风正、懂教育、善管理的标准选拔校长。为了更好地发挥校长在教育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县教育局要求校长必须带课。校长是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领导者、推动者和示范者。静宁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是按照教学骨干—教研组长—教导副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的路子走过来的。 为了实施“高中带动战略”,2003年提出了“规律、规模、规范、规格”的高中教育管理思路,采取“一校一策”的方式,从师资配备、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促进高中教育均衡发展,开创了全县高中“整体推进,校校开花”的发展格局。 扎根这片沃土的教育之树结出累累硕果。教育为当地培养了大批管理者和致富带头人,走出静宁的学子有3000多名获得了硕士以上学位,有的成为哈佛、剑桥、北大、清华等世界一流学府的博士,有的成为科技战线上的尖端研究人才,有的在国家部委任职。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回馈静宁,反哺教育。 今年,静宁县考核高考质量的重要指标第30次获平凉市第一。近10年来高考质量始终在周边县(区)保持领先地位,成为享誉陇上的全省高考状元县。 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因其出产的苹果个大、色艳、质脆、味美而名扬海内外。而今,教育成为静宁走出山乡走向全国的另一张名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